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竭尽全力,神明自然降临
“孩子们,最后一课,我们就上完了。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共度一年的时光,也许你们是我最后一届学生,马上我就退休了。工作这么长时间,既在电视台的工作岗位播音过,也在学校的教学岗位带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每一届学生考进来的时候总是百倍拼命,努力学习,但到了你们这个阶段,大部分人就松懈下来了,有人觉得找不到好工作,干脆不学了,有人觉得学成了开始好高骛远。
“这一年的学习,你们付出了多少努力,收获了多少知识,只有自己最清楚。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话-当你竭尽全力,神明自然降临。希望大家在最困难的时候不要放弃,因为只要够努力,神明一定会帮你,事情一定会有好结果。同学们,再见!”
这是大三最后一节新闻播音课,**老师送给全组的一段话-当你竭尽全力,神明自然降临-也是我现在的座右铭。有时别人感慨我的命太好了,但用这句话衡量才知道为什么会好。也许因为自己尽力了,得到上天垂怜,凡事我总是能坚持到发生转机的那一刻。
或许**老师也是这样,才会产生如此认同。她的一生非常传奇,原本只是北京某工厂的一名普通女工,1977年恢复高考,她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并成功考上,成为播音系的第一届本科学生。
“77级”的名号在每所大学都是一个传奇,毕业生早已成为各行业的领军人物。杜老师也是如此,凭借优异的专业成绩和俊俏的面容成功进入*****担任《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因此名声大噪。后来她辞职去凤凰卫视担任主持人,又回到母校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担任老师。这样传奇的经历,加之杜老师为人低调亲和,使得大家都很尊敬她。
现在提起**,很多人会冠以“陈道明夫人”的头衔;但在20世纪90年代,没人知道陈道明,若要提起他,必须加上“**老公”的称号。这对文艺界的伉俪,一直是人们标榜的爱情故事主角,从大学到花甲之年,两人感情一直很甜蜜。上课时,杜老师偶尔提及他们家老陈,嘴上也是带着微笑。
当你竭尽全力,神明自然降临。回头再看自己走过的路,总能在这句话上得到印证。有时明明遇到那种看似回天无力的境遇,就只是再坚持了一下,事情就变得“柳暗花明”起来。这种无法解释的境遇,也只能归于神明的帮助。
2010年,第一次高考失败,不服输的我决定复读。可家里反对的声音却不绝于耳,想让我去大学报到,一开始是“利诱”:
“只要你去报到,就给你买苹果电脑。”
“你看,大学城市也很好,上了大学就能解放了,不用天天被我们唠叨。”
“上了大学,可以给你多一点生活费,在大学就可以自己规划将来的人生。”
“想去中传,也可以曲线救国考研去,浪费这一年实在没必要。”
……
这样的话,我总是听不进去,没有一条理由能够说服我,不是因为自己多么出类拔萃,只是不相信自己成绩是那么差劲,也依旧牢记着自己心中的梦想-中传。若现在去想当年的丰厚条件,倒是有些心动呢。可当年的我不知是哪里来的勇气和定力,像是被人下了蛊一样,铁了心只认中传。
时间一长,妈妈见“利诱”无效
,就开始“威逼”:每天早晨从妈妈的骂声中醒来,晚上在妈妈骂声中回家。骂也很有条理,一开始用文化课差的事实说话:“你才考300多分,复读一年能涨多少?这几年肯定是天天玩了,你别否认,说不定以前的成绩都是作弊来的。”
紧接着,抓住中传的小辫子抨击艺术课:“艺术课也别得意,你觉得自己考得好,那都是瞎猫撞上了死耗子。中传不是也没考好吗?上戏明年肯定考不了这么好。你别折腾了,艺考花了家里多少钱,自己算一算,再来一年,又得给你花钱,关键花了钱也考不上,这些冤枉钱你能还给我?”
最后用性格打击我:“你说,你这个懒货,每天睡着了就起不来,我不信每天不上课成绩能提高?要想睡就去大学里睡,我不管你,别赖在我家床上睡。你啊你,一无是处,就爱睡觉,这么懒肯定考不上,我还得给你做饭,哎,我这是造了什么孽啊,摊上你这样一个儿子……”
我妈的性格从来如此,嘴上不饶人,但我知道她是爱我的,复读的后几个月,每天1点多熄灯才回家,妈妈怕路上不安全,特意叮嘱姐姐接我回家。虽然她从来不会鼓励人,但每当我取得成绩时,嘴上说着“继续努力,别骄傲”,但总会在背后默默偷笑。当我失败了,想要寻找家庭港湾时,她也是第一个批判我的,话很难听,可我也不曾记在心中。
只是这一次,有些话真的击溃了我的心理防线,也许是我本身对自己也产生了极大怀疑,也许是家庭港湾变成暴风雨的巨大失落,我越发讨厌待在家里,每天早出晚归,只是为了避免和妈妈说话。
顶着家里和学校的双重压力,我开始了自己一年的复读之路。我总结道,第一年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文化课分数太低,月考分和高考分相差太大,这样的差距,让我意识到,自己完全不了解高考试卷的方向,基础也很差。反观专业,中传考试的失败让我明白,专业基础还需要提高,思想还要更加成熟。
复读的一年充满了艰辛,但我也相信,这样的困难正是上天对我的考验。妈妈把我逼出家门,让我有了更多在校学习的时间。为了躲避妈妈的唠叨,也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做题,我把午饭缩减成了两包辣条加两包奇奇怪怪味的小浣熊干脆面,趁着从食堂走向教学楼的路上消灭一半,坐在教室再花5分钟吃掉另一半。
“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世界没有地平线……”
耳朵塞着耳机,用15分钟拼命骑到学校,停好自行车,飞奔到食堂,买一桶4升农夫山泉矿泉水,坐到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除了上午二节课后跑操、上厕所,下午1点食堂买辣条,我可以一天不出教室,认真做题,把计划做完的任务一条一条使劲画掉,这个时候就是自己最舒爽的时刻!成绩就这样一点点提起来,400、420、440、480、500……
复习过程中,找到文化课最薄弱的地方时,我先从战略上分析:数学差,文综强,语文平平,英语差,那就稳住文综优势,努力提高数学成绩,完全放弃英语,提高语文分数。
再从战术上做更详细的提分计划,即“五天计划”:每个五天计划都写好每科应该完成的任务,需要写完哪些卷子,看完哪些书。
对第一年高考数学
分,第二年我仍耿耿于怀,前一年,月考成绩不管多差都会在90分以上,但高考分数却只有43分。我努力寻找原因,发现以前对于数学的理解,仅仅是做题、背公式,对于数学知识框架完全没有重视。另一个原因是感觉,平时做的数学题和高考题有很大的手感差异,模式套路不太一致,这也是班里复读同学的共识,大家都认为高考卷子和月考卷子出题方向和意图不大一致。
盲目跟风做最难的数学题,反而忽略了容易拿分的简单题。老师花一节课去讲解难题,为的是让重点班的同学取得更高的分数。但我的目的不同,我不需要考140,只需要考100分。
后来我就改变了策略,基础题不丢分,中等题多拿分,难度题全放弃。在这样一个思路的引领下,我开始重新温习数学的基本框架,把六本书的基础平均排布到9到11月两个月的时间里,做了12个五天计划,每天都有任务。
后来我渐渐明晰了数学老师的套路,白天复习基础知识,这部分我会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晚上讲难度题型,这部分我就选择性去听,用这样的时间差来做基础和中等难度题型,赶上主力队伍。
但时间还是不够用,于是我把英语课的时间也用来做数学题。为此,我算了一笔账,我的英语基础差,平时考70多分,努力也只到90分,与其为了这20分,不如把时间花在数学上,把数学从40分提升到100分,这样一来我就能事半功倍。
当然这要得益于我一个傲人的特长-抗干扰能力强,很多同学不能屏蔽干扰,如果上英语课,肯定学不进去数学,但是比较神奇的是,我能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而不受干扰。当然,耍技巧的后果就是偏科严重,以至于大学英语学起来很吃力。
但为了高考,我每天都在算计分数,数学100分,语文100分,英语70分,文综200分。理想的状态就能拿到470分,考上中传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就这样我在艺考前制订了12个5天计划,艺考后制订了12个5天计划,终于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数学的第一轮、第二轮复习任务。当然,5天计划里不只有数学,每一科都进行“包产到户”。
复读那年,我把能挤出来的每一秒都用来学习文化课。去北京集训时,我总拿着一本数学题,下了播音课就做数学题,不吃不喝,甚至同学们都觉得我有点着魔。10天的集训结束后,我居然把立体几何全部做完了。
当然,文化课学习也有两**宝,一是“多刷高考真题”,二是“熟悉知识框架”,这两**宝使得学习效率特别高。
很多艺术生觉得艺术课才是最重要的,但经过第一次高考失败我发现,专业课固然重要,但文化课才是最后成败的决定因素,尤其是对于顶尖的艺术院校而言,文化课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知识底蕴的厚薄,文化课带来的无形财富是专业课的保障。
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播音考生,政治、历史、语文就是即兴评述的素材积累。在艺考前的两个月着重背诵政治、历史、语文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选择。
当然艺术课也不能落下,虽然复读那年时间紧张,不能总上艺术课,但靠着“自学、自练、自查、自纠”,我的专业课成绩反而进步了。
庆幸的
是,第二年我到北京集训,虽然只有短短的10天,但老师们对我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再次见到我,老师们很诧异,问我为什么没考上,得知因为文化课,他们便更严格地要求我的专业,而第二年的专业重点则放在了应试内容。
播音考试大致分为:自我介绍、自备稿件、文艺稿件播读、新闻稿件播读、即兴评述、模拟主持、才艺展示和一些临场应变。
自备稿件,第二年换成散文《我的心》,在老师的辅导下,两周搞定,就没再去管它。
分量最重的就是稿件播读。第一年播读的稿件量少质低,很多稿件我并不明白其深层的意思,等到第二年,又配合着理论学习,我把稿件应有的感情细细分类,明白了“内三外四”的技巧如何运用,也明白了情感如何调动。
我最大的问题是即兴评述。评述,顾名思义就是边评边述,也就是一边讲故事,一边说道理。这已经是艺考中将难度降低的做法,在播音主持行业中,大部分叫作评论。两者的区别在于,评论还是以观点为主,强调逻辑,而论据的使用则是辅助手段,但评述则强调讲故事,也就是说把论据放在第一位,把论点和论证逻辑放在第二位。
当然这部分有争议,有些老师认为评述应该是以评为主、以述为辅,还有些老师认为评述是以述为主、以评为辅。其实都没有错,就像刚刚说的,业界的叫法是评论,述只是一个辅助手段。这两种观点的呈现,也表明了我们艺考的难度越来越大,以前以述为主,主要是为了考查考生们的语言表达连贯性,考查点比较基础;现在以评为主,更多考查考生的逻辑能力和知识储备。
但不管以评为主还是以述为主,都有三点共识,那就是“论点、论证、论据”必须齐全。其实和高考语文的议论文的模式是一样的,由此可见文化课学习有多么重要。但播音评述的要求显然比作文更高,当文字转化成语言的时候,除了语句连贯,必须有足够的逻辑说服别人,而不是简单地套用框架。
论点的积累,是个长期的工作,看书多少,有没有新颖的视角,能不能独辟蹊径去剖析问题,都来源于平时的积累。当然也有突击之法:
一、多听老师和专业评论员的观点并记录下来。
二、多看新闻评论节目和刊物,如《新闻1+1》《今日关注》《新周刊》《*****》等。
三、将题型归类,分为政论类(国家大政方针解读)、经济类、文化类三大类,下面细分教育类、社会保障、妇女权益等。
四、多问几个为什么,将问题深化寻找观点。
找论据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按照分类多积累新闻素材,抄写在本子上就完全够用,当然也有人喜欢用名人名言或者是成语故事。
论证是最难的环节,很多机构喜欢把论证过程列出框架,这种方法可以参考,但绝不能照搬。遇到一个问题就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的论证在考官看来不仅不会有亮点,反而多少因为模式化而生厌。
论证过程难就难在剖析一个问题有很多角度,一个角度切进去,有很多细节,加之语言表达的策略不同,就会有千变万化的感觉。像是白岩松的评论习惯用从小到大的方式来切入;董倩则擅长用提问的方式来切入,各有各的精彩。这一部分的提高还
是要多学习前辈的经验,最关键的是,如何用论证来把一个问题说清、说细、说深。因为评述时间的原因,用多种角度去剖析问题不如用一个角度深入挖掘。
日子如白驹过隙,很快过去了,当我还在抓紧一切时间提高专业课成绩的时候,艺考就开始了。复读一年的成果马上就要呈现在世人面前,不紧张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去年成绩好,那么更多的指责就会纷至沓来;如果艺术课保持不变,那么复读一年就意味着没有意义;只有考得更好,才能安心复习接下来的文化课。成败在此一举。
但更重要的是,一切都得顺其自然,发挥出最好的状态,任何结果都必须一力承担。能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这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很多人纠结复读与否,其实大可不必。简单算一算现在拥有的价值和复读成功后拥有的价值,以及复读失败后失去的价值。只要价值差是你能够承受的,那么就按着本心去做。
参考着中传10播本的照片,我选好了面试服装,带着去年的才艺,开始考试。一开始,省内考试并不顺利,成绩和反馈不如去年好,我也一度担心。姐姐不断地鼓励,加上知道自己坚定的目标和信念,路途中的困难不会让我屈服。校考过程中,深圳大学让我十分感动,考官们在考场认出我是去年的考生,并且告诉我今年一定报考他们学校。就像是吃了一颗强力定心丸,终于得到学校的肯定,我就更加大胆地冲击中传。
为了考中传,我做了很多准备,因为中传是坐着考,所以考前重点训练坐播录像,找镜头感。虽然我为了中传做了一年的努力,但在中传复试考场上,评述却说得非常差,完全不记得在考场里说了什么,当时一度郁闷地觉得肯定考不上了。
忐忑了两个月,朋友告诉我,中传放榜了。中午放学,我若无其事地回到家中,妈妈好奇地问:“你怎么回家了?”
“身体有点不舒服,回来睡个午觉。”我说。
“那你先睡,我去给你做饭。”
我悄悄地回到卧室,把电脑的音响拔掉,点开主机,进入中国传媒大学的页面,输入准考证号。那一刻网页跳转得很慢,那一秒心却跳得很快。
“合格!”
我使劲攥紧拳头,大叫了一声。妈妈闻声过来,手里拿着擀面杖,脸上还有面粉,慌张地问我怎么了。
“我过了!我过了!我过了!!!”
她眼眶有点泛光,“嗯”了一声就去做饭了。
点进“通过”页面,男生32名,虽然名次不高,但毕竟在小圈,文化课压力就小多了。
神明真的降临了。回到学校后,我更有了学习的动力,拿出从中传买的稿纸,页眉写着“中国传媒大学”,页脚写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开始继续做“5天计划”。
第二年高考估分,我估了480分。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报考了中传,其实也曾想会不会被有关系的人挤掉,会不会被黑幕黑掉,会不会系统出问题。担心了一个多月,终于出了高考分,比估分还要高-497分,达到了当年山西二本线,数学考了130分。又等了两周,我终于在网上查到了录取消息。
复习的一年,其实波澜不惊,唯有更多的努力和更坚定的信心让自己坚持下来。年轻经得起失败,但我们必须认清为什么失败,从而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