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切不平等都源于没有罗马公民权

    罗马对外扩张成功最主要的经验就是拉同盟搭伙搞扩张,同时在打败对方后,迫使对方签订和约,成为自己的同盟或者从属国,而管理同盟者的方式则是分而治之。罗马征服意大利诸城邦最早,对其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也最明显。

    在200年的漫长岁月里,通过罗马政治法律的影响,通过经济文化的交流,意大利各城邦逐渐拉丁化、罗马化。然而,在社会地位上,意大利各城邦的人和罗马人却俨然是两个等级。罗马人名义上称他们为同盟者,实际上把他们当作属民而不当作平等的公民。同盟者用生命和鲜血帮助罗马开疆拓土,却分不到一尤格“公有地”。他们不得参与罗马的政治生活,更无权问津各级官职。他们遭到罗马人的歧视和压迫,甚至在罗马官员面前没有人身保障。

    意大利同盟者认为,这一切不平等待遇的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罗马公民权。当罗马是还个小邦时,意大利各邦居民自然不会青睐罗马公民权,而事实上,罗马人那时经常将公民权惠赠友人,以拉拢同盟者搭伙去侵略扩张。征服意大利各城邦后,作为同盟者的意大利各城邦降到隶属地位,罗马公民权显示出优越性。有些意大利人开始谋求罗马公民权,但罗马人变得吝啬起来。

    独霸地中海后,罗马公民权的价值空前大起来——它能带来巨大物质利益。一些在战争中同样出力的意大利人迫切要求获得公民权,但罗马人却把公民权看作自己的**,拒绝和别人分享。因为多一个人有公民权就意味着罗马人的利益要多分出一份儿。

    于是,意大利人采取种种手段获得罗马公民权,导致罗马的“非法移民”越来越多。罗马人发现这些后,就采取措施维护公民权。早在公元前2**年,罗马监察官就发现1.2万“非法”移民,将其全部赶走。在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77年、公元前172年、公元前168年各普查年份,罗马多次采取措施,对外来移民加以限制。公元前126年,罗马人更颁布“潘努斯法”,从罗马城驱逐所有意大利移民。这种保守排外政策激起了意大利人的不满——他们转向公开直接地向罗马人要公民权。

    在罗马统治集团中,个别有远见的民主派领袖看到了这个问题潜在的危险性,主张向意大利人授予公民权。因此,在罗马民主派与元老派的斗争中,争取同盟者的罗马公民权逐渐加入其中。这也是罗马统治者扩大统治基础,分配侵略战争带来利益的重要体现。

    公元前125年,执政官福尔维乌斯·弗拉库斯首次提出向同盟者授予公民权的议案。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议案没有通过。这件事在同盟者中引起义愤,弗列盖列城爆发了起义。当然,起义被罗马残酷镇压下去了。

    公元前122年,着名民主派领袖、保民官盖乌斯·格拉古又提出公民权议案。大批同盟者涌入罗马城,支持盖乌斯议案,但被执政官法尼乌斯驱逐,议案再次遭到否决。盖乌斯失败罹难,与争取意大利人的罗马公民权不无关联。

    公元前100年,保民官萨杜尔尼努斯与军事领袖马略

    结盟,强行通过共同拟订的土地法案。该法案计划将阿非利加和那旁高卢等行省的公有地分给马略老兵(坚决支持马略的那些军人),包括服役的意大利同盟者。鉴于只有罗马公民才有权分配公有地,这一措施变相等于把罗马公民权授予了那些意大利人。

    但是,萨杜尔尼努斯运动的失败,使同盟者的幻想再次成为泡影。公元前95年,苛刻严厉的李锡尼穆西乌斯法剥夺了一些意大利人已“非法”获取的公民权,并再次将罗马城内的意大利人统统驱逐出去。

    罗马民主派领袖的相继失败和遇难,使同盟者在心理上受到了创伤,但他们对罗马当局仍然抱有一线希望。不久,他们果然在罗马贵族中找到一个新的同情者——保民官李维·德鲁苏,并与他建立秘密联系。

    公元前91年,德鲁苏提出一个试图调和各方利益的议案:将司法权归还元老院,同时在元老院增加300名骑士出身的成员;向贫穷公民廉价售粮并分配坎帕尼亚和西西里剩余的公有地;授予意大利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然而事与愿违,德鲁苏的全面妥协议案招致罗马社会普遍反对。

    就在议案即将付诸表决时,德鲁苏被无名刺客暗杀。意大利同盟者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罗马公民权的最后希望也就随着德鲁苏而埋葬了。同盟者绝望地拿起武器,以马尔西人为核心,皮凯努姆人、皮里根尼人、维斯提尼人、玛鲁西尼人、萨姆尼持人、卢卡尼亚人和阿普里亚人等,组成秘密反罗马联盟。他们互相交换人质,商定同时发动起义。

    公元前91年底,罗马**官塞尔维利乌斯获悉,皮凯努姆同盟者城市阿斯库鲁姆正和邻近城市交换人质,遂赶到那里,向**的市民发表了威胁性训话,激起市民公愤,当场被打死。随后,城市长官尤达西略命令关闭城门,将住在城内的罗马人统统处死。阿斯库鲁姆起义了,其火焰迅即蔓延到邻近地区。

    马尔西人带头向罗马宣战,参加反罗马联盟的各城市、公社纷纷响应。除了伊达拉里亚人和翁布里亚人外,几乎所有意大利同盟者都卷入起义。即使在这样的时刻,同盟者还是向罗马派去使团,提出最后呼吁。罗马元老院拒绝听取这种用剑强逼的要求,并勒令同盟者放下武器。同盟者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诸城邦同盟者既然已向罗马宣战,便不再乞求罗马公民权,自己组织起新的联盟***。新国家定都于起义地区的心脏——皮里根尼人的城市科芬尼乌姆,命名为“意大利”。这个新国家授予所有起义公社成员公民权。新国家按照罗马的模式组织:由选自各起义公社的500名成员组成元老院,作为国家的领导核心;在起义领袖中选出两名执政官和12名**官,授予他们军事、行政和司法的权力;全意大利公民大会也预定在首都召集;萨伯利安各族通用的奥斯坎语与拉丁语共同成为新国家的官方语言。

    起义军有10万之众,无论是统帅的指挥才能,还是士兵的素质及武器装备,都不次于罗马军。因为诸城邦同盟者长期作为辅助军队随同罗马军团征战,对罗马的军

    事熟谙深知。起义在意大利本土爆发,其中心距离罗马城相当近,对罗马构成了严重威胁。

    不过,对双方而言,战斗都是复杂艰难的。起义地区非常广大,但许多效忠罗马的要塞据点散布其间。起义者不得不将对罗马要塞的围攻战与各自领土的保卫战结合起来,罗马人则被迫同时与遍布各地的起义者作战。于是,起义者没有能集中兵力进攻罗马城,而罗马人也难以一举扑灭起义。

    从军事上,当时的局势可以划分为两个战区。

    北方战区,自皮凯努姆和阿布鲁滋河至坎帕尼亚北界,都是操拉丁语的地区。起义军统帅是昆图斯·西罗,对阵的罗马军统帅是茹提略·卢普斯,两人都是各自国家的执政官。

    南方战区,包括坎帕尼亚、萨姆尼乌姆、卢卡尼亚和阿普里亚。起义军统帅是意大利执政官萨姆尼特人巴比乌斯·穆提鲁斯,罗马统帅是执政官路西乌斯·恺撒。

    统帅之下配有副将,负责指挥特定地区的战争。当时,罗马两位执政官同时出征,一些着名罗马将领,诸如盖约·马略、庞培·斯特拉波和苏拉等担任副将。当时,整个意大利都陷入同盟者战争之中。

    战争第一年,公元前90年,起义军在南北两个战区都占明显优势。他们重点围攻境内罗马人的要塞,并在许多地方突破了罗马人的防线。

    在南方战区,起义军将领斯卡托指挥军队大败路西乌斯麾下的罗马军,占领位于坎帕尼亚到萨姆尼乌姆之间的重镇维那弗伦。罗马要塞爱塞尔尼亚闻风而投降。在卢卡尼亚活动的起义军将领拉姆彭尼乌斯重创罗马将领普布利乌斯·克拉苏,罗马要塞格罗门敦落入起义军手中。意大利执政官巴比乌斯·穆提鲁斯击败罗马将领波波那,率领萨姆尼特军进入坎帕尼亚。诺拉、庞贝等城市拱手投降。许多倒戈的罗马士兵和解放的奴隶加入起义行列。

    在北方战区,起义军将领尤达西略和拉夫伦等联合击败罗马将领庞培·斯特拉波指挥的独立军团,将他围困在费尔姆。这使得北方战区的起义军能够把一部分兵力抽出来,投入南方战区。尤达西略率领皮凯努姆军队突入阿普里亚。卡努辛、维努西亚等城市倒向起义者。就在这一年6月,罗马人遭到一次惨重的失败:执政官卢普斯率领军队在渡过托林那河时,遭到骁将斯卡托指挥的起义军的猛烈袭击,卢普斯和手下8000名士兵被杀死。当卢普斯和其他许多贵族的尸体被运回罗马时,全城陷入恐怖之中。元老院下令,以后阵亡者应就地安葬,以免生存者目睹惨状而不愿从军作战。卢普斯死后,罗马北方军由马略和西彼俄分别指挥。西彼俄被起义领袖昆图斯·西罗用诈降计诱到一个设伏地点,兵败身亡。

    意大利同盟者取得一连串胜利,使仍然忠于罗马的伊达拉里亚人和翁布里亚人动摇起来,其中个别公社归附了起义者,大多数则正犹豫。起义的同盟者还派出使节,向已对罗马采取敌对行动的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寻求援助。

    罗马面临着意大利人与本都人的内外夹击。罗马元老院意识到事态严重,宣布处于紧急状态。

    为了提供战争必需的至少18个军团的军队,罗马广泛采用马略军事改革创建的募兵制,不仅雇用众多被军饷和劫掠机会吸引来的*****,而且将大批蛮族人编入军队,投入各个战场,甚至破例招募被释放的奴隶,部署在库麦至罗马的沿海一带。将蛮族征召进入军队,如同饮鸩止渴,为日后罗马未来的危机甚至亡国埋下了伏笔,因为***带来的负面作用远远大于同盟者,利用蛮族人对付同盟者,而同盟者又是罗马开疆拓土的重要贡献者,因而事实上就是利用“外人”来对付“亲人”,这是罗马帝国后期内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离心离德,以及罗马帝国存在那么久却一直无法形成一个民族的重要根源。

    在继续加强军事镇压的同时,元老院迫于本都人咄咄逼人的气势,开始对同盟者采取让步政策。公元前90年底,执政官路西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受命提出议案,建议向所有迄今仍忠于罗马的意大利同盟者授予公民权。议案通过,成为《尤利乌斯法》,向全意大利公布。对广大同盟者来说,这才是平息起义的根本之策。而对参与起义的同盟者来说,这无疑是釜底抽薪。

    很快,这一法令有效地制止了同盟者起义的进一步扩展。罗马元老院使那些忠顺的人更加忠顺了,使那些动摇的人坚定了,使那些反对者缓和下来了,因为有了取得同样待遇的希望。当然,始终忠于罗马的伊达拉里亚人和翁布里亚人率先获得了罗马公民权。

    公元前**年初,罗马又颁布由两位保民官提出的《普劳提乌斯·帕皮利乌斯法》,宣布:凡在60天内放下武器,向罗马长官登记申请的同盟者,均可得到罗马公民权。这一心理战攻势促成起义者阵营瓦解。

    公元前**年开始,战场上的局势急转直下。在招抚投降者的同时,罗马对顽强抵抗的起义军进行更残酷的镇压。得到补充的罗马军调整战线,在南北两个战区都发动了攻势,夺取了战争主动权。

    在北方战区,尚不知道伊达拉里亚人和翁布里亚人态度变化的马尔西人派遣一支1.5万人的军队去援助北意大利酝酿的起义。这支军队被新任罗马执政官庞培·斯特拉波阻截并击溃。

    另一位罗马执政官波尔西乌斯·加图突入马尔西人地区。当加图在福兴湖阵亡后,北方战区的罗马军由斯特拉波统一指挥。双方在阿斯库鲁姆周边展开大战。转战在阿普里亚的尤达西略率皮凯努姆军回救自己的家乡。城下一战,起义军损失惨重,但尤达西略率少数队伍冲入城内。围攻重新开始。在坚守数月之后,尤达西略看到局势变得无望,遂下令将市民中的亲罗马分子处死,然后自尽。

    罗马人占领放弃抵抗的阿斯库鲁姆后,把守城将领和坚定反罗马的市民逐一处决,财产没收,其余居民被驱赶出城。阿斯库鲁姆是意大利联盟在北方的堡垒,它的陷落致命地引起中部意大利起义者的全线崩溃。

    斯特拉波的副将苏尔皮西乌斯降服了玛鲁西尼人,庇户和秦纳降服了马尔西人。维斯提尼人和皮里根尼人投降了斯特拉波本人。起义者首都“意大利”再

    次成为卑屈的小城科芬尼乌姆,同盟者首脑机关于公元前88年初迁至萨姆尼乌姆的爱塞尔尼亚。

    中部意大利的起义平息下去后,斯特拉波在罗马城举行了凯旋式。

    南方战区的罗马军由接替路西乌斯的苏拉统率。苏拉以狡诈而残酷的手段展开了凌厉攻势。苏拉率军进入坎帕尼亚,斯塔比埃、赫库拉纽姆和庞贝诸城相继被攻克。在诺拉城下,苏拉取得一次血腥的胜利。然后,他以一部分兵力围攻诺拉城,自己率部向萨姆尼乌姆内地挺进。接着击溃了以善战着称的萨姆尼特军主力,攻克其首府波维亚努姆。与此同时,庇户率领的罗马军攻入阿普里亚,恢复了罗马在那里的统治。

    至公元前88年初,态势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整个北方平定了。中部意大利完全被罗马人所控制。南方的战事虽然尚未结束,但坎帕尼亚至诺拉城,阿普里亚至维努西亚,都掌握在罗马人手中。而通过占领赫尔皮尼人的领土,罗马人切断了仍然抵抗的萨姆尼乌姆和卢卡尼亚-布鲁提伊之间的联系。

    意大利联盟的“灵魂”马尔西人首领昆图斯·西罗在北方战区的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撤到萨姆尼乌姆,与穆提鲁斯共同领导起义军残部,以爱塞尔尼亚为中心,坚持抗击罗马人。

    西罗号召全意大利的奴隶起义,同时继续敦促本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救援。西罗甚至一度收复波维亚努姆,模仿罗马人举行了盛大的凯旋仪式。但是,他头上的胜利花冠很快就枯萎了:在阿普里亚的一次血战中,起义的“灵魂”西罗和6000名士兵的尸体一起留在了战场上。在萨姆尼乌姆和卢卡尼亚-布鲁提伊等地,零星的起义军在继续战斗,一直坚持到公元前82年。

    同盟者战争从本质上讲是罗马统治阶层分配利益的斗争。意大利同盟者之所以发动战争,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受损,而合法争取利益的渠道被堵塞。从客观上讲,他们的诉求是合理的,他们的反抗是有一定正义性的。但是,他们将这种斗争与本都人入侵联系起来,让罗马面临空前危机,导致罗马人迅速觉醒而调整了策略,采取釜底抽薪政策瓦解了起义的一部分同盟者,授予其公民权,而对起义骨干进行严重打击。这是同盟者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而罗马人招募蛮族人入军队,对不服从的同盟者残酷镇压,也导致了其国内被统治阶层的离心离德,为其后来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不过,最重要的是,意大利诸城邦同盟者反罗马战争在罗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起先,罗马是单纯的城邦,在征服意大利过程中,罗马版图逐渐扩大,从单一城邦经由罗马-拉丁同盟变为罗马-意大利“联邦”,即罗马霸权下意大利各自治、半自治城邦和部落的联盟。这次战争后,罗马的政治外貌和制度发生了变化,罗马-意大利“联邦”变成全意大利统一的罗马单一国家,意大利各城邦都丧失“国格”降为普通的自治市,而罗马本身则成为国家首都。它解决了罗马人和意大利诸城邦的矛盾,扩大了罗马的统治基础,对罗马从***转为罗马帝国起了巨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