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 分权!统与治两分的局面终究还是难以成立

    曹操又想到荀彧,许多年前,他本以为很了解这个人。

    初次相逢,曹操还不曾完全脱离袁绍的影响,他甚至没有自己的地盘,只是刚刚打败了所谓黑山贼,得到了袁绍关于东郡太守的任命。

    “终于有一块自己的土地了!”

    这便是曹操当时的想法。

    也就是这个时候,一位年轻士大夫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鄙人姓荀名彧,字文若!”

    曹操大吃一惊,难道你便是何颙曾说过的那位“王佐之才”吗?

    不错,数年前,当时身为南阳名士的何颙曾对曹操言,天下最汇聚人才之地,便在颍川。而颍川最知名之家族,便是荀氏家族。当年荀家的八个儿郎,乃至有“八龙”之称。荀彧的父亲荀绲,便是“八龙”之一,与曹操相似的一点便是,他也曾做过济南相。

    大概也是因为看到了宦官的强势,荀绲做了一件让世俗舆论大跌眼镜之事,那便是为儿子荀彧,迎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自然宦官不可能有子女,只不过是养女而已,一般而言,当是唐氏家族其他兄弟的女儿,做唐衡的养女而已)。

    于是,荀彧便成了宦官的女婿。

    如此一来,倒是与曹操相合拍了,因为曹操也正是宦官的儿孙。

    “文若也曾因为这个缘故为俗人所讥笑吗?”

    “你不是也说了么,笑我者,俗人也!”

    是啊,既然那些都只是低俗少见识的庸人而已,你我又何必在乎他们呢?

    曹操大笑,一时之间,他的脑海里泛起很多人名,可是无论是谁,似乎都难以与眼前的荀文若相提并论,直至最后,他的口中吐出了这样一个名字:

    “张子房!”

    张子房,便是张良,那位辅佐刘邦成就帝王大业之人。

    荀彧微笑,不因曹操誉他为前世伟人而过分高兴,却也不因贸然间与历史人物并列而惶恐。

    像他这样的人,不可能胡乱寻找一个山大王便去投靠。此前他曾预见家乡颍川即将到来的乱战局面,所以举

    家迁徙至冀州。而在袁绍取代韩馥成为冀州之主时,他也曾与自己的弟弟荀谌以及同乡才俊辛评、郭图一起前往投奔,而袁绍也待他不错,几乎就是当作上宾一般的礼遇。

    袁绍,是此时中国最大的军阀,而他又如此殷切地对待,按理说荀彧该就此心安。可事实上不久他便选择了离开。

    理由很简单:袁绍不是能成大事的人。

    而在这理由之下,其实还有几句话。袁绍为什么不能成大事呢?因为他不能用贤才。为什么说他不能用贤才呢?因为我荀彧就在他面前,他居然当作寻常人一般来对待。换句话说,老袁不识货。

    于是荀彧来找曹操。

    事实便是两人一见如故,曹操用张良来比喻拥有经天纬地之才能的荀彧,这便是所谓相知了!

    可是真的是相知吗?

    其实这个问题还有些悬疑,譬如曹操所说的“张良”与荀彧所理解的“张良”是否是一回事?显然,曹操把荀彧比作张良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他自比为刘邦,唯有刘邦才用得了张良,韩王用不了,项王也用不了。

    荀彧显然没有想那么多。因为那个时候,曹操只有一隅之地,谈何争夺天下呢?

    所以,荀彧所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曹操说他与张良一样聪明,如此而已!

    两人的理解,差别只是在于程度而已,可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程度的差异,引发了最后的悲剧。

    起初,以至于之后的许久岁月,荀彧都是曹操的主心骨。他难得随军出征,基本上就是在后方“居中持重”,这是个什么意思呢?其实也很简单,他便是曹操势力的重心所在,只要他屹立一日,曹操便不会倒。

    于是,但凡曹操出征,军国大小之事,便统统交与荀彧处置,甚至无须曹操同意。而出征的曹操,还贪心不足地问荀彧:

    “留守有卿,我很是安心。但出征之际,谁又能代卿为我谋者?”

    这简直就是要荀彧做孙悟空,拔根毫毛出来念

    一声变,便变化出许多荀彧来帮曹操做这做那了。事实上荀彧虽然不是孙悟空,也没有猴毛可变,却依旧有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那便是举荐人才,最初是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是郭嘉。而他自己的侄子荀攸以及大书法家钟繇,也是极好的人才,此外还有陈群、杜畿、司马懿等等。

    可以这么说,大半个曹氏阵营的文职人员,都出自他的推荐。

    荀彧对曹操的作用,其实远甚于诸葛亮对刘备、张昭对孙权。曹操的许多战功,其实都与荀彧以及荀彧所推荐的那些人,密切相关。

    甚至后来,在官渡之战前夕以及官渡之战的最关键时刻,曹操还需要荀彧几度为他打气,这才渡过了极要紧的难关。

    事实上,荀彧唯一没有发声的,便是在取得荆州之后的赤壁之战。快速进军袭取荆州,这是他为曹操进献的最后一策,也是最漂亮的一策。然而,随后曹操便如脱了缰绳的疯马一般,在长江边可劲儿地招摇,结果是一把火,被烧得鼻青脸肿地归来。

    到这个时候,曹操最佩服也最器重的人,实际上便是荀彧,他基本上就是曹操的脊梁骨,更精确地说,他其实是拴住狗儿的系绳,或者干脆说就是提绳子的主人。没有他,曹操实际是一天都不行,而一旦系绳松脱,这狗儿便似没主的疯犬一般,可劲儿地乱跑!

    建安八年,曹操特地上一封表,请求汉献帝封荀彧做万岁亭侯。荀彧此时正是尚书令,一把压下。曹操便写信与他说:

    “立功,难道一定就要靠上战场厮杀吗?与你共事这么些年,若没有你的纠正错误、帮忙打理政事、推荐人才、周密谋划,能做成这么些事吗?”

    话,就是这么些话。理,也就是这个理。

    于是,荀彧接受了万岁亭侯的封爵。其实,这封赏真不算太高,要知道,半途出家的关云长,只是在河北战场上斩杀了颜良,便获得了汉寿亭侯的封赏。难道说关二的功劳

    能比荀彧还大吗?这简直就是自行车与奔驰奥迪的差距。

    所以,荀彧理所应当接受了这一封爵的赏赐。

    不但如此,曹操还把自己的女儿安阳公主许配给荀彧的长子做媳妇,换言之,曹荀两家这便结成了儿女亲家,关系更进一步!

    随后,便为荀彧增加食邑,授予三公的职位。

    其实,这便是关键的时刻,若是荀彧接受,他便是与曹操同处三公之位,当时曹操的职位,也只是司空而已。若荀彧为司徒,至少在官位上,两人便在参差之间,相差不太大了。可荀彧却坚决推辞,甚至让荀攸帮忙推辞,如此反复十几次,搞得曹操无可奈何,这才作罢。

    荀彧为何要辞让呢?

    老实说,曹操不明白,难道只是谦让吗?

    剧情急转直下,随后便是建安十七年,曹操进爵魏公,这个时候,荀彧显然识破了曹操的真实用意,在许都的朝堂之上,在满朝文官武将都巴不得曹操早日称帝自己也好一块儿升官之时,他说话了,且说的是这样的台词:

    “他兴起义兵,本来就是为匡扶正义、安国定邦,又岂是为了这些世俗之物?古人说得好啊,君子当爱人以德,又何必如此呢?”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文臣武将们搞不懂了,难道是老荀和阿瞒闹别扭啦?没听说啊!荀令君的香,曹阿瞒的酒,似乎也不碍啊!

    真正搞不懂的人,其实还是曹操自己。

    嘿!当初不是说好了你做张良我做刘邦吗?那时候咱就约好了啊,怎么到这个时候你又不干啦?这个不像是你荀文若的风格啊!

    事实上,正如方才所言,一样的话,各人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何况这话,也许根本就是史官后来的掩饰或是虚构呢?

    陈寿会虚构吗?

    不论是不是虚构,荀彧这便走向了人生的末途,香犹在,人却已如烟而去!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曹魏即将灭亡的咸熙二年,也就是公元265年,已然去世50多年的荀彧忽然

    得到了太尉一官的追赠。这会是谁的主意呢?若是曹魏皇帝的真实意图,难道这就是一种儿孙的后悔之意吗?当初曹操若是听从荀彧的话,子孙后代会不会安乐许多呢!

    若是司马家的意思,会不会就是一种对荀彧的追念呢?毕竟,荀彧是司马懿的伯乐,从这一点上讲,他也就是晋室江山的伯乐。

    无论如何,其实都与荀彧无关了。

    可问题就在于,当荀彧逝去,曹操面对的许多问题,又能与谁商量?荀攸、程昱、贾诩、司马懿……那么些智谋之士,难道竟无一人可以替代荀彧吗?

    事实便是,真无人可以替代。

    荀彧死后,曹操对江东孙权反复发动攻势,却总是不了了之。西征汉中,有人劝他一定要乘势拿下巴蜀才好,他却摇头说得陇莫要再望蜀。关羽猛攻襄樊,他也拖拖拉拉不应战。事实便是:

    荀彧一死,曹操便再无可信、可靠之人愿意为他守护后方,曹丕实际上是个不合格的留守者,王必更是个粗心大意的看门大爷。曹操离开河北,河北便发生魏讽的密谋叛乱;曹操离开许都,许都更发生于耿纪、韦晃放火烧门、射伤王必的暴动。

    试问,当荀彧在许之际,这些事会有吗?

    事实上,许都朝廷一直有保守派与新派的分野存在,保守派主张保留汉室天子,哪怕只是个虚君,也要如此长久下去,你曹操就做个丞相,不是也蛮好吗?将来谁若是与你曹操一般有才能,那就换他来做丞相,譬如司马懿,如此一来,岂不就是世世代代皇帝不变,而丞相之位由有才能的人轮流担任,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

    以今日笔者之眼光看来,大不列颠自由党与保守党数百年之更替,不就如此吗?英格兰人可以如此做,为何中国人就不能如此呢?

    又或者,如日本的幕府政治一般,天皇在京都,将军在江户,各取所需不也是很好吗?汉天子在许都,魏王在邺城,不也是这种格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