PART2我做了这么多,肯定会有回报的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相信一加一等于二。但是在近现代的哲学、逻辑学等新兴学科兴起之后,一加一的问题,不断的被演化到不同的情景之中,出现了各不相同的结果。它不再拘泥于数学上的绝对结果,而是有了万千种可能。
白芳是着名的学者,她在教育自己的学生时,一直采取开明的政策。但是每当回家后,面对自己的儿子,却会给他布置额外的任务,一步步都是按照框架好的计划来执行,因为她坚信只要这样,自己的儿子才会成材,才能够顺利考上国外的名校。她的儿子也没有辜负她的良苦用心,在学
校的每次考试中都取得了特别优秀的成绩。
转眼就到了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上考场前,母子俩都报了极大的信心。但是等到最终考试成绩出来,儿子的成绩却意外的差强人意,这给白芳带来了很大的打击。看着一脸愧疚的儿子,她不忍心责问,却又不明白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为什么平时考试都能轻松应对的儿子,却在关键一战中惨遭滑铁卢?
白芳在苦寻不到原因的情况下,开始质疑自己以前对儿子的教育,怀疑那些存在着不合理性,是自己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甚至想要完全推翻以前的计划,制定新
的学习任务。可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上一个计划在结果上被否定,所以白芳对于第二个不再那么有信心,开始焦虑起来。
辩证主义哲学中说到过,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曲折中前进,不断地的向前发展。
白芳老师因为儿子的失败,怀疑自己制定的计划是错误的。对计划对错的反思过程和初衷本身是好的,但是一味的单一定义对错,则是陷入了浪漫主义逻辑的结果论中,即陷入了严重的自我怀疑中。
浪漫主义逻辑思维,一开始是激发人去做某件事的动力,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为了这次考
试,我把整套黄冈试卷都做了,我肯定能考满分。
听过***的讲座,肯定能够考上清华。
按照总经理的计划走,我们肯定能升职加薪。
网友说这样做可以减肥,我们照做就好啦,肯定能瘦的。
逻辑学和很多学科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和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关系密切。众所周知,唯心主义出现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个时候人们对自然界等客观规律的认知不足,由于其本质坚持的原则是人统治自然界,人是神的化身(尤其是皇帝),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从人本身的角度做的思考,便有了这一
小节的神逻辑。即我认为可以,我就一定可以做到。
这一神逻辑,被冠以不同的文字形态,摇身一变,成为很多经典的教条。尤其是在佛教、道教等宗教教义之中,占据着很重的比例。
佛教认为,三界之内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八识。芸芸众生,因缘交错,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并不是外界带来的,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心。
取决于我们的心,心之所想,自我的思维,便是这一节神逻辑中的必然前提。在我想的都是对的,我想的都能成真的必然前提下,不断的出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逻辑理念,便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