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威权
王沈、王业保护总经理有功,划分股份,增加奖金,史书载:王沈封安平侯,邑两千户。救了总经理的命,不多。
王沈因告密而获得重大奖励,公司总部某些人有些不齿,老王感觉整个公司总部人都在鄙视他,晚上睡觉也常常梦到王经骂他,他有些受不了,再这么下去疯人院可能会派专车来他家的。于是要求司马昭外放他去分公司,司马昭收到老王要求下放的请求书,正合心意,毕竟大家看不到王沈,也就会把杀曹髦事掩耳盗铃掉,很快就调老王去豫州做经理,王沈去了豫州,如拨云见日,心情一下好了很多,想到以前卖主求荣的事,确实不地道,但蝼蚁尚且偷生,何况自己是一个比蝼蚁大千万倍的人呢?到了豫州,他想到为公司努力工作,以弥补自己的过失。于是拟定了一份通告,欲传达豫州境内,内容是:@所有人,若能从民间推举隐逸的贤才、指出分公司奸佞小人、说出分公司管理者得失、提出普通员工的忧患等,情况属实,一经录入,奖励此人谷五百斛。如果他的话在某一方面很有价值,比如能评说经理的得失,公司政策的宽严,能让公司政策刚柔得当的,奖励谷一千斛
内容拟好后,备了一堆粮食,准备按商鞅变法立木为信的方法办,看样老王是真的要来豫州大干一场了。手下两个人听说王经理准备这么搞事情,很吃惊,也发现这么办事情漏洞很大,于是向王经理说:"领导的想法是好的,也是旨在用奖励的方法听到真话良言,但好多廉洁正派的君子极大可能不屑于这种奖赏,从而不会提出问题,而贪小便宜、不正经的小人会因为有奖励就乱说问题。不过这也是某些人的正常心理,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其结果只会是,领导用奖赏买了些无关痛痒的话,对公司发展毫无用处。"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所谓君子"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而小人显然不会考虑那么多规矩了!
王沈似乎一直在老板身边干活,不接地气,和王经在雍州一样,沉迷于书本理论之中,丝毫不觉得自己在纸上谈兵。他不接受二人泼过来的冷水,反驳道:"君子都知道上面兴旺,下头人受益,这种简单的道理,那些正派人难道不知道?"
二人为了说服这个读死书不知变通的经理,继续言道:"过去尧、舜、周公为什么能听取下面人忠谏,是因为他们有款诚相待的心,如果自己本身是忠直正派的人,时间长了,那么正派的君子一定会
围绕左右,提出建设性的好意见,如果品德不足以比肩古时这些圣哲,就是一个字出一万块钱,也买不来一句忠谏有良心的话。"
王沈听完后,打住了自己念头,他心想:"看样凡事是急不得,老板太急,如今死了。我现在急着想证明自己,却被二位这样蒙面打脸,意思要我学圣贤,我的行径有圣贤的基因吗?唉,我老王这辈子看样会被人定格在隔壁,这张脏脸是洗不干净喽!"
王沈很懊恼,懊恼人生不应该在老板身边任职!其实懊恼不仅是他,将来他儿子王浚也会被父亲的懊恼所传染,儿子的懊恼我们以后会说!
王经、王沈,两个人都姓王,差距很大,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曹髦已死,董事长位子空了,公司决定迎立曹宇的儿子曹璜为老板,曹宇在曹睿去世前差点成了公司二号人物,后曹宇认为自己才不匹位,推辞不干,才成就了曹爽当总经理。
谁知道过了二十多年,经理位子不想干,老板位子还是轮到他们家,儿子当老板了,曹宇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偏偏名利喜欢他。这也应了隋代杨素的语录:臣无心富贵,但恐富贵来逼臣。
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偏偏来,人生就是这么充满哲理味,不过曹璜继承了父亲淡泊的性格,他对权力不来电,这也让曹璜成为历代亡公司老板,很少得以寿终的一位。
曹璜这个名字很应身份,但郭氏却认为这个璜字不仅不利于避讳,更觉得不吉利,璜,《周礼》曰半璧为璜,一种弧形的玉器,作为老板,弧状不足以喻其尊、半璧不足以喻其贵,而且给人感觉会不会像曹髦一样半途而废。这个很细心的女人,翻遍了整本字典,给这个15岁的孩子找到一个"奂"字,奂:盛大、多的意思。从此曹璜便更名曹奂了,让曹奂的名字刻在史书上。郭氏再也没想到翻了半天字典,竟然找了谶字,奂音换,未来要改朝换代了。可惜郭氏没有等到谜底揭晓的那一天,她在曹奂当老板的第四年,就去世了。总经理拥立新老板有功,高管们又有游戏玩了,继续要求总经理兼副董事长,司马昭依然没有同意。
司马昭为了证明自己才是宰衡天下的那个人,为了体现自己正直无私,同时又为了避开自己有杀前老板的嫌疑,他决定拿刀作为封口费,送给成济。
成济这个二货本在王经死的时候顺
便给他一刀,司马昭没有这么做,而让他像一只关在笼里的公鸡,多活了几天,多活了几天并不能证明他一直能活下去。
成济杀掉曹髦后,脑袋一直是嗡嗡响,得知王业、王沈举报有功后,他觉得自己功劳更大,也许事业还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外界传言司马昭可能会杀了贾充,又得知公司文件说曹髦死不足惜,他的心如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经历这一段精神高度紧张的生活后,他已经不想要任何奖励,他只想他和他的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曹髦死后的这段时间,公司没有要求他去上班,让他在家等消息,直到某天早晨,成济家的院子被公司安保人员团团包围,成济大吃一惊,等待的竟然是这种消息,完了,一切都完了。当他听到公司文员当堂宣布:曹髦董事长之死乃成济一人所为,判处成济死刑,诛灭三族。成济感觉天都塌了,原来他不仅是捅死了曹髦,而是捅灭了自己家族!他大骂贾充、司马昭,一切已经迟了、晚了,成济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族灭的代价。
成济用鲜血告诉后人:有些生意是不能做的,有些活是不能接的,有些人是不能动的 不能内讧
曹髦死后不久,东吴的前老板孙亮也死了,他死于会稽的谣言,内容是:"孙亮会二进宫当老板。"老板孙休自然很紧张,在贬黜孙亮的路上备上了一杯毒酒。
权力大于一切、稳定才是重中之重。
曹魏和东吴的两位失意的前老板相逢地下,只有蜀汉的老板刘禅这些年越活越滋润,一个本是脸上长斑的年龄,却填满了胶原蛋白,刘禅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他脾气很好,姜维一个外来户,如在其他公司,本应当排挤,而在蜀汉,却深受刘董信任,蜀汉公司外业是姜维的职责,这种糟糕、吃力不讨好的外业多年来表现一直毁誉参半,刘禅不戴有色眼镜,不是以肤色、出身相论,自始至终信任他。可惜蜀汉公司地方太小,实力一直不能提升,姜维常年在外负责公司外面业务,蜀汉公司总部内政事越来越不清明,中人(宦官)黄皓在正直高管董允死后,爬了上来。
董允生前一直害怕东汉公司十常侍电视剧在蜀汉上演续集,所以一直打压黄皓,在老董心里,"中人雄起很可怕,因为东汉公司倒闭中人占了一半的功劳。"而另一半功劳就是外戚,也就是老板的舅舅们,既然说到中人和舅舅,那就简单叙述一下
东汉公司倒闭的情况:东汉自汉章帝这位老板去世后,高层就陷入了外戚和中人无休止争权缠斗中,你上他下,他下你上,好像压翘翘板一样。其主要原因是自汉和帝开始,上台的老板都是儿童,甚至有婴儿(殇帝,死时不足一周岁),小老板登场,肯定管不了公司大事,小老板他妈(嫡母,太后)机会来了,叫上娘家兄弟来管理,公司就这么被外戚操纵了。等小老板长大了,想收回经营管理权,于是联合身边中人和失意的高管去打击外戚,外戚垮了,中人雄了,老板自己有权了。但过不了几年,老板总会年纪轻轻驾崩,小老板又上位了,外戚觉得中人碍事,一脚踹走。老板长大了……好像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剧情重复,毫无新意地在东汉上演,东汉公司就这么一直内斗着,那些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管也想展示自己才华,却始终斗不过这中人和外戚集团,这种高管们的悲情命运被后来史学家定成"党锢之祸"。历史上为何对外戚专政和中人专权不感冒呢?因外戚是亲戚,其一能力不强的亲戚管理老板家公司事务,他担不起责任感,因为这个公司不是他家开的,他只会看中利,他可以用少量钱去采购劣质货,再以优质货标准报高价,吃中间回扣。又通过权力承包公司大量工程,偷工减料。他还会任人为亲,而提拔上来的人多是能力不强,重利忘义之徒,极易作为作福,欺负没后台的公司员工,造成管理混乱。这也是现代好多公司的老板们都不用亲戚管理,亲戚管理的结果会养一大帮蛀虫,非得把你公司吃倒不可。其二能力太强的外戚,会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势力做大后,很可能管理层不变,而变更法人代表,也就是连锅端了,王莽当年就干了这事,因为王莽是个好亲戚,是个优秀的管家,大家都认为王莽也一定是个好董事长,好法人代表,在得到西汉管理层一致拥护后,西汉公司就这么改成新莽公司。王朝这个层面上的公司,能力强亲戚会抢你饭碗,能力弱的亲戚会蛀你保险柜,所以亲戚管理是不可行的。
那中人行不行,中人本是公司里打杂服务人员,干男人的事,做不了男人,是典型的当兵不吃粮,说白了就是老板的佣人、奴才。权力给了他们,不好意思,他虽没有儿子,但他有兄弟姐妹,还有干儿子,这些兄弟姐妹、干儿子会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是瞎吃瞎喝瞎耍的家,不是劳动光荣的家,他们有了今天没明天,毕竟
公司是老板的私有财产,他们不过是佣人的身份,公司发展的再好,将来好处轮也轮不到自己,所以他们是月光、日光公司的那一种,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群体!
可见外戚中人管理的东汉是多么烂摊的一家公司,公司内部管理争权夺利,狂榨普通员工剩余价值。公司入不敷出、寅吃卯粮,又摊上了地震频繁(后汉书载地震五十多次,不含地裂,延光二年京都、郡国三十二地震,东汉共有一百零五个郡国)、洪水泛滥(大水二十六次,延平元年,郡国三十七大水)、蝗灾肆虐(蝗灾十九次,永兴元年,郡国三十二蝗)。这家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的公司谁都知道快倒闭了,就差堵公司门的人了,不堵不等于没有人堵,公元184年,一个拿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有甲子,天下太平"封条的人带了一大帮讨说法的,开始封堵东汉公司,东汉公司从此名存实亡,后来就这么分裂成大大小小数十家独立公司,直到公元220年,换了公司法人,彻底倒闭。此后相继成立的魏蜀吴三家公司不敢重复昨天的故事,在外戚和中人管理上颇严格,直到两大势力抬头时,再回首已是数百年后的隋唐公司了。
老董这么打压着黄皓,黄皓也无奈,谁叫他是一个少了一样男人绝对不能少的残疾人呢?老板曾想为黄皓说句好话,换个岗位提高待遇,老董就把东汉公司的事翻了出来,拒理力争,兴浓时咬牙切齿,刘禅看老董那瘟神的表情,也就算了,刘禅心里清楚老董脾气坏,但没有坏心,一直为公司前途着想,终董允一世,黄皓不过是老板出门时,负责出行清障、举旗子的人,岗位可有可无,极平凡。董允一死,像黄皓这种从小跟班老板的发小,又兼具拍马溜须的高手机会就来临了,因蜀汉公司军政自诸葛亮后,一直是分开的,姜维虽是公司二号人物,但一直在外,公司总部内也得委托一个经理人,费祎时代,是董允,董允死后,有个叫陈祗人上台了,陈祗和黄皓就是身体上的左右两个巴掌,拍起来极吻合,黄皓在陈祗巴掌产生的能量驱动下,开始涉足公司事务,陈祗死后,黄皓职务上调,薪水上涨,开始掌管老板刘禅出行,俨然成了老板心腹司机。公司领导的司机由于天天服务老板,被称为"二号首长",权力一直很大,找领导办事不如直接去讨好司机,让司机耳语老板,事情就好办了,史书上说: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权,终至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