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意五天以后的事

    程林哥的新书发布会是我主持的,现场聊天时他说了一句话,让我感慨良多:“人哪,不要发愁三天以后的事,世事无常,谁能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呢?”

    那个时候的我正处于瓶颈期,心中装着无数的事情,是坚持做新闻还是转做综艺?回央视还是去地方?买房子的钱该怎么凑到?要不要为了钱而委屈自己?晚上要不要去应酬……这些事情应该由我自己来决定,而且越快越好,但是经验告诉自己,自己的事真不是由自己说了算。

    所以,我很认同程林哥的这句话,进而觉得“不要在意五天以后的事”更为准确:“发愁”是对事情结果的没有把握,“在意”则是不以事情的结果左右自己的情绪,也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三天”改“五天”则是因为,短期的计划和行程是必要的,长期的苦恼则大可不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事情总会有办法解决。

    和朋友聊起林哥的这份洒脱,朋友却说:“所谓洒脱,不过是没有让他人看到自己深思熟虑的过程以及无奈的舍弃,人有情感,有责任,就会有羁绊。”按朋友的说法,人要摆脱羁绊就只能割舍感情、抛弃责任。想来不会是这样的,否则那么多哲人先贤鼓励出世岂不是在鼓励抛弃责任和感情?不管是谁,人生总是起起伏伏,而当我们有一个洒脱的心境时,事情往往会由坏变好。这倒不是事情本身变好了,而是你把得失看淡了。

    当我们纠结事情的结果时,急迫的心情会使人做出很多极端的行为,这些行为恰恰会导致心中所担心的事情朝着不好的态势发展。当我们过分在

    意一件事情时,我们就会做出极端的行为。外国人用宗教宽恕自己,中国人用出世入世来调节心态。窃以为洒脱就是“出世”的活法,这并不是鼓励大家不工作、不努力,只是时刻提醒自己在低谷时不去纠结和激进。不要在意五天之后的事。

    于我而言,做到事事都像程林哥那样洒脱,恐怕还需要再修炼几十年。

    第一次见程林哥是在频道的例会上,那是我第一次开例会。因为北京的交通太“给力”,我迟到了。推门进去,同事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望向我,领导慷慨激昂的讲话也被我这个横冲直撞的毛头小子给打断了,当时的场面我真是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可俗话说得好,人倒霉了,喝凉水都塞牙。跑得呼哧带喘的我,赶紧环顾四周找座位准备坐下,可一个空位也没有。领导也看出了我的尴尬,示意同事把包拿开让我坐下。踉踉跄跄地走向座位,中间还撞到了几位同事的腿,终于找到座位。拉开椅子,“吱-”声音又打断了领导的发言,我想那个时候我的脸色一定是从猴屁股一样的红瞬间变成煞白,幸好领导也没多说什么。

    我坐下来长舒了一口气,拿出电脑,认真做起会议记录。期间打量起了周围的新同事,大部分没见过。虽然是做广播,但大家的颜值还是高的,毕竟是播音主持毕业的年轻主播们。目光一转,我看到一个年纪30来岁的大哥居然在睡觉,虽与“大哥”素未谋面,可“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难道我进门那么大的动静都没把他吵醒?

    正想着,大哥忽然坐起来,没看领导一眼,推门就出去了。回来的时候

    他手里多了一个塑料袋,扔到桌上就开始翻东西,塑料袋的唰啦声在领导的讲话声中显得很刺耳,只见大哥不紧不慢地翻出两个橘子,掰开来问左右吃不吃,两边的同事摆了摆手,他便自己吃了起来。回过神来,我顿时觉得这位大哥有些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想着想着散会了,也没和大哥说上一句话。

    散了会,我迫不及待地跟同事打听起大哥的来历,才知道他节目做得很牛,之前也是领导,现在不做了。听说了他的经历我才由衷地佩服:小时候在中科大附中读书,原本有保送的机会,但早恋又失恋对他的打击很大,为了离开北京这个伤心的地方,擅自改了志愿考入厦门大学。毕业后做了记者,每天在路上采访车祸和意外,后来考研到北大,不太顺利地拿到学位,答辩两次,毕业都没有合影。毕业后进入台里工作,报道过雅安地震、鲁甸地震、***阅兵、天津港爆炸、长江沉船等。这位“大哥”就是在后来帮我不少的程林大哥。

    在新书发布会的时候程林哥告诉我,在他跟进完长江沉船事件后,他再也不想做调查记者了,世事无常,调查出来又能怎样?或许是程林哥对历史一向兴趣颇深,所以当他站到历史的时间线去看人生的时候,才会有此感慨吧。当程林哥提到“不要在意三天以后的事”时我特别认同。

    无数次的经验告诉我,一件事情的开端是好的,但并不意味着结果也会好,一件事开始很艰难,结果往往会更幸运。遇事后过分纠结,结果只能让自己更痛苦。纠结往往是因为选择得太多,当没有选择一条道走到黑的时候

    ,或许就成功了。

    我向来不喜欢做太长远的规划,因为要过那样的人生太难了。有时,人生更像是河流,我们都是河中的鱼儿,只需努力在水流中游走,总会有见到大海的一天。

    小时候,我极羡慕那些有长远规划甚至是人生终极理想的人。无论他们的理想能否实现,但至少听起来让人羡慕。比如,“我要当个医生,治疗世界上所有的疾病,让所有人没有痛苦!”“我要当数学家,像陈景润一样去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虽然现在听起来很可爱,但当时我却羡慕他们能给自己规划出那么优秀的人生。

    同学们怎么知道这些优秀的职业呢?我为什么不知道?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给自己找一个伟大的人生目标。找来找去,终于在一次列席聚会中,我听到了爸爸和叔叔们都羡慕的人生-考上清华北大,于是我终于也有了人生的第一个理想。

    后来每逢聊到理想,我都会挺起胸膛骄傲地告诉别人:“我的理想是考上清华北大。”为此,我把理想写在纸上,挂到墙上,时刻督促自己好好学习。那段时间,爸妈对我刮目相看,称赞我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好少年!

    就像所有人的第一个理想,清北梦马上不了了之,挂在墙上的纸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摘了下来。很多人从来没有一个特别长远的规划,就像我,对自己的人生要求很简单-努力奋斗承担起家庭责任,至于出人头地,确实没怎么想过。

    初中考试,我总是在班里的2~5名徘徊,妈妈总说“努努力,争取考个第一”,但爸爸却说“挺好的,不用去争什么,顺其自然就好”,或

    许是受到爸爸的影响,在遇到问题时,我总会比较淡定,不想去争什么。

    如果说“不争”是一种人生处事的态度,那具有导向作用的理想和目标又该如何办呢?我很欣赏“罗胖”对于保守主义的推崇-不去设立远大目标和框架,根据经验、立足眼前,一点点往前拱。

    我的办法是不断在人生路口设立短期目标。像是高一下半学期决定学文科,目标就是努力学习政史地,考入文科重点班;高三的目标是考入一本的播音大学;高四的目标是考入中传;大一的目标是练好普通话,成绩不要垫底;大二的目标就是练好声音;大三的目标是播好新闻的同时让自己多参加活动;大四的目标就是找一份工作。

    这些目标都是在即将做出人生岔路选择的时刻才确立的,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自己能力能够触及的。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有人从小就立志做某事并且最终成功。这些人是谋略家,也是超强实干家,他们能预料未来的自己,并为此付出长久的努力。而大部分人仅是普通人,会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也许不开心了,就不想去实现理想了,也许明天开心了,又重拾理想。不要害怕承认平凡,那是不平凡的开始。

    每一个人的情况都不同,没有谁可以替你做出最正确的选择,相反我们应该足够相信自己,让自己去衡量自己的能力,然后做出选择。任何事都无须太执拗,事情不只有一种解决方案,你看到的最优解不一定是最优解,你得不到的最佳不一定是生命中的最佳。世界很大,何必在乎这一城一地的得失?只要做好自己,剩下的就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