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因素

    他还曾经荒唐地下令将吏民妻子夺取配给戍边的战士,并把其中长得好的纳入皇宫。历代我们都听说过拣选未婚的女子纳入皇宫,还没有听说过太平时节,拆散人家家庭、强夺已经婚配女人的。

    曹睿也继承了他爸爸曹丕的纨绔习气,似乎他对建设宫殿有瘾。234年洛阳的崇华殿失火烧毁以后,他下令不仅要建许昌宫、洛阳宫、昭阳太极殿、总章观等;还突发奇想,想把洛阳北邙山铲平整,在上面盖大殿,遥望黄河。老天也许是和曹睿作对,等崇华殿盖好以后?(也许正在盖着)第二年,又一场大火把它又烧得干干净净。曹睿似乎和老天爷耗上啦,紧接着命令继续盖。这其间,皇帝变成了一个专业包工头,整天泡在工地上,看到施工进度慢,就把监工的大臣叫来,大臣估计是给吓坏了,说话也期期艾艾的,曹睿自己是个结巴,应该认为结巴是自己的专利吧,看到大臣结结巴巴说不清楚就着急了,一个眼神,侍卫手起刀落,大臣身首异处。

    曹睿也继承了爸爸曹丕喜欢打猎的习惯,当时在洛阳附近到处被圈为为皇家打猎场,打猎场里的麋鹿太多了,就冲出猎场,四处糟蹋庄稼,农民们却不敢动麋鹿一指头,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打死一头皇家麋鹿,是要被砍头的。

    有谁愿意用麋鹿的头来换自己的头?

    曹睿还和曹丕一样奢靡。在青龙四年的时候,他派人去吴国要求用马换取珠玑、翡翠、玳瑁等。古代的战马是军需物资,十分珍贵,更因为江南不出产战马,战马在江南更是如此。孙权当即就说,这些珍宝都不是我需要的,能得到马匹,有什么不可以交换的呢?

    曹睿就是这样一个人:智慧而又狷急;苛细而又粗暴;纨绔而又一意孤行。

    让我们再说说曹睿的婚姻。

    要说奇妙也真是奇妙。就在曹睿愤恨郭太后和自己的亲生母亲争宠,愤恨自己的爸爸把自己的妈妈处死的时候,曹睿自己同样因为宠爱一个姓郭(!此女为曹魏政权的覆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女人,而把自己的原配妻子毛氏赐死。

    毛氏出身贫下中农,因为贫穷,毛老爹把女儿卖给了王府,结果,坏事变好事,年纪轻轻的曹睿一见这个少女喜欢得不得了,等曹睿登基,就册封毛氏为皇后,把毛爸爸也封了侯;皇帝想抬高岳父

    的社会地位,叫大臣们都去毛家吃饭,老毛估计是乐晕了,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开口闭口地:“侯身,”,就好像现在一开口就说:“大官我,如何如何”惹得大家暗笑不已;朝中的贵族都不想去,但又不等不去,安排座位的时候,正好把名士夏侯玄与毛皇后的弟弟坐一起,把夏侯玄难受死了,这曹睿都看在眼里,立马找个“空谈误国,搞小团体”的理由,把夏侯玄等人解职回家。

    可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短短几年下来,曹睿又爱上了更可人的郭妹妹。

    于是,就发生了下面这次看似轻松平常,结果异常严重的事情:

    一次,曹睿和自己喜欢的郭夫人喝酒玩,玩到兴头上,郭夫人对曹睿说:要不把皇后也叫来吧?曹睿说,叫她干吗?并且让周围的人不要把这事告诉皇后;谁知皇后很快就知道了,第二天,毛皇后见到曹睿说,你昨天玩的真是好啊!弄得结巴曹睿面红耳赤的,一句话也说不上来,可是曹睿心里气啊,回头就把昨天身边的人杀了十几个。

    又过了两天,曹睿就下诏把毛皇后赐死。史书没有记载毛皇后有什么出格的举动,但是却遭到杀身之祸,真不知道曹睿内心到底是什么想的?

    我甚至怀疑曹魏皇室进入了一个猜忌而又残忍的怪圈。

    明帝因为荒淫,子嗣稀少。好不容易有个爱女,也在太和六年夭折了,同年皇子曹殷也死掉了。这样的打击使曹睿神情恍惚了好久。眼看着自己膝下无子,——你也不老啊。——曹睿决定从宗室中抱来了两个小孩作自己的儿子,一个封为齐王,叫曹芳,另外一个秦王叫曹询。

    北方边境

    让曹睿头痛的岂止是女人和子嗣,还有北方的局势。

    当时,一直是北方霸王的匈奴已经衰落。

    匈奴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共活跃了约三百年,开始主要在漠南黄河河套地区(指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南、黄河沿岸的地区,统称河套)和阴山(内蒙古狼山、大青山等)一带。他们“逐水草迁徙”,“食畜肉,饮种酪,衣皮革,被毡裘,住穹庐”。东汉时期,南匈奴归附,居住于山西离石一带。汉末黄巾起义,当时的羌渠单于派遣其子于扶罗将兵帮助朝廷征讨

    黄巾,后来,羌渠单于被人所杀,于扶罗就带兵驻屯在河内郡(即现在河南武陟县西南部)。汉献帝从长安回洛阳,匈奴右贤王去卑曾出兵保护献帝还洛。在曹操时代,于扶罗死去,弟弟呼厨泉继位,任命于扶罗的儿子刘豹为左贤王。后来,呼厨泉单于入朝,被曹操留在了朝廷,(等于是做了人质)令右贤王去卑回国代替单于统领部众,并将匈奴分为左、右、中、北、南五部,其中,左部住在太原兹氏(在今汾阳,山西兹氏县?),右部住在祁(今天的山西祁县),中部住在大陵(今山西文水,或者山西交城),北部住在新兴(今山西忻州),南部住在蒲子(今山西隰县),人数多达数十万。此外,山西还居住着其他少数民族,比如,在山西的武乡还居住着羯族;在山西北部的代县和大同则居住着鲜卑族拓跋部。

    对于匈奴以及匈奴的奴隶羯族,曹睿还不是特别担心,令他担心的是居住在北部边境的鲜卑族。

    在中国古代东北地区,居住着东胡。匈奴强盛的时候,打败东胡,东胡分为两支:一支退保乌丸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西北四十里),就叫乌丸(也叫乌桓);一支退保鲜卑山(大兴安岭),就叫鲜卑族。(当然,对于鲜卑和乌丸的来源,还有其他不同说法,今从众。)乌丸的蹋顿在192年统一各部。207年曹操大破蹋顿于柳城,得降众二十余万人,这些乌桓人被迁入内地,与汉族融合,成为曹军中天下着名的骑兵——乌丸骁骑;少数留居塞外的乌桓人,为鲜卑人所征服,成为鲜卑人。从此乌丸消失,北方只剩下了鲜卑。

    由于匈奴西迁和乌丸内附,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地空,鲜卑各族逐渐南进、西进。向西一直到达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凉城至山西大同一线。按照地区分布大致可以分为:东部鲜卑、北部鲜卑和西部鲜卑,总人口达到二百余万人。东部鲜卑后来发展成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鲜卑主要是指拓跋氏;西部鲜卑主要是河西秃发氏、陇右乞伏氏以及青、甘的吐谷浑。

    令曹睿烦恼的就是如此庞大的鲜卑族。

    在曹操时代,鲜卑各部各不统一,时叛时降,自相攻击,其中较大的是柯必能和步度根两部,曹魏政权对他们两部也只是羁縻而已。到黄初五年,柯必能与东部的素利、步度根相互战斗,护乌

    丸校尉田豫劝解不听,就帅军从背后攻击柯必能,从此,柯必能怀有二心。在青龙元年的时候,柯必能又一次劝诱了步度根和自己联合,试图把步度根的部属从并州迁往北方,并州刺史毕轨派遣将军苏尚、董弼出战,却被柯必能击败,二人被杀。

    种种迹象表明,柯必能已经成为曹魏帝国北部边境的最大威胁。

    必须除掉柯必能。

    和柯必能野战?

    不行。

    因为,柯必能从来不与中央军正面冲突,他带领着他的骑兵,来去如风,只和政府军玩猫腻,根本不和你正儿八经的打。等你调集重兵去打他时,他早跑得无影无踪了;可是等你大兵一走,他有卷土重来,看你是小股部队,他一个一个得吃掉;如果没有部队,那更好,他就掳掠边民、财物……

    想来想去,曹睿想到了派遣刺客去刺杀柯必能的办法。

    鲜卑部落众多,一旦柯必能被杀,势必陷于混乱,自顾不暇,怎能再对中原危害?

    他立即给幽州刺史王雄写信,命令王雄选拔武艺超群的勇士,接近柯必能,将其刺杀。

    果然,在青龙三年,曹睿终于等到了好消息,王雄不负众望,派人顺利地刺杀了柯必能。

    柯必能死后,鲜卑部落重新分散,不少部落归顺了朝廷。

    帝国的西北、北部边境暂时安稳了下来。

    随即,曹睿的目光又转向了帝国的东北部。

    那里盘踞着已经三世的公孙渊。曹操讨伐袁尚的时候,公孙渊的爸爸公孙康杀了袁尚,示好于曹操,加上中原得局势也不容曹操久留辽东,所以,曹操一直容忍公孙康这个辽东独立王国的存在。公孙康死后,公孙康的两个儿子公孙晃、公孙渊都还小,就由弟弟公孙恭继位辽东太守,公孙恭为了向曹操表明忠心,把哥哥的大儿子公孙晃(为什么不送自己的儿子呢?)送到洛阳做了人质。

    公孙渊一直认为辽东太守的位置应该属于他家,既然自己的哥哥暂时不在,这位子理应由自己继承。在他看来,是自己的叔叔趁自己和哥哥年龄小,才把辽东太守的位置抢去的。

    于是,公孙渊一直暗中联络自己父亲时的亲信大臣,蓄养死士,经过精心准备,终于在魏明帝太和二年发动政变,把叔叔公孙恭囚禁,自己当上了辽东的主人。魏明帝鞭长莫及,只好顺水推舟,拜他为辽东太守。

    要说公孙渊应该满足了吧。

    但是,人苦于不知足。

    这公孙渊一面对曹魏称臣,一面却和东吴联系,想在两者之间跳芭蕾,他好像以为自己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魏吴都离不开他似的。

    公孙渊的做法无疑是在玩火。

    曹睿老早就想拍打拍打这个梦中人。

    太和六年的时候,派田豫打了一回,但是田豫不仅没有拍打住人家,反而叫人家拍打了一回;以田豫护乌丸校尉的身份,也就是东北军区最高司令都没有打胜,这使公孙渊更加有恃无恐了,以为曹魏也害怕自己和吴国好,于是,就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向孙权称臣去了。

    他忘记了一句话:要想你灭亡,先让你疯狂。

    孙权得到公孙渊称臣的消息,虚荣心大大地得到满足,他大喜过望——咱哥们从来都是对人家魏国称臣,当儿子,即使是称了大帝,总是感觉名不正言不顺的,一没有人家魏国地广兵强;二没有人家蜀国腰板硬——不管八杆子打着打不着,怎么说刘备也是一个的皇叔啊。

    今儿竟然从天上掉下来个公孙儿子。

    今个今个真高兴呀,真高兴。

    这不是天大的喜事吗?

    孙权当即决定,派太常张弥等带兵1万渡海封公孙渊为燕王。为什么要带那么多兵?在孙权看来,也许是为了渡海安全,也许是为了展示大国威严,也许是为了借机解决公孙渊,也许是那句受降如受敌的古话,使得孙权加倍小心。不管孙权是如何想的,总之,孙权的使者们浩浩荡荡地来到了辽东。

    谁知道,这个公孙渊的脑袋比计算机转得都快。在公孙渊看来,自己的国土上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南方的兵士,总是感觉不舒服,本来公孙渊也只是想玩一下纵横捭阖之术,给自己以后称王加分,谁知,老孙权竟然当真了,你以为我真的想投降你吗?

    等吴国送来了大批的金银珠宝以后,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严峻的问题,立马出现在公孙渊的脑海里:

    自己如果真的接受了吴国的封号,那就意味着和曹魏真正是翻脸了。

    他开始急速地进行着一个十分简单的四则运算:

    从洛阳出兵到辽东,等辽东知道消息,即使是第一时间报告给东吴,单从空间距离上看,东吴的大兵来到辽东的时间也是魏军行走时间的两倍,这还不说季风和潮汐等大海中难以捉摸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