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从广西到北京
围攻31天未果后,太平军离开了桂林,向湖南进发,后面还有和春的7000人跟随着。5月22日,他们攻占了兴安,6月3日攻占了全州。江忠源认为太平军会从全州起航,前往湘江,直下长沙。于是江忠源率军火速赶到距离全州不远的蓑衣渡,那里江面狭窄,岸边林木葱郁。江忠源决定利用树木来阻挡太平军通过。如他所料,太平军乘小船顺湘江而下,当他们抵达蓑衣渡时,江忠源率领的楚勇小部队早已等候多时了。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约有1000名太平军阵亡,其中包括冯云山。他们的船只也都被江忠源烧毁,迫于无奈,太平军最后只能登陆行军,前往永州和道州。6月12日,太平军攻取道州。[1]
他们在道州逗留了一个多月,吸收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为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2]兵力增强后,他们成功进军金陵。但是蓑衣渡战役失利的阴云依旧笼罩着太平军,冯云山阵亡后,这场运动也失去了最后一位头脑理智、有真才实干的领袖。冯云山曾与洪大全携手共建会党,并且他同样也拥有开阔的视野,但他最终选择了站在洪秀全这一边。从后来发生的情况来看,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也颇有领导才能,但他们的实力不足以与杨秀清、萧朝贵抗衡。随着冯云山的去世,太平天国完全偏向了宗教狂热派。他们所传播的宗教对国民而言非常陌生,而且并不合他们口味,这反过来阻碍了运动的发展,并最终将它引向了灭亡。
经此战役,清政府摸索到了一条镇压太平军的新途径。在此之前,清廷将领曾两次率领大部队包围了这支人数并不算多的造反武装,但两次他们都得以逃脱。但是,蓑衣渡战役中那支毫不起眼的民兵队伍却坚守阵地,拖出了乘胜追击的太平军,为湖南省会的防御争取了时间。这类由民兵组成的军队后来在曾国藩的领导下日益崛起,最终为清政府带来了胜利。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唯有乘胜进军,或者出现一个像天德或冯云山那样有真才实干的领袖人物,才能免遭灭顶之灾。所以说,现在清政府已经拥有了一个法宝,用来克服现存体制下的致命弱点。
之后官军在道州集结,迫使太平军向郴州转移。这座城市位于广州北上的大道上,地理位置很重要。8月16日,太平军攻取桂阳的第二天,接着又攻克了郴州。[3]之后,天王和主力军留守郴州,西王萧朝贵率领一支类似“敢死队”的小分队继续向长沙推进。他认为该城没有设防,应该很容易攻破。[4]
太平军在长沙城外待了81天也未能得手,西王萧朝贵还被城墙上的炮火击中阵亡,最终洪秀全和杨秀清二人不得不率领着全军赶赴长沙。还有一个巧合值得一提,到了太平军围攻长沙的后期,保卫长沙的巡抚骆秉章和天王一样,也是花县人。这时官军陆陆续续沿江而下,又抓住了击溃太平军的好机会。太平军分别在11月的10日、13日和29日引爆了地雷,两次炸垮了城墙,但都在试图从缺口处冲入城内时被守军击退。
当时他们已经断了盐与油的供应,深陷在敌军包围之中,只能突出重围逃走。离开长沙前,“天王在长沙南门制造玉玺,呼称万岁[5],妻称娘娘[6],封东、西、南、北、翼王,封王在前,天王呼万岁在后。制造玺成,攻城未下,计及移营,欲由益阳县欲靠洞庭湖边而到常德,欲取湖南为家”。[7]
从9月10日起,太平军一直围攻长沙城,直到11月。战败后,太平军的一支小部队奉令向湘潭开进,然后绕过山岭与主力会合。主力于11月30日夜晚从浮桥上渡过湘江,西进益阳。正是这个小小的计谋将官军引到了湘潭,太平军才得以顺利逃脱。
他们在益阳找了几千艘船,走水路,先后经过临资口、洞庭湖,抵达岳州。康熙年间,三藩之乱的首领吴三桂将大批军火留在了岳州。大多数守军在太平军抵达岳州前就已经灰溜溜地逃走了。12月13日,他们占领了这座城池。[8]吴三桂的军火充实了他们的装备,此外他们还得到了5000艘船只。于是他们再次扬帆直下,抵达了汉阳,并于1852年12月19日攻下该城。他们烧毁大商埠汉口之后,渡江攻打武昌。总督借
口要保卫湖南,并未亲临湖北。向荣率领着军队从湖南赶来,距离汉阳城不过3里之遥,太平军被夹在了城墙和官军之间。时值冬雨连绵,守军和向荣所率军队借口不与太平军交战。太平军抓住机会,在1月13日黎明炸垮了城墙。城内的巡抚率军誓死抗敌,但包括巡抚在内的省级高官都被太平军击败,死于非命。
赛尚阿已被革职,由徐广缙接任,但后者在太平军离开后方才抵达长沙,当太平军攻占武昌时才抵达岳州。朝廷将他罢黜,令向荣出任钦差大臣。
最终,武汉三镇不战而败,落入了太平军手中,此事让朝廷上下大为震惊。1840年时,琦善曾于危急关头在广州取代林则徐,出任钦差大臣,这次他再次被朝廷启用,奉令统率从直隶、陕西与黑龙江等地挑选的骑步精兵前往河南防御,以防太平军向北京挺进。[9]向荣升官后更加积极主动。如果他早些时候能这么投入,兴许能救下武昌。太平军颇有自知之明,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足够的实力来防守武汉。于是他们征集了数千艘船只,并在1853年2月8日登船起航,顺着长江而下,前往金陵。据说,当时他们男女老少总人数已达50万[10]。他们当时的气势一定把向荣给镇住了,于是他眼巴巴地看着太平军扬帆而去,直奔金陵,前去建立天国。
这支大军[11]沿长江两岸推进,所经之处无不被抢掠一空。金陵总督在其辖区的边界——武穴——附近等待着他们,但他觉得自己必须马上返回金陵。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一方面是因为他害怕了,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手中的兵力太少。他派了一名总兵带着一支小部队前去阻击太平军,但很快就被击败。噩耗传来,总督和江西巡抚各自逃之夭夭。[12]由于他们的怯懦,九江没有设防,于2月17日陷落。安徽巡抚在安庆突然去世,留下布政使一人守城,但他没能守住。2月24日安庆陷落,布政使退守到一座小城。一周后,这座小城也失陷。于是,一座城池接着一座城池,都落入太平军手中,远在京城的高官们又惧又恼。总督外出,巡抚坐守金陵,他本有机会采取防御措施。但是他怕得要命,连借口都来不及找就逃到了镇江。3月8日,太平军来到了金陵的外围工事前,并于当月19日攻陷该城。清政府的官方说明是满人驻军顽强抵抗,誓死保卫内城,然而事实上密迪尔先生说有太平军告诉他,当军队攻入内城后,满人驻军吓得跪地求饶,在哀号当中死去。
紧接着,太平军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有人主张北伐,有人主张原地不动。天王主张立即向河南推进,也许东王杨秀清也是这个意思。钦差大臣向荣将军先前为了安排地方事务,在武昌耽搁了一段时间,他现在已经出发追击太平军。但是因为缺少船只,他不得不滞留在九江。如果这时候太平军立即前进,就能避开向荣的追击。而且如果太平军能在黄河沿岸站稳脚跟,那么日后进攻清朝首都时,他们就能占据有利地位。然而,因为他们听了一位船夫的意见,而让这个合理的计划胎死腹中。那位船夫反复强调进攻河南困难重重,并奉劝天王在金陵建立天京。 [13]
当时本是太平军拿下北京的最佳时机,但是那位船夫的一番言论却道出了太平军中大部分将士不愿意远征长江以北的心声。长久以来,长江一直是华北人和华南人的自然分界线。比起美国的南北分界线,长江更像一条天然边界。从江岸向北行走一二十里,你会觉得自己突然进入了北方,氛围与长江以南大相径庭。太平军一路从广西来到金陵,仿佛一支在节日里游行的队伍,沿途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因为在百姓眼里,这支军队是能够帮助他们摆脱满人统治的救星,以至于忽略了他们所宣扬的古怪的宗教。但是一旦渡过长江,来到北方,情况就会截然不同。太平军会成为这个区域的闯入者,很难再吸引新的兵源,而清政府和当地百姓也很可能进行更加坚决、顽强的抵抗。无疑,老船夫的话不是危言耸听,相反,他道出了将士们心中的疑虑。
其实天王只需再大胆一点,完全可以扫除这些顾虑。因为北方跟南方一样,清政府几乎没有设防。捻军是当时清廷当局的心头大患,
当时他们已经开始****,四处奔袭。西北边境的回民同样躁动不安,随时准备起事。其实天王只需要再果断一点,勇敢一点,采取一些措施安抚部众,就很可能一举将满人推下皇位。倘若天德或冯云山那时还活着,历史的进程可能就会被改写。
建立天京[14]后,太平军又占据了镇江与扬州这两处战略要地。镇江是大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处的咽喉之地,100里之外的扬州也位于大运河岸边,这两座城池可以说控制着将漕米运往京城的大命脉。林凤翔奉命率部攻打这两座城市。3月30日,他攻下了镇江,命罗大纲留下镇守,他自己继续率军攻打扬州。1853年4月1日,扬州陷落。后来他们又花了一点时间夺取了金陵对岸的浦口,以及浦口和扬州之间的区域,以巩固这两座城池的防御。
向荣在九江耽搁了5个星期,于3月30日抵达金陵城外。这时太平军早已筑起了深沟高垒,并且已经占据镇江。不得已之下,向荣只能安营扎寨,采取逐步围攻的策略。这场围攻之战持续了11年,其中包括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双方各有胜负。向荣的军队在金陵城外虎视眈眈,太平军不以为意,但是这种对峙仍旧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整座金陵城都不得已常年处于戒严法的管制之下。是的,军队仍旧来去自由,百姓也能自由地出入城门,1**0年之后,长江上外国舰船随处可见,但是金陵不再开放贸易。金陵城的城门紧闭着,还有卫兵站岗,城里的百姓靠国家配给的粮食维持生活,城里的男子都加入了太平军,每天穿梭于城门内外。金陵城就是一座巨大的军营,这里正实行着最为严厉的法律。
因为镇江与扬州地理位置重要,所以官军多次采取重大举措,试图收复这两座城市。一段时间里,钦差大臣琦善、直隶总督陈金绶(应为直隶提督——译注)和漕运总督杨殿邦率领着4000名骑兵和至少3万名步兵驻扎在扬州城外。但是太平军根本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15]林凤翔甚至只留下曾立昌将军驻守扬州,在官军眼皮子底下大摇大摆地从城外将妇孺甚至金银财宝运送到金陵。接着,他于5月22日从扬州出发,率领着21个“军” [16]北上。
林凤翔率领部队先后袭扰了滁州与临淮关,并于5月28日攻陷凤阳,是扬州西北方约300里处的一个重要的府城。接着,林凤翔又从他的21个“军”中派出6个“军”去攻打六合,并控制了六合与浦口之间的地区。在六合,这支小部队遭到了志愿兵与村勇的坚决抵抗,伤亡惨重,无奈之下只能返回金陵。
另一边,林凤翔将军的主力得到东王派出的大部队增援,成功穿越了安徽北部地区。胜保率军在后追击,但因为他从扬州出发时离林凤翔已经有了一段距离,最终没能追上。6月13日,林凤翔攻打河南归德府,并于19日抵达河南省会开封。但是这次他们没能如愿攻陷该诚,于是继续前进。7月1日,他们来到了汜水的黄河之滨。
情势危急,清政府认为,想要确保京城的安全,只有将太平军阻挡在黄河以南的地区。清廷当局任命总督讷尔经额为最高统帅,并下令河南、山东、山西三省巡抚全力配合。驻守蒙古的军队应召从察哈尔火速赶来,黑龙江骑兵和西安府的骑兵也奉命前来。清廷的高级将领和大批的兵力正以不容抗拒之势向林凤翔扑来,林将军很清楚他们很难再继续防守,于是果断放弃,悄悄坐着煤船渡过了黄河。7月9日,他们向怀庆府发起进攻,但遭到了上述诸位巡抚及将领的反击。官军先后向太平军发起了十余次猛攻,都没能击溃敌军。正好天降暴雨,冲散了太平军的队伍,仓皇间他们只能向西逃窜,官军紧随其后,一路追击。这次后卫作战中,太平军失去了3000兵力。经此一战,河南得以平定,但太平军前进的脚步丝毫没有停下。
太平军西进到山西的垣曲时,立刻转向北面,攻陷了平阳府。讷尔经额被朝廷革职,由多谋善虑的胜保接任钦差大臣,朝廷还赐予了他胜卓刀并赋予他处死副将以下部属的权力。这时太平军的兵力已经削减到2万,与此同时,朱锡琨与许宗扬从金陵带来的援兵加入了进来。
得到增援后,
太平军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快速穿越陕西,一座又一座城池接连被他们攻陷。清军被关于他们战绩的报告吓坏了。9月29日,太平军穿过临洺关,进入直隶。在这个直辖省份,他们如一把出鞘的宝剑,一往直前,10月1日攻陷任县,10月2日攻陷隆平和柏乡,10月4日攻陷赵州,10月6日攻陷藁城,10月8日攻陷栾城、晋州,并于10月9日抵达深州休整。短短10天的时间里,他们挺进300多里,攻占了5座城池。然而,在深州时太平军遭遇了胜保以及那些之前他们在怀庆避开了的官军将领。10月21日,官军向深州发起进攻,但在当天就被太平军击退。第二天,太平军出城,逃往富庄驿,并于31日抵达静海县。但是静海和独流已经是太平军进军的极限,距离天津已经不足100里。[17]
太平军从广西老家一路北上,攻陷金陵,临近天津,我们手中的证据足以证明在此过程中不仅是清政府的正规军懦弱无能,许多文官同样怯懦胆小。当时的《京报》充斥着对知县、知府甚至巡抚、将军与总督的公开指责。他们中很多人在危急时刻擅离职守,临阵脱逃,当敌军兵临城下时,他们跑去乡下招募新兵;但是当他们抓到几名太平军的哨探时,就马上将其处死,以彰显威风;当他们进入了某座刚刚被太平军放弃的城市时,马上向上级告捷邀功。向荣也曾经有好几次可以击溃太平军的机会,但最终也是错失良机。现在他只能驻扎在金陵城外,对金陵进行漫长而无功的围攻。这一边,胜保刚刚在天津郊区追上太平军。因为担心兵败会遭朝廷贬斥,他小心翼翼地和太平军保持着一段安全距离,不敢与之正面交锋。
在此生死存亡的关头,皇帝不得不向他一贯看不上的鞑靼部落求援,蒙古王子僧格林沁带着大漠的武士应召前来救援。他们与满人官军一起,要在静海与独流地区设法拦住太平军。时值寒风凛冽的冬季,面对可怕的劲敌,林凤翔依旧率领着太平军在阵地上坚守了两三个月才被官军击败。林凤翔率领军队逐步退到了黄河边,并在这里得到了增援。被俘之前,他又率部进行了多次战斗,最终他的部众于1855年溃散。[18]
当林凤翔带着这支远征军向北挺进时,太平军另派遣了一支军队溯江而上。进军金陵时太平军曾放弃过一些城镇,这支军队的任务就是夺回它们。这支派遣军分为两个师,分别由赖汉英和石祥祯率领,首先攻击九江,然后从鄱阳湖抵达南昌。
江忠源因为在广西、湖南地区屡立战功,早已名声在外,他这次被朝廷任命为湖北按察使,奉命火速赶往金陵大营。[19] 5月14日,他率领着3000人离开武昌,沿江而下。途中,他听闻太平军已经到达湖南的“后门”——南昌。于是,江忠源在九江转而南下,去援救南昌。抵达南昌后,他率军向太平军发起猛攻,企图迫使他们撤围。但是太平军并没有放弃,于7月7日引爆地雷,想杀进城内。然而,守军没有让他们从城墙的豁口处入城。太平军前后耗时三个月攻打南昌,经历了最后一次轰炸城墙后,他们决定撤围。江忠源紧随太平军之后,追到了九江,却晚了一步,太平军再次占领了这座城池。不过他们并没有在九江逗留太久,而是溯江而上,打败了坐镇田家镇的总督,经过黄州,最终于10月初抵达历经战火又重新建立起来的汉阳。[20]
太平军派出的第二支派遣军走的是陆路,一路西进,攻占了安庆。接着,接着,翼王石达开与胡以晃穿过安徽省,沿途攻陷了大批城镇。到了年底,太平军的第一支派遣军从汉阳撤回到安徽,该省已经全部处于太平军的控制之下。在曾国藩与其他人的推荐下,江忠源被任命为安徽巡抚,他前往庐州,企图要守住这座城,以这座城为关卡,拦住胡以晃率领的来势汹汹的10万太平大军。江忠源的弟弟和刘长佑竭力援助江忠源,但无法突破敌军的封锁。1854年1月14日,太平军发起总攻。守军竭尽所能防守城墙,无奈守军太少,寡不敌众,这场守卫战以江忠源投水自尽而宣布告终。
这场战役使清朝廷失去了一位最为杰出的将领。江忠源因过早去世而未能登入中
国的名人堂,但他率先在广西地区率领民兵镇压太平军,展现了民兵这支未被重视的队伍的强大生命力。在蓑衣渡,他迫使太平**变了进兵路线,从而为长沙赢得了部署防务的时间。在长沙遭到围攻时,他率领下的小部队为该城的防御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在他的启发下,曾国藩才想到按照同样的模式来组建一支军队,这才创立了水师,用于在华中地区的水道上作战。倘若江忠源没有英年早逝,并积极参与到这场战争余下的战役之中,毫无疑问,他的名字会与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比肩而列,甚至可能是排在最前面的。他在这场战争初期的所作所为无疑为曾国藩日后的惊人成就提供了一个蓝本。[21]
在安徽被太平军占领的同时,东王杨秀清亲自率领一支大军溯江而上,企图攻占武昌以控制金陵以上的长江流域。湖广总督前往黄州,试图拦截杨秀清。1854年2月7日,正值农历新年,他以为太平军会放松警戒,于是发起进攻。结果遭到太平军猛烈的反击,兵败后他本人也被太平军杀害。太平军绕过官军继续前进。而官军则在代理总督的率领下撤离到了武昌上游的金口。武昌城内兵力空虚,只剩下城头上还零零星星有些守兵。1854年6月26日,太平军攻破该城,控制了从武昌到金陵的长江流域。
注释
[1]《湘军志》,卷一,第9页。《平定粤匪纪略》称冯云山在全州阵亡,但可能指的是全州地区,而不是全州城。
[2]《平定粤匪纪略》,卷一,第15页。
[3]《湘军志》,卷一,第10页;《平定粤匪纪略》,卷一,第19页。
[4]据说清政府对太平军的这次行动并不知情,但因为太平军误将该城东南角上的高塔认作城门,所以长沙才幸免于难,没有陷落。
[5]“万岁”仅适用于称呼皇帝。
[6]皇后。
[7]摘自《忠王自述》,收录于《中国秘史》第128页。可以与李华达·雷的译文版第5页、第6页比较。
[8]《湘军志》,卷一,第13页;《平定粤匪纪略》,卷一,第17页、第18页。
[9]《平定粤匪纪略》,卷二,第1页。此处称太平军欲通过襄阳北上,但后来他们意识到河南有重兵把守,于是放弃了这个计划。
[10]这些数据来源于清政府的官方记载,如《平定粤匪纪略》卷二第16页。曾根俊虎的《发贼乱志》记载总数有60万人。
[11]倘若巡抚与向荣同心协力,一定能击溃太平军,至少能将他们赶走,但他们互相推诿责任。面对这样不堪一击的敌军将领,洪秀全原本应该能像他守住金陵那样,长期守住武昌。清政府的这些官员比那些被革职的官员强不了多少。我认为,洪秀全那时原本有机会长驱直上,直捣北京。
[12]见1853年3月16日的《京报》,朝廷斥责江苏总督和巡抚的怯懦行为。
[13]《忠王自述》第6页。
[14]太平天国将金陵改名为天京。
[15]曾根俊虎:《发贼乱志》,第14页。
[16]《平定粤匪纪略》及其他中文着作提到有21个军。如果这种说法准确的话,那么“军”指的是21个师,每师有1.25万人。曾根俊虎却说是由每2000多人组成的36个团,如果按照这样来算,总人数则接近***万人,但我认为他的说法并不可靠。
[17]《平定粤匪纪略》,卷二,第22页。
[18]本章的材料主要摘自于《平定粤匪纪略》、曾根俊虎的《发贼乱志》,还有部分内容摘自于《粤氛记事》。记叙太平军向北进军的相关内容主要使用了《京报》的译文。
[19]在农历二月(1853年3月10日—4月7日)。《年谱》,卷二,第3页上栏。
[20]《平定粤匪纪略》,卷二,第13—28页。
[21]根据《发贼乱志》(第23页)作者的说法,曾国藩赞同对江忠源有如此之高的评价。他说,当江忠源第一次提出建立水师时,曾国藩愿意跟他联衔上奏皇帝。他接着写道:“国藩在与某人谈话时说,‘生平未见如岷樵这般有远见之人,若有人不久名动天下,非此人莫属。’”我在看到这段记述之前便已下了自己的结论。作者并未给出该资料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