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九 回忆!那些事已了,那些人已不在
这些时日里,曹操常常想起许多往事,想起许多人。
他想起自己的老爹曹嵩,当年老爹对这个儿子的救国理想颇为不屑,人生在世,当顺势而为。大汉早已如一座即将溃败的大楼一般摇摇欲坠,你又何必强扶,扶是扶不起的,最终依然是楼塌瓦碎,可是那些坐在一边嗑瓜子闲看的人,一定会说:
“瞧!就是这个叫作阿瞒的小子,弄倒了俺们的大汉……”
所以,老爹的理想,便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有官做,那就捞一份利益,有了利益,那就再弄更大的官来做。这天朝大国的官,本来就是有钱、有关系的人来做,你不愿意弄关系,光指望着人家识你的才,便与你官做,让你有发挥才能的天地--这,不是天方夜谭吗?你以为在上位者,装腔作势逮几个人、破几门权势便真是要搞唯才是举了,那只是哈哈两字而已!
对儿子,曹嵩便是这么说。做大鸿胪时便如是,做太尉时也如是。官是买的,权可是真的。正是因为有了老爹在官场上的成功,所以才有了曹操在政坛上的顺利起步。
生子当如曹操,养子当如巨高。可就是这个儿子,实在让曹嵩不省心。年轻气盛的他,大概是荷尔蒙过剩,整日里惹是生非。早在少年时代,便得罪了当时担任沛国相的王吉,这王吉当时也不过二十来岁,可因为他是中常侍王甫的养子,便当上了一方之父母官。而这个父母官,最大的兴趣就是派出各路间谍,查探本国的百姓,不论穷富,但凡犯下过失,便严刑峻法。而处死之后,更要用绳子串联着骨头,用车运载着犯人的尸体周游全郡一圈才能罢休。在他主政的五年间,整整杀了一万余人。
曹操,便曾遇在他手里。要说十几岁的孩子,又能犯什么大罪呢?可眼瞅着犯在王吉手里,那便是一个死字。
此时的曹嵩,险些就来不及搭救。危急时刻,幸亏夏侯渊挺身而出,承担了罪责,得以把曹操保全出来。而曹嵩这时获得延缓的机会,才得以使尽各种手段,终于保全夏侯渊也安然无事。
唯有做官乃至做高官,才能保全身家无恙,这便是曹嵩对此事的结论,所以此后他便为儿子获取了孝廉的资格,换言之,曹操这便通过了公务员考试的入门这一关,果然不久,他便当上了洛阳北部尉。
长大成人的曹操其实还不赖,居然能将偌大个京师北区的治安搞得井井有条。可祸事紧接着这就来了,这小兔崽子胆儿还真肥,居然棒杀违规出行的大宦官蹇硕之叔父,这可是第二次了,曹操据说因而名声大噪,却把老爹曹嵩吓得不轻。
老实说这个祸可真是捅到天花板去了,可还是有救。为什么?因为曹嵩此时也做到了中央高官,而且曹操这祸闯的,按律法而言还真是有理有据,蹇硕虽有微词,却也搞不出什么花样。
曹嵩还是害怕,赶紧想个办法,把这曹操安排出京,到远离中枢是非之地的顿丘去做个小小县官。待烟散火灭之后,这才将他拨回,做了个单说话不干事的言官--议郎!
可未曾想,曹阿瞒做事莽撞,说话更是大胆,简直就差拿根捅火棍儿去捅天了。在议郎任上,他居然又说了许多此前曾谋划除去宦官结果反为宦官所害的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其实没错,实际上是遭遇陷害,而今满朝俱是奸邪小人,忠良之臣不得重用如此这般的话。
要死!曹嵩想你个浑球小子又发病了,这些话是你能说的吗?说了有用吗?满朝文武加上宫里头那些宦官听了能不发狂吗?
依旧是曹嵩,设计让人将此
表偷偷匿藏,反正皇帝也忙得很,哪里有空看这么些奏章。于是曹操这封文书,便毫不意外地遭遇冷落。曹嵩头上捏了一把汗,总算没惹太大事。
其实,在曹嵩看来,曹操此后做个平庸小官,安安乐乐地度过此生,不给老爹再添麻烦,那便是极大的幸事了!可没承想,接下来便发生了黄巾之乱,全国骚动之下,这小子便迫不及待地要上战场,做卫青、霍去病,立战功,博个封侯机遇。
曹嵩心说你个臭小子有病啊,上战场那不就是当炮灰吗!封侯哪儿混不着啊,无非就是个投多少钱又能捞回多少的成本利润划算问题。可没想到曹操非要去不可,曹嵩于是便想:那就去吧!反正我也不指望你能怎么样,别再惹祸就成……
万没想到,这一去,便有了战功。要说这世道,也得看是什么人,若是刘备这等,拼死搞点功劳也就只能混个临时工县官做做,没多久督邮过来找个茬儿就把你给撤了。可换成曹操就不一样了,依旧是曹嵩出手出钱,为他安排了一个济南国相的职位。
在曹嵩想来,臭小子你这回已然在官场和战场都混过了,总归能懂点人情世故了。做了济南相,你就该上下通融、左右逢源,该送的送,该拿的就拿,再不领会这从汉到清始终不变的官场精神,你就再也没有任何机会了。
曹操,却是依旧又拧又倔,一上任,他就罢免了下属的八个县官,理由是他们鱼肉乡里、贪赃枉法。且压根儿就没向老爹报告此事,曹嵩登时便火了,你做事怎么就不动动脑子呢,那些县官鱼肉乡里,好!姑且算你说对了,那么他们所鱼肉来的好处去了哪里?难道是自己全吞了吗?会不会是送给上头--宫里、府里,你能惹得起哪一个?
终于,这回曹操还真听了老爹的训诫,不久他便辞去了济南国相的职位,回到洛阳,不久朝廷让他做议郎,他也学乖了,只是点点卯而已,甚至常常病休不上班,这自然也不好,可在曹嵩眼中,他毕竟是有点上“正路”了。
于是,在中平五年的夏天,当天子钦点、当红宦官蹇硕领衔的“西园八校尉”名单出炉之际,曹操便俨然名列其中,成为排名第四的典军校尉。这个官位,能说是曹操此前的功绩与才能获得关注所致吗?听到这话,曹嵩便笑了。
老爹所能为你做的,到此已然尽了,此后便看你的造化……
曹嵩说完这些话,便辞官下野,后来更离开京师这个是非的旋涡之所,他的目标起初是老家谯县。可随着局势的变化,他居然连谯县也待不下,因为儿子从都城回来,又要在谯县募兵搞事了。
到这个时候,曹嵩才真正发现,时代确实变了,也许儿子是对的!但稳妥起见,老爹我还是往东去,隐居在东岳泰山间,那才是个安全地界。
曹嵩的选择,显然是对的。在泰山,他过了数年安乐闲逸的生活,直到儿子取得兖州,发函来邀他前去相会。
然而,又有谁人能料,这一份邀请,竟成为夺去曹嵩性命的索命符呢?
可是明摆的事实便是,老爹曹嵩,终究不懂他的儿子曹操。
曹操又想起人生最初旅途中的那位带头大哥袁本初。
五十年前,尚在少年读书年纪的曹操,便已然在太学初见袁绍,他是一拨贵族子弟中的魁首,倘若那时选班长、团支书这种职位,根正苗红的袁本初是必然会当选的。
之前的很多记载包括《三国志》本身,都说曹操“不治行业”,也就是不爱学习。而吴人撰写的《曹瞒传》,更说他“少好飞膺考狗,游荡无度”,
也就是说玩鹰弄狗是行家,游来荡去他最行。可问题是既然曹操如此不爱读书,为什么能通古学,看上去读了很多书的样子呢?难道曹操就是传说中那种不爱读书整日疯玩儿考试却总拿第一的“终极学霸”?
事实上,能写出《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脍炙人口就连1800多年后的笔者也读之每每叹服的诗篇,曹操的文学功底是绝不逊色于这1800年中大多数文人墨客的。而“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擒猛兽”的他,同样体育成绩也不会逊色于任何人。甚至说他若能生于现代,说不定就能参加各类运动会,至少能做个业余运动员。
正是这个缘故,所以乔玄才会盛赞“幼年逮升堂室”的曹操为“命世之才”,甚至能安定天下。
所以,当时的曹操,固然爱玩儿,读书也是不曾真正荒废过。拿今日的标准而言,他便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才会赢得班中老大哥袁绍的注意。
而这个时候,袁绍也正在观望时局,慢慢打造属于自己的小帮派。以他名门望族的身份,而又不算太孤傲冷峻、仗势欺人(袁术似乎就有点这个意思),自然能得到许多年轻学子的追随。所以《后汉书》便有这么一段:
“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内官皆恶之。”
哈哈,自然他这么受欢迎,也就难免宦官势力会对他侧目相视。
此时的曹操,实际上就是宦官背景下的权宦子弟,与袁绍之间,貌似一个是“赘阉遗丑”,一个是“三公之后”,以后人的眼光看来,他们似乎该是分别属于彼此敌对的两大阵营,几乎没有可能成为朋友,更别提什么“臭味相投”了?
可即便是《射雕英雄传》,也有代表江湖侠义的郭靖与投身金国权贵的杨康那般特殊关系。更何况曹操与袁绍,表面上看似出身不同,实际上政治见解却颇有相投之处呢。
所以,两人之间,有一同潜入新婚人家大呼小叫有小偷,曹**墙而入劫走新娘子而袁绍做掩护的恶作剧,也有袁大公子派人拿着匕首或是短剑去投曹操的记录。
于是,当这伙年轻人逐渐长成,出现在政坛上之际,他们实际上是以一个小团伙的面目示人的,这个团伙自然是以袁绍为首,其中便有张邈、许攸,也少不了曹操。
显然他们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爱国--即忠于汉王朝,是他们的根本宗旨,反对宦官弄权,则是他们的现实主张。
袁绍成为首要人物是当然的,因为他出身四世三公之家,有极高的威信;又因为他能折节下士,所以吸引了众多英雄豪杰的倾顾。
黄巾起义爆发之际,袁绍也从在野状态获得大将军何进的征召,从此成为他的心腹。于是在设置西园八校尉之时,袁绍便成了中军校尉,位列第二,仅次于上军校尉蹇硕。但蹇硕既然是宦官,实际上就难以长期在外,所以兵权实际上还是掌握在袁绍等人手中,至少是相当一部分。
换言之,到这个时候,袁绍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已经从最初的同学与玩伴发展到了政治上的搭档与战友。
而在这个关口,袁绍显然有更完整的政治意识,当汉灵帝驾崩之际,他便为何进策划了召集外镇兵马进京诛杀宦官的方案。当时许多人,包括曹操在内,都明确反对这个方案,认为这么做只能颠覆大局,而起不到挽救时势的作用。
显然,这个关键时刻,“老大哥”袁绍与“小弟”曹操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而造成分歧的最根本原因
,其实是袁绍隐藏了他的政治意图。所以,此后一段时间,曹操实际上没有参与袁绍的一系列推进活动。
之后,自然便是董卓进京,袁绍的错,就错在他自以为弄懂了京中官场的秩序与权力规则就能纵横天下,却忘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实力第一”的原则,谁的实力更强,具体而言就是谁的兵更强更多,谁的话就能算数。
结果,当董卓带兵进京,发现京中居然没有一人的军事实力可以与自己相提并论,这个来自西凉的大黑胖子,便肆无忌惮地以老大自居--袁绍自然无法接受这一点,于是最后的结局,便是出奔二字。
袁绍出奔河北后不久,曹操便也奔回老家,对董卓的厌恶与抗争,又将已然出现分歧的两人聚拢在了一起。
而这,便是后来的关东联盟。
关东联盟的盟主,便是袁绍,他依旧是“老大哥”,而曹操也依旧是“小弟”。汴水之战,曹操是冲在最前锋的尖锐力量,而张邈、孔伷、鲍信等诸侯则是中坚,单是鲍信的兵马,就有“徒众二万、骑七百”。最后的败仗,是曹操打的,实际上也是鲍信乃至袁绍的。
也正是因为这场败战,令曹操在诸侯联盟的地位一落千丈,从此诸侯们便“置酒高会”,一方面是害怕董卓,另一方面则是鄙视曹操。曹操只能离开联盟本部,到扬州去募了几千人,到河内去找袁绍相会。
也就在这个时候,袁绍与曹操有过一场颇为知名的座谈,袁绍说自己今后的方向就是“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曹操则回答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有人说从中便看出高下来,其实这是后人从结果回溯的一种判断,并没什么实在的道理。曹操之所以这么说,完全是因为他手头没几个兵将,没一块立足之地而已。
袁绍自然明白这一点,所以当他将矛头指向河北的公孙瓒之际,他便选定曹操做自己的面南代理人。也就是说在眼下,袁绍将一心向北,打败公孙瓒。而曹操,你就帮我挡住南面。
这种战略的合作,很像日本战国时期,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的结盟合作。当时他们的部署就是德川挡住东面来敌,而织田则全力向西发展,一旦德川这边有大敌难以抵挡,织田就会派出兵马援助。
在袁曹合作的最初阶段,这种关系确实很紧密。曹操曾与袁绍联合讨伐黑山军,而黑山军就是活动在河北的非政府武装。之后又曾联合攻打挟持张扬背叛袁绍的匈奴人栾提于夫罗,可谓袁曹合作史上的甜蜜期。
但事实上,在一个重大问题上的意见分歧却注定了袁曹蜜月期的难以长久。这就是汉天子问题,袁绍试图另立一个皇帝,当时的最佳人选就是刘虞。可曹操却坚持反对,他依旧奉汉献帝做自己的天子。
其实刘虞做天子,倒是汉朝赢得最后生机的唯一机会。因为以刘虞的资历、能力,显然强出长安城里的刘协太多太多。所以曹操的反对,实在也有些说不过去。
难道此时的曹操,已然有了毁灭汉室的念头吗?
不论是与不是,这件事的唯一结果就是曹袁关系出现裂痕,随后曹操便走上了与袁绍完全不同的道路。恰好这时候刘岱败亡,曹操在一夜之间得到了自己的起步之地:兖州。
此时,曹操与袁绍依旧有合作,那便是当袁术、公孙瓒、陶谦组成的三方联军入侵之际,曹操唯有向老大哥求救,而袁绍出于大局的需要,也确实发兵过来,帮助曹操击退了这番侵袭。
此后,便是刘虞的死,袁曹最初
的矛盾似乎得到了化解。在徐州,以曹操与袁绍派来的援军(如朱灵)为一方,以陶谦与公孙瓒派来的援军(刘备与田楷)为另一方,展开了一场空前惨烈的大战。
就在这个时候,曾经与曹操为友,却站在袁绍对立面的张邈,终于在陈宫的游说下发动了叛乱,吕布被引入兖州,一场血肉模糊的大战旋即在吕布和曹操之间开打。
身为曹操背后的大老板,袁绍自然要帮小兄弟一把,他派人游说曹操,让曹操成为自己麾下的附属力量,具体而言,就是要曹操把家属都送到袁绍的邺城大本营去,事实上,这也就意味着曹操,将失去独立性。
在这个关键时刻,据说是程昱拉了曹操一把,令他从新败的沮丧中觉醒过来,拒绝了袁绍的邀请。而之后的事实,也证明曹操确实可以坚持下去,最终击溃吕布,夺回了兖州。
随后,袁曹联盟关系更大的考验来了,这便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开始实施。曹操在兖州尚未完全稳定的时局之下,还是派兵收服了河南地,把洛阳的汉献帝迁徙到许县,这显然是一招决定性的棋法。从此之后,曹操便不只是曹操,他的身后有汉献帝、有大汉朝廷。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大量文武人才,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前来投奔。
袁绍知道不?
他显然知道,所以很快便后悔了。据说他这便派了个使者到曹操这边,说是要让曹操把皇帝搬迁到距离河北更近的鄄城。鄄城其实也是曹操的地盘,可问题是离袁绍近,便难以摆脱他的影响。
所以,曹操几乎是毫不犹豫,果断、坚决地否定了袁绍的这项请求。这也就意味着长期以来曹袁亲密关系乃至军事同盟的彻底终结。
于是,便有了官渡之战。
曹袁同盟为什么会瓦解?其实这个问题一开始便有答案,曹操从起兵的第一天起就不曾有过为袁绍打天下的念头,往大了说,他是为了汉朝,往小了说,则是为了自己。这就与楚汉之际的刘邦、韩信不同了,袁绍做不成刘邦,曹操也注定不愿意做韩信。
说到底,是袁绍看错了人,也看错了自己;看低了人,却看高了自己。他以为曹操只不过是稚嫩无措需要他来引领方向的小弟,纵然长大之后也不过是充当羽翼的小伙伴,而自己才是挥斥方遒的老大哥,且永远都是。
显然,袁绍错了!
当初袁绍曾问曹操的战略计划如何安排,当时曹操说不出,但这个时候,他的战略蓝图已然出炉,那就是先东(兖州)后北(河北)再南(荆州、江东)最后是西(凉州、益州),类似于螺旋状的一种扩张态势。
此后数十年,曹操就是这么干的,只不过在南边打败了刘表却输给了周瑜,在西边打败了马超却输给了刘备而已。
利益注定分手,曹操与袁绍最终的结局便是一场大战。可是,在战争决出胜负之后,在袁绍的墓前,曹操却又伤心了,他亲自为袁大哥设祭,也亲自下拜,亲自痛哭流涕,这些动作,在敌人看来是伪装,在许多看惯了《三国演义》剧情的观众眼里更是虚伪的表现。可事实上,他又有什么必要来伪装?
许多事毋庸再提,可许多情怀却无法否认。在曹操的内心深处,失去袁大哥的自己其实是可怜的、孤独的,就好像许多古画诗意中的场景一般: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虽是元代人的小令,用在这里,却也是极好的。
可是,曹操从儿时一直到壮年之间的大哥袁绍,其实也不懂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