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 决裂!往事已逝,只有香如故
假如这些记载是真,那么曹操心中对荀彧的不满,或许早已堆积了起来。只不过因为荀彧反对他做魏公这么一件事,引爆了他的愤怒而已。
“那么,就发函给许都吧,说前方事急,务必请荀令君跑这一趟!”
曹操对使者如是说。
这个要求,其实很是莫名其妙。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荀彧担任大本营的留守职责,他们一个在前线东征西讨、一个在后方统筹调度,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以职位论,此时荀彧正担任大汉帝国的尚书令,许都有大量公务需要荀彧处理。曹操在此时叫荀彧丢下公务,跑到前线劳军,这算个什么事?
朝臣们虽然都觉得奇怪,却也不好说什么。
而荀彧自己,似乎也没多说什么,他接受了这个安排,把手头事务略作安排,便急冲冲地赶赴前线而去。
这一趟,真个是有去无回。
建安十七年,孙权虎视眈眈。
赤壁之战的胜利尚未远离,虽然周瑜策划的宏伟的“南北朝计划”中途遇挫,事实上已然流产,可孙权并未因此而丧气,周瑜死后,他便将西方的局势交付鲁肃全权处理,而他则全力注目于东方。
“曹阿瞒正为西方的马超叛乱所吸引,我们若想在东线有所作为,就在此时!”
孙权此时的大本营,已经从吴(苏州)搬到了京口(镇江),可他还是意犹未定,想要寻一处更靠近前线也更有利于控制整个南国的都城。
“若是迁都江夏,虽能控制大江中游,却为时过早。”
江夏不行,那么柴桑又如何?
孙权也是摇头,若是去柴桑,岂不是要更往南走了!
此时,曾在曹操旗下做过侍御史的张纮,便提出了一候选地址:
“秣陵如何?”他在地图上长江拐弯之处,以手圈出一点。
孙权想起,当初刘备来到江东之际,曾在秣陵山头了望山川地势,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也!”
如今想起来,刘大耳朵说得还真有点道理,既然如此,我就开府于此吧!
于是,一座名为“石头”的城堡就
在今南京城西的石头山上建造起来,而秣陵也从此更名为建业。
“你是说那孙家二郎,为自己的新建之都起名叫作建业吗?”曹操闻听此名,不觉哈哈大笑,“他这是想建什么业呢?”
不言而喻,那便是孙仲谋在赤壁之战后的野心初露。
“好吧,既然他想建业,那么我们就且去会会他!”
但这一回,曹操的动兵之念似乎很不专业,从建安十七年的春天到夏天,杀了那被儿子出卖的马腾一族人,又从夏天到秋天,经历了一场螟灾,再从秋天到冬天,直到冬十月,他才正式起动,踏上了东伐孙权的征程。
可是因为拖得太久,事实上孙权已然有准备,他的部将吕蒙恰在此时提出了在江水对岸设立一座坞垒的建议。
一时之间,江东的大小将领都觉得阿蒙多事,按照东吴的传统,那就是坐着船出行,看见时机就上岸杀敌,没时机就待在船上看风景,多么惬意,为什么要劳心劳力造什么坞垒呢?
吕蒙却很认真,“吴下阿蒙”一旦考究起来,那还真是比谁都要专业。他说,你们这些家伙,想得太简单了,打仗有这么容易吗?万一不顺利了你怎么办!要知道战争中不会永远百战百胜,倘若你们在岸边脱下盔甲休整,而敌方骑兵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杀到,到时候势如风暴,我们不要说上船,就连跳到水里都来不及啊!
这话还真入了孙权的耳朵,他觉得很有道理。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是孙坚,也不是孙策,那爷俩儿多半只会考虑进攻,防守甚少。而他恰恰是孙权,迅疾如猛虎,那太难,还是多考虑防守的预备,更为契合实际。
所以,就在曹操南下之前,孙权在长江对岸的濡须之地,也就是濡须水的两岸,修建起了像模像样的城堡与船坞,因为坞的形状像横卧形的半弦月,便起名叫作偃月坞。而若是从地理而言,便有另一个名字,就是濡须坞。
这地方还真是选得极好,一边是濡须山,另一边也有山,叫作七宝山,两山对峙,一水中流,内有巢湖可以屯驻水军,外出则可望江
淮而窥中原。
所谓天下事总是英雄所见略同,果然,不久曹操便来了,他也看中了濡须口这个位置,于是水陆大军,就从谯县向濡须口行进。
这时,荀彧刚好赶到大营,曹操便说了:
“文若你来得正好,军中事务众多,我一个人也忙不过来,你就先别回去了,在这里帮我一帮!”
这话说得荀彧无法推辞,于是便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持节,做丞相的参军。
听这些官名,感觉荀彧这回要做南征的总智囊似的。可没几天,曹操大军向濡须口进发之际,荀彧却又被留在了寿春。
这是什么意思呢?叫我来做参军,又不让我随军,到底我能参什么军呢?
但也有人说,荀彧这时偶感风寒,生了点小病,所以曹操就让他在后方稍作休养。而且对这位智囊,曹操还颇为体贴,走在路上还不忘送回来一个饭盒,说是特别的点心,一定要请荀彧亲启。
听上去还真令人感动!
据说荀彧当时也颇感动,一时之间老泪纵横……
可问题是第二天,当侍从给荀彧大人送去“寒具”,也就是汉人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的小点心(实际上就等于现代人吃的豆浆、油条、肉包子)时,却发现屋内香如故,荀令君却已“岿然不动”。
若干年后,晋人习凿齿在《襄阳记》中写道:“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说的是荀彧但凡去谁家,谁家客堂间就会留香三日。原来荀彧喜欢香味,常将衣服熏香--这似乎也是当时文化人的一种风雅嗜好,所以后来有诗云:
“熏香荀令偏怜少,傅粉何郎不解愁。”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古龙先生顿生灵感,有了《楚留香传奇》这么一段武侠佳作。
可此时的问题在于,当人们打开房门之时,一代名士荀文若已经魂归九天,唯有这香气久散不去。
他选择了自杀!
具体而言,是服毒自尽。用后世的官方口径来说,那就是自绝于人民了--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据说,答案就在那个食盒之中。
或许是有人好奇,显然更是为了查明究竟,有人打
开了那个丞相亲送的食盒,想看看其中究竟是何物?然而,盒子里一无所有。
空盒子是什么意思呢?
空就是没有,空盒子其实是没有意思的。
这是不是说,荀彧你活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既然没什么意思,那便就此告别吧!
但,即便是空,其实也是有意思的。瑜伽佛经云:空者,谓离一切烦恼等故。道家则云:空即是无。大道没有穷尽,你若修道直修到连空也彻底看破,空便也成了假象,所谓无之又无,连无也不存在了,那才是真正的“空”呢!
可事实上,盒子一定就真是空的吗?
令荀彧死亡的毒药,又从何处而来?
难道就不会是盒子里真正的储藏之物吗?
有可能吗?
笔者曰:有!
但不论如何,唯一可以肯定的便是荀彧自杀了。
自杀,又是因为什么缘故?
至少,可以断定他不是殉情自杀,五十岁的老男人,通常不大会有这念想。也不是为了什么财气,他不缺那个。
事实上,荀彧的死,是他对自己命运的选择,也是对士大夫精神的一种诠释,所谓大忠、大仁、大义、大勇,都在其中。我们没有资格去妄议这种选择,唯有持一种敬意。这就是荀彧的人生,时年五十岁,比许多人活得都短。但是他的人生很自我,他在这五十年的人生中寻求到了他心目中的真义,而这真义,恰恰是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苦苦追求的!
我是谁?谁又是我?荀彧以他的死给出了人生的答案:我便是荀彧,荀彧便是我!
倘若我不能做我,那便只有香如故。
那一日,想来荀彧依旧熏了香,然后安详地服下毒药。
此后,曹操与汉室的矛盾迅速激化,血雨腥风一次次上演,但是这一切已经与荀彧无关。
他是一个真文人,一个真正的士大夫,只可惜他识人不准--严格说来,也不能说是不准,只不过形势变化太快,人也变得太快而已。
以荀彧的道德标准与人生理念而言,曹操是该惭愧的。因为事实上正是曹阿瞒背弃了当初的人生理念,而非荀彧。
想起司马懿的
那句话:“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至少在这一点上,笔者与司马懿的观点是一致的。
所以,通鉴叙事至此,也超越史书言简意赅的通常标准,格外地加了一句当时舆论对荀彧之死的反应:
“时人皆惜之。”
而且这“时人”,很可能就包括曹操在内。
据说,还有一种可能,曹操送给荀彧这盒子,或许并不是要他服毒自尽,而只是告诫他:
“少说话!好好地安享富贵。”
少说话,就意味荀彧的权力被架空,可是富贵依旧在--你岁数也大了,何必闹腾呢?安享晚年,含饴弄孙岂不是很好!
如此而已!
但为什么要特别传递这样的意思呢?原因就在于荀彧在曹操想当魏公之际所表示的反对意见。
一把手想做什么事,二把手却执意反对,这怎么行呢?
所以,曹操便有了警告他的意思。
可谁曾想,老荀索性来了个服毒自尽呢!
关于荀彧自杀这件事,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来自曹操的对手。说是荀彧自杀之后有几个士兵逃往江东,告诉孙权说:
“啊呀,不得了啦,荀彧被曹操给逼死了!”
那孙权自然要问,这是为了什么啊?那士兵便说出了里头的内幕,原来啊,曹**着荀彧,叫他一定要杀掉汉献帝的皇后伏氏,荀彧说这怎么行呢?人家毕竟是一国之后,按礼论那就是**,岂有乱来的道理!
于是,因为这个缘故,荀彧便自杀以表其志。
孙权还把这件事写在露布(一种写有文字用以通报四方的旗子,军事上多用于报捷)上快递给刘备,老刘一听说这事,便写下八字评语:
“老贼不死,祸乱未已!”
不知是真是假,唯一可以知晓的事实是,伏皇后要过几年才出事,暂且安康,如果说这是因为荀彧舍死相保的缘故,那可真有些让人吃惊!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让曹操心里有点慌。
接到荀彧自尽的报告时,曹操正在向濡须口进发的路上,要不要停止前进,先回去帮他办丧事呢?
曹操想了许久,还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