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六 邺城!魏国终于在河北出炉
奇怪的是,小马哥杀了韦康,却没杀坚决反对韦康投降的杨阜,不但不杀,对他还很不错!这是什么意思呢?大概是说,杨兄弟你很尽职,实在是阿康太傻,不能用你的主意而已。如今,他已经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了,以后你就跟着我混吧!
这个时候,杨阜的夫人姜氏恰好去世了,他便向马超请假,说是要将妻子安葬到历城去。小马哥正要收买人心,立刻表示很能理解他的心情,于是准假。
而为了表示不耽误工作,杨阜还向小马哥推荐了两个人做替补,那便是安定人梁宽和南安人赵衢,小马哥也全都接受了。
既然革命工作有人代替,于是这杨阜便来到了历城。
历城有谁呢?有他的姑表兄弟姜叙。
还有一人,那便是当初与他同劝韦康的参军赵昂。
杨阜先得游说姜叙,而他的办法就是一个字:哭!而且是到姜家去哭!在姜表哥和他老妈跟前哭!
要说这个办法实在是简单有效,姜叙被他哭得没辙了,只好问他:
“兄弟啊,你这究竟是为了啥啊,尽到我跟前鬼哭狼嚎的?”
杨阜这就开腔了,他说我命苦啊,城破长官亡,我身为人家的属下,不能与他同死,就该有复城的决心!可是以我一个人的微薄之力,又如何能扫清叛逆?而你呢,手里握着重兵,却没有讨伐敌军的决心,这就是当年赵盾难逃弑君之名的原因啊!
赵盾,就是春秋晚期晋国的执政,他在外期间,国君被他的堂弟所杀,写历史的人便说,其实就是赵盾杀了国君。
姜叙是个武将,貌似口才远不如杨阜,被他说得无言以对,而他的老妈,也大义凛然地表示坚决支持儿子为国效忠,更说出人要死于忠义才是死得其所这样主旋律的话来。
可是要赶走马超,远不是喊几句口号,表个决心
就能办到的。
至少,要多找几个帮手才行!
于是,便联络到了与杨阜同劝韦康的参军赵昂,又联络到了在冀城中活动的梁宽等人,这就组织起一条联阵线。
他们如此起劲儿,那马超真的就没有一丝察觉吗?要说还是有一点的,为了以防万一,他还让赵昂交出亲生儿子到自己帐下做人质。
但,一场兵变还是迅速发生了。挑头的就是杨阜与姜叙,在今天水西北的卤城打响了第一枪。接下来便是赵昂等人在祁山,也就是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的那地界,发出讨伐马超的号召。
马超在冀城,一听说这些人居然能闹出这么大动静来,连马鼻子都快气歪了。而梁宽和赵衢呢,可劲儿劝马超出去镇压。要说这小马哥也确实没脑子,梁宽这俩人可都是杨阜的人啊!他居然毫不怀疑,带着人马就出城去也!
好嘛,小马一出城,梁宽便关闭了城门,跟马超道一声永别,随即便把小马哥的妻子儿女,全部推上城头屠杀--这是报当初马超杀韦康的仇,只是伤及妇孺,未免狠毒了些!
小马哥能怎么办呢?大嚎一声,便杀奔历城,这时,杨阜、姜叙都去了卤城招呼人马,历城简直就是一座空城,立时便被小马攻破,捉住了姜叙的老妈。老太太身处险境,还不停地骂小马:你个不顾老爹死活造反的逆子,你个杀害长官的恶贼,天地有灵,岂能饶你!
其实老太太话说的一点没错,马超真不是个好儿子,他在关西造反,搞得老爹和弟弟在许昌被送上断头台。所谓的锦马超,实在是个无情无义之人。
好吧,既然你说我无情无义,那我就无情无义好了,立马就杀了这老太太。这时,他杀得兴起,索性将赵昂当初留在他身边的人质--其子赵月也一并砍杀。然后又出城去与杨
阜血拼,这可是真的血拼啊!据说杨阜身上连中五处伤,而且都是重伤,可是最后还是坚持着把马超给打败了,并且一直将他赶出雍州地界!
结果,逼死老爸老弟、又折了娘子儿女的马超,只能带着庞德等少数骑兵,去投奔汉中的张鲁。
关西打得如此热闹,按说曹操该分心了,可是没有!他依旧在邺城折腾他的魏国第一届政府的成员名单,到这年的十一月,终告出炉。
荀彧的侄儿荀攸,成了本届政府总理(尚书令),凉茂则做了副总理(仆射),毛玠、崔琰等五个人做常务理事(尚书),王粲、杜袭等四个人做宫廷顾问(侍中),钟繇管司法(大理),王修管农业(大司农),袁涣管宫廷(郎中令)并代理监察(御史大夫),陈群呢,做副监察长(御史中丞)。
这里面有不少陌生的名字。譬如这凉茂,他又是谁呢?据说他曾被任命做乐浪太守,这个郡远在今日的朝鲜,最初的郡府,就设在平壤的大同江南岸。而当时,那里就是公孙家族的天下。凉茂初到辽东,就让公孙度给扣下了,没能去成乐浪,反而成了公孙家的顾问官。
要说这公孙度当时也真是雄心勃勃,当曹操出城讨伐之际,他就想着要偷袭曹操老窝。哈哈,看来当时打这主意的远不止刘备一人!他甚至盘算好了袭击的兵力,那就是三万步兵加一万骑兵。在军事会议上,大家都说好,可公孙度却把目光投向凉茂,一定要他说说自己的看法:
“凉兄弟,你给出出主意呗,瞧瞧咱这计划可行不可行?”
好,既然你一定要我说,那么我就不客气了--凉茂这就给公孙度泼凉水了:“你这是要弄啥嘞?眼下是大汉生死存亡的时刻,你是不是大汉的臣子?你若是大汉的臣子,为什么手拥重兵,却
安坐家里观成败?”
把公孙度数落一通后,他便开始夸赞曹操:“要说曹公,那可是忧国家之危亡,悯百姓之疾苦,正在扫平天下的民贼,那可是功德无量的事!”
“说起来,像公孙将军这样的,其实是该受惩罚的,只不过国内刚刚安定下来,所以曹公这才给你一个机会,试观后效而已!现如今你竟想要动兵,好!那就是叛乱了。若是真叛乱,结果会如何呢?生存还是灭亡,其实只要一个早晨就可以解决。啊呀,我是不忍看到这些啊,将军你好好想想吧!”
其实,辽东的力量,实在是很有限。所以,包括公孙度在内的一堆人,听了他的话都不敢反对,许久之后公孙度才说:
“还是凉兄弟说得对哈--散会!”
一场可能惊天动地的叛乱,就这么被凉茂这三两句话给镇压下去了。后来,直到公孙度死去,辽东都不曾真的起兵叛乱。而凉茂也得以回到中原,做了几年地方官,现如今,更提拔做了仆射。
第二个便是毛玠,他其实算是曹操的老班底成员了,曹操此前做司空、做丞相之际,他担任的都是东曹掾一职,与其搭档的也始终是那位河北名士崔琰。这个“毛崔”组合,当时便主宰了大汉的人事选举工作,而毛玠所推荐的,据说都是清廉正直的“正人君子”,而那些徒有虚名、行为浮夸没有什么实际本领的人,就无法获得他的引荐。
而且,不单是推选清廉的人,他自己也很讲究廉洁朴素。建安年代的“廉洁风尚”,很大程度上就与他有关。就连曹操也感叹,说有了毛玠啊,那就是将用人做到完美极致了,简直就是天下人能自己管好自己了,我简直无事可做了!
这自然是夸赞而已,事实上依旧有请托走后门的现象存在。譬如曹操的儿子曹丕,就曾
经拜托毛玠用几个他的人,只是被毛玠一口拒绝了而已。因为这个缘故,许多人都想排挤掉毛玠。于是,当曹操打算精兵简政,撤掉一些机构时,他们便提议撤掉毛玠主管的东曹。可这话一到曹操耳朵里,曹操便明白了:
“太阳从东边出来,在西方落下!大凡我们说方位,都是先说东方,为什么要撤东曹呢?”
好嘛,一句话反而撤掉了西曹,保留了毛玠所在的东曹。甚至当曹操征讨乌桓归来之际,还特地赐给毛玠一套素色的屏风与桌椅,那家具显然是有古典风范的,或者很可能就是古物,因为曹操这便说:
“毛东曹你有古人的风度,所以特别赐给你古人的用具!”
至于王粲,他可是当时的文坛达人。书读得多,见识也广,但凡你有什么问题,他总能对答如流。而当时正好旧时代的礼仪制度经历战乱之后,几乎损失殆尽,王粲便与另一位同人一起除旧布新、制定新的典章。有一则故事,说当时连制作玉佩的工艺都快断绝失传了,多亏王粲记得,这才根据他的叙述,重新流传开来。
在曹操这边,王粲这样的文化人自然会比在孙权、刘备那里更受赏识与器重。不但是曹操,就连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也都与王粲关系密切,经常写个诗歌、作个文赋,有来有往。而朝中的公卿大臣如钟繇、王朗,每逢有重要的朝廷奏议,也都停笔不动,只待王粲!
而杜袭,这个名字貌似相识--不错,他在《三国演义》中便有出场,黄忠大战定军山那场,他便以夏侯渊部将的身份出现,被黄忠夺了定军山,更直接导致夏侯渊的阵亡。
不过,那只是《三国演义》的杜撰而已,罗贯中相中他来扮演这样一个偏将的角色,大概是因为他的名字,杜袭,听上去像是个武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