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僵局
地理位置决定了弱国只能认曹魏一个娘,至于东吴嘛,干娘也不能认啊!
此时,公孙渊的头脑突然变得清醒了起来。
也许现在还有挽回的机会。在公孙渊看来,要想挽回不良影响,那只有下狠招了:
公孙渊还是满脸微笑地招待吴国的使者们,只是对使者说,国家太小了,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实在是供应不下,还是把兵士们安置在各个州县吧。
也许孙权的使者实在没想到公孙渊的鬼主意,也许,他们临来以前的确受到孙权的特别吩咐,分散到地方正好可以控制辽东的各地。
谁知,公孙渊早有预谋,在把孙权派来的1万士兵分散安置在辽东的各个地方以后,整个辽东在同一时间开始了规模空前的大屠杀。只有少数吴国使者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朝鲜,后来渡海回到吴国。
完事以后,公孙渊把张弥等人头送到了洛阳,免不了对曹睿说了很多忠心耿耿、永为臣子的话。
谁用小拇脚趾头都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你不主动向孙权示好,人家是宝贝多了没处使,非要千里迢迢地送你?如果说你是诈降计,骗了孙权这些珠宝,杀了吴国那么多士兵,那你提前也没打声招呼啊。谁知道你心里咋想的?
但是,那时候,聪明的曹睿还腾不开手收拾他,只好封他为大司马、乐浪公,好好安抚安抚他,只有别在北边捣乱就成。
公孙渊的这一手却没把孙权给气死。吴大帝孙权从小到大,阅人无数,竟然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渣。孙权当即就要举倾国之兵渡海攻击公孙渊,怎奈大臣们苦苦相劝,只好忍忍,咽下这口气。
虽然吴国与辽东远隔大海,无能为力。不过,公孙渊的这一场表演,也使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一个真相,那就是:
他公孙渊不是个东西。
人无信不立。当所有的人都不再信任你,所有的人都不愿意和你玩的时候,那么,你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如今已经到了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距离青龙元年(233年)曹睿封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公的时候,已经又过去了整整4年,曹睿一直没有把这个喜欢玩点小动作的乐浪公忘掉,而公孙渊却更加骄横跋扈,时时口出狂言。
曹睿暗暗下定决心要消灭这个土皇帝。但,问题是派谁去呢?
曹睿首先想到了一个人。
那人是自己当平原王时候的下属,他的父亲曾经是武威太守,在黄初年间平定叛胡的战斗中,名声仅次于金城太守苏则。
他就是——毋丘俭,目前,正作荆州刺史。
曹睿把毋丘俭调任为幽州刺史,加渡辽将军,持节,护乌丸校尉。成为帝国东北地区的党政军一把手。
为什么要任命毋丘俭呢?因为,毋丘俭给魏明帝上书直截了当地说:陛下,你继位以来,没有建立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功业,(说的真直接呀!)如今吴蜀两地都依靠着险阻,仓促之间还不能很快地平定。还是用我镇守的这无用之地,来克平辽东吧。(口气好大,不过再过几年,他真的显了威风,几乎灭了一个国家)
由此可以看出,此人绝对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
另外,曹睿还听说孙权也正在积极地联络高丽,企图从高丽进攻公孙渊。“兼弱攻晦,”善之善者,如今,这个绝佳的时机到来了,毋丘俭的战略企图正好符合曹睿的打算。于是讨伐公孙渊的决心就这样确定了下来。
朝廷中也有不同的意见。光禄大夫卫臻就劝谏说:公孙渊在辽东已经有三代了,对内做军事准备很多年,对外又招募乌丸、鲜卑,毋丘俭企图利用幽州本地的部队就想攻下公孙渊,我想是不可能的。并且,吴国这些年经常骚扰我们的边境,我们也没有精力进行反击,主要原因还是老百姓很疲劳。言外之意:如果要打公孙渊,就必须派遣中央的精兵,否则,很难取胜;但是如果要劳师远征,老百姓又要受罪了。
但是,魏明帝主意已定:当然最好是毋丘俭就能把公孙渊给办了,虽然很难,不过,试试也无妨嘛。
毋丘俭来到辽东以后,为进攻公孙渊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他以曹魏帝国的名义招降处于辽东的乌丸、鲜卑人,封官许愿,使他们脱离公孙渊,斩断了公孙渊的外援。在毋丘俭的招诱下,辽西的乌丸、鲜卑5000余人投降了曹魏帝国。
接着,毋丘俭就率领本部人马加上乌丸鲜卑骑兵,开始向辽东进攻。公孙渊毫不示弱,搜集全国的兵力,前去迎敌,双方在辽隧(辽宁海城西)遭遇。当时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辽河暴涨,双方经过大战,魏军不利,毋丘俭只好统领魏军返回了右北平(今辽宁凌源西南)。
打败了毋丘俭,公孙渊对于形势产生了盲目的乐观,也变得更加狂
妄,他很快就自立为燕王,分封百官,并且到处拉拢鲜卑乌丸,给这个一个单于的名号,给那个一个都督的官职,忙的不亦乐乎。如果公孙渊战败毋丘俭以后,能审时度势,卑辞厚礼地向曹睿道歉,说是不得已的还击,仍旧谦恭地归顺曹魏,那么,曹魏也许会对这个远在辽东地土皇帝继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公孙渊的做法,把双方都弄得下不来台,双方关系再无回旋的余地。再不打你,曹魏帝国的脸还往哪搁?以后各个地方军阀都闹起独立来,哪还了得?也只能硬着头皮打你了。
说你公孙渊政治上不成熟,还真没看走眼。就那么在乎那个虚名?即便你就不叫那个燕王,你还不是辽东的土皇帝?你就叫这个燕王了,土地不多一分,人们不多一户,军士不多一名,和以前不还是一样的吗?
看我曹睿下一步怎么收拾你!
我曹睿就是用牙咬,也要把你这颗钉子给咬下来!
——曹睿是真恼火了。
这次,再也没有人敢劝阻皇帝了。
景初二年正月(公元238年),曹睿把司马懿从西北军区召回洛阳。皇帝的打算是用4万精兵长途跋涉,企图彻底平定公孙渊。虽然不敢正面提异议,但是还是有人提出这么远距离的征讨,花费太大了。但是曹睿的回答是:4000里的征伐,一方面要临阵用计,另一方面还是要有雄厚的物资做保障,不惜一切代价!皇帝说不惜一切代价,那这仗就好打了。
下面是曹睿和司马懿之间的对话,两人已经在谈论战役的具体细节了。
曹睿问:太尉,你说公孙渊会怎么和你对垒?
司马懿回答:如果他提前弃城逃跑,逃的无影无踪,那对于他而言是上计;如果他到辽东据守,抗拒大军,那是中计;如果坐守襄平(今辽宁辽阳),那肯定要被活捉。
曹睿紧接着又问:那你估计他会怎么做呢?
司马懿答:只有聪明睿智的人,才能客观准确地判断敌我之间的实力对比,才能知道什么是该放弃的,提前坚决予以放弃。公孙渊不是这样的人,同时,他一定认为,我军这次长途进兵不能支持很久,所以,我估计他肯定要预先派兵到辽河岸进行阻击,然后再防守襄平。
曹睿又问:你带领大军征讨公孙渊,大约要多久?
司马懿回答说:去的时候用100天,打仗用100天,回来用100天,再用60天作为休息时间
,大约一年就足够了。
司马懿的回答令曹睿很满意。
曹睿亲自看着司马懿带领部队走出西明门,(根据北魏杨玄之的《洛阳珈蓝记》记载,西明门是当时洛阳四个西门中,最南边的那一个城门)踏上漫漫的征途。细心的皇帝命令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和大儿子司马师一直从洛阳陪着司马懿到司马懿温县的老家,并且赏赐给司马懿很多酒肉,让他在老家和亲朋好友饮宴几天,好好地风光一回。
曹睿的暗示大约有二:一是,体现对你的关爱有加,二是时时刻刻提醒你,你的家人都在皇帝的掌控之中呢。这次出征没给你配政治委员,但是你也要自警自爱啊!
司马懿心领神会,在老家喝酒的时候,也吟诗一首,大致是说自己因遭遇机会,才为国家效力边疆,如果扫除了敌人,我就将回到老家,安安生生地在家归老还乡。
司马懿的这次作秀,完全就是王翦向秦始皇索要土地田宅、故作庸俗的翻版。当年王翦带兵攻楚国的时候,在路上不断向秦王要田要地,表现成一个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斤斤计较的老头子。你把君主所有的部队都带走了,君主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只有这样,才说明你没有反心,皇帝才放心。
而此时的司马懿说,平定公孙渊以后,自己的志向就是解甲归田、安度晚年,其实完全也是唱给曹睿听的。
一听到曹魏帝国的第一军人司马懿亲自率领4万步骑杀来,公孙渊一下子又慌了。他派人连忙向孙权求救,似乎忘记了自己手上还沾满人家1万人的鲜血——见过厚颜无耻的,没见过这样厚颜无耻的。孙权看到公孙渊的使者气都不打一处来,立刻命人把使者推出去杀了。这时,吴国的督军使者羊衜(根据《三国志,孙和传》下引的《吴书》似可推出此羊衜死于吴国桂阳太守任上,并且是南阳人,而不是以后的晋国名将羊祜的爸爸羊衜,根据《晋书,羊祜传》记载,羊祜的爸爸也叫羊衜,爷爷羊续做过南阳太守,不过,传上明确说羊祜是山东泰山(今山东省莱芜市羊里镇羊里村)人,可能是重名?还是羊祜的父亲羊衜在后来投降了曹魏,做了曹魏的上党太守了?没有答案。)说:如果把使者杀了,那是为了泄私愤的举动,而不是追求霸业的做法。倒不如因此对公孙渊好起来,偷偷的派兵去。如果魏国打不过公孙渊,那我们出兵千里,也是非常讲信用的举动
;而如果魏国打败了公孙渊,那么,我们趁机掳掠公孙渊的边境地带,把边民和财物弄走,也算是对他的背信弃义的惩罚吧。
孙权冷静地想了想,勉强同意,对使者回话:愿意出兵相救。
司马懿在本年的6月份到达辽东。其实,司马懿的主力部队在6月前就已经抵达右北平,部队经过短暂的休整,汇合了毋丘俭的地方部队和鲜卑乌丸骑兵,总兵力远远超过来时候的4万。然后,司马懿以京都精兵为中军,以毋丘俭幽州部队为两翼,杂以鲜卑乌丸骑兵,浩浩荡荡地向东开去,一直进军到辽河西岸。
遥望辽河东岸,旌旗飘扬,鼓声阵阵,公孙渊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派遣大将军卑衍、杨祚,倾全国之兵,来到辽河东岸,沿着辽河走势,南北构筑六七十里的大营。
看到这里,这阵势是否十分眼熟?是啊,三年以前,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褒斜谷进攻关中,当时也是司马懿据渭河挡住了诸葛亮的去路,而作为进攻一方的诸葛亮也曾经试图渡过渭河,并且是声东击西,但是被司马懿和郭淮看破没有成功,随后还军五丈原,双方陷于僵持。即使诸葛亮不死,其实当时的蜀军也已经师老兵疲了。
现在,看看司马懿如何打破这个僵局。
平定辽东
司马懿的众将纷纷请战,直接渡过辽河,正面进攻卑衍、杨祚的营垒,诸将的理由非常正当:一是乘新来的锐气,一鼓作气荡平公孙渊;二是长途来此,速战速决,不然粮草不继。
但是,司马懿却说:“敌人之所以构筑堡垒,就是想让我们去攻,来消耗我军,如果现在去攻正好中计。敌人主力在这里,他的巢穴一定空虚,我们绕过眼前的敌人,直接进攻襄平他的老巢,肯定能够拿下。”——比较一下3年前,诸葛亮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或许想到了,不敢去做?
于是,司马懿在自己阵营的南侧,打出很多大旗,分明写着这个部队的,那个部队的,做出要从辽河下游渡河的假象。卑衍、杨祚根本没经过大脑,也不管虚实,把所有精锐都调动到南边防守。而司马懿却带领主力部队悄悄地从辽河的上游(即:出其北)渡过辽河。这声东击西的计策,马懿用得滴水不漏。
司马懿渡过辽河以后,还是没有对这些不是精锐公孙渊驻防北边部队进行打击,而是开始构筑长长的围堑,保护自己,同时远远地围着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