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五十城

    2014年的春天来得很早,2月还没过完,学校就已经开学了,上学期口试第一的成绩,让我觉得整个广院都是春光明媚的。好事总是接踵而至,新闻小课又分到了最棒的组,同组的伙伴都是新闻播报的佼佼者,与强者同行如中流击水。巧的是,老师成倍精于新闻,与我私交甚好。

    成倍老师强于新闻,可能源于他热爱生活,大一寒假的时候我就看着他带着自己小课组的学生去了台湾旅行;大二暑假,他更是组织学院里的很多老师及家属去了欧洲十国。也是因为他和学生的熟络,大家亲切地叫他倍倍。热爱是没有道理的,热爱旅行的倍倍义务给大家当领队。去了台湾的同学说:出发前,倍倍就已经安排好行程并发给每一个人,做好了下雨等特殊情况的机动安排,也说明了每个地方游览的意义,最贴心的是,每天早上八点,倍倍都会挨个叫大家起床。倍倍就是这样一位贴心的老师,所以一直对我非常照顾。

    可自从我来到他的新闻组,他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开始就跟我们约法三章:1.迟到不可以超过15分钟,否则按无故不来记;2.无故不来可以有三次机会;3.事假病假可以有三次机会。如果违反约法三章,那么期末就给不及格,并且没有申诉机会。

    倍倍严格的新闻课要求,自然也让我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上课不迟到,认真练声,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加之专业第一的名头,也让我对自己更有信心。可上课一段时间以来,倍倍不断地指出我的问题,我也使出了全力去改正,但结果还是不尽如他意。

    终于在一次课堂上,倍倍听完我的新闻后勃然大怒,拍着桌子,指着门口,让我走。我目瞪口呆地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同组同学也小心谨慎,连呼吸的声音都能听到。倍倍站起来,走到我面前:

    “李泽鹏,你现在就应该走,你必须走出去,我在你的新闻中听不到任何态度和感受,你在秀声音,在用播音腔念字。即使是新闻,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有它的态度和感受,你没有!我忍了很久都没说,以为你慢慢会有变化,但现在看来,你一点改变都没有,那就是你的心出了问题。你告诉我,你有什么爱好?”

    爱好?这个词一下子把我问蒙了,朗诵,只能算自己的专业,但我有什么爱好呢?好像真没有,我摇摇头。倍倍像是找到病根一样,语气平和地说:

    “这就对了,你没有爱好,你就不知道心动的感觉,就不能把自己的情感态度转移到文章当中。现在,你最需要的不是坐在教室里学习怎样播新闻,你最需要的是走到外面的世界感受生活的美好。

    “我喜欢旅行,就是因为旅行能够让我感受到这个世界的乐趣。以后我的课,你不用上了,别的课我也给你请假,你拿着相机去拍照,去南锣鼓巷拍拍那些游客,去胡同里拍拍那些灰砖青瓦。你走吧。”

    就这样,我被赶出了课堂,同学们趁着课间发消息安慰我,其实我也并不理解老师的激动。一直以来认真听话的我做错了什么呢?回到宿舍,我思绪万千,既然不让我上课,那我就去拍照吧。

    我拿着相机,跑到南锣鼓巷,拍了外国的游客,拍了橱窗的摆设,拍了紧闭的街门……刚拍的时候并没有感受,这就是一张张普通的照片,但当我打包交给老师,重新翻看时,却发现每一张照片拍摄的场景历历在目,我对它们竟然有了不同的感受:有趣、凄凉、热闹、无奈……

    当我把这些照片交上去后,倍倍让我重新回到课堂,而我的专业不仅没有落后,反而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毕业后,我发现倍倍更爱旅行了,经常带着师弟师妹一起去游玩,也许在师弟师妹眼里,这只是一种玩耍,但我却知道了倍倍的良苦用心。

    两年以后,我工作麻木,生活陷入困顿,领导同样告诉我:“你之所以生活无趣、麻木,是因为你没有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没有爱好……”于是我开始寻找爱好。

    现在,我喜欢看电影,喜欢旅行,喜欢和别人聊天。

    倍倍曾经告诉我人生的“四万法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万个人,写万篇文。”对于前两万,我渐渐是懂了,但对于后两万,我总以为只是正确,没有深意,直到后来才明白道理。

    曾经对于热爱旅行的人,我也是不懂。旅游必跟团的我,总以为,旅行又热又累,休息不好,花钱不少。直到2015年我去全国各地面试实习,我才真正明白了去感受一座陌生城市,尝试新的文化碰撞所带来的乐趣。

    2015年1月,正是我为找工作发愁的时候,十分害怕找不到工作的我,尝试着每一次机会。那年的北京出奇的冷,好像预示着就业寒冬的到来,寒风袭人,路上的行人裹上了最厚的棉衣,而我们却穿着单薄的西装、化着苍白的彩妆奔波于每一个面试点。

    甘肃广播电视总台,这是同学们都没有面试的地方,可能是碍于西北的发展,可能是介怀甘肃的风沙,整个播音学院只来了四五个人。面试很快就结束了,结果也很快公布了,我和另一个双学位的同学进入了下一轮-到甘肃台实习10天。

    朋友纷纷劝我没必要去实习,若是不能签约还要自费往返和食宿。但就业寒冬中的每一次机会都像是救命稻草,求生的本能让我不得不抓住。心里想,就权当是旅行,住10天也没什么大不了。

    虽说是实习,但也确实是第一次一个人出去旅行,心情还是很激动。我在飞机上拍了出发的照片发到微博和朋友圈,朋友们纷纷惊讶我还是去了。内心窃喜着自己的勇气,我关掉手机,闭上眼睛,期待着两个半小时后的兰州。

    飞机落地的震动惊醒了我,周遭的人开始用西北话报起了平安,好像是到了自己的地盘,就听见:“额到咧,腻载蒙口儿邓邓额。”窗外的天空是黄蒙蒙的,坐着机场大巴往市区走,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路上尽是黄凸凸的坡塬,看着这些坡塬我才一下子明白了高中地理讲的“垂直节理分布”。有趣的是,这些坡塬好像是天然的地基,在几口废弃窑洞的旁边,正是新开发的楼盘,一望无际的平坦的黄土让那些高楼看起来像是戍边的将士。

    来到市里,甘肃台的曾曾带我**里办理了临时证件。曾曾是人事科的,大不了我几岁,不让我叫她老师,说喊曾曾就好。曾曾是个热情的兰州女孩,还没有男朋友,一路上,她用西北口音的普通话热情地给我讲解兰州文化:

    “兰州被黄河穿城而过,是呈条带状的东西走向,南北宽不过2公里,但东西长30多公里。哎,你没来过兰州吧,兰州虽然比不上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但老百姓生活还是很幸福的,好吃的也很多,对了,你走的时候可以买一点百合,兰州的百合特别出名,生吃都可以。”

    我忍不住想笑,打趣道:“你可比我们

    地理老师讲得好多了。”她朝着天哈哈大笑:“那我是个只能讲兰州地理的地理老师。”

    安排好我的住宿,曾曾又交代了在台里让我少说多做,不要问主持人工资,也别和主持人老师要求什么,他们人事科会尽量帮我安排试镜。我感谢了好半天,曾曾走的时候说:“你好好实习,等过两天休息,我带你去兰州夜市,可热闹了。”说完,她就摆摆手走了。

    留下我一个人发呆:这都腊月天了,怎么还有夜市呢?管他呢,第一天来兰州就能碰到一个好朋友这样坦诚地对我,也算是幸运吧。

    在台里的实习非常顺利,我跟的是甘肃联播组,老师们和蔼可亲,刚两天熟悉完流程,老师就主动要求我试镜了。我穿好西装,打好领带,坐在主播台上,冬天的寒冷一扫而光。重温着聚光灯的温暖,我忽然很留恋主播台的感觉,多想时光就定格在这一刻。

    试完镜,广院的师哥跟我讲,他回家乡台很多年了,原因是选择家乡台也没有多难的,但兰州不比北上广,薪酬机会肯定没有大城市多,可坚守新闻岗位是很锻炼人的。他还告诉我,像兰州这种城市,广播的收入都是高于电视的,所以电视行业其实就是一份理想,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我和他讲:“师哥,说了这番话,你可以让自己骄傲。”师哥笑笑也没说什么,告诉我,播音组留我肯定没什么问题,就看人事部门的裁决吧,我们这边留不住人才,但愿意张开怀抱欢迎你的到来。

    试完镜,我的实习也就结束了,但距离10天的实习期还有三四天,曾曾惊讶:“你怎么这么早就试完镜了?一般都是最后一天才给试镜啊。”

    我打趣说:“你老弟优秀呗。”

    曾曾一把搂住我的脖子:“哎呀,老弟这么优秀,那老姐就得请你去吃夜市了呗。”

    “到了,这就是正宁路夜市!”

    站在街口,我就闻到了夜市飘来的香味,金牛座吃货的我放开肚皮,拉着曾曾就冲了进去。和每个地方的夜市一样,正宁路夜市打头的也是水果摊贩。曾经看过一个自助餐指南,说想要吃得多,必须先从水果蔬菜开始吃,因为膳食纤维会帮助消化,让你吃下更多的东西。可能是因为这个原理,以水果摊贩打头,就能让人吃下更多的东西。

    兰州夜市的水果没有那么丰富,只有西瓜、哈密瓜、葡萄。品种虽然少,却个个质量顶尖,像南瓜一样大的黑美人西瓜,无籽、沙甜,切成一块块后放到碗里,堆到已经快掉下来才作数。这就是西北人的豪爽,每个东西都足斤足两。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能在冬天吃到这么好吃又便宜的西瓜,估计只有靠近新疆的兰州才有这样好的条件了。怪不得古时的河西走廊如此重要,没有这些吃的,皇帝们就要急死啊。

    正宁街的小吃,几百个摊位一字排开,西北独有的叫卖让食客不知道该去哪家享用,只得端着小碗各处寻觅。胳膊一样粗的羊肉串,烤得酥脆的烤鱼,风味独特的凉面,还有臭豆腐、炸土豆、杏皮水。

    最受当地人欢迎的是牛奶醪糟,戴着白帽的***大叔熟练地掂着大铁勺,一颗鸡蛋在勺中打匀,加上牛奶、醪糟、枸杞,左右开工,让人目不暇接。所有的配料和步骤就在你的眼前,最受欢迎的摊位似乎也没什么秘密。但无人能够取代他们,因为他们的技法之熟练,就算录下来也学不会。旁边年轻的小伙子也戴着白帽,看起来像是大叔的儿子,就算顾客再多,他也碰不了铁勺,乖乖地在旁边准备小碗和塑料袋。

    夜市上最多的就是兰州拉面,可是这里的兰州拉面却从来不叫兰州拉面。曾曾告诉我,一般内地看到招牌上有阿拉伯文的“传统兰州拉面”都是青海拉面,地道的兰州拉面一般叫作“牛肉面”,当地叫作“牛大”,而且味道也不一样。于是我又吃了一碗“牛大”,就像是《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讲的:汤汁清甜、萝卜白净、辣油红润、香菜翠绿、面条黄亮。曾经学习过《舌尖上的中国》配音的我此刻才感受到了那段文字的味道,也才了解了倍倍让我多去旅行的意义。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美景和美食。

    曾曾已经被我的疯狂吓到了,她没想到我如此瘦小的身体竟然能吃下这么多东西。我告诉她,我饿的时候能吃下一个曾曾。我俩哈哈大笑,我还打了个嗝,又惹得她笑到肚子痛。

    在兰州的最后一天,曾曾带我去黄河铁桥看黄河。走在桥上,看着自西向东的大河奔腾不息,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在这条河水上发源,我忽然觉得自己很渺小,东奔西跑到底是为了什么。曾曾见我不说话,拍着我肩膀说:

    “我小时候经常来黄河铁桥看黄河,那时候就想,如果扔一只瓶子顺着黄河漂啊漂,最终会漂到哪里呢?后来我才知道,会漂过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最终到达大海,要是在大海上漂啊漂,说不定还能到美国呢。所以,人哪里会知道自己现在漂在哪一段呢?说不定你已经到了山东,马上就能看到宽阔的大海了,你别老是发愁,且行且快乐呀!”

    “嗯,我知道了,那我现在就送你去美国啊。”我假装推了她一把,回过神来的曾曾追着我跑过整个黄河大桥。

    到了告别的时候,曾曾非要送我去机场,我千推万阻,从市区去机场来回将近四小时,实在太辛苦了。拧不过金牛座的我,曾曾只好在酒店把礼物给我,这是她托人在乡下采摘的新鲜百合,告诉我:“炖汤、炒菜、蒸着吃都可以,刚采下来,很甜的。百合润肺,对你们经常用嗓子的人有好处,以后想吃再跟我要。回了北京要常联系,如果没有好去处,甘肃台欢迎你!”

    我最不会应对这种煽情的场面,几句玩笑话让气氛没有那么伤感,就匆匆上了车。路上,我看到那黄土坡塬上一栋栋新起的高楼,就像是曾曾一样留在故乡建设兰州的年轻人们,乐观而好客。

    6月份,我在央视出镜,新闻的链接刷满朋友圈,曾曾转给我一条,留言说:“老弟啊,你看,老姐说得没错吧,你肯定能漂到大海,祝贺你啊,有空回来看看老姐!”

    “姐,我这是才从兰州出发好吗,你快上铁桥看看我!”

    一个鄙视的表情包让我隔着屏幕想到了她的哈哈大笑。

    我渐渐明白了倍倍为什么在行万里路后面加“见万个人”。见万个人可以是在旅行中与陌生人变成朋友,也会是在旅行中与朋友变成好朋友。刘昂就是这样的一位朋友。

    2015年4月,央视出镜迟迟没有消息,我们依然在面试大军中奔波,湖北台的招聘消息吸引了诸多优秀者的目光。武汉,中部城市的崛起者,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这样的一座城市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发展潜力,都值得大家竭力一试。面到最后,我和其他四位同学被通知到武汉试镜,可到了武汉后,却发现试镜微信群里多了一个人-

    刘昂。

    刘昂是我们师哥,也是学院的传奇人物,两届齐越奖和一等奖得主,学生会的文艺部部长,人长得帅,专业也很强,只是由于个人原因休学了一年,大家都不知道他去了哪儿,这次突然的出现让我们非常惊讶,倒是刘昂,依旧是那么热情开朗地在群里跟我们打招呼。

    “泽鹏,你们在哪儿住啊?”刘昂私信我。

    “我们在台附近的酒店呢,师哥。”男神师哥和我说话,多少还是紧张。

    “哎呀,别叫师哥,太生分了,我长你几岁,你叫我昂哥就好了。”刘昂说。

    “好的,昂哥。”

    “你们晚上要没什么事,我请你们吃饭吧,叫上你同学,正好我们班有个同学在武汉台,让她带我们吃最正宗的武汉小吃。你们简单收拾一下,我半小时后到酒店接你们。”刘昂办事一直是最周全的,所以深得老师们的喜爱。这一点,以前的我们总觉得是师哥圆滑,但当你被他如此对待,才明白刘昂为什么有好人缘。

    刘昂接我们径直去了武汉市中心的餐馆,漂亮的师姐已经在等着了,见到刘昂十分激动地给了个拥抱,“你这一年去哪儿了,班里都快炸了,要不是老师说你休学一年,我们还以为你死了呢,呸呸呸,总之啊,就是想死你了!”

    刘昂嘿嘿一笑,也回了一个拥抱,还是那么帅气。

    “哎,你什么情况,怎么有时间拨冗来武汉莅临指导啊?又是怎么联系上师弟师妹的?你不会是在和师妹谈恋爱吧!你啥时候走啊,住哪里定了吗?没定我来帮你搞定啊!这两天什么行程,我带你到处去转转啊。”师姐一年没见刘昂,感觉心中有无数的问题,虽然这些招待,播本的同学都会去做,但似乎因为刘昂的好人缘,师姐的考虑就更加周全了。

    “好啦,我的武汉第一美,你不说这么多,我也知道你家是武汉的。今天呐,就是带师弟师妹和你吃饭,我们这次来是面试湖北台的,面上了还得求你罩着呢,你以后可别嫌麻烦。”刘昂避重就轻地回答了一通。

    说着,师姐带我们进了一家龙虾馆,“这家龙虾馆啊,可是上过《天天向上》的,非常出名,虽说全国各地都有龙虾,但武汉的龙虾胜在蘸料。他们家有一个独家秘方,为了制作这个蘸料,老板舌头都尝到失去味觉了。”

    “那没有味觉的老板,尝出来的蘸料能好吃吗?”具有新闻职业批判思维的我问出了这样让人冷场的问题。

    “哎,你看电视剧里演的那些名厨不都是最后没有了味觉,用心去做出的不就是最好的料理嘛!”刘昂机智地缓解着尴尬。

    虽然并不是没有吃过龙虾,但作为吃货的我,真的没有见过那么多味道的龙虾:清蒸、蒜蓉、油炸、五香、麻辣,每一种都有一大盆,这么多龙虾摆在我的眼前,味蕾被瞬间填满。席间,刘昂起身说去给我们买点特色吃食。过了快一小时,他终于回来了,拎了两大袋东西,打开一看是面条:

    “这是上次朋友推荐的蟹脚面,特别好吃,每次排队都要排很久,但真的很值得去排,想着你们第一次来武汉,就买来给你们尝尝。”

    蟹脚面,这样的美食放在我的面前,虽然已经有四五斤龙虾下肚,但我还是抵挡不住它的香味。这像是武汉特有的创造,黄色的面条,淋上黑色的芝麻酱,再添上独家酱料,撒上翠绿的葱花。最好吃的就是那翻炒过的蟹腿,经过翻炒,蟹腿的鲜香融入面里,面上的芝麻酱充盈在蟹腿里,无论是先啃蟹腿还是先吃面,都有一种飘飘**的满足。

    “饭饱”之后,刘昂又张罗着“酒足”,就这样,我们又被带到了江滩的一家KTV。在去的路上,刘昂打电话叫了几个朋友一起热闹,到了以后我看到两男两女,都是帅哥美女,我心中不觉感慨,好看的人都愿意和好看的人一起玩。刘昂生怕冷落了谁,周到地张罗着大家唱歌的唱歌、喝酒的喝酒,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聊伴。酒过三巡,刘昂拿着酒杯坐到我旁边冲我喊道:“泽鹏,我可羡慕你了!”

    羡慕我?这样一个长辈朋友眼里都是完美男神的刘昂为什么会羡慕我呢?

    “哥,你才是我们羡慕的对象,我一个连工作都没着落的毕业生有啥可羡慕的?”

    刘昂顿了顿,又往自己的杯里倒了酒一饮而尽,或许是想借着酒劲,对我说出下面一番话:

    “这一年的消失,其实是帮家里还债去了。大三下半学期的时候,家里生意出了一些问题,我爸是一个要面子的人,不爱和别人开口借钱,催债的逼到家门口,妈妈害怕,只能叫我回去。为了还钱,我在学校每天只吃一顿饭,饿了就吃两口方便面,同学们问我情况,我也只说是为了上镜好看在减肥。”

    我着实被惊了一下,不知该说什么好。“师哥为什么不找班里老师同学帮忙呢?”我脱口而出。

    “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有的,大四没找工作,回到老家找亲戚一万一万地借钱,也去找我爸的朋友借钱,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对于我们这种永远想站在人前的播音生来说,这样的耻辱真的让我痛不欲生。‘你怎么不去死啊?’我不止一次问自己,可起码把欠人家的钱还了再去死吧。不找大学朋友帮忙,是因为想保留最后的尊严。羡慕你,正是因为看到你能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没有因客观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初心,这是你的幸运。”

    “哥,可我现在也找不到工作啊。”

    “别怕,老弟,虽然咱俩不熟,但你读大一时我就听过你,老师们说你很努力,有自己的追求,后来听说你面试新闻频道失败了,自己一个人跑去上海实习。学院每场面试,不管大小你都去争取,现在你能在四套实习,兄弟,真的很棒了!能一直在播音主持的路上走下去,已经够我羡慕了。你的声音、外形条件都很好,还这么努力,一定会有好的出路。”

    又喝了几杯,刘昂起身去了卫生间。回来后,他又投身到大家的游戏中。我竟觉得,现在玩游戏的是师哥,刚才和我交杯的才是刘昂。

    就这样到了五点多钟,武汉的两个朋友便提出要带我们去“过早”。粉、面配合各种码料,再加上油条、面窝,当然还有最着名的热干面。吃到舒爽的我们,回到酒店倒头就睡着了。

    这就是青春吧,看见对的人就能诉说秘密,遇见开心的事就能畅饮一夜,为着喜欢的物就能熬到天明。放肆,是青春的窑变,同样的火焰,绽放着不一样的光彩。

    湖北台的面试很顺利,我们和刘昂都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可是武汉一别,又是三四个月没见他的身影。8月,一个师弟从重庆来到北京,想要采访齐越节的获奖选手,采访完我以后,向我打听刘昂的状况。我终于有理由发微信给他,他告诉我:“弟弟,我不能接受采访,我可能以后都不干这行了。不想让你们伤心,所以没有告别,你别介怀。现在我在一家金融机构做事,一切

    安好,有空聚。懂你的老哥,刘昂。”

    刘昂去了金融机构,可能对他来说这是最好的归宿,金钱能够帮助家庭,理想只能安慰自己。

    从武汉开始,我习惯把自己的足迹进行记录,拍一些美食的照片,写一段城市的感受,记一种知己的情谊。以前我总看着网红的旅行照片拍得好看,现在看着自己充满故事的照片也没有那么丑;以前我总羡慕会写文章的作家,现在记录起自己的感情比他们还煽情。记录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把时间和感情凝固在纸上,就像是时空压缩机,将一幅幅画面压缩成电影。

    “写万篇文”的好处逐渐明晰,一段旅行、一座城市,带给你的感受,留给你的故事,是你一生的财富。莫言说,他只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只是你忘了记录;我们更胜一筹在于独特的感受,只是你已被岁月磨平了棱角。故事与感受,是活着的人最重要的东西。

    2015年,我开始系统地记录自己的旅途,用“五年五十城”来督促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万个人,写万篇文”。刚开始的时候,有人质疑五年五十城,一年就要走十座城,一个月就要走一座城市,怎么可能实现呢?本来只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却被大家认真地拿来讨论,我心里想着:管他呢,先走再说吧。庆幸的是,自己在2017年中旬已经完成了五十城的计划。有些计划就是如此,提出的时候十分大胆,也会遭到不少质疑,但真正做下来,却收获颇丰,能够完成固然是好,完不成也无须自责,多少伟人的目标都曾被人嘲笑。虽然这五十座城市有些只是匆匆而过,好在能够督促自己多走多看。

    多走多看的好处就是能增长见识,从而消除隔阂,打破偏见。这五十城,从北方到南方,从国内到国外,从亚洲到欧洲,其中最令人放松的则是台湾地区的几个城市。

    对台湾的最初印象是散乱的:中学时代,历史课本上写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周杰伦MV里看到的台湾:两层的小楼、狭窄的街道、街口的阿婆、机车载的女生……温和却有着青春的躁动。

    但我们真正开始了解台湾,是因为《我们台湾这些年》和《台北小吃札记》这两本书。

    《我们台湾这些年》讲述了过去几十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书中描述的台湾,有白色恐怖的阴霾,有经济发展的拼搏,有蒋公至伟的课本,这勾起了我对台湾各方面的兴趣。

    恰巧2015年冬天,我在厦门书店转悠时,又看到一本关于台湾美食的书-《台北小吃札记》,简单翻阅,便觉得书写得甚好,就买来回家品读。一本没有彩色插图的美食书,却让我深夜看得直流口水。

    想必有很多人会因为一本书、一段话、一个电影场景的触动,就决定去一座城,寻一个那时的远方。

    2016年12月,已入职场一年的我趁着年假去了台湾。

    下了飞机,我看到了台湾,这就是台湾,整齐而干净,文艺而朴实。

    不大的台北,街道很窄,往往都是两条车道,每一个街口都有红绿灯,车总是会让着人,很少按那聒噪的、让人听了心烦的喇叭。这里的人都很慢,不急不躁,就像歌中唱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很多人来台湾是为了寻找一种怀旧的味道,而我却觉得这种慢的节奏就是从前的记忆。就像我们坐在出租车上,突然前面的车打着右转向不动了,出租司机就愣在后面等了10分钟,没有抱怨、没有骂声,只是向我们娓娓道来台北的景点。

    机车与汽车并存,是台北街道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机车在台北街道上奔驰,真的很酷炫。蔚蓝的天空,干净的街道,男生戴着黑色头盔骑车,女生戴着粉色头盔坐在身后,那环抱住男生的场景,让我这个观者都会心动,不禁想起台湾文艺片《海角七号》里阿嘉载着友子穿过大街小巷找信主人的片段。

    《台北小吃札记》的作者用两篇文章的笔墨讲述了鼎泰丰的小吃,而这家店的老板的祖籍却是山西人,这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和同伴在台北的第一顿就是在鼎泰丰,按照书里的推荐,点了鲜肉粽子、虾仁蛋炒饭、***、炸酱面等美食。

    听了服务员的介绍,鼎泰丰第一代杨先生是山西人,原来是粮油店帮工,后来,粮油店倒闭了,就和老婆创业开了鼎泰丰,一直坚持做有品质的食物,赢得了老街坊邻居的赞誉。他一做就是几十年,后来传给儿子继承老店,并把鼎泰丰做成了全球知名的连锁品牌。

    不一会儿工夫菜就上齐了,可谓色香味俱全。

    “这是我在台湾吃过的最好吃的饭。”

    在台湾当交换生的同伴终于在饭后说了一句话。是的,很美味。食物美,服务美,故事美。

    后来我和同伴坐着火车去了台东。

    甚好的天气,蓝天白云,显得街道格外干净。台湾的路牌与大陆不一样,用的是绿色底,看起来和湛蓝的天空很搭配。

    我很喜欢台东低矮精致的楼房,可以让自己的视野变得广阔,心情变得舒畅。没有密集的高楼大厦,也就没了沉重的压力感。

    四五层高的商场,品牌都有,可以满足生活大部分的需求。道路两侧到处趴着狗狗,让这个城市又多了一份宁静,一种“小确幸”。

    逛累了,就走进一家甜品店,点上一杯红茶、一碗冰激凌,以最舒适的姿势休息片刻,看着外面悠闲走着的人,享受着阳光的沐浴。

    休息好了,再去诚品书店看看,浓浓的文化气息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文化空间。琳琅满目的书籍、别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应接不暇的茶文化工作室……用同伴的话来说:“来到这里,感觉自己秒变有品位的文青!”

    回**北,逛师大夜市时,我发现师大夜市是一整块区域,有七八条街都是繁华的夜市,商店鳞次栉比、人声鼎沸;可总有一两条街夹在中间,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却不做商业,仅供居住,极其安静,非常宜居。也不知这里这样的布置是约定成俗,还是居民们自主选择的结果。在闹中取静,得自己一番天地。

    在师大夜市我还看到了有趣的一幕:男女老幼拎着大包小包的蓝色袋子,一开始我以为是什么东西在促销,大家在成群结队地购买。可谁知他们竟是在等垃圾车。

    这辆垃圾车在固定的时间出现在路口,大家从四面八方过来,把垃圾扔进车里。有的人还抱着狗狗下来,看来是想扔完垃圾顺便遛狗。我在一旁看着,真担心他们会悠闲地把狗狗误当垃圾扔进车里。

    初**湾,我感受到一种与北上广不同的生活。慢悠的节奏、安逸的生活、干净的街道、热情的人们、文明的社会、浓厚的文艺气息……无一不是我所怀念和向往的生活模样。

    不需要脚步匆匆、马不停蹄地向前冲,而是专心做好每一件事

    ,就像匠人一样。

    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走进一家店,点上一杯咖啡或是一杯茶,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手捧一本书,或是听一首歌,或是看一部电影,再或是什么也不做,就如此默默地享受着这种在北上广所谓浪费时间的浪漫时刻。

    随处逛逛,看看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建筑,了解不同的历史,遇见一些有意思的人,收获一些有趣的事。

    行走一座城市,最好多住一段时日,台湾就适合你慢慢去发现它的美。繁华的台北也有隐士一样的大师,悄悄地藏在阳明山的上面。原本只是想去阳明山拜祭于右任,没想到误打误撞进入了一家隐者的山中楼阁。隐者是一位厨师,做着自己独特的料理,一颗煮鸡蛋,选材必须是山里跑的走地鸡蛋,用低温温泉水煮四小时,让鸡蛋定型,撒上海盐和自己种的香菜,成就了它独特的味道。

    这样的经历若不是多住了几日怕也难以寻得。旅行可以让人发现不同城市的独特味道,可以让你的心境变得开朗,更可以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这种种感受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它的美好。

    有人把旅行当作放松,有人却把旅行当作修行。

    “行走的力量”与我早有交集,2015年公关公司找我发“行走的力量”微博,告诉我,只需拍一点在路上行走的照片,让人感觉有意境就好了。我在小区楼后的公园拍下了低头独行的画面,他们非常满意,配上“行走的力量”文字,号召大家行走。

    发完微博,我凝视着这五个字“行走的力量”,看似很流行,细想又十分寡淡,行走能够给人什么力量呢?脑子里想到了“暴走妈妈”为救儿子,每天暴走10公里,最终成功减掉脂肪肝,将肝移植给了儿子。可这是母爱的力量,行走到底能带给人什么力量呢?我们每天都在行走,在微信运动中刷新着步数。当我们步数登顶时,我们能感受到骄傲和满足,但这种快乐不足以持续。“行走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力量,我不明白,直到主持2016年的启动仪式,遇到了陈坤。

    发布会休息室里,坐着几个皮肤黝黑的人,一看就是常年行走后岁月留下的痕迹。有戴着墨镜长发披肩的盲人,有头发花白理成圆寸的老者,有穿着迷彩的年轻人,还有梳着长辫、笑容灿烂的男人。坐在他们之中,一身西服、妆容亮白的我似乎是个另类。

    过了一会儿,陈坤到了,穿着带有“行走的力量”字样的黑T恤,简单的妆容,皮肤也是亮黑,我只能从那英俊的脸庞和固定精致的发型看出来他和这些行者的不同。交谈中,我知道了盲人是民谣歌手周云蓬,老者是自然保护者奚志农,长发的是极限旅行者老极,年轻的是背包客小鹏。大家各自聊着自己的行走故事,十分热络。

    只是陈坤不时一笑,显得安静而朴素。他不多言语,明亮的眼睛专注地看着每一个交谈的人,好像全世界都是热闹的,只有他这里是安静的。

    台上,周云蓬说,对于盲人而言,能自由自在地行走也是一种奢侈,他们能在自由的行走中获得无比的快乐。因为他外在的特别,让观众对他的行走多了一份敬意,可他却说:“我和你们没什么不同,你们看到我是盲人,但你们何曾没有残障?中国肢体残障者有五六千人,但中国的精神残障者可能有五六亿吧。”

    这一番话,让全场安静,每个人都在思考,看似健全的我们心灵上的残缺其实比周云蓬还要多。

    周云蓬接着说,他有一项特异功能,虽然他看不到,但他能感受到面前是不是有墙;他在行走中能知道是否到了十字路口;飞机落地,即使不告诉他,他也能知道在哪座城市。因为每一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味道,香港的香水味、绍兴的黄酒味、杭州的桂花味、拉萨的酥油味、沈阳的老烟囱味以及北京和****不同的乌鸦声,他都可以分辨。走在十字路口,他能听到与普通街道不同的声音;走到围墙前,声音和气息的反射让他知道前面就是尽头。

    是啊,每个人都有残障,只不过我们是心灵的残障。周云蓬失去视觉,便用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还有心里的感觉去重现这个世界,于是得到了顿悟。而我们呢,心灵残障之后,只能用普通人的五感去对接外面的世界,以至于这个世界真正想呈献给心灵的东西却被忽略了。我们疲于奔命,追求着金钱、权力和欲望,却忽视了心灵真正的感受。你又何曾想过,也许世间的物欲,恰是有心之人用来蒙昧世人心灵的烟瘴。

    我们每个人都想寻求真正的快乐,盲人失去视觉时,他们能自由地行走就是最大的快乐。我们失去心灵时,想要寻求真正的快乐就必须让心灵恢复知觉。

    陈坤说:“行走的力量正是关注内心力量的公益。”

    他不知道什么方法可以让心灵真正恢复知觉,但他知道心灵必须有休息的时候,就像一块土地,必须有休耕的时候。只有休耕时间越长,才能种出更绚烂的花。人也一样,内心必须有安静的时候,内心越安静,才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有更大的成就。当你心灵力量弱的时候,你会随着环境而改变,当你心灵力量强的时候,环境会随着你而改变。

    行走可以让心灵安静下来,这就是陈坤想带给人们的公益。行走只是陈坤的方法,每个人的幸福都是不一样的:奚志农在保护自然中获得安静,老极在挑战极限中获得安静,而我在城市的探索中获得安静。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一座城都是精彩的呈现。探究世界,既可以“格物致知”,去细致地了解每一件事物;也可以“致良知”,从心出发去顿悟世界。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但让心灵愉悦的源头却是一致的追求。每一个在我们看起来成功的人都愿意从本心出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别人。

    高晓松在成为“矮大紧”之前,帮助很多歌手探究内心。用文字:萨顶顶的空灵音乐,就是在她一篇篇的文章中被高晓松探究到她对宗教、对世界、对人性的理解,才有了《万物生》。用语言:李宇春的孤独,就是他在与她交谈中,知道了春春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和向往,才有了《冬天快乐》。用图片:谭维维的狂野,就是他在一张张的摄影照片中,看到一个音响破损的小角,写着“张楚在里面”,窥探出了谭维维的摇滚与呐喊,才有了《谭某某》。

    我们试图去窥探内心,通过各种方法让自己愉悦,这是正确的,无须隐藏。“读万卷书”让你知了道理,“行万里路”让你发现世界,“见万个人”让你懂得人心,“写万篇文”让你记录心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打坐、瑜伽、健身、读书、行走。旅行不一定要走五十城,也许在你的城市,去走五十条街道,穿越五十个胡同,记录五十栋建筑,都是益事。可是,发现世界、探索内心的冲动不能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