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第一次来家里居然空着手,真是一点诚意都没有。
蓝雪高考得了一个不错的分数,刚好可以报名省内一家重点大学。父母很开心,嘱咐她去外地念书的时候要时常和在当地定居的舅父多走动走动。
舅父和舅母两个人独居在这座城市,儿女都在国外工作,两位长辈平时在家清汤寡水地过日子,稍微熟悉点的亲戚都在外地,也没什么人探望。蓝雪将父母的话都放在心里,每个
周末都会主动去到舅父家里帮忙做做家务,洗衣服,擦地板什么的,尽量减轻长辈们的生活负担。
而蓝雪的大表哥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成功就意味着工作繁忙,平时也很少和家里的亲戚来往。那个周末,蓝雪照常来到舅父家里,推开门就见到了衣冠楚楚一脸意气风发的大表哥。
原来是大表哥出差过来,受到父母的委托特地抽空来探望舅父。不仅人来了,还带来大包小包的礼物,人参鹿茸,海鲜鲍鱼,还有些连蓝雪听都没听说过的新鲜玩意儿,满满当当地堆
在客厅茶几上,看上去可以说是“相当有诚意”了。
舅母脸上笑开了花,连连夸奖大表哥懂事,孝顺,工作这么忙还记得要过来看望他们。见到大表哥的蓝雪也很开心,蹦蹦跳跳地跑过去和大表哥聊天。许久没见的家人在一起热热
闹闹地吃了一顿饭。
酒饱饭足,大表哥起身告辞。蓝雪在厨房里收拾完碗筷走出来就听见舅母在给老家亲戚打电话,说是收到了大表哥的礼物,大表哥孝顺又懂事,还破费买了那么多礼物。不像蓝雪
那小丫头,每周都跑过来蹭饭连水果都没有买过,还是年纪太小不懂人情世故啊。
听到舅母的话,蓝雪觉得相当委屈,她家境普通,每个月的生活费都要省了又省才够用,自己平时水果都舍不得买,又哪里有钱买礼物来孝敬长辈呢?
你们看,蓝雪的遭遇就是典型的:“真金才能见诚意。”蓝雪因为家境普通,生活费不多,所以与长辈交往的时候用了时间和劳动来表达自己的心意;而蓝雪的大表哥则不一样,他没
有付出太多的时间和劳动成本,而直接选择了“货币”
这样一种方式支付了自己的诚意。
舅母的话也许是无心的,但已经反射出一个事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人们往往会用货币去计算交换成本,而忽略其他事件的价值。
假如某天,蓝雪出人头地,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去探望舅父,那么是否就代表她是真心想要孝敬长辈,并非只是出于礼貌而不得不来撑撑场面呢?
当然,在目前快速社交流行的氛围下,通过“货币”来量化诚意的确是一件很方便的事,但这样的方便往往会令人产生更多的误会。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两件事,再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A
学生:“老师,我们家是做服饰小生意的,这件衣服送给你,祝您教师节快乐!”
老师内心OS:我平时都穿大牌,最差也至少要是个牌子货。这样的衣服送过来是想打发谁呢?我在你眼里就配穿这个?
其实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家里的服装厂已经半年没怎么出过单了,这次教师节,学生偷偷进到家里的库房,根据自己平时对老师的观察,选择了自己心目中最适合老师的衣
服作为教师节礼物,这已经代表了他对老师所有的心意。
B
邻居老人:“这个苹果给你们家小朋友,很好吃的。”
年轻父母内心OS:“你这苹果上个月来我就看放在这里,我家孩子只吃有机进口水果,你怎么能给小孩子吃这个?”
但他们不知道,一个苹果也许是生活窘迫的老人一直舍不得去吃的东西,而自己的孩子在半个小时前到老人家玩耍,看到了苹果随口就说了一句:这个好不好吃呀?于是老人就记
在了心里。
无论是蓝雪,还是后面例子里的学生和老人,他们被人误会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几乎没有人会在快速社交关系里去计算对方隐形的付出。当然,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除了觉得被轻
视外,可以做出的选择还有很多,也许在仔细思考后,所有的事情都会有个圆满的结束:
蓝雪继续坚持每周过来舅父家中帮助长辈做家务,过年的时候舅母回到老家见
人就表扬蓝雪勤快,聪明,帮了自己不少的忙。
老师在家访的时候,明白了学生家境的困难,非常后悔自己当初刻薄的想法,回到学校后为学生申请了困难家庭救济金。
年轻的父母知道了老人独自靠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儿女没有在身边,时常主动带着孩子串门,每周都为老人采买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所以当我们觉得对方没有诚意的时候,无妨换个角度重新再思考一次。你所看轻的,也许正是对方最珍视的部分。
【小黑板课堂】第1讲
人类最大的边界,就是认知的边界
我们所有人都会犯的一个最常见,也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错误:用自己已知的范畴,去判断一个未知的事件。用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去判断一件事情的价值。
我们不太容易承认的一件事就是,其实我们并非什么都知道。认知的边界就好像一道无形的壁垒,将你知道的和你不知道的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空间。如果不努力打破这层壁垒,那
么我们都将永远只生活在自己小小的空间内,让错误循环发生。
例子:
“他和你结婚连婚礼都不给你办?”
“是呀,我们也不想办婚礼,计划旅行结婚。”
“娶个老婆连婚礼都省啦?太没诚意了吧!”“
”
……
突破认知边界,关于可能性空间的逻辑思考
美国作家弗雷德里克曾经在《认知的边界》一书中提出过,这个世界上许多事件并非和自己主观想象中的一样。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往往存在多种可能性,由于各自的出发点和角度
不同,才产生了最终的结论误差。而我们从自己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和自己的主观世界有着严密的因果关系的。
假设我们的认知是L,而事物的可能性空间是A,那么第一个可能性是A里包含有L,第二个可能形式A里包含了部分L,第三个可能性是A和L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参数,互不
影响。
也许会有人发问,A=L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我们继续思考下去,假设你的认知是L,第二个人的认知是M,第三个人
的认知是P。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认知是从出生开始直到认知产生的那一刻所经历的选择和得到的结果组成的,既然这个世界上没有经历完全相同的人,那么也就不存在认知完全相同的人。
所以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L≠M≠P
假设一件事物的可能性空间是由以上三个人的认知组成,那么这个A里就一定包含了L+M+P
由此得出:A≠L
回到原点:所有通过我们的个人认知产生的结论,都并非事物本身客观存在的结论。
用通俗的话解释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上帝。
【奇葩说】
你家孩子能得奖是因为你给老师都送礼了吧?
Jack家里的小孩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因为成绩优异,被老师选送参加了市里的奥数竞赛。孩子还算争气,一鼓作气就拿下了市里的冠军,下一场就要去省里参加更高阶的竞赛。
孩子获奖的消息传开后,JACK家一时间门庭若市,门槛都快被前来取经学习的家长踏平了。
“你们家孩子请家教了吗?”
“没请啊。”
“去报奥数班了吗?”
“就是学校里的兴趣小组啊,和大家上的班是一样的吧。”
“哎……”那家长停了一会儿,才吞吞吐吐地问:“那参加这么个竞赛,要给老师送多少礼啊?”
JACK一时语塞:“我没送过礼啊。”
“没事,这些事我又不会出去乱说,我们是重点学校,学校里成绩好的孩子那么多,为啥就选了你家的孩子去啊?”家长露出一副“我懂的”的表情来。
“我真没送过礼!”
一周以后,更离谱的谣言在家长群里散开了。
家长A:“听说你家有教育局的亲戚?”
家长B:“去年教师节给数学老师送LV包的人是不是你来着?你说今年送点啥好啊,我都不知道怎么选。”
家长C:“我说这位家长,送礼这种风气被带动起来了真的不好,让我们这些送不起礼的孩子怎么办哇?老师还会管吗?”
Jack有点绝望:“我真的没送过礼,我家孩子凭自己本事参加的竞赛,我送啥礼?”
恋
爱双方见父母一定要送很贵重的礼物吗?
在英国念书的柠檬暑假回国旅行,碰巧路过了男友Sim的老家,在男友的要求下柠檬特地在Sim的老家呆了一两日,算是见识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没想到的是,Sim直接将柠檬
领回了家和父母吃顿便饭。情急之下,柠檬在附近的蛋糕店买了几盒甜品和水果登门拜访。不想却被男友的父母打了负分,理由是:她居然提着蛋糕和水果就来了,见家长当是串门呢,
儿子,你说这姑娘是不是瞧不上咱们家啊?
柠檬感到诧异,先不说自己和Sim还没有到要谈婚论嫁的那一步,顺路看看对方的父母赠送蛋糕和水果都是普通的礼品,为何又不得体了?
“那是因为我大学里的哥们过来旅游第一次登门拜访就大包小包的,你这蛋糕和水果显得也太单薄了。”Sim解释道。
“听说什么叫礼轻情意重吗?”
“我知道你的意思,那我爸妈不是有对比了嘛,上次收到大礼,这次收水果,换谁都会有想法呀。”
“但是用礼品的价格来衡量一个人的情谊,这对我是不公平的呀!”
这次是你老板的老板的老板过生日,礼送少了人家肯定看不上的!
小明被公司派遣去总部学习,恰逢公司总部的老板过生日,请总部的所有人去自己家的别墅开派对,小明有幸也在邀请之列。
所有人都沉浸在终于可以去老板豪宅看看老板娘是否和传言中一样美艳不可方物的八卦中,唯独小明陷入了困扰,因为他不知道应该送什么礼物给老板的老板的老板做生日贺礼。
同事A:“你送什么礼物呀,这是公司活动。”
同事B:“就是,你就当是个公司福利,老板生日刚巧给咱们撞见了而已。”
小明连连摇头:“不行不行,过生日人家请你了就一定要送礼呀,而且还不能送什么小礼,送小了老板也会看不上的。”
同事C:“你们那个城市的风俗都这么奇怪吗?咱们是民营企业,不讲究这些。”
小明:“这是我们那边的礼貌,你懂吗?”
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