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五 冀城!小马哥重出江湖
这些将领,在《三国演义》中颇有一些戏份,尤其是泠苞、张任。
泠苞的姓氏有些少见,相传这姓氏来自皇帝时代的乐官,他曾制定了中国的古乐音律,又与人一起铸造了第一批编钟,所以黄帝便赐他姓“伶”,而中国人写字的习惯是会随着流传慢慢走样的,所以“伶”便走形成了“泠”。
在最初的战事中,泠苞显然是益州军的主角,以黄忠、魏延两员虎狼般的猛将为对手,他的盘算便是安下埋伏等敌人到来,结果魏延的兵先到,泠苞启动两路伏兵,果然将魏延杀得大败,再加上友军邓贤的配合,几乎就要将这魏延结果马下。可关键时刻,魏延还是命大,老将黄忠在这个时刻杀到,用弓箭射倒了邓贤,泠苞兜头便走,却被后来赶上的刘备本部人马夺了大寨,走投无路之下,往山间小路逃亡之际,却被急于立功赎罪的魏延搭钩齐举,捉了回去。
这时候的刘备,想的自然是如何收买益州人心,所以泠苞一到,便颇受礼遇。他也不含糊,立马就装作投降,表示愿意去游说刘璝、张任一块儿来降。而回城之后,他便献上水淹刘备的计策。
这水,便是涪江。
涪江,早年曾是巴与蜀的界河,河西为蜀,河东为巴。历史上凡是从东边去打成都的,在重庆那里就必须分两路,一路沿着长江、岷江,这便是外水路线;另一路就是溯涪江而上,经绵阳、广汉至成都,那就是内水路线。此前两汉之际的岑彭伐公孙述,此后东晋的刘敬宣、刘裕两次入蜀,加上刘备这次,走的都是内水路线。
可就在泠苞做放水的准备之际,有人去警告刘备,那便是彭羕。这人,此前因为多嘴而被刘璋下令剃掉头发与胡子,押去做奴隶,不知如何跑了出来,便来投奔刘备,告发泠苞放水的阴谋。于是,这一场精心的水战安排,便遭泄露,魏延立马带着兵去,活捉了泠苞归来,刘备也不再迟疑,一声令下,推出斩首便是!
而张任,在《三国演义》中的角色便重要许多。据说他的第一件战功,便是在落凤坡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将骑着白马的“凤雏”庞统射得如刺猬一般。接着又会合吴兰、雷同两路兵马,围攻魏延,要不是黄忠及时来救,这一路军马就要全军覆灭。
庞统既然被射死,刘备顿时没了
军师,俨然没了头脑一般,动弹不得,《三国演义》在此便说,要请诸葛亮来增援了。
可事实上似乎没这么多精彩的故事,刘备所面临的只是益州军团同仇敌忾的死守防御而已,刘备的军师庞统也不曾去什么落凤坡,他只是在攻打雒城的时候被到处乱飞的流箭射死了而已。而那蜀将张任也没如此英勇睿智,而是鲁莽如张飞,过于急躁地反攻,最终死在雒城东南的雁桥。
换句话说,双方打的是一场相持战,从建安十八年一直到十九年,益州军死了张任,荆州军死了庞统,如此而已。
按理说,鹬蚌相争,应该是渔翁得利!曹操这时若能出兵,随便打哪一方都能得利。最合情合理的便是趁机南下荆州,让刘备首尾不能顾。应该说,这是曹操最得利的作战方案。
可事实上没有,为什么呢?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因为马超尚在西方捣乱的缘故--在曹操从西方班师之后,打不死的马超便卷土重来,很快攻下了陇上的大部分郡县,只剩下雍州的州府所在地冀城县还未攻克。
这时的雍州刺史是韦康(《三国志》说他是凉州刺史,但按照此前曹操的新九州分治法,凉州已经被废除,整个西部地区只剩下雍州),据说是个奇才。他十五岁就出来担任官职,第一份工作是郡府里的办公室主任(主簿)--自然,这其中的很大原因在于,他的父亲就是前任州刺史韦端,父亲调任中央,儿子接班执政主管一方土地--这在当时的制度之下,其实已很少见,所以韦康应该还是有些真才实学的。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韦康坚守冀城,从这年的正月一直到八月,马超都无法越城墙一步。
马超攻不下冀城,显然是因为他的军队善于野战,而弱于攻城。而他也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可以破城而入,不过他也不是完全不动脑子,譬如这时他就与汉中的张鲁结成了联盟,张天师便派出一员叫作杨昂的将领,带着人马前来与马超会合,一起围攻冀城。
可即便这样,也攻冀城不下。
马超急了,如此下去,万一曹操带着大军来救,可就一切又白费了。
那边韦康也着急,毕竟城里的粮食一天比一天少,万一哪一天大家伙儿撑不住了,他便唯有一死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向驻扎在长安的征西护军夏
侯渊求救。
问题是谁能完成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呢?
一个叫作阎温的人,接受了这项使命。
阎温本来是这个州的独立事务官(别驾),后来韦康派他出去做上邽县令,这用意大概是要让他锻炼锻炼以准备晋升。可是不久马超便来到了上邽,许多上邽人都出去迎接他,这显然是马腾父子在西凉多年经营的结果。阎温身为一县的长官,居然无法约束他的下属和百姓,颜面全失,内心创伤更是严重,便痛心不已地回到了冀城。
眼下,在这样危难的时候,做这样一项九死一生的任务,阎温决心全力以赴,为了自己的尊严,也为了冀城的生死!
可是怎么才能完成这任务--冀城早已被西凉兵围得水泄不通,你又能如何遁走呢?阎温的办法就是在大半夜从护城河潜水出城,此时的马超大军都在酣睡之中,哨兵也马虎得很,只需悄无声息地越过包围圈,求援使命便可完成。
不错!这个想法很大胆。阎温也确实越过了马超的第一道包围,可问题就在于天亮之后,当马超军发现了湿漉漉的阎温穿越营地的足迹后,便派出几十道骑兵,快马加鞭,在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的显亲县境内发现了他的踪迹,立刻将其捉拿回来--使命半途而废,实际是失败了!
如今,未完成使命的阎温便被带到了马超面前。
小马哥倒也不发飙,而是很客气地为他松绑,说你真是个义士,我很佩服你的勇气。眼下胜负已分,你出城的目的显然是要请救兵,可是被我们的兵马捉到这里,怎么办呢?
眼下唯有一个办法,可以救你自己,那就是去告诉城里的人,东方不会有一个救兵过来--这其实不过是在说实话而已,而你却能因此转祸为福,有什么不好呢?
小马哥的意思很明白,不听我的,那就立马将你处死。
阎温此时很沮丧,因为他并未完成使命。倘若对城中人实话实说,那就意味着令冀城失去了唯一的希望。
万一朝廷的援军已然在路上了呢?
阎温瞧瞧眼前的小马哥,表示愿意按他的话去做。
小马哥顿时神情欢悦--他这就用车载着阎温回到冀城城下,城上的韦康等人瞧见被五花大绑的阎温,顿时心里一沉。
可这时,阎温却朝着城头大喊:
“援军三天内就会到,不要放弃啊
!”
登时城内哭声一片,是喜悦,也是伤心。
小马哥登时就怒了,这就想把阎温给砍了,可是想想,兴许这小子会回心转意呢,所以又啰里啰唆地劝了很久,阎温却已然看透一切,再无求生的念头。
最后,唯有一刀。
阎温死了,可冀城里头的人怎么办?
他说援军三天就到,其实是放了一个鸽子,别说是三天,就是三十天,援军都未必会来,因为曹操正忙着组建他的魏国小政府,谁来做尚书令,谁来做仆射,谁来做六卿,这些都需要考虑。而皇家祭坛与祖先祭庙,也就是所谓的社稷,也要在邺城建立起来。
既然曹操没空的话,他总归会在关中留了什么人做西方事宜的总管,这人不可能对发生在眼皮子底下的事视若无睹吧?
不错,曹操确实有过安排,这人便是夏侯渊。
夏侯渊是谁,他是曹**子(丁夫人)的妹夫,也是张飞妻子的伯父,而张飞的女儿后又嫁给阿斗做了皇后,所以这关系还真挺复杂。许多年后,当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逃亡到蜀汉之际,阿斗还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也是夏侯家的亲戚啊!
此时,曹操的军令也已传来,说是让夏侯渊去救冀城。所以,不必阎温去请援,实际上援军已经准备待发了。
可事实是未等夏侯渊的援军抵达,冀城便再也无法抵抗下去,在州牧韦康看来,守城是为了保护全城百姓,而不是什么节义功业。再死守下去,城中百姓便唯有饿死一途,如此坚守还有什么意思呢?
他决心投降。
冀城中,有人反对韦康投降。
他便是杨阜。
杨阜是个有远见的人,早在建安四年,当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时,他就曾经被派往许昌查看情况,而归来之后,大家便问他曹操与袁绍究竟谁获胜的可能性更大,杨阜一言断定,一定是曹操赢!
为什么呢?他说,袁绍这个人看上去蛮宽大厚道的,可是做事很不果断,喜欢琢磨谋略却又无法做出决策,一个做老大的人,要是不果断,那就没有威严了--因为左听左有理,右听右有理,就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而若是缺乏决策能力,就更糟糕了--因为迟迟做不出决定,事情就会被耽误。所以,袁绍这个人,哪怕是势力再大,都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
而曹操呢?这人有决断,还会随机
应变,一旦做出决定,就会毫不犹豫地执行。也因为这个缘故,法令统一有效,军队精良无双,用人也讲究实际,不会循规蹈矩,所以人尽其职。以此看来啊,他一定是将来能成大事的人物!
杨阜如此看好曹操,当马超来袭之际,最坚定的拥护者自然也是他。
事实上,早在此前曹操班师之际,杨阜就跟曹操说过对西部局势的担忧:“马超就好像汉初的韩信、英布那样勇猛无双(实际上韩信并不勇猛,英布才是),而西方的羌人、胡人都拥戴强者,所以他很得西方的人心。眼下你没有将他斩草除根,就急着班师回朝,我恐怕他很快就会杀回来,到时候你留下来的人又没有很好的应对办法,恐怕整个陇上从此就不归朝廷所有啦!”
曹操说,好啊,小杨你说得很对。可是说完这话他依旧是匆匆地跑了,走之后对于夏侯渊他们如何应对马超的卷土重来,依旧是没有一点安排。
事实上,曹操真的是脑子不行了,只顾着搞小朝廷,居然连西方的安定这种大事都弃之不顾了。
结果便是眼下,马超真的回来了,陇右也真的保不住了。尽管杨阜也很辛苦地协助韦康抵抗,全家乃至整个宗族中能打仗的人都上了战场,就这样从正月鏖战到八月,可怎么也不见援军到来,而马超也耐心十足,始终不肯后退一步。
可是,困难尽管不得了,杨阜却依旧想抵抗下去,他跟韦康说,当年(战国时期)的田单,面临齐国九成领土已然沦陷的危局,坚守一座即墨城五年,最终以火牛阵击败燕军,进而恢复整个齐国。而今冀城的危局,还没有当年的即墨那么严重,城墙却要比它更坚固!你怎么能功败垂成,给自己蒙上不忠不义的恶名呢?
杨阜不但是力劝,还号啕大哭。不但是他大哭,还有另一名姓赵名昂的参军,也竭力反对,可是始终未能改变韦康等人的想法。
结果,城开之时,马超便昂然而入,第一件事就是逮捕韦康等人,将他们处死;第二件事,则是挺进至冀城以东两百里处,给予迟到的夏侯渊以迎头痛击。
马超拿下冀城,便意味着雍州也已沦陷。当时的氐人首领、所谓的“氐王”杨千万,这时候便正式起兵,站在马超这边反对曹操。
一时之间,整个西部,都在小马哥的控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