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 曹植!你能否成为老爹心中完美的接班人

    对于曹操而言,皖城的失利是不可接受的,至少在口头上是如此。这年的秋天,他再度启动大军,说是要攻击孙权。

    曹操要出征,那就必须派人留守。上次负责留守的是曹丕,按理说这回也该是他,可事实偏偏是,这回曹操选择了曹植。

    啊呀,这个信息很令人惊讶!难道说,此前在争储斗争中处于下风的曹植,又重获良机,胜过哥哥曹丕一头了吗?

    似乎还真有这个意思。

    由曹操为曹植所配备的官属人选,多少可以窥其端倪。

    邢颙,这是曹操亲自选定的临淄侯府家丞。

    这位老兄又有何神通呢?据说,他曾与田畴交往多年。当年曹操平定河北之际,邢颙便看出了时局的变化端倪,他对田畴说:“天下这乱局,自黄巾算来已然二十多年,百姓流离失所,早就盼望着能有一个安定时局,只不过未逢其主而已!如今据说曹公法令严明,或许便是这安天下之人。请让我先行一步,看个端倪!”

    据说,他便整装回故里。此后便传来佳音,他已然被征召为冀州从事。于是回报田畴,田畴这才出来,遂有攻乌桓的故事。

    此后,邢颙便慢慢做到司空掾,又下基层干过行唐县令,据说勉励百姓从事农桑,也算是颇有政绩。后来又入京,做了曹操的“门下督盗贼”,也就是相府负责治安的官员。再往后又出去做了左冯翊,也就是今天陕西省高陵县一带

    的地方官。这时,他曾因患病而辞官,但病休没多久,便赶上曹操为几个儿子选官,为此还特别下了一道诏令,说是侯爵府的官,一定要熟悉法令,就好像是邢颙这样的人。

    于是邢颙只好复出,担任某位公子的家丞。原本许多人都以为会是曹丕,但最后诏令下来,却是让他去做曹植的家丞。消息一出,许多人都议论纷纷:

    “难道魏公的主意又变了吗?”

    其实,曹丕确有让曹操不满意的地方,而且不止一处。

    而最不满意之处,就是此人学得不少,居然没一样精通。论文,他也能写诗赋文章,可是显然远不如他的弟弟曹植;论武,他也上过战场,可似乎也比不过另一个弟弟曹彰。

    所以,曹丕实际上是文也一般,武也一般。

    正因为一般,所以两年前田银、苏伯那么小的一场叛乱,他居然无法独自搞定,以至于曹操不得不派出曹仁紧急从前线赶回来平叛。

    正因为一般,所以每逢有事,曹操依旧必须亲力亲为,打马超、韩遂是他,打孙权也是他,甚至如张鲁这样实力很弱的小军阀,曹操也必须亲自去。

    派曹丕去承担某一场规模相对较小的战争,不行吗?

    曹操是最讲究实力的人,有这方面的才能,就一定会将你用到极致,可若是没有呢?那就只好抱歉了。

    曹彰,同样是曹操的儿子,受封两年后便率兵出征,可见曹操并不约束自己的儿

    子。

    问题,就在于曹丕真的不行。

    但据说,曹丕的功夫不错。他曾师从当时的知名剑客史阿学习剑术,说是“尽得其真传”。而在某次宴会上,曹丕还与当时号称能够“空手夺白刃”的武林高手邓展比试。具体而言,那便是两人各持一根甘蔗,以蔗为剑,而结果就是曹丕三次击中邓展的手臂。这邓展还不服,要求再比试一个回合,结果又被曹丕手中的甘蔗击中脑门。

    如此看来,曹丕的剑术,还真是非同凡响了!

    可问题就在于,这桩记载出自曹丕本身。更何况,以他的地位,区区一个邓展,又如何敢动真格的?

    或许,曹丕的剑术就如同他的诗赋文章一般,也只是尚可而已。可能还不如写文章,因为他的某些文字,还真是不错的。

    可曹丕似乎不够勇敢,或者说是缺乏一种担当力。

    曹操为何有这样的观点呢?这或许与之前在宛城之下那场突袭战中曹丕不顾一切地大逃亡有关。

    老实说,这个可能有些过分,但中国人素来有“三岁看到老”的观念,更何况那时的曹丕已然不算很小。

    建安十三年,当时的司徒赵温要延聘曹丕,这显然是取得过曹丕的同意,要不然赵温也不会如此大胆,那毕竟是条在官场混迹太久的老泥鳅。可结果还是捅了马蜂窝,曹操一声令下,将赵温革职。

    老实说,这个时候,曹丕是很尴尬的。

    曹昂已死,曹冲也

    不在了,曹操常想,若是这两个儿子有一个在,他也不必如此劳心劳力。像马超在西部搅扰不停这种事,他让曹昂去处置便是了。

    他一定能处置得相当不错!

    而以曹冲的聪明与仁爱,更是做后继人的最佳选择,可惜天不与寿啊!

    现如今,曹操就只能在曹丕和曹植之间做抉择。

    这便是曹操的烦恼。

    而曹植,相较于曹丕而言,他的优势倒不一定就完全在文字上。而是因为到此时为止,他还未犯过什么明显的差错。

    而在性情上,实际上曹植倒真有许多与曹操的相似之处,譬如说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也不追求华艳、富丽,再加上还有出色的文采。

    倘若曹操不是一个***,或者只是一个寻常政客,曹植这般也足够了。

    所以,曹操慢慢地便将感情的天平倾向了曹植。

    建安十五年的铜雀台大会,显然更加重了这种倾向。一大帮文士“登台为赋”,却唯有曹植最出色,略加思索便挥笔成文,一篇《登台赋》由此而成!

    老实说,这是曹植打的一个大胜仗,也是曹丕的败北之战。

    而在第二年,跟随曹操西征马超的人,便是曹植。

    显然,曹操想让曹植在战火中经历磨炼,因为在这样的世道,单是会写写文章、唱唱诗歌,远远不够!

    离开邺城,到已成废墟的昔日皇都去,到枪林箭雨的战场上去,应该说,曹植的这一年

    过得很不平静。

    许褚裸衣斗马超、曹操抹书间韩遂,这些事件,曹植都是见证人与亲历者。

    可奇怪的是,似乎并未在曹植身上造成什么影响。

    他并未因为目睹许褚的勇猛酣畅就对格斗技术感兴趣,也并未因为亲见老爹的抹书奇策就对兵法策略大有领悟。

    他依旧是个诗人,是个文人。

    因为这个,他才对洛阳旧都的衰败景象感触万千,后来《诗品》的作者钟嵘评价曹植的作品风格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事实上,不但作品如此,他这个人的人格也是如此。

    相比之下,曹操那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文字简明而意味深远的诗句,在曹植那里却看不到。

    所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样的话,只会出自谢灵运这样的文人之口,而绝非所有人。因为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提起曹植,有印象的其实也只有那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而已。

    换句话说,曹植的诗赋,只能看到自己,或是自己那一款。而曹操的诗,让读者看到天下,看到他的志向与胸怀。

    所以,曹植与曹操,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但曹操很是寄希望于曹植,指望他能成为自己最完美的接班人。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邢颙成了他指定的改造曹植计划之执行人。

    这任务能顺利执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