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有些问题要明知故问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明知故问的传统。比如,早上看见对方挎着公文包出门,会问一句:“呀,去上班吗?”在菜市场上碰见熟人,则会问一句:“哟,买菜呢!”
很多人对“明知故问”深恶痛绝,觉得这是浪费时间,说的是废话。其实,“明知故问”是一门大学问,可以帮我们拉近与他人的距离,促进我们的进一步交往。
在特定的情况下,有些问题是需要明知故问的。比如:您的钻戒一定很珍贵吧;您当年创业的时候一定很辛苦吧;您当年和妻子认识的时候,一定很浪漫吧……
在恰当的问题上明知故问,可以激发对方的自豪感、成就感,以及说话的欲望。这正是交际高手常用的一招:听别人说,引导别人多说。这也是最有效的沟通之道。通常,别人说得越多,我们对他的了解就越多,双方的谈话气氛也就越融洽,不是吗?
秦楠玉最近正在跟一个大客户谈生意,由于双方在合作
事宜上还有争议,整个洽谈过程进行得很艰难。秦楠玉尝试了很多谈判技巧,都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一天,她又约了对方的代表在咖啡厅见面,两人见面后,秦楠玉注意到对方穿得非常惊艳,一件利落高贵的女式黑西服,配上淡淡的妆,整个人显得魅力十足。
秦楠玉眼珠一转,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连忙打了招呼,说:“您的西服非常漂亮,挺配您的身材的。”对方不置可否,秦楠玉并不泄气,继续道:“我猜您这西服一定很贵,我有个朋友就是开西装店的,这种质地上乘的西服,最少也得10000块呢。”
听到这句话,这位代表终于和缓地笑了笑,说:“哪里,不到9000块买的,砍价砍了好久呢。”说完两个人都笑了,谈判也在轻松的气氛中向好的方向发展。
与人交流时,只要能让对方产生说话的欲望,这对我们来说,就是巨大的成功。因为对方只要愿意开口,我们
就有机会抓取对方的信息,进行深入交谈。从心理学的角度,人在谈论自己的时候,往往最高兴、最投入,也是最容易敞开心扉的。只要他们高兴了,我们要想与之进行互动,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由此可见,“明知故问”确实是沟通中的一大利器,是让我们顺利接近那些难以接近之人的最好办法。而要做到这一点,明知故问通常是最有效的方法。情商高的人,往往就是利用这点为自己创造机会。
当然,明知故问不是瞎问,而是要问那些让对方感兴趣的、引以为豪的,适合向人倾诉的。比如成功经验、峥嵘岁月,以及他目前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等。并且,我们在问的时候态度一定要诚恳,否则,别人就会觉得我们是在溜须拍马,刻意逢迎。
日本有一位卖保险的青年,有一次,他前去拜访一位建筑企业的董事长。没想到,那位董事长并不愿意见他,一见面就给他下了逐客令。青年心
思一转,就拦住那位董事长说:“先生,咱们年龄差不多,但您为什么能如此成功呢?您能告诉我吗?”
青年在提这个问题时,语气非常诚恳,任谁都觉得,他想知道董事长成功的原因。面对青年的问题,那位董事长先是一愣,随即面色柔和,没有再驱逐青年。
随后,董事长让青年坐了下来,就坐在自己的对面。董事长开始滔滔不绝地向青年讲述自己的经历。没想到,这一聊就是三个小时,而青年始终在认真地听着,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了一些问题,以示请教。整个过程,几乎全是董事长的回忆之旅。
最后,董事长把自己公司里的所有保险,全都在青年那里下了保单。
可见,我们不但要“明知故问”,更要有选择性地问,抓住那些能够让对方产生成就感与自豪感的问题开问。说白了,这种“明知故问”的本质,其实还是一种赞美。只不过,这种赞美是委婉的、迂回的,是通过技巧,
让被赞美的人自己说出来。
举个例子,当我们在与女性打交道的时候,这种“明知故问”就要“夸张”一些。比如在电影《甲方乙方》中,葛优面对七十多岁的老大娘,明明一看就知道对方的年龄段儿,但他愣是问出了“大娘,您有四十了吧”这样的话,把大娘哄得乐不可支。
其实,这与“投其所好”没什么不同,都是拿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开刀”,但只要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那这种“投其所好”就是没有害处的。而且,这种说话技巧往往能给对方带来快乐,对于这样的“无害奉承”,多掌握一点,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是有好处的。
总而言之,与人交往,别人越是主动向我们倾诉,就越是容易相互亲近。巧妙地运用“明知故问”的技巧,不但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和误会,还能引导别人多多谈论自己,何乐而不为呢?情商高的人,总是擅长“明知故问”,让人乐于向他讲述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