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太平天国的军事、政治和社会情况

    1.太平军

    太平军的冲劲和锐气曾得到广西巡抚周天爵的钦佩,他在1851年给同僚湖北巡抚致函时谈到了洪秀全及其部众的勇武:

    洪秀泉(全)乃一蛮逆,颇悉古代兵法。起始藏匿不露,随后稍露锋芒,再显峥嵘,最终全力出击,常为二胜一败,此系孙子兵法。[1]前几日吾得一书,载有一军之兵制,乃周朝司马营制。[2]师有师帅,旅有旅帅。一军一万三千二百七十人,比之古代一军人数多出百人。[3]其兵力分为九军,对应禹贡九等之制。[4]此书详列第一军之制,由洪大元帅辖制,其末言其余九军将同样炮制。余已将之呈送朝廷。逆贼有增无已,官军愈战愈惧。逆势甚炽,绝非乌合之众可比,且其纪律严明。官军毫无约束,退易进难。屡经训诫,仍怯懦如前。[5]

    周朝的司马制是在武王平定全国之后下令设立的,将1.25万人组成的军置于卿,也就是国务大臣的指挥之下。宗主国有6个军,分封国根据其大小维持3个、2个或1个军。1个军分为5个师,每师包括2500人,由第二等大臣指挥。1师分为5个营,每营包括500人,由更低级的大臣指挥。1营分为5个卒,由头等军官指挥。1卒分为4队,每队包括25人,由中级军官指挥。最小的单位是伍,由5人组成,设有伍长。[6]

    1853年,人们对太平军的军制描述如下:

    伍长管4人,两司马管5个伍长,共管25人。旗长阔俱2尺5寸。卒长管4个两司马,共管104人。旗长阔俱3尺。

    旅帅管5个卒长,共管525人,旗长阔俱3尺5寸。

    师帅管5个旅帅,共管2625人。旗长阔俱4尺。

    军帅管5个师帅,共管13 125人。旗长阔俱4尺5寸。[7]

    军帅之上还有监军、总制、将军等职,其中之一指挥一个完整的军,其旗帜比下级将领的旗帜大半寸。他们上面还有指挥、检点和丞相。在太平天国的整体规划中,据说有95个军的陆军,9个军的江湖水师,2个军的工兵、掘壕兵、地雷兵和类似兵种,以及6个军的五金匠、木匠与其他技师。官兵和其他军队雇员包括文书与仆从的总人数为3 085 021人。[8]

    以上所述的军官是平民。他们之上还有贵族、王子与王爷,其中有些人在军队中担任现职,有些则明显是在文官政府中工作。东王与西王的旗帜为9尺5寸见方,直到三等王爷,旗帜都是方形的;第四等王爷、贵族与直到总制一级的高级军官,旗帜都是三角形镶边。旗帜的尺寸都是每低一级小5寸。印章大小也分等级,从东王6寸乘以3寸的大印,到2寸乘以1寸的军帅印。

    以上所述的军官是平民,他们之上还有贵族、王子与王爷,其中有些人在军队中担任现职,有些则明显是在文官政府中工作。东王与西王的旗帜为9尺5寸见方,直到三等王爷,旗帜都是方形的;四等王爷、贵族与直到总制一级的高级官员的旗帜是三角形镶边的。官职的级别每降低一级,旗帜的尺寸就变小5寸。

    这样组建起来的军队又分为5个师,分别称为前营、后营、左营、右营、中营。每个师又分为5个旅,也是称为前旅、后旅、左旅、右旅与中旅。5个卒的番号为依次为一到五;4个队分别称为东队、南队、西队与北队;5个伍分别称为“刚强”“勇敢”“雄猛”“果毅”“威武”。每个伍下的列兵也各有恰当的称呼,如“冲锋”“破敌”“制胜”“奏捷”。每个人胸前戴有一块4寸大小的布片,上面有他们的全称。军中第一人应为“前营前一东刚强伍长统下的冲锋伍卒”。以此类推,最后一人应为“中营中五北威武伍长统下的奏捷伍卒”。[9](此处原文为“中营中五南威武伍长统下的奏捷伍卒”,似有误,译者根据《太平天国史料(一):太平军目》改正。——译注)。

    这个军首先是在广西平南县组建的,军旗为黄色。但是各师来自不同地区,第1师来自广东的桂城,其余都是来自广西,其中第2师来自平南,第3师来自桂平,第4师来自苍梧,第5师来自武宣。有的旅则是在别处补充的,其中一个旅直到他们抵达湖南道州时才补充完整。太平天国相关文献中没有提及其他8个军,其中任一军都不可能在1852年完成组建。此军在湖南增募兵员,说明就连第1军也未组建完整。最近的一份记录说,太平军攻陷永安时,他们的总人口为37 000人,有效兵力只有5000多人。[10]后来,随着太平天国的事业取得阶段性胜利,吸引了大量新兵,第1军的士兵变成了后续各军的军官,或者进入各种民政机构工作。其中很多人根本不能满足新职位的要求,据说他们由于缺乏能力加上突然间身居高位,开始居功自傲,这成为导致军队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11]

    管理士兵的营规或行军守则是非常严厉的。如果军规得到从始至终的严格执行,太平军也有可能成为类似克伦威尔铁军那样的武装力量。除了通常要求的专注、服从、敏捷、秩序以外,士兵们奉命学习十诫,执行早晚礼拜,戒烟戒酒,远离女营。行军途中,每个士兵还要携带自己必需的装备、食物、炊具和油盐。级别较低且身强力壮的官兵不能骑马,也不能强迫军中或军外的仆人为其服务。禁止进入村庄做饭或征用粮食,禁止破坏民宅或偷盗居民财物。禁止抢劫商铺或公共机关。禁止在途中的铺户处打盹睡觉,耽误行军进程。[12]

    在金陵陷落时,据估计至少有5个主力军按照第1军的模式组建了起来,但官兵不能得到同样的军事训练,也缺乏军事给养。[13]

    列兵的制服很不统一,甚至包头布都不一样,也没有正规军中的有序排列、转向与行进。但是,从对口令与信号的迅速服从来看,部队的纪律非常严格。枪炮很多,但火绳枪与毛瑟枪则很少见。武器以矛、戟和刀剑为主。只看到少量的弓箭。[14]

    所有女性被隔离在独立的建筑物内,在年长者的监管下工作并领取配给。她们被告知这些措施只是临时性的,以防止由现存的混乱所导致的滥用。任何男性进入这些设施,哪怕是这些女性的丈夫或父亲,都会被当场处死。[15]

    后续各军也是按照同样的模式建立的。他们一直将宗教的规则贯彻到了战争结束,不过我们很难说这是否是曾经鼓励过早期成员的同一种信念。一直以来,军纪都是严明的,要得到提拔要靠战功来决定。总的来说

    ,军队中有很多才智超群的人。他们始终缺乏火器,但这方面他们的敌手和他们差不了多少。战争后期,一个军拥有三种不同的士兵:第一种是在太平军中服役不少于6年的;第二种是服役不少于3年的;第三种是刚入伍的新兵,数量上远远超过前两种。每种士兵又分为三个层次,以勇敢程度作为划分标准,枪手或骑兵是从那些表现得最为勇敢的士兵中挑选出来的,抬枪手与戟手则从第二层士兵中选出,矛手则来自那些勇敢程度最为差劲的士兵。枪手装备由火绳枪与双管欧制枪、毛瑟枪与手枪组成,骑兵的装备与枪手一样。抬枪由4人搬运,射击时架在三脚架上。矛是在长竹竿的末端装上长钉,其长度从8尺到18尺不等。此外,还为那些来自北方的士兵装备了鞑靼弓箭,经过实战证明这种武器比火绳枪还要管用。[16]

    战斗中,矛兵位列最前排,戟兵位列第二排,枪手与骑手构成了最后一排或预备队。[17]

    太平天国的相关着作中常提到女兵与女营,前者似乎在战争结束前就消失了,但实战中仍不乏妇女跟随丈夫冲锋陷阵的例子,因为她们渴望与丈夫分享艰险而狂野的生活。呤唎这样写道:“早些年,她们习惯于勇敢地参与战斗,甚至能够有效地发挥军官的作用。不过她们被划分到独立的军营之中,只有在参加宗教仪式时才能跟男人待在一起。”太平天国的早期文献也佐证了这一点。《太平条规》“定营规条十要”的第五条写道:“要别男营女营,不得授受相亲。”在“行营规要”的第五条中,我们也能看到“军兵男妇”的字样。还有另外几条也使用了类似的字眼。[18] 1852年4月5日攻陷永安城前夕,太平天国发布了一份文告,要求男女军官握起刀剑,欢欣鼓舞,坚韧无畏,士气高昂,勇斗小鬼。[19]

    这些文献所提供的证据使我们不得不相信,妇女在这场运动中确实得到了训练,并在战场上拿起了武器。有记载描述说,运动开始时,“有二女匪首九儿及姊三”加入了洪秀全的队伍。她们带领着4000人和其他部队分营驻扎。[20]夺下金陵后,妇女自然结束了她们作为现役军人的生涯,被安置在了属于她们自己的居住区,与男人,甚至是她们的家人严格地隔离开。两性被分派了各自适合的任务:男人继续作战,女营被分派的任务则更适合她们的性别,包括制衣、造军火、制旗、生产战争必需品等。我们无法确定这些女营中是否也收留了在金陵执勤的官兵们的妻女,或是年轻未婚又没有家的女子。[21]

    太平天国为何要让女子去当战士,在沙场冲锋陷阵,这一点让我们非常费解,因为这和中国人通常的做法大相径庭。或许这是某种精神在其早期阶段的展现,那种精神在后来1912年成立的****时期同样引导着妇女参与军训,为新的事业而战斗,或者说在与之更接近的历史时期,引导着俄国妇女在世界大战中加入了若干着名的军队。这些女领袖跑来请求加入这场全新的运动,她们的执着强化了这一观点。但是攻克天京之后,太平天国就再也没有将她们作为军人,这又表明了相反的观点。这种情况增强了一种观点的说服力,那就是,朱九涛的终极目标是夺取全中国,他早就已经预见到了之后以征服替代战斗的必要性。于是,他对妇女和儿童加以训练,使他们在奔向终极目标的征途中可以顺利加入成年男子的行军队列中。[22]

    2.政治机构与社会设施

    太平天国的人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加强军队建设,以便靠强有力的军事力量来征服全国。从1848年第一次与“妖魔”交手,到1853年年初入主金陵城,他们一直没有都城,只有简单组建的文官政府的框架。

    如果我们相信洪大全的供词,那么早在1850年12月,就已经至少有了吏部与户部两个部,由两位王爷主持,此外还有一位审判辩护人。[23]在第二年,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这个政府已然成型,它的任命具有较长时间的效力,它所制定的规则也经过了比较慎重的考量。他们原本只是一群反叛者,如今一个军队与国家的雏形已经诞生。

    这个过程中措施之一就是委任太平王(天王)为国家的名义首脑。4月19日,杨秀清声称被上帝天父附体,正式宣布洪秀全为他们的司令官和领袖,文献中记载写道:

    天父谕众小曰:“众小尔认得天父天兄真么?”众小对曰:“认得真天父天兄。”天父又曰:“众小尔认得尔主上真么?”众小对曰:“认得真我主上。”天父曰:“我差尔主下凡作天王,他出一言是天命,尔等要遵。尔等要真心扶主顾王,不得大胆放肆,不得怠慢也。若不顾主顾王,一个都难也。”[24]

    在这之前,杨秀清是大将军。从这一天起,直到围攻长沙以后,诏旨都由洪秀全发布,他既是共同的君主,又是革命的名义领袖。天德是皇帝,在幕后指挥。[25]这种安排一直持续到围攻长沙的末期,此后所有重要的文告则由东王杨秀清发布,或者由西王萧朝贵与他联合发布,不过事实上后者当时已经去世。[26]

    到了1851年11月,这种临时性安排被一种较为长久的安排所替代。两个主要统治者之下,又封了5位王爷:东王杨秀清,国家的首相与大元帅,控制所有东部地区;西王萧朝贵,国家的副相和副元帅,控制所有西部地区;南王冯云山,前卫将军,负责所有南部地区;北王韦昌辉,后卫将军,负责所有北部地区;翼王石达开,奉命协助护卫天朝。[27]

    该组织几乎是个纯粹的军事性组织,体现了建立者头脑中某种形式的国家****的理想。一切财产充公,一旦发现有人私藏金银,就会予以严厉的惩罚。这种组织在金陵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这座城市直到最后一刻仍旧是一个军事性强于民事性的都城。士兵、军官和那些出公差在外者的家人,都从公库中领取他们的生活必需品。[28]每个安息日,官员们都要填写领货单并交给负责仓储管理的官员,后者会将生活必需品发到相关人员手中。每周,两司马可领到100钱,列兵可领到50钱,每个包括25人的小组可领到200斤大米、7斤油,以及7斤盐。[28]此外,还可以买其他的食品,但这好像是由首领的意愿决定的。当然,还可以领取定量配给的礼拜用品。[29]我们没有办法从这个时期开始详细地追寻文官政府发展过程中的每一

    个步骤。当这个组建过程结束时,就产生了一长串的官员名单,至少在纸上是这样体现出来的,其分级类似于军务的官职。[30]我们可以想象,这份官吏名单中的大多数人都依附于金陵政府,还有各王的小朝廷。但理论上,还有一些人是某些地区的文官,太平军想在实际控制了这些地方后,将其纳入治理范围当中。一般而言,这类人几乎很难发挥实际作用,因为这个国家并没有稳定的疆域,只是凭借着武力统治着几座城市,除此之外,他们并没有长久地控制过任何地方。

    在更名为天京的首都,一切事物都处于东王的控制之下,直到1856年他被刺杀。后来又仿照北京的政府机构建立了六部,外加一个独立的外交部。做此事并不困难,因为六部并非满人首创,在前朝就有了。最开始,5位王爷都凌驾于六部之上,但后来这些王爷一起构成了天王的枢密院,主持军事机构,而六部则交给丞相管理,但这些人的级别位于贵族之下。[31]我们并不清楚,分封这么多王爷的初衷到底是什么。他们是想成为半封建的领主吗?像周朝那些在帝国周边地区拥有封地的王一样吗?或者是出于其他目的?如果天王的脑子里确实有基于儒学基础的政府观念,我们应该说,他的诸多措施和他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天德早已批评过这种组织结构,一位他早已预见这将对国家的完整性造成不可避免的不利影响。只要存在任何类似的意图——确实如此,假如除了让这6个互相嫉妒又都野心勃勃的男人抱成一团,还有其余的想法的话,那么任何想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即使到了最后一刻,这个组织大体上说仍是军事性的。

    5位王爷中最有天赋的两位在去往金陵的路上去世了,这个损失是无可挽回的,因为只有他们有能力采取措施,阻止杨秀清专权。后者如今已经升为唯一的执政王,他正变得越来越残忍和自大,并被北王和翼王难以平息地嫉恨着。他以上帝的名义谴责洪秀全本人,强迫洪秀全承认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圣灵。他还在其他方面进行着篡权,最终他刺激了怠惰、散漫的天王。在北王和翼王的帮助下,洪秀全于1856年刺杀了杨秀清。但是,天王的麻烦并未完结,因为北王想获得仅次于天王的地位,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杀害翼王的家人。于是金陵城所有遭到他残忍迫害的人联合起来,将他刺杀。而石达开则率领着他的大批追随者,永远地离开了太平天国,去做了游侠骑士,后来进入了云南与四川地区,最终在那里被捕,成了那个时代的狮心王。[32]

    到了1858年,最初所封的五位王爷不是去世了,就是离位了,于是洪秀全将王位给了他的亲人,封他的两位兄长为王,对于他们的支持和忠告也越来越依赖。此后,忠王李秀成在《自述》中有如下记述:

    自行降诏言杀东、北王之后,永不封王。今封王者,因其弟洪仁玕九年(咸丰九年,1859年。——译注)之间而来。见其弟至,格外欢喜,到京未满半月,封为军师,号为干王,降诏天下,要人悉归其制。封过后,未见一谋。天王再而复思,又见各旧功臣久持其国,心中不忿。天王见势不同,自翼王他向,保国者陈玉成与我为首。那时英王名显,我名未成,日日勤劳,帮为运算,凡事不离。天王见封其弟两月之久,一事无谋,已知愧过,难对功臣,故先封陈玉成为英王。封陈玉成之后,见我日有战功,勤劳其事,对我不住……封我为忠王。[33]

    就这样,先例被打破了,天王不得不给更多的人封王,以平息功臣们的牢骚。有一些被封王的人事实上资历尚浅,于是那些已经做了很久栋梁之臣的人自然想要得到同等的回报。人事部门屈从于贿赂的力量,推荐的人中贪图荣耀又有实力买得起官职的人越来越多。“无功偷闲之人,各有封王,外带兵之将,日夜勤劳之人,观之不忿,力少从戎,人心不服,战守各不争雄,有才能而主不用,庸愚而作国之栋梁。”于是,洪秀全不得不设法在不同的王当中划分等级,但这无疑疏远了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最终效果是引起更大的混乱。到了战争末期,据说当时所封的王已经达到2700位,被分为若干等,事实上他们也只是想有荣衔的官员,其中真正具有特殊才能的人至多不过三四位。有迹象表明,他们结成了某种国会组织,较为重要的**,比如军事**或防御计划,必须要通过他们的批准。[34]

    王位以下是公爵,我们所知的拥有这种称号的人只有13位。在“王”号实际上已经消失的那些日子里,天王在公爵之下又设立了5个贵族等级,但差不多与公爵是平等的。这些称号很奇怪,如“天豫”“天燕”“天福”“天安”“天义”。获得这些贵族头衔的人只有14位,随着“王”号的泛滥,已经没有什么理由能再封级别较低的贵族了。有迹象表明,这些头衔并不受欢迎,而且当太平军与敌军交战时,这让他们自己显得滑稽可笑。[35]

    太平天国的疆域从来没有界定,因此六部无法对国家实行和平的治理。但是,他们已经控制住的地区对官员是有需求的。于是,较为能干的“老兄弟”被提拔到更高的职位上,开始管理已经处于他们控制之下的那一部分国土。为了便于管理,他们将在金陵之外所占领的疆土划分为不同地区,每个区包括1.25万个家庭,完全按照军队的方式进行划分,直到分为5个家庭一组构成的“邻里”。主要单位是村庄,由25个家庭构成,由一名称为“两司马”的官员掌管,其上级官员的称呼与军官完全一致。

    最高的疆土区划为郡,所对应的是清政府治下的府。郡以下是州与县,再往下就是1.25万户家庭所组成的分区了。因此,每个州或者县下面都有二至三个这样的区划,每个区划要负责提供一个军,每个家庭都要出一个战士。收税和监督区划内的礼拜式都由两司马负责,他要让他治下的孩子们以及新占领区的那些成年人学习十诫。每个村庄还配备了必需的工匠,包括陶匠、铁匠、木匠、泥瓦匠等,这足以使之成为一个基本独立的经济单位。[36]上述体制与周朝的状况非常相似,军队的情况好像也是照搬了古代的模式。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君主将他自己视为地主,按照民众的需求分配土地,而民众反过来则必须支持司马的工作,为他

    提供25名士兵,并缴纳养活这些士兵所需要的谷物以及其他产品的税收。

    虽然这种体制并没有充分表现出来,文官政府也从来没有凌驾于军事体制之上,但那些为军队和军属提供给养的部门却完整而有效地组织了起来。军需处与提供给养的机关经过仔细的划分,由若干位军官分别管理,每个人负责供应一样物资:粮食、盐、油、炮、火药、炮弹、硝石、铁、旗帜、信号旗。[37]这些官员几乎囊括了从事方方面面职业的人,如排字工、钟表匠、工头、医生和药师、贸易主管,以及公共设施的厨师。通过其中许多人的官阶我们可以发现,在太平天国都城和其他的几个主要城市是由社会军事主义的政府来进行管理的,关于这种政府的记载可见于其他资料,都是以太平天国已经存在的组织为依据的。[38]

    天王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在正确掌控土地的基础上构建农村组织,将土地按照产出划分为九个等级,根据农民的需求在他们当中进行分配。[39]这种规划,或者说是设想也许从未真正实行。在漫长的斗争过程中,必须能长期确保作战大军的补给,特别是确保他们的家庭和金陵官员的供给。他们不能失去农人的合作,冒不起这个风险。于是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那些完全处于控制之下的地区,农村人口确实要上缴税赋,但相较之下,比起处于清政府统治之下负担要轻多了。另一方面,太平政府以较为公平的价格收购他们的产品,而不是强行拿走。[40]除了严厉推行他们信仰的宗教与道德观念,竭尽所能地毁掉偶像与寺庙,禁止吸食鸦片与酒精[41],太平天国的人们还尽一切努力鼓励农业[42]与贸易的发展。这些年的统计表明,在太平天国统治下,1858年至1**0年期间,茶叶出口实际上增长了,[43]丝的出口则维持不变。国内没有征收运输税,贸易进行得十分顺畅、自由。[44]

    政府的主要职能除了满足物资需求外,就是传播宗教。每个军官与文官,上至天王本人,下至军队或村庄中的两司马,都要勤于向民众传播新信仰,让他们学习十诫,在唱赞美诗的时候做祷告。我们前面已经描述了他们的安息日礼拜,这些仪式是由军官们主持的,如果可能的话,会由参加运动时间较早、资格较老的人去主持。持有友好或敌对两方面态度的资料都表明,这些仪式是经常举行的。[45]

    妇女的地位与其他人事密切相关,她们曾经参军,在夺下金陵后,她们被安排进入了各种为军队提供服务的机构。对于各阶层妇女而言,无论她们的地位高低,婚姻都是强制性的。与中国的传统习俗不同,他们让寡妇接受新的丈夫,而不是给予那些拒绝再婚的寡妇极高的道德荣誉。从他们的宗教与《圣经》的关系以及他们惩治道德沦丧的法律来看,他们应该是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但事实远非如此。洪大全说洪秀全妻妾成群,[46]天京陷落后,天王二世洪福瑱也完全证实了这个说法。他说:“现年十六岁,老天王是我父亲。他有八十八个母后,我是第二个赖氏所生。九岁时就给我四个妻子……”严格将妇女隔离的法律并不是为了防止一夫多妻制,至少对于高层不是如此。总的来说,我们得到了这样一种印象:太平天国统治下,妇女们所受的压迫比清政府轻,

    在天京,新政府发布的第一批法令的其中之一就是颁布了基于古代模式的科举制度,用来选拔文武官员,规则制定以后,至少举行过几场考试。他们抛开了古代经典与清代科举的相关书籍,将考题改为《圣经》和太平天国刊载的着作。第一场考试的论文主题为《天父七日造成山海论》,诗题为《天王、东王操心劳力,安养世人,功德巍巍论》。[47]

    当我们谈论太平天国运动值得称道的一面时,很难转而去考察他们的残酷性。当他们在部众中执行纪律与道德时,他们坚定不移地认为,他们的改革只能通过可怕的刑法才能完成。对于许多的犯罪行为与违法活动,他们都判定为死刑,情节较轻的案子处以斩首,情节较为严重的案子则在斩首后抛弃头颅或将头颅示众,以示严惩。另外有两种刑罚是专门针对叛逆、**与其他重罪的,即五马分尸和点天灯。实施后一种刑罚时,厄运当头的罪犯会被浸泡过油等易燃物质的材料包裹着,再点燃了,活活烧死。这种刑罚也许比不上将人一块一块割成碎片的凌迟残忍,但同样会让听说的人不寒而栗。叛逆、唱淫曲、缺席天神礼拜式,这一系列的罪行都会被处以死刑。[48]

    注释

    [1]公元前341年。

    [2]周武王治理之下。

    [3]周巡抚显然弄错了,太平军的官兵总数是13 125人,而不是13 270人。

    [4]见《书经》。

    [5]此处摘自周天爵1851年4月所写的一封私信,由密迪乐收藏并翻译这封信,可以在《中国及其反叛》第154—159页找到。(此信无法找到中文原版,只能根据英文进行翻译。——译注)。

    [6]《广记兵略续志》,第25章《周家兵志》,第1页。(见斯宾塞的《图解社会学》,威纳卷第4卷,第108页第1栏。)

    [7]《太平军目》(1852),麦都思译。(此处的中文是摘自《太平天国史料〈一〉:太平军目》的原文。——译注。)

    [8]《太平天国野史》,卷二,第48页。

    [9]《太平军目》。

    [10]《太平天国野史》,卷三,第53页及以下。

    [11]同上。

    [12]《军制》等,见第1页、第2页、第3页的注释。

    [13]《英国女王全权大使文咸从男爵等人之旅,1853年4月22日乘“汉密斯号”抵达金陵的笔记》,摘自1853年5月7日的《北华捷报》。该报道误认为太平天国的5位开国王爷当时都还在世,并且每人指挥了一个军,其实有两位已在途中去世。不过根据《忠王自述》(第5页)的记载,他们的名号仍在继续使用。

    [14]同上,第16页。

    [15]同上,第19页。他继续说道:整体来说,两性关系保持良好,并没有听到任何平时用来“修饰两性关系”的那些猥亵、下流的词。

    [16]呤唎:《太平天国》,卷一,第248页及以下。该作者掌握了太平军军事管理方面的第一手材料。他和太平军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1**3年或1**4年年初,并得到了忠王的任命。虽然后来他的这些材料丢

    失或损坏了,他只能凭着记忆来写作。他的记述中关于太平天国人士的宗教信仰问题并不可信,关于太平天国与清政府的比较也不可靠。但这仍是一份很好的资料来源,但必须时刻保持审慎的态度,因为他对于太平天国运动一直持有相当公开的偏袒之心。

    [17]呤唎:《太平天国》,卷一,第303页。

    [18]其中有天王于1853年3月2日在永安发布的文告,提到了戒律的第七条。在1851年1月签署的一份的文告中,已经要求男女要分营生活。

    [19]在太平天国针对清政府的所有文告中,“小鬼”一词指的都是妖魔的崇拜者。

    [20]韩山文:《洪秀全的幻觉及广西造反的起源》,第54页,上下文没有清楚地指明这些女性所追随的人究竟是男是女,但因为女战士一事被多次提及,更加让人觉得这是一支由女性组成的正规军。

    [21]见《忠王自述》第7页,密迪乐《中国人及其反叛》一书的第173页,以及呤唎《太平天国》,第1卷,第300页及以下也有相关内容。书中说,除了诸王以外,所有人都必须遵守一夫一妻的制度,除非发生**的情况,否则不能离婚。妇女无论已婚或未婚,都必须是隶属于某个家庭的成员之一,否则就要被安置于专为未受保护的妇女设置的机构中,这些机构由年长的已婚妇女主持。丈夫外出公干或失亲的年轻女子都由这些机构收留。《太平天国野史》列出了一份国家的女官表,其中有4位女官为军帅,每人领导1.25万人,在她们下面还有若干级别较低的女官,这明确地显示了4个女军的组织结构。但作者没有说明这4个女军是否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他还提到太平天国有40个旅,每旅有2500名女兵,总计有10万女兵。我认为此处的记载有误,至少她们并不是正规军,也许只是名义上的组织。该书还提到160名女官担任刺绣监督的工作,每人管辖50人,总数为8000人。同上,卷二,第49页及以下。

    [22]这些军队中既有男孩也有妇女。密迪乐:《中国人及其反叛》,第1**页。到了运动末期,也许由于当时人力不足,这些男孩和妇女被再次使用。

    [23]《洪大全自述》,第3章,如上。

    [24]《天命诏旨书与颁行诏书》,第1页。

    [25]我手头恰好有一份长沙陷落之前发布的文告,也就是在天德二年,文告一开头就是“太平国统理军机都督大元帅洪监督军事,协助太平军进军”等(由麦都思翻译,刊登于1853年到1856年的《京报》上)。可能故意隐瞒如天德王、冯云山和萧朝贵等太平天国首领死因的真相。我推测,洪秀全一开始就叫太平王 ,其地位可能与天德平起平坐,或位于其下。而天德王在永安的名号是天德,并且他一心想复辟明朝。(见湖北一个姓郭的人发布的文告,《京报》1853年第4页。)

    [26]麦都思翻译了这样的一份文告,上面签署的日期是1853年3月3日,后来作为第1份文告刊载于由“汉密斯号”于1853年5月带来的文告书中。6月初,在出版的复印件中,并没有出现与三合会有关的内容。见《中国造反者发表的宣传册》,麦都思译,上海1853年版,第33页、第34页。有意思的是,除了这个证据能表明他们有意掩盖真相外,我们还发现了洪秀全所发布的文告中另外一处删节,这在上一页已经提到。

    [27]1851年11月30日发布的文告。《中国造反者发表的文告》,《天命诏旨书》第15页。

    [28]同上,第11页,参见一份在长沙发布的文告,指责那些不履行此制度的人,处死那些违抗命令的人。见第16页、第17页。《太平天国野史》,卷九,第8页及以下。

    [29]《太平天国野史》,卷九,第9页。观察家们在金陵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城里既没有商铺,也没有普通百姓。人们要么被迫参军,要么被迫在政府里当差,只能随身携带非常有限的个人财物。见布莱恩《1858年蓝皮书》,第194页及以下。《忠王自述》,第7页。

    [30]《太平天国野史》卷二列出了所有官员的名单。

    [31]呤唎:《太平天国》,第1卷,第153页及以下。起初,各部的安排如下:

    杨秀清,东王,宰相。

    韦昌辉,北王,兵部尚书。

    冯云山,南王,司法财政部尚书。

    萧朝贵,西王,民政及传教事务部尚书。

    石达开,翼王,公共事务及外交事务部尚书。

    [32]北王去世后,他返回天京,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但是天王妒忌石达开,并依赖自己的兄长,这导致石达开永远地离开了天京。《忠王自述》,第8页。

    [33]同上,第65页。

    [34]但是呤唎称,最终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天王手中。不过忠王认为,天王过于信任和依赖自己的亲人,尤其是洪仁玕,忠王对此十分忌恨。

    [35]曾国藩在1**1年7月19日的一封信中表明了要诛灭“天父天兄之教,天燕天豫之官”的志向。

    [36]呤唎:《太平天国》,卷一,第217—219页,摘自1857年发布的《天朝条规》。又见布莱恩《1858年蓝皮书》,第210—212页。《太平天国野史》,卷二,第26页。

    [37]《平定粤匪纪略》,附册卷三,第3页上栏。

    [38]同上,附册卷三,第3页上栏。

    [39]呤唎:《太平天国》,卷一,第218页及以下。

    [40]密迪乐:《中国人及其反叛》,第291页。

    [41]《平定粤匪纪略》,附册卷四,又见卷二第11页上栏。

    [42]密迪乐:《中国人及其反叛》,第291页。

    [43]希克斯:《中国的太**叛》,附录,第178页。

    [44]呤唎:《太平天国》,第145页,摘自1853年罗大纲写给咸爵士的一封信。又见容闳《我在中国与美国的生活》,讲述了他前去参观太平军茶区的经历。

    [45]《平定粤匪纪略》,附册卷二,第10页、第11页上栏。呤唎:《太平天国》,卷一,第217页及以下,给出了1857年的条规。虽然当时赞美诗已经过修订,删除了其中关于东王与其他各王的内容,但《平定粤匪纪略》称他们仍不忘时时称赞上帝以及洪秀全和杨秀清这两位王惠泽大众的功劳。

    [46]见第三章。

    [47]《太平天国野史》,卷八。

    [48]同上,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