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七 勿躁!且让孙刘嘚瑟几日
可事实上杜袭还真不是个纯文官,建安初年他曾做过西鄂县的县官,这县如今在南阳市卧龙区,当时因为靠近荆州的缘故,很不安定,外有强敌、内有盗匪,县里百姓都躲在城里,不敢出去种田,以至于田地荒芜,老百姓家里没粮,县城里官仓也空空如也。杜袭到任之后,便施行新办法,组织强壮的精干男子留下做护卫队,而老弱都回到各自家乡种田,如此一来,既保障了安全,又使农业不至于废弛。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当刘表在建安六年派一万步骑兵来袭击西鄂之际,这个县城里面的人很是团结,杜袭把那些所谓的“精干男丁”集中起来,你们愿意离开城池去救护自己家人的就请离开,愿意留下的就与此城共存亡!
结果,这些男人都表示愿意为西鄂拼死效力。据说,他们这就上了城头,用弓箭和石块消灭了数百个荆州兵。可实在是寡不敌众,城池这就陷没了!
很正常啊!敌军有一万人,杜袭的人据说只有几十人,哎呀,这个真有些夸张,笔者都不敢信了。总之,最后是杜袭带着官民逃散出城,到了摩陂扎营,等待援军的到来。
或许实在是因为寡不敌众,杜袭丢了县城,也未受到处罚,反而步步高升。到建安二十年,他便做了丞相长史,这是后来的事了。
而在定军山,杜袭也真的出现了,当时他的职位是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这官职又容易让人误会,不过据笔者所查,他应该只是做了这个官职,并非我们后来人意义上的“驸马”。
所以,定军山之战,杜袭也真的在场,《三国演义》并非完全虚构。当夏侯渊死后,杜袭还和郭淮、张合等人商量如何安定军心,最后决定让张合做临时的主将,安定了军心。
管农业的王修,这人又如何呢?说起来,其实他最早是孔融的人。当时孔融做北海的地方官,他便是主簿兼代高密县令。话说高密县有个强横野蛮的孙大户,有个江洋大盗在县里抢劫,劫完了居然往孙家一跑,官府的衙役就不敢进去捉拿。还得王修亲自出面,带人将孙家包围,下令谁不敢攻打,就与贼人同罪。这才令孙家害怕,乖乖交出了那名大盗。
王修这人虽然是个文官,却很讲节义。孔融有危难的时候,就说只有王修会来帮他,而每逢这时,王修也真的会出现。
后来,袁绍的儿子袁谭主政青州,便把王修招去做治中从事。袁谭和袁尚交兵那一年,吃了亏的袁谭退到南皮,第一个去救他的就是王修,袁谭高兴得很--虽然最终还是败了,但关键是因为袁谭不听王修的话。王修说,你们兄弟两人就像是左右手,能互相残杀吗?应该斩杀那些挑拨离间的人,重新团结一致,这样才能横行天下。
可袁谭还是固执得很,最终死在了南皮。可即便到这个时刻,王修依旧没有放弃袁谭,而是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向曹操请求收葬袁谭的尸体。曹操很欣赏他的忠义,就让他做了自己的部下。
不过,曹操毕竟是曹操,其实还是对王修有一丝怀疑,所以攻破南皮之际,他还真的去
查看了王修家里,结果发现家里存粮不满十斛,其余的资产则仅有几百卷藏书。啊呀!到这个时候曹操才真正信任王修这个人,果然名副其实。于是重金聘请他做自己的掾属,后来又让他代理司金中郎将,专门管财务。待到此时,则交付给他大司农的职位,也算是重用了。
至于袁涣这人,则算是个高干子弟,他的父亲曾做过大汉的司徒。但他本人的发迹,据说却与那刘备有关。原来,在刘备做豫州牧那一段短暂的岁月里,就给了他一个秀才的资格。后来他又落到吕布手里,吕布就让他写封信,把刘备好好臭骂一顿。
袁涣虽是个文弱书生,却很有自己的原则。他拒绝写这封信,甚至吕布说了好几遍都不干,以至于惹起了温侯的脾气,拔出刀来要砍他:
“做就生,不做就是死!”
这选择够干脆明了的,换别人早吓哆嗦了,可袁涣不但不哆嗦,反而张口大笑,弄得吕布神经有些错乱。
“我今天侍奉的是吕将军您,以往侍奉的则是刘将军,如今我若是听了您的命令写信骂他,那么将来若是有一天我做了别人的下属,也写信来痛骂将军您,可以吗?”
这话吕布还真是听明白了,连说惭愧,就此罢休。
事实上,袁涣没多久还真就从吕布旗下来到了曹操帐下。当时曹操要招募百姓去垦荒,百姓不愿去,曹操便下令强制执行。袁涣便出来劝他了,说老百姓安土重居,你强迫他们搬迁,他们当然不愿意,而且勉强去了也不会安稳,搞不好就逃往别处了。其实,你还不如顺着他们的意思来,愿意去就去,不愿去就不勉强。等他们看到垦荒的好处了,自然会有很多人抢着去。曹操按他的办法实行,果然很顺利地完成了垦荒事务。
至于老崔和陈群,那就是知名人物了。一个是河北俊秀,另一个则是中州奇才。也是刘备,当年在豫州牧任上任用了陈群这个年轻人做他的别驾。而后刘备要去徐州发展之际,也是陈群劝阻他,说徐州那个地方不适应你发展,因为袁术在附近,吕布也在那里,你哪个都惹不起,还去那里做什么呢?
结果刘备还是去了,事实证明,小陈的话一点都没错!
说到刘备,这个时候有一则谣言传到中原,说那刘大耳朵在益州瞎搞胡搞,终于被爱吃火锅的四川人给完爆了。一时之间,大家都向曹操表示祝贺,曹操也被这诡异的传闻搞得疑神疑鬼,可袁涣却丝毫不信:
“刘玄德岂会如此?”
为什么呢?因为刘大耳朵本钱小,压根儿就不会玩儿那种把资本都押上拼一把的游戏,就连攻城打仗,他都不敢往上冲,“三英战吕布”,那纯粹就是说书人说着热闹哄大家玩儿的。
事实上,还真的如此,被川人射死的其实是“凤雏”庞统,没刘备什么事。
所以,此时曹操仍旧没什么动静,反正关中之事交给了夏侯渊,江淮之事交给了张辽,襄樊之事交给了曹仁。
马超,还真是屡败屡战,败而不馁,在建安十九年的春天,他居然又出现在祁山。夏侯渊这回倒是真没犹豫,接到告急文书
,立马就出发,做前锋的,便是那张合。
马超又是如何呢,依旧是一场大败。
可这次不同的是,小马哥的老搭档韩遂又出来了(自然,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他已然降曹了),他驻扎在显亲(今甘肃秦安县北)。夏侯渊打败了马超,便调转枪头来战老韩。老韩也不恋战,一触即溃,一溃即跑。
老实说,夏侯渊有些纳闷,这小马和老韩究竟玩儿的是什么戏码?不打你就别出来啊,出来你就好好打呀!
追击韩遂到略阳这个地方,夏侯渊的部下便发生了意见分歧,有人说应该继续追下去,有人说韩遂简直比兔子蹦得还快,哪追得着他呀,不如咱去攻打附近的氐人,就当是顺便剿匪吧!
夏侯渊这回倒真是认真研究了一回地图,他说韩遂的根据地在兴国,那里地势险要、城墙坚固,一时半会儿必然打不下来,倒不如咱先去打长离川的羌人--为什么要打羌人呢?因为韩遂的部下,很多就是羌人,如果他们知晓家乡被攻打,一定会回去救援。这样一来,韩遂便尴尬了,若是不许,羌人要跟他翻脸!若是许,他的力量可就单薄了。
所以,夏侯渊的判断是,韩遂一定会带着主力去救长离川,如此一来,咱就不用费力去打攻坚战,只消在这途中截击便可以了!
不得不说,夏侯渊打了这么些年仗,确实变得有头脑了,这一点他显然要比只会蛮干的夏侯惇强。眼下的韩遂果然无可奈何地带着大部队赶往长离川。
当两军相遇时,韩遂依然有恃无恐,因为他的兵多。夏侯渊的部下们也都害怕起来,建议不如先兴筑几个营垒,挖几条壕沟,慢慢跟他耗着,等他们耗不住了,再战不迟!
可是夏侯渊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作战就是靠一股锐气,若是退缩入营垒,士兵的士气必然下降,而建造营垒又耗费气力,以疲惫且士气不振的士兵与敌人相持,这可不是件好事。所以,他唯有一句话,那就是擂鼓进攻!
果然,一场急促的遭遇战,不顾一切往前冲杀的夏侯兵团,反而令韩遂有些心慌,很快便败下阵来。登时形势大变,韩遂落荒而逃,那羌人首领杨千万便去投奔马超,大军如烟而散,关中再度恢复平静。
西边的马超、韩遂刚消停下去,东边的孙权便又来了,这回他的矛头所指,就是曹操下令江北百姓大撤退之后剩下的唯一据点皖城。
驻守皖城的,便是庐江太守朱光。在曹操想来,江东的孙权,已然没有了周瑜,“凤雏”庞统也溜号去了刘备阵营,孙权似乎无人可用,他该消停一会儿了。
相对于人才济济的中原,孙权和刘备这边的文武将才确实比较少,尤其短缺那种如周瑜般有大局观的将领。可孙权毕竟也培养他的干部青年营许多年了,眼下确实有一批精英正在脱颖而出,这一回要说的便是那吕蒙(日后还有陆逊、朱然、全琮等一批人物)。
出兵之前,吕蒙便提醒孙权,这一仗必须全力以赴,快攻快打,为什么?因为朱光此刻就在皖城大举屯田,而一旦稻熟收割,他便有了足够的粮食储备
,而有粮就有兵,兵一多,那就不单是难以攻取的问题,而是敌人占据主动了。
正是因为采纳了这个建议,孙权便快速挺进,到这年的闰五月,便将皖城团团包围。这时江东将领们又开始打算堆土山,投石车、云梯等统统都在打造清单之内。可这时吕蒙又说了:
“造这种玩意儿,起码得十天半个月,等咱弄好,人家城里的防御工事也修得差不多了,如果这个时候北方的援军也杀到,我们就又白忙活一场。”
而且,危险还不止这一层,吕蒙说:
“我们这次之所以能够快速挺进,就是因为连日大雨,水位上涨,所以舰队才可以****。可时间一长,雨季过去,水位自然会下降,到时候恐怕我们的舰队想回都回不去了,那才叫危险之至呢!”
吕蒙说的这些话,着实让孙权大吃一惊,那可真是句句说在点子上。孙权这就问他五个字:“那该怎么办?”
吕蒙说:“我已经围着这个城池看了几十遍了,在我看来,其实这个城造得并不坚固,而守军的准备也尚未充分,倘若我们能鼓起三军锐气,从四门同时发起猛烈攻势,我敢说,几个时辰就能破城而入。”
“破城之后,水势已然在涨潮之际,我们乘胜而归,这才是至上之兵道!”
这些话,简直毫无破绽。孙权唯有全盘接受,可若是这样不顾一切地全力攻城,那就必须找一个勇猛无双的将领做前锋,那么谁最为合适呢?
“甘兴霸!”
好了!甘兴霸就是甘宁,此时江东阵营数勇猛,他堪称第一。用他做“升城督”,自然是再适合不过。而攻城之时,吕蒙更在城下亲手擂起大鼓。一时之间,江东勇士个个争先,战斗在拂晓时分打响,到早餐时间便已然破城而入!
庐江太守朱光以及全城百姓数万人,悉数被捕。
而城破后若干时日,张辽所带领的援军,才刚刚抵达夹石(日后曹休与陆逊在石亭大战之际,幸亏贾逵在夹石死守,这才使曹休得以遁逃),听说皖城已经被攻克,再无援助的必要,他就立即收兵返回。
在这场战役中,显然吕蒙起的作用最大,这位在《三国演义》中因为关羽的关系而备受贬低的东吴名将,年仅十六岁便跟随姐夫出征打山越,有人嘲笑羞辱他,居然被这娃娃一刀给捅了。嘲笑自然不对,但捅人就是犯罪了,自古就是如此,所以吕蒙便匿名潜逃。后来,多亏有人为他说情,特意举荐到孙策面前--大家也知道孙策是个勇武至极的人,所谓英雄惜英雄,虽然此时的吕蒙撑死是个小大胆而已,尚且称不上英雄,但孙策还是蛮喜欢这个年轻人,就将他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几年后,吕蒙的姐夫去世,便由张昭出面,推荐吕蒙做了别部司马,掌管姐夫的旧部。
而在孙权掌权之初,他曾经想将士兵人数较少、作用又不大的年轻将领加以筛选与淘汰,于是便放出消息说要检阅小将们的部队。吕蒙这小子一听说这消息,立马掏出老本,甚至不惜借钱,赶制出统一色调的服装、绑腿等物件,使自己的部队顿时焕然一新。果然,
在孙权检阅之际,吕蒙的方阵最整齐也最亮眼,孙权登时便对他另眼相看,不但不削减,相反还增加了其兵力。
而此后的征黄祖、讨山越等战事中,吕蒙都有战功。尤其是建安十三年的夏口一战,当黄祖派出水军都督陈就组织反击之际,正是吕蒙身先士卒,亲手斩杀了陈就。也因为这个缘故,被孙权算为头等功劳,提拔他做横野中郎将。
赤壁之战后,也是因为吕蒙的献策,派人用木柴堆满夷陵附近险峻的山路,使曹军骑兵难以通行,只能弃马逃生,而吕蒙追赶截击,一举获得三百匹战马,这对于缺马的南方而言,显然是一笔大收获。于是,在拿下南郡之后,吕蒙便再获提拔,担任偏将军与寻阳县令。
可这个时候,吕蒙依旧是一介武夫,虽然识几个字,却很少读书,包括兵书在内。孙权便劝他读书,吕蒙推托说自己事务太忙,没时间读,孙权便说了:
“子明(吕蒙,字子明)啊,要说忙,你难道比我还忙吗?连我都常常读书,总觉得大有裨益,你怎么能不读呢?”
孙权教他一个读书的办法,叫作粗读法,怎么个粗读呢?就是选择要点,搞懂关键的意思,不在无谓的文字细节上浪费工夫。
领导的一席话自然不是白说的,据说,此后吕蒙就突然觉悟了一般,有事没事就拿起一卷竹简来读,如此日积月累下来,居然比以前颇有些大不同。
而这“大不同”,在关键时刻就显现出来了。此时接替周瑜掌管军务的鲁肃到陆口去,恰好经过吕蒙营地。有人跟他说:
“哎呀,不得了了,吕蒙这个家伙啊,近来见识长进不少,你该去看看他!”
老实说,鲁肃是不信的,他觉得一个小兵出身的年轻人,能有什么大出息呢?他又没考过六级,也没有博士学位,连公务员考试都过得很勉强。可鲁肃还是决定去拜访一下,跟他咪咪小酒。可就在小酒喝到一半的时候,小吕同学提问了:
“鲁将军您身负重任,西边就是那不可一世的关羽,你想过万一有变故的话如何应对吗?”
鲁肃一听这话,很有些老师盘问学生的意思,心下就有些不高兴了,他想,我干吗跟你个不懂“战略”两字怎么写的武夫说这些啊,于是就含糊其词,说这种事,当然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定!
谁想到这吕蒙还真有自己的见识,他说眼下虽然孙刘两家是联盟,可是关云长那个家伙,根本就不把咱江东放在眼里,如此下去,迟早要出事!与其等他出手再还击,你还不如早点制定好应对策略,这样才是统领一方的大将之谋!
鲁肃一听,张大了嘴巴,还没反应过来,吕蒙便将策略说了个清清楚楚。
这回鲁肃真要对他另眼相看了,据说,这时他就亲切地拍拍小吕的背:
“啊呀,子明啊,想不到你已经不是当日那个吴下阿蒙了呀!”
据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一典故便由此而出。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一次的皖城战役,完全是吕蒙的胜利。可以这么说,江东自告别“周瑜时代”之后,这便迎来了“吕蒙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