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君士坦丁堡危机,东罗马再次撞上好运气

    东罗马是悲催的,同时也是非常幸运的;东罗马是幸运的,同时也是非常悲催的。东罗马与萨珊波斯恶战了数百年,总算打败了强邻,但还没来得及享受战争胜利的红利,周边出现了另一个更强大的对手——趁东罗马和萨珊波斯鏖战之际迅速崛起的、同时向东罗马和萨珊波斯开战的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是强势登上历史舞台的。公元632年,****创教建国,并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而这一年前,即公元631年,被战争拖得精疲力竭的东罗马和萨珊波斯签订和约停战。因此,阿拉伯帝国一出现,就渔翁得利,有天赐的扩张良机——两个强大的邻居相互打仗数百年,已经两败俱伤,轮到它去“收取”胜利果实了。

    阿拉伯帝国抓住良机,不给东罗马和萨珊波斯任何喘气和复兴的机会,兵分两路,同时与它们开战——一路大军积极抢夺东罗马的****和叙利亚以及埃及等地,一路大军趁机大举东征萨珊波斯。面对两个互殴打得对方半死不活的老大帝国,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表现非常抢眼,东西两路大军都取得了非凡的战绩。其中,西路阿拉伯军接连打败东罗马军,一路攻城略地,夺取了东罗马在亚洲和非洲全部领土的2/3。此后,阿拉伯哈里发并未将东罗马看作主要威胁,先集中力量对付萨珊波斯。

    因为,在东征中,萨珊波斯军趁阿拉伯将领哈立德率军增援叙利亚之机,在希拉的幼发拉底河桥头全歼阿拉伯驻军。这次事件让阿拉伯哈里发欧麦尔认识到,尽管萨珊波斯国势衰微,但它仍然拥有一支庞大而战斗力强的军队,不摧毁萨珊波斯,不但希拉难以保全,而且后患无穷。于是,欧麦尔选派精兵强将,集中精锐力量攻打萨珊波斯。

    公元637年5月31日,在噶底西叶决战中,萨珊波斯失败。阿拉伯军乘胜追击。萨珊波斯首都泰西封失守,胡泽斯坦失守,摩苏尔失守。尼哈温德会战,波斯军惨败,伤亡10万人以上。当时的波斯王叶兹德吉尔德三世不得不逃往中亚。阿拉伯趁机将萨珊波斯兼并全境。随后,阿拉伯继续向东方追击同时将主要精力放在向西方扩张上。东罗马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不得不为了求生存而迎战阿拉伯军。

    在萨珊波斯灭亡前,东罗马丢掉了在亚洲和非洲全部领土的2/3,但****尚在控制中。萨珊波斯灭亡后,阿拉伯军乘胜于公元638年征服****,于公元639年蹂躏美索不达米亚,于公元**0年占领恺撒利亚。不久,小亚细亚大部分都落到阿拉伯人手中。

    几乎同时,阿拉伯军进攻埃及,而饱受东罗马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埃及土着科普特人也早想脱离东罗马统治,因而愿意投降阿拉伯人。在亚历山大主教居鲁士主持下,他们与阿拉伯人签订《亚历山大港条约》,规定东罗马军于公元**2年9月撤出埃及。但是,阿拉伯人原封不动地采用了东罗马人的行政和税收制度,把埃及当作一头奶牛,引起了埃及人的极度不满。

    公元**4年,阿拉伯大将阿慕尔被调离埃及。东罗马皇帝君士坦斯二世赫拉克留见有机可乘,于公元654年派出300艘战舰,由亚美尼亚人曼努埃尔率领,一举收复了亚历山大港。驻守亚历山大的1000名阿拉伯守军被杀。于是,阿慕尔又被阿拉伯哈里发召回埃及。

    阿慕尔得到命令后又率军赶回埃及,并于公元**6年初夺回亚历山大港。不久,阿拉伯军沿北非海岸西进,相继攻取了昔兰尼加和利比亚等地,逐渐占领了东罗马北非全部所属的领地。

    7世纪中叶,阿拉伯军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一世组建了第一支阿拉伯舰队,其主要成员由希腊血统的叙利亚人构成。在穆阿维亚亲自指挥下,阿拉伯舰队进入地中海作战,在公元**9年至公元654年间,先后夺取塞浦路斯、罗得、科斯等岛,控制了东地中海制海权,从海路上严重威胁到了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

    公元655年,东罗马皇帝君士坦斯二世亲自指挥一支舰队讨伐阿拉伯舰队。两支舰队在小亚吕基亚附近的海域相遇。交战时,阿拉伯人把自己的船拴在东罗马的战舰上,使之不能自由行动。然后,在甲板上兵刃相交,血肉相搏。这与当年罗马舰队与迦太基舰队在西西里岛附近海域作战极其相似。东罗马军大败,几被完全被摧毁,海水亦被鲜血染红。这次海战以后,东罗马丧失了对东地中海的制海权。

    就在这

    时,阿拉伯爆发内战,穆阿维亚不想花费太多的精力与东罗**战。于是,双方议和,穆阿维亚同意向东罗**纳贡金而罢战。东罗马不仅暂时缓了一口气,而且很奇怪的是,在战败的情况下议和停战,还获得了贡金,真是天上掉下的和平。

    不过,阿拉伯帝国给东罗马的和平是短暂的,是“攘外先安内”的战略需要,其消灭东罗马的根本目标没有变,因为此时阿拉伯已经占有萨珊波斯故地,还将东方领土扩展到了恒河流域,在他们接触到的所有国家或者部落中,唯有东罗马可能对其产生威胁,他们不可能真正放过东罗马,让其恢复势力。与东罗马签订和约,并主动向其赔款,只不过是拴住它,不让它趁阿拉伯内讧而发动战争,或者趁机干预阿拉伯内讧。

    公元661年,穆阿维亚在内讧中取胜,当上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定都于大马士革,即穆阿维亚一世。在政权稍微巩固后,穆阿维亚一世就积极谋划进攻君士坦丁堡,灭掉东罗马。

    公元668年,东罗马属亚美尼亚爆发反政府起义。穆阿维亚一世认为有机可乘,派遣一支军队到亚美尼亚助战。但是,东罗马军迅速采取镇压行动,使阿拉伯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经过这一战,穆阿维亚一世意识到东罗马军的战斗力有所恢复,就命令阿拉伯军折而西行,夺取与君士坦丁堡隔海相望的卡尔西顿城,准备攻取君士坦丁堡。

    阿拉伯出其不意的攻击获得了成功。公元669年春,穆阿维亚一世又派他儿子叶齐德赴卡尔西顿助战。阿拉伯军第一次远远地看到了君士坦丁堡,非常渴望将其占领。但是,在当时,他们可望而不可即,东罗马军的战斗力远远比前几年强。阿拉伯军隔海坚持了几个月,最终不得不在夏季无功而返。

    穆阿维亚一世不甘心,继续准备攻占君士坦丁堡。在这一次,穆阿维亚一世指挥阿拉伯军不仅占领卡尔西顿,而且夺取了马尔马拉海上的重要港口基齐库斯,并在此建立阿拉伯舰队基地。从公元673年起,阿拉伯舰队每年春季由基齐库斯出发,进入君士坦丁堡近海水域作战,到冬季则返回基地休整越冬。时任东罗马皇帝“大胡子”君士坦丁四世是个比较有志气的人,精心部署防卫,以“希腊火”(东罗马帝国发明的一种可以在水上燃烧的液态燃烧剂,为早期热兵器,主要应用于海战中,“希腊火”“希腊火药”或“罗马火”是阿拉伯人对这种恐怖武器的称呼,东罗马人自己则称之为“海洋之火”“流动之火”“液体火焰”“人造之火”或“防备之火”等)多次击退阿拉伯军的进攻。

    此外,阿拉伯舰队也在君士坦丁堡城下连连受挫,便决定放弃君士坦丁堡,回师小亚细亚。在回师途中遇风暴,这支舰队几乎全军覆灭。

    同时,在小亚细亚的陆地作战中,阿拉伯军也连连失利。最后,穆阿维亚一世放弃了这一没有成功希望的战争,于公元678年与东罗马签订30年和约。但在爱琴海上,阿拉伯军略有收获,占领罗得岛和克里特岛,在地中海上尚存一些威慑力量。

    几年后,穆阿维亚一世去世,阿拉伯爆发新内讧。内乱后的阿拉伯帝国,无力对东罗马发动战争。到公元715年,雄心勃勃的苏莱曼一世当了哈里发,形势才发生了巨变——他积极准备大规模进攻君士坦丁堡。

    苏莱曼一世志在必得,不惜血本投入了巨大的军力和物力。他派亲弟弟麦斯莱麦作为阿拉伯军统帅,带海陆两支大军向君士坦丁堡进发。陆路军由骑兵、骆驼兵组成,号称12万,其行军路线是从小亚细亚的阿比都斯渡博普鲁斯海峡,进入欧洲大陆,从色雷斯向君士坦丁堡发起进攻;水路有1800艘战舰,运载8万步兵,另有20艘大型战舰,每船能容纳100名重装步兵,以备登陆作战时使用。

    当时,东罗马也刚刚摆脱内乱,利奥三世当了皇帝。他是小亚细亚军人出身,面对阿拉伯军的围攻不仅临阵不乱,而且充分发挥其军事才能,巧妙利用天时地利安排了对入侵的阿拉伯军进行反攻:先借用金角湾的海湾强流向阿拉伯军突袭,使阿拉伯折损20余艘军舰;然后放开拦截金角湾水路的防卫铁索,引敌军进港,出其不意地放出“希腊火”,导致阿拉伯舰队遭受重大损失。在陆路方面,利奥三世收买巴尔干半岛上的新兴民族保加利亚人,使之协同作战。而在阿拉伯人度过寒冬、食物短缺、瘟疫流行之时,利奥三世指

    挥东罗马军突然反攻,给予重创。仅在阿德里亚堡一战中,阿拉伯陆军就损失2.2万人。

    公元718年春,亚历山大和阿拉伯属非洲派了两支舰队前来增援,但因军中基督徒倒戈而被迅速击溃。新任哈里发欧麦尔二世见状不妙,立即下令收兵。但在回军途中,这支阿拉伯舰队遇到风暴,全军覆没。1800艘战舰中只有5艘回到叙利亚港口。

    东罗马军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彻底打消了阿拉伯军向欧洲和小亚细亚西部发展的念头,迫使阿拉伯人向小亚细亚东部撤退,增添了进一步抗击阿拉伯人入侵的信心。

    阿拉伯人在君士坦丁堡失败之后,和东罗马人发生大规模敌对行为有所减少,但小冲突仍时有发生。后来,希沙木当上哈里发,阿拉伯军对小亚细亚的攻势又加强了。不过,阿拉伯哈里发希沙木敌不过东罗马皇帝利奥三世。

    公元739年,在小亚细亚古弗里吉亚境内的阿克洛伊农战场上,东罗马皇帝利奥三世指挥军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迫使阿拉伯军撤离小亚细亚,远走大马士革和叙利亚。从此,阿拉伯军对小亚细亚的威胁解除,对东罗马核心区域的威胁不复存在。

    这次胜利后,东罗马的信心得到一定恢复。公元741年,东罗马皇帝利奥三世死去,他儿子君士坦丁五世继位。君士坦丁五世欲乘胜夺回被阿拉伯人侵占的小亚细亚和叙利亚领土,但国内阶级矛盾和****都很尖锐,他不得不先解决内部问题,之后开始反攻阿拉伯帝国,于公元746年收回塞浦路斯,于公元752年夺回亚美尼亚。东罗马呈现出少有的复兴景象。

    公元762年,阿拉伯帝国迁都至巴格达,帝国统治中心东移。阿拉伯时任哈里发阿拔斯平定内乱,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后,又恢复了对东罗马的战争。这段时间双方的主要战场在小亚细亚和亚美尼亚。由于阿拉伯帝国内部各种矛盾十分尖锐,跟东罗马的战争规模不大,失败的纪录也大大多于过去。例如,公元778年,时任哈里发马赫迪率军攻打阿纳托利亚时,在哲尔曼尼科城,被时任东罗马皇帝利奥四世指挥军队击败。

    两年后,东罗马因为出现内讧,被阿拉伯人打得屈辱求和。原来,公元780年,马赫迪和他儿子哈伦指挥一支由叙利亚人、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呼罗珊人组成的大军进入安纳托利亚,以雪前耻。此时,东罗马皇帝是年幼的君士坦丁六世,由他母亲伊琳娜摄政。伊琳娜反对破坏圣像(伊琳娜出生于希腊,从小深受希腊古文化的影响,认为***的圣像崇拜活动是天经地义的。而利奥四世和他前任的几位先皇都是奉行“破坏圣像运动”的。由于信仰不同,伊琳娜决心反其道而行之,恢复圣像崇拜),而东罗马的大军事贵族多主张破坏圣像。伊琳娜害怕他们势力太大危及自己的权力,就采取抑制军事贵族的政策。内讧的结果是,君士坦丁堡又遭到阿拉伯人围攻。

    阿拉伯军在战场上连连取胜,于公元782年攻到博斯普鲁斯海峡附近。伊琳娜无力抵抗,与阿拉伯人签订了和约。和约规定:阿拉伯军将同意休战3年,但要东罗马每年向哈里发交纳7万至9万第纳尔(第纳尔的名字来自罗马帝国的一种被称为Denarius的银币)的贡金,分两次偿清。

    这不仅断送了复兴势头,还让东罗马回到了当年——一副任由强邻宰割的状态。而且这件事还没有完结,受辱还在进一步加深。

    公元797年,东罗马发生宫廷政变,伊琳娜废掉亲生儿子君士坦丁六世,自己登位称女皇。时任阿拉伯哈里发哈伦·拉希德认为进攻东罗马的时机已到,发兵进犯以弗所和安卡拉等小亚细亚重镇。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任性的伊琳娜仍不肯放弃压迫大军事贵族的政策,因此没有做任何抵抗就选择屈辱求和。

    公元802年,东罗马再次发生政变,女皇伊琳娜被废黜,大贵族尼斯福鲁斯称帝。尼斯福鲁斯比伊琳娜更任性,立即宣布取缔伊琳娜与阿拉伯人签订的屈辱协定,拒绝继续纳贡,并以侮辱性言辞令阿拉伯哈里发哈伦·拉希德退还此前从东罗马索去的贡金。这个冲动性的决定毫无疑问要给东罗马招来祸患。

    阿拉伯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大怒,决心用行动教训东罗马,立即发动战争,并亲自在两河流域的赖盖城坐镇指挥。战争结果也并不出乎意料,东罗马属地小亚细亚惨遭蹂躏。公元806年,哈伦·拉希德还乘胜率13

    .5万大军进入安纳托利亚,并迅速越过陶鲁斯山脉,攻陷东罗马在小亚细亚的重镇赫拉克利亚和蒂亚那,摆出要进攻君士坦丁堡的架势。

    面对严峻形势,惨败的尼斯福鲁斯跟伊琳娜一样,向阿拉伯的哈里发求和。哈伦·拉希德见教训东罗马的目的已达到,就批准缔约言和,但提出东罗马不仅要继续向阿拉伯缴纳以前规定的税贡,其皇室成员也要向阿拉伯缴纳人丁税。这无疑是空前的羞辱,皇室成员向阿拉伯缴纳人丁税,意味着他们是其社会地位最低的臣属。东罗马皇帝尼斯福鲁斯这次任性带来的严重后果,直到公元809年哈伦·拉希德去世才稍有缓和,边境稍微安宁了些。

    公元813年,马蒙继任阿拉伯帝国哈里发,再度打破阿拉伯和东罗马边境的安宁,不断派兵进犯小亚细亚。这一次,东罗马不再像上一次任性了,改变了策略,以遵守和约为基础,防御为主,同时积极积蓄力量,不轻易宣战,不激怒哈里发。实践证明,这一战略是正确的,直到公元833年马蒙死去,阿拉伯军也没取得多少实质性战果。事实上,阿拉伯军的战斗力则被无效地消耗了。

    公元837年,波斯故地爆发反阿拉伯统治的巴贝克起义。东罗马反攻阿拉伯的时机来临,隐忍了12年,如今终于有机会雪耻了。公元829年登基的东罗马皇帝狄奥菲雷斯趁机向叙利亚进军,攻陷幼发拉底河上要塞萨摩萨特和兹巴特拉等城镇,同时积极加强东西两方抵御阿拉伯人的防线。

    “臣属国”东罗马如此叛逆,趁火打劫,阿拉伯哈里发当然不能容忍。公元838年,时任哈里发穆尔台绥木组织大军反击东罗马。他率一支装备精良、规模空前的阿拉伯军攻入安纳托利亚。同年7月,两军在哈利斯河畔进行决战。结果是东罗马军败退。

    阿拉伯军乘胜包围安卡拉和阿莫里姆,并向君士坦丁堡进发。东罗马又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但有一点值得注意,东罗马主动挑起战争是因为阿拉伯帝国内爆发了起义,阿拉伯把主力军派来对付东罗马,其内部的不安势力就得到了壮大机会。在哈里发穆尔台绥木率军进攻君士坦丁堡途中,他得到国内爆发起义的消息,不得不立即回师巴格达。

    处于守势的东罗马立即利用天赐良机,缓过神来就立即投入反攻。公元841年,东罗马皇帝狄奥菲雷斯利用阿拉伯人内讧,在西班牙摩尔人援助下,出兵占领亚美尼亚边境的梅利特纳,并迫使哈里发停战议和。

    这是东罗马与阿拉伯对抗多年来,少有的以战胜国身份的议和。但是,双方是天生死敌,并没有真正实现和平相处,边界冲突仍时有发生。阿拉伯军一年中发动了三次对东罗马的攻势,一方面为的是使军队不断受到战斗锻炼,随时备战;一方面则是企图夺取大批战利品。但是这样一来,尤其是第二方面的目的,使得阿拉伯人对外征服战争的原动力丧失殆尽,代之而起的是明显的抢夺物质利益。因而,阿拉伯逐渐没有了原来锐不可当的扩张势头,东罗马逐渐获得了难得的转机。

    此后二十多年,东罗马和阿拉伯帝国的实力开始发生转变。阿拉伯军已基本失去对东罗马作战的优势。东罗马因国内政局不稳,巴尔干半岛后方不平静,在对阿拉伯的战争中也并不十分主动,不会进行大规模的反攻,而是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公元851年至公元853年,东罗马军在埃及登陆,夺取达米埃塔;公元856年,东罗马军攻取阿米达,俘获1万阿拉伯兵;公元859年,东罗马皇帝迈克尔三世亲征小亚细亚东部,获得积极成果,并重建安卡拉和尼西亚城,修复亚细亚的防线。东罗马人因此而欢欣鼓舞,对阿拉伯人作战的斗志增强了。

    不过,这一时期,东罗马总体上很谨慎,与阿拉伯且战且谈,双方都没有大进展,在小亚细亚的力量均势也没大改变。而真正确定双方攻守地位调换的,是发生在公元**3年的一场大决战。

    公元**3年,阿拉伯属中亚马拉提尼的埃米尔·奥马尔率军进犯东罗马安纳托利亚,攻占黑海港市阿米苏斯,洗劫帕弗拉格尼亚。东罗马派老将佩特罗那斯率军抗敌。在公元**3年9月3日,双方大军在阿米苏斯附近进行决战。阿拉伯军大败,奥马尔战死,东罗马军取得了决战的胜利。

    在此前的东罗马和阿拉伯战争中,阿拉伯取攻势,东罗马取守势,东罗马军作战的目的是生存,阿拉伯军

    作战的目的是消灭对方。而阿米苏斯决战后,阿拉伯和东罗马在战争中的位置发生了根本改变。东罗马在随后的公元**7年,建立了强有力的马其顿王朝,在军事上采取攻势,军事行动以赶走和消灭阿拉伯军为目的。而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由于国内****、****、教派斗争日益激化,已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在阿拉伯帝国广阔领土内,出现了无数相对独立的小王国,阿拔斯哈里发的地位名存实亡。阿拉伯哈里发失去对地方的绝对控制,地方分为小王国,这对东罗马来说,正是一一将其攻破、收复失地和扩张领土的绝佳机会。

    于是,东罗马开始进攻和“光复”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公元872年,时任东罗马皇帝瓦西里一世成功地镇压了坚守于小亚细亚多年的反政府农民起义,解决了后顾之忧,进而向幼发拉底河流域扩展。东罗马军虽然未能占领马拉提亚要塞,但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回了萨摩萨塔和兹巴特拉,并控制了陶鲁斯山脉的边缘地区。这是东罗马多年来少有的强力反弹的象征。

    随后,瓦西里一世积极向海上发展,欲夺回已被阿拉伯人控制的地中海制海权。公元875年,他派兵占领南意大利的巴里,在地中海上占领了一个立足点。不久,瓦西里一世又利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易二世与意大利贝内文托王公的矛盾,成为贝内文托的宗主。此外,他还打败阿拉伯军对达尔马提亚、希腊和伯罗奔尼撒沿海的进攻。不过,瓦西里一世没实现其收复西西里的计划,只是攻占了塔兰托和卡拉布里亚等南意大利城市。

    后来,尼斯福鲁斯二世继位为东罗马皇帝,多次兴兵进攻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公元965年,东罗马舰队夺取塞浦路斯,从而为进军叙利亚铺平了道路。公元966年,尼斯福鲁斯二世发兵攻占安条克,但未获成功。直到公元968年,尼斯福鲁斯二世才重回叙利亚,并沿岸南下攻取了一个又一个要塞。公元969年,东罗马军攻下了安条克。几个月后,阿勒颇的埃米尔——赛费·道拉被迫乞和。至此,东罗马收复了叙利亚一部分领土,另一部分则承认东罗马的宗主权。

    公元974年,东罗马军继续南下,占领大马士革,但在****城下被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军队击退。东罗马军南下受挫,双方的边疆在这里较长时间地稳固下来了。

    公元995年,东罗马属叙利亚的汉姆达尼德人遭到埃及法蒂玛军队的攻击,向东罗马求援。时任东罗马皇帝瓦西里二世又进入叙利亚战场,并大胜而归。公元999年,东罗马与进入西亚的埃及法蒂玛王朝缔结10年和约。东罗马的边界在近东扩展到幼发拉底河和北叙利亚一带,夺回了三百多年前被阿拉伯帝国占领的领土。

    此后,东罗马人和阿拉伯人争夺的重点就转移到地中海上了。此前,阿拉伯人陆续占据地中海上的一些重要岛屿和港口,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权。阿拉伯帝国瓦解后,小股海盗匪帮在地中海上横行霸道,对地中海贸易形成了巨大威胁。10世纪以后,东地中海航海城市威尼斯崭露头角,决心控制地中海东方商路,开始与阿拉伯人争雄。10世纪末,威尼斯人击败盘踞于亚得里亚海达尔马提亚沿岸的阿拉伯海盗,攻占了重要的海盗基地库尔佐拉和拉古斯塔,但没能制止阿拉伯海盗在亚得里亚海继续称霸。而同时受阿拉伯海盗之苦的拉古萨人则选择与东罗马结盟,在亚得里亚海上与阿拉伯海盗进行长期的战争。

    1032年,双方的****在亚得里亚海大败阿拉伯海盗。1034年至1035年,这支舰队继续在地中海作战,在安纳托利亚和北非海岸给阿拉伯海盗以重创,从而保证了地中海贸易区的安全。此时,阿拉伯人对东罗马人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了。

    东罗马似乎迎来了几百年来难得的春天,似乎恢复被阿拉伯帝国占领的领土指日可待。但是,东罗马当年打败萨珊波斯的历史结局再一次重演。东罗马花费几百年,九死一生终于赢得了对阿拉伯人的胜利,有希望收复失地、实现复兴罗马帝国的梦想,但东罗马却又不得不反击来自东边的***以及西部诺曼人的入侵。这似乎又在强调“东罗马是悲催的,同时也是非常幸运的;东罗马是幸运的,同时也是非常悲催的”——屡屡遭强邻侵扰,屡屡遇到好运,打败强邻,却又不断出现新的强邻。或许,这就是东罗马的历史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