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

    同款化妆水

    A:1000ML/1000HKD,B:700ML/700HKD增加C:礼盒装700ML/1000HKD

    →A

    小圆周末的时候去香港买化妆水,专柜的柜员向她推荐了两种不同规格的包装,一种是1000港币,包含1000ML的分量,另外一种是700港币,包含700ML的分量。也就是说两种

    包装价格其实是相同的,都是每ML化妆水价值1HKD。

    然后这就难到小圆了,到底是买大的还是买小瓶装的呢?左右为难之际,小圆看到旁边柜台上还出了一版这个品牌化妆水的限量包装,700ML的分量居然也要1000HKD。她立马就

    有主意了:我就要1000元买1000ML的,这样更划算的嘛。

    店员对小圆的逻辑表示了赞叹:“小姐平时我们都是这个价,没有贵或者便宜的区别,限量版会更贵一些而已。”

    小圆:“明明是你们普通版的更便宜。”

    店员点头:“你要这么说,当然也是没错的了,我现在就帮您包装起来。”

    买到了化妆水的小圆可以说相当满意了,立马拍照发了个朋友圈:“化妆水好便宜哦,1000ml的才要1000港币。”

    闺蜜看到了信息立即回复她:“你智障吗?平时也是1

    000ML卖1000港币啊,哪里有便宜?”

    小圆:“今天限量版700ML都要1000港币了哈。”

    闺蜜:“智障……无法沟通,绝交吧。”

    乍一看小圆的操作其实没有任何问题,无论她买1000还是买700的化妆水价格都一样并没有吃亏。但是逻辑却是错误,小圆错在哪里呢——当AB选项对比无法得出有效结论的

    时候,自动新增了一个C。完全没有在乎新增的C和AB之间是否可以建立对比联系,C只是作为一个炮灰的角色出现在对比的逻辑之中。因为C和A产生了差异,所以就选择对比起来

    更划算的A好啦。

    这样的炮灰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小打小闹倒也是无伤大雅,但实际上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失。

    张彬彬的新房装修,要选空调。其中1P的空调是1000元,1.5P的空调是1500元,张彬彬的房间不大,用1P的空调就足够了,但是张彬彬看到另外一个牌子1.5P的空调居然要

    2000元,所以他果断选择了这个牌子里1.5P的空调,因为1.5P的价格对比起另外一个牌子来说是更划算的,张彬彬美滋滋的,觉得自己可会过日子了。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因为空调马力不合适,所以张彬彬在住进新家后耗

    费了更多的电量,每个月的电费都比正常使用要高一点,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小圆和张彬彬在这里其实犯的都是同样的一个错误:自己制造了一套对比标准,使之出现差异化,从而得出看似更容易的结论。

    小圆的需求里只有化妆水,并不包含限量版包装的要求。而张彬彬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要选择其他牌子的空调,换句话讲,他们两都在积极地创造一个自己根本不会选择的新选项

    进行自我暗示和自我安慰,以此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没错的!

    【小黑板课堂】第22讲

    非需求选项会带来严重的判断干扰

    这一节的话题其实很好理解,如果你的选项里有从一开始你就不需要去判断的内容,那么这个内容对你来说就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反而还会干扰你的判断。

    例:YOYO去相亲,相亲男A有钱又有房,相亲男B有钱又有公司,YOYO一时间无法下决定,她参考了一下自己闺蜜的男朋友C,没钱但是有房子。最后YOYO选择了A,因为A

    和C比起来,虽然都是有房子的,但是A更有钱啊。

    我们倾向于选择更有差异化的事物

    但凡出现你开始在两个选项之间摇摆不定,不知所措的情况,这意味着你很有可能自己找不到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性。然后通常我们就会自行去引入一个新的标准,以此来寻找一

    个差异化的距离,帮助我们做出更容易的选择。

    但是当你因为无法选择,而去自己增加一个选项自定规则的时候,就会导致你先前对已有选项的所有的判断陷入一种逻辑体系混乱的情况。

    因为这个新的标准只是为了新增一个差异条件,而这个差异条件原本就不应该是你会去考虑的。

    着名的百集电视巨着《小猪佩奇》里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桥段,在游乐园里因为年纪更小的孩子不愿意排队,诱发了直到最后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开始自己制定规则,说服大家自

    己也是可以不用排队的,于是在游乐场的所有小朋友都不能正常地玩耍——因为新增的无关的标准,同时也会带来无关的逻辑判断维度,最后让事情陷入混乱的状态。

    上文的YOYO就是一个例子,原本她对于相亲对象的判断标准应该是,是否谈得来,三观知否一致,性格是否匹配,但是因为引入了完全不相干的C之后,不自觉将三个选项中的

    显性属性进行了比较,最后选择了更容易和C之间出现差异的A,因为B的属性里和其他两个选项没有可比较的差异距离。

    这就是我们在无法寻找到差异的时候,就自建一套差异值的例子了

    。

    【奇葩说】

    外企和科研中心都给了offer,我选比民企待遇好的那个吧。

    从美国回来的高材生jim收到了两个offer,一个在外企做部门总监,年薪百万;一个进国家级的科研中心,年薪不高但是在学术界相当权威。两份工作的前景都相当光明,Jim

    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择。这个时候一家小型的民营企业也找到了Jim,承诺年薪五十万,做部门总监。

    于是Jim最终选择了去外企。

    民营企业的介入,出现了民营企业和外企的差异化,Jim依据两者之间的差异化做出了选择。而之前外企和科研中心的其他关键性条件都通通被Jim忽视了。

    选修课不知道怎么办,选老师帅的那个!

    小野上大学后,学校要求必须选择一门选修课程。念英语专业的小野在法语和西语之间摇摆不定,因为两种语言都属于大种类语言,老师的水平差距不大,而且难度也是相差无几

    的。

    就在这个时候,小野被室友拉去旁听了一节日语课。

    教日语课的老师是个相当油腻的中年老男人,下课之后小野马上就决定了:“我要学法语,法语课老师比日语课老师帅!”

    “那你的西语课老师呢?”室友好奇地问。

    “哦,西语课是个女老师啊。”

    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