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数
这世界上所有安全感的唯一来源,就是对所有不安的充分体验。你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总感到迷茫、失望和沮丧,不管你的日子过得有多困苦,只要你每天还惦记着吃,那么痛苦一定都会过去。
《了不起的匠人》纪录片中讲述了很多优秀的匠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自己的手作,但“勺子哥”黄强却是里面的另类,他40岁才开始做勺子,如今也才两三年,在这之前他是个时尚摄影师。
说不清什么道理,很多人在一个年岁就忽然透彻了,明白了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并且终此一生。黄强在他40岁的年纪厌倦了城市的钢筋水泥,突然爱上了木头,喜欢用木头雕刻出一把把独特的勺子。
纪录片中,黄强反复强调,做勺子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把刀、一块木头就可以做一把勺子。他不认为自己是做勺子的大师,没有为此坚持几十年,更没有悟出“勺道”。而他之所以被人们关注,恰恰是因为他的摄影技术,拍出了每一只勺子的灵魂。“每一步都算数,虽然不喜欢从前做摄影师的日子,但职业素养带来了良好的审美。”这造就了勺子匠人黄强。
即使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在没有找到真正所爱之前也要把眼下的工作做好,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数,哪怕是每一次失败。
那是一场家长会式的模拟考试,阵仗很大。为了让同学们紧张起来,学校专门借了一个礼堂做考场,邀请来当地电视台最权威的播音员主持人当评委,台下坐着所有同学和他们的父母。我们按照考试流程抽取稿件,准备试题。我是最后一个上场的,老师想让我多些时间准备充分,给大家一个惊喜,也给同学们一些压力。
那时我刚从北京回来,专业课有很大的提升,老师经常夸我,同学和家长们更是想看看从北京学习回来会有什么不同。上台前,我压力十分大,不仅是因为台下审视的眼光,更是因为父母的压力。在外学习专业花了不少钱,文化课也很久没上,父母颇有微言,憋着怒气等待着我的一次失败。
果不其然,当我站**上的那一刻,脑子里一片空白。自备稿件节奏混乱、没有情感,指定稿件磕磕绊绊、断句不清,即兴评述更是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完。等我考完,老师帮我圆场:每个人在考场上都会紧张,如何克服紧张是大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何克服紧张?现在的我,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时,也不会紧张了。因为我再没有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完美的样子,我就是我,有优点,也有缺点。我在舞台上,只需要把自己呈现出来,至于观众和老师们更喜欢我的优点,还是更讨厌我的缺点,这是他们的事情。
很多朋友问我如何克服紧张,真正能克服紧张的办法就是-承认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可当时的我,却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个完美的考生,所以那时我才会很紧张。但不论如何,失败却是现实。
当时,我一心怪自己没有表现好,让别人看了笑话。回到家里,哭天抢地,只有一个想法:我不活了,也不考艺考了。还好有二姐不断地鼓励我,攥紧了拳头告诉我,她相信我,
永远支持我,不然,那时的我肯定就放弃了。
二姐的支持不能抹去别人的流言,我听到一些同学的嘲讽,也经受着父母的白眼。失败所带来的苦痛转化成更大的压力,在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年身上积蓄着。压力必须释放,否则心理就会出问题。在姑姑的开导下,慢慢地,心就平静了,路还是要继续走。
第一次失败就这样被治愈了。
从治愈到站起来,需要知道为什么失败。我拿回来模考视频,一遍遍翻看存在什么问题。二姐一遍遍问我,当时是怎样准备的。后来我们发现,还是基本功不扎实。自备稿件读了太多遍,流于形式,没有了感情-那就放下再也不读,努力去体会感情的真实流露。指定稿件中散文读得千篇一律,新闻读得乱七八糟-那就全部重新来过。
学完语音发声基础,要用到实践中,对不同的文体能播出不同的感觉-散文、小说、寓言、诗歌,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格式和规范要求。艺考中,最常见的是散文和诗歌。
小说需要形象生动,突出故事线条和人物性格,用一些变声的方式来体现不同的人物语言;寓言则更强调人物特点和讲述的道理,用夸张的声音描绘出各种人物,着重讲述最后一段体现的道理就是技巧。
散文和诗歌是最难的。散文文体决定了声音平实自然,用自己平时说话的声音去读,变化小,但散文又有不同的基调,是喜是悲,是明快还是沉郁,从第一声出口就决定了。而基调的确定,必须要搞清楚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情,是写景的还是叙事的,讲述的是悲伤的故事还是平实的感慨。诗歌是在散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韵律感,处理起来就更难了。
分析完失败的原因,没有诀窍,就是干-大量地去练习。练到随便拿一篇散文就知道是什么基调,应该怎样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播音中更是适用。
一向弱势的新闻播报,也费了我一番苦功。新闻要先搞清楚文体:消息(常见的新闻题材)、通讯(对一件事情和一个人物的专题报道)和评论(对一件事情的评价,参考报纸里的社评)。
如果是新闻评论稿,播读必须态度鲜明,对与错要铿锵有力;如果是通讯稿,要参考散文播报,把故事娓娓道来,同时保留新闻的语言格式。最常见的则是消息稿,这就需要扎实的播报基本功:轻重格式、词语抱团、多连少停、多扬少抑。
明白这些还不够,关键是多练习。于是我每天把《新闻联播》的稿件打印出来,自己先念一遍,再跟着新闻联播念一遍,发现不同,再去纠正。
渐渐地,稿件数量的积累转成了专业的提高。
艺考的日子逐渐临近,考场如战场,幸好有二姐的陪伴,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参加了省联考。
艺术生的不容易就在于高考前要先经历艺考,这就是一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艺考不简单,除了专业能力,服装、发型、住宿、考试安排、考场内外的接应都需要考虑。
如果两个学校同时段考试,如何协调?如果在考场里遇到了强劲对手,如何调整心态?如果没有订到合适的酒店,该怎么办?这些都是问
题,但最大的问题是,第一次考试的考生并不完全知道自己的专业水平。该考多少学校?用什么学校保底?努力冲击哪个学校?这些考试安排必须要做好规划,并且随机应变。
比起很多人,我的幸运在于二姐一直陪着我。我俩从小一起长大,很多难关都是她陪我一起渡过的,为了这次艺考,她甚至全程请假陪我,一切考试以外的协调她都会帮我安排。二姐比我年长,社会阅历丰富,这些事情安排得妥妥当当。在考试前,二姐会击掌鼓励我好好考;考完感觉不错,二姐会搂着我去吃小吃;没考好的时候,她会发现周遭搞笑的事情逗我开心。
省联考是第一次考试,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在山西师大的校园里排队。为了在老师不疲惫的时候考试,天不亮,我们就去考场排队,可还是有更早的考生。凌晨6点钟,天刚蒙蒙亮,寒风刺骨,我被冻得瑟瑟发抖,二姐看到我冷,就把羽绒服脱下来递给我。
“你快穿吧,我不冷。”我怕她冻到,倔强地说。
“你都冻得打哆嗦了,穿着吧,不然考试嘴又瓢了。”二姐把衣服披在我身上,抱着我,不让我脱掉。
又等了一小时,终于进了考场,二姐跟我挥着手,给我加油。我进了屋,在候考室等了许久,身体终于不冷了,就赶紧做起了口部操,生怕瓢嘴。考场里,我洋洋洒洒做完了即兴评述,一出门,就被二姐大大的拥抱给围住了:
“老弟,你太棒了,我就说你能行!”
“啊?你看到了?”
“对啊,我刚才看见你往里走,我就在窗户边一直跟着你走,结果你就走到了最里面的教室,我瞄着那个窗户缝往里看,一开始进去,三个评委老师都是低着头写字,你一说话,他们三个齐齐抬头,我还看到你比画了一下自己的胸花,三个评委老师接连问你问题,我告诉你,最外边那个评委打了90多分呢!”
“真的假的,确定是90多分?”
“真的,我戴着眼镜看的,肯定没错!走吧,我们去吃好吃的……”
“你看,我就是在这里看到你的。”
二姐指了一下那个教室,教室的窗户在高高的石阶上,真不知道低矮的二姐是怎样扒着窗台,看了那么长时间的考试。
联考旗开得胜,我获得了我们市第一、全省第二的好成绩,除了感谢自己的努力,更要感谢二姐的陪伴。当时,我一扫失败的阴霾,成绩好到整个人飘飘然。再一次的失败并没有马上就来,省里的校考同样如鱼得水。考某学校初试时,考官不满意我的服装。
“你插两根鸡毛干什么?”考官的突然发问让我一头雾水。
我低头看了一眼自己胸前的装饰物,“老师,这是装饰物啊。”
“你觉得好看?”
当着所有考生,面对考官的无端发问,我感觉自己像是受到了极大的侮辱,随即扭头推开考场的大门,扬长而去。
当时的我一心想考中传,而且觉得问题不大,过完年,就信心满满地去北京考试。在北京只考了三个学校:中传、上戏、中戏。
考中传,当然还是紧张,一进考场,我瞬间慌了。为什么是坐着考试?以前的训练都是站着,一坐下来反而有
些不适应。眼睛应该看哪里呢?背景幕布搭起来,难道是要《新闻联播》的感觉吗?哎呀,为什么椅子能转动,腿应该放在哪里?到底读稿子要不要抬头看老师呢?怀着这样纠结的心情,我总算是考完了中传初试。
与中传风格截然不同的是上戏。原本只是为了凑中传、中戏的时间空当试试看的学校,没想到一路顺利进了三试,北京考点三试男生只有10人。许是因为对上戏没有抱希望,反而考得很轻松。上戏考试非常灵活,除了新闻稿件、指定稿件、新闻评述等常规试题外,还有图片解读、一个字评述、团体才艺展示等新颖题目,老师也会临时提出很多问题。
考完上戏,我自信满满,居然放弃了中戏复试。可人无论何时,都不能骄傲。考中戏初试,为了与众不同,自备稿件时我居然和老师提出想配乐,老师一口回绝,现在想想真为当年的轻狂感到羞愧。
没过多久,中传初试发榜,我成功进入复试。因为校考逐渐公布的好成绩,中传复试前的我就更加骄傲,按着自己的喜好穿上了最花哨的衣服,用最常规的方法做了评述,哪怕是稿子读错了几处,都觉得老师不会在意这些细节。
一个人在得意时居然可以忘记所有的失败教训,在相同的问题上栽无数的跟头。
回家等结果: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上戏拿了全国第五,中传却没通过。我不断安慰自己:没事,就去上戏,上戏综艺好,还不用努力学文化课,玩两个月轻松上好大学。
上天总会**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如果有个榜样在我面前骂醒我,也许我就能努力学习,可是上天恰恰让一个天才学霸出现在我面前。
刚得到结果的那段时间,我心中还在纠结要不要使出全力学习,有没有必要让自己那么累。忽然一日,我手机QQ上同考上戏的代超在线,我就问他考得如何。代超告诉我,上戏考了第二,但他准备去读中戏表演,因为分数只需200多,这样就能多玩两个月了。代超本是播音考生,考完上戏后,又考了中戏表演,都取得了很好的名次。
当时我想,代超可能是文化分不高才考虑上表演的吧,这样他就不用那么拼命学文化课了。但回头一想,我现在考上戏也不用那么拼命学习啊。于是,剩下的两个月就睡过去了,没怎么努力。结果可想而知,高考把我睡了。
6年之后,我再次遇到代超,他已经是着名演员了。我们在簋街喝着酒,聊起当年课堂上的聊天记录,他惊讶地说:
“啊!我当年报表演就是因为觉得中戏表演肯定比中传播音出路好,而且高考考了500多分,我平时都是考600多分的。”
我捶了他一顿,怪他让我复读了一年,他却说我活该。
他说得对,一切都是自己的决定,怪不得别人,一切的失败都是由自己的不坚定和大意造成的,苦果也只有自己尝。
6月是个“多事之秋”,7日、8日高考,9日估分,偏偏8日是乔布斯发布iPhone 4的日子。作为死忠果粉,我怎么能不看直播!于是,美国西部时间7日晚上,北京时间8日凌晨,我熬夜看完了iP
hone 4的发布会,心情自然激动不已。但4小时后,也就是2010年全国高考的数学考试。
岁月不会亏待每一个努力奋斗的人,也不会善待每一个浪费光阴的人。
洋洋得意的我,总觉得自己能考上上戏。那年是估分报志愿,按照月考500分,最差430的平时成绩,加之高考题难,我估了430分,报了上戏,还得意地与上戏老师反复确认分数线不会超400。刚填完志愿我就开始规划毕业生活,首先学车,其次旅游,再次购物。父母觉着分数符合平时成绩,没多问。
可分数下来,我傻眼了,只考了370多,差上戏分数线5分。而看完iPhone 4发布会考出来的数学仅有43分,是最失常的一科。从此以后,我严谨地践行着“天道酬勤”的原则。
不久,家里收到了一个二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噩梦就来了……
全家人对我这3年的荒废展开了批判,从姥姥家到奶奶家的亲戚,甚至高中的老师们,都在指责我荒废学业,不该学艺术,更不该花那么多钱,最终一事无成。我一句话也无法辩驳,因为他们说得都对,可我心里觉得,就是因为结果不好所以说得才对,如果结果好,也许说我就不对。
我笃定要复读!可是家里态度却十分坚决-去二本学校报到。我心中不服,不认为自己是这样的水平,可事实摆在面前,谁也无法推翻,但是艺术之路毕竟是自己的选择,要对选择负责,除非放弃,否则复读就是唯一的出路。于是,我决定跪着走完这条复读之路。
好在,一年后,我成功证明了自己。
可这次的失败,居然没有靠外界就爬起来了,我想这就是人生前一步的积累。
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数。从自己北京集训回来的成功,到艺考模考的失败;从拜佛忏悔后省考的成功,到骄傲自大导致高考的失败,再到痛定思痛考上中传。这两年间的成功与失败都在磨砺着我的心境,让我成长起来(当独立面对失败时,我能够从失败的沼泽中爬起来,哪怕是伤痕累累)。经历的失败多了,自己的意志也会得到锤炼,但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方法却从来都一致-找到原因,加倍努力。
我们似乎总会在某一年,爆发性地长大,爆发性地觉悟,让原本没有什么意义的时间刻度,成了一道分界线。人生每一步都算数,失败并不可怕,任何事情都需要积累和沉淀。就像健身,从高中开始,我曾无数次地放弃,却发现每次重新拾起,运动表现就又好一些。白岩松刚到央广被人诬告也曾乡居一年、无所事事,也许在别人看来他浪费了一年的光阴,但他却觉得“不管是怎样的日子,不管是不是你主动选择的日子,只要在你的生命中留下痕迹,回忆时总是夹杂着一种温情”。
我们的一生多姿多彩,也许你在某个时刻没有走大路,而选择了一条幽静的小路,当你回到大路上,发现已经落后不少,别怕,迈开步子追上去就好。在外界看来你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可他们却永远不知道你看到过什么风景,属于你一个人的风景。
人生总有很多大路小路,却没有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