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老友决裂,你叫我怎么做

    --

    八十一 仲达!荀彧为曹操推荐的那些人

    一直等到关东联军解散,诸侯们忙着打架,董卓则急着去关中之际,河内的战火渐渐平息下来,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县。父亲不在身边,身为长兄的他便充当起了父亲的角色,带着几个兄弟,坚持到曹操兵至温县,这时,犹记挂司马防当年提拔之恩的曹操,便让司马朗出来做自己的掾属,锻炼一段时光之后又放任其出去做地方官。

    而在此时,老大既然出去做官,家里的老二司马懿便成了新的家中实际之长,可到了建安六年,年过三十的他便也要走仕途,出来做郡府里的财务官(上计掾)。结果没做多久,司空曹操的一封调任令便颁发过来,叫他进京,来司空府任职。

    这时便有故事出来了,据说司马懿不想在曹操手下任职,所以借口说自己有风痹的毛病,无法胜任官职。

    这风痹又是何病?与曹操的中风是不是一码事呢?

    还真不是,所谓风痹,就是一种因为风寒湿的侵袭而引发腿啊胳膊啊腰啊疼痛麻木的病症而已。

    曹操信不?

    他不信。听说司马家的二小子在家一直欢得很,怎么我一召唤他,他就生病啦?于是他这就派人过去查看,简直就和华佗骗曹操说他老婆生病了那剧情一模一样,只是司马懿比华佗精太多,曹操的使者未至,他便已经跟人报说,风痹病发作啦,身体真起不来了。

    要说曹操的使者也真不是混饭吃的,人家很敬业,居然在大晚上偷偷扒进司马家院子瞧,甚至大半夜的潜入屋子里看,而那司马懿呢,也真是配合得极好,完全就似真的风痹发作一般,瘫痪在床,毫无破绽。

    于是,这一回便罢了。

    可到了公元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战那一年,已然正式做丞相的曹操再度派人来征召时,司马懿便挡不住了。

    这次征召之前还有一个小插曲,据说曹洪此时也看中了司马懿,想让这小子过来做自己的秘书,以防才疏学浅的自己在大场合出洋相。

    曹洪也不想想,司马懿这小子连你老大曹操的征召都拒而不应,何况是你呢?自然依旧是装病,拄着拐杖说,不好意思啊,我实在是来不了啊!

    曹洪立马就火了,这不是给脸不要脸吗?立马找曹操,跟曹操说司马朗的弟弟司马懿啊,这家伙真不是东西啊,他居然装病,不愿意出来为朝廷效力。

    曹操说,这是怎么回事啊,他是大汉的人,就该出来为大汉做事,岂有推脱的道理?但好像听说他有病来着……

    “有病?这小子要是有病,我就敢去治他,保管治好!”

    曹洪说得这

    么斩钉截铁,曹操就又派出一拨使者去河内,临行之前吩咐下一句话:

    “这小子要是再推托,甭管真病假病,就给我五花大绑,绑到京城里给我看看!”

    这话传出去,或许便入了司马懿的耳朵。司马懿一听这回来势凶猛,怕是躲不过去了,既然如此,那就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于是使者一来,他便把手杖扔掉:

    “哎呀,托曹丞相的福,我病了许久,但一听说丞相要我为国家出力,连日来便精神抖擞,竟然痊愈啦!走,这就跟你走!”

    虽然如此,可这个时候曹营里人才济济,荀彧、荀攸、程昱、贾诩,哪一个不比你司马懿强出许多,所以,两次去请才出来的司马懿,也只能从“文学掾”这样的文字秘书职位做起。

    老实说,在这个时候,曹操并不重视这个小年轻。

    倒是他的儿子曹丕,大约是因为年龄较为接近的缘故,与这司马老哥颇谈得来。曹丕是“80后”,司马懿则是“70年末”的人,论见识、履历,都会有相互吸引之处。

    那么,就先这么着吧!

    如此说来,好像司马懿的出仕无关他人,可事实上,这份记录,或许因为他的特殊身份,而有遭篡改的可能。

    譬如说,司马懿的出仕,很可能并非故事里所描述的那样,是曹操求才若渴而司马懿执意不从。

    首先来看,对于河内郡的第一次征召,司马懿为何会拒绝?

    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因为当时的河内太守,就是那位魏种--那是个什么人?早年就曾在曹操手下叛变过一次,再次被捉住之后,获得曹操的原谅,这才出来做了河内太守。

    试问,对未来有长远规划的司马懿,又怎么会在这样一个有劣迹的人荐举之下出来做事呢?要知道,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是最为重要的,尤其是在那个时候,无论如何,司马懿也不会将自己的履历交给这样一个人。

    而曹洪呢,虽然比魏种要强很多,但毕竟是曹营里的中层干部,在中层之下混饭吃,那就只能长久地做下层,苦熬几年等曹洪有了大出息之后或许才有发迹的可能。

    司马懿何等精明,自然不会投身于中层干部曹洪。他要投,就投老大曹操的幕下。

    自然,要引起曹操的注意,那就必须有不一样的亮相方式。先装病拒绝你的第一次邀请,等你心痒痒之际,再欣然答应你的二次邀请,这就叫作矜持!

    可是,万不能如诸葛亮那样,非得凑满三次才肯出来,那是因为找诸葛亮出来的是落魄的刘备,他有资格装。而眼下,征召你的是大汉丞相曹孟德,那么,弄个两次已然是很有面子的事

    了。

    可是,如果等到曹操派人来“硬”征,那就很不好了。最完美的方式,就是找一位曹营之中最有分量的人,帮自己引荐,如此一来,方才是有价值的体现。

    所以,在拒绝曹洪之后,实际上司马懿去拜见了许都城中一位最有声望的人物。

    那便是荀彧!

    许多年之后,司马懿曾如是评价荀彧:“在这数十年间,那些我听说过或是亲眼所见的人物之中,实在是没有一人可以与荀令君相提并论!”

    一方面,这真是实话,因为荀彧确实很了不起;但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阿谀或是感恩,因为司马懿需要荀彧赏识自己、提拔自己,当初若没有他的推荐,这条路其实很难走下去。

    正是因为荀彧的美言推荐,曹操这才爱屋及乌,对司马懿起了选用之心。于是,在赤壁之战前夕就任大汉丞相之际,任命司马懿做了“文学掾”。

    至于什么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所以招致曹操的猜忌这种事,那纯粹是后人的杜撰。试想,以曹操的性格,若是真怀疑司马懿,又如何会轻易放纵,甚至安置他在自己事业的继承人身边?

    事实上,在曹操眼中,司马懿不过是一个略懂谋略、稍有文采而沉默谨慎的年轻人而已。也正是因为这个,让他做“文学掾”,再合适不过!

    好吧,且按下这头,我们依旧说荀彧。他为曹操做了这么多事,按理说曹操该感激他--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但不要忘了,曹操如今是一辆向魏公之位疾驰的快车,全力加油之下,荀彧就算全力以赴去拉,你拉得住吗?

    “哎呀,我究竟该如何处置他为好呢?”

    而今,曹操枯坐营盘之中,想起的是赤壁之战,那几乎是唯一荀彧没有提供任何意见的军事行动,而原因也就是因为曹操太过自满,不愿再向远在许都的荀令君咨询。

    结果,便是前所未有的惨败!

    老实说,曹操深感自己不能没有荀彧,就好比是鱼儿离不开水,如此重要!

    可是,曹操又想,其实我真的待他不薄啊!

    平定河北之后,他把女儿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儿子,结为亲家。对荀彧本人也是加官晋爵,早在建安八年,就已册封为万岁亭侯,要知道当时曹操自己也只是个侯爵。

    建安十二年,再将荀彧的封邑翻一番,从一千户增加到两千户。同年三月,曹操一度打算让荀彧做三公,与自己同处一个级别。只是荀彧坚决拒绝,这才作罢。

    为什么如此厚待于你,你还不能与我同心同德呢?

    曹操如此一想,心中一股怒火,重又燃起!

    而心头怒火一起,曹操又想起了一件对荀彧颇为

    不利的事。

    这件事需从一个叫樊普的官员说起,此人能耐不大,身份却很特殊,是国舅伏完的妻弟。那日此人将一封书信献给曹操,说是极其重要。曹操拆开一看,居然是伏皇后写给国舅伏完的书信,信中述说曹操杀了董承,早晚会危害皇帝,皇帝急需忠臣效力锄奸云云。

    信是真的,事情也是真的。建安五年,董承联合刘备企图发动政变,被曹操发觉,后诛杀董承,牵连到宫中的董贵人。当时董贵人身怀龙种,伏皇后以此为借口向曹操求情,结果被一口拒绝。

    诚然,因为董贵人的惨死,伏皇后也起了兔死狐悲之心。

    可虽然如此,事实上伏皇后却根本没有动手的实力,不但她没有,就连国舅伏完也丝毫没有。

    所以,伏完直到死的那一天,都没再提这事。

    宫中的伏皇后,大概也渐渐死了心。

    赤壁之战后一年,伏完去世,这剧情似乎就该这么结束了,本来嘛,就没有发动的基础,没有火柴,单有一个空盒子,能起什么火呢?

    可偏偏这个时候,这个叫作樊普的人出来了,他告诉了曹操。

    他不但揭露了整个密谋过程,还告诉曹操,朝中有一位大人物,其实也知道这件事。

    那是谁呢?

    便是荀彧!

    在一本东晋人写的《魏氏春秋》中如此描绘过这一事件,说荀彧在这个时候从许都写了封信给曹操,说,你啊,应该把女儿送进皇宫,做大汉天子的皇后,这样做啊,对皇帝好,对你也好!

    应该说,这是一个尚属可行的方案。可问题是,荀彧为什么会在这时突然有此建议呢?

    曹操便与荀彧相见,地点可能是邺城,因为远离中心,说话方便。

    “文若,你到底是什么意思啊?****不是有皇后吗,这又如何使得呢?”

    荀彧说:“孟德啊,你有所不知,那个伏皇后脾气很不好,关键是她还没有儿子,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啊!”

    曹操笑了,没儿子可以慢慢养嘛,何必一定要废除呢?

    这时候,荀彧便说出了一件事,原来,当年伏完在收到皇后的书信之后,曾向他透露此事,荀彧表示反对,这才云收雾散。

    曹操大吃一惊。

    他吃惊,不是因为这件事,这事已然有樊普来告密了。

    他吃惊,是因为想不到荀彧竟然真的知道这事,可是一直拖到现在才告知!

    他立刻质问荀彧,你怎么不早说啊?

    荀彧挠了挠头,说以前好像跟你说过这个事,大概是你事忙忘了吧!

    岂有此理,我难道是这么糊涂的人吗?

    的确,曹操不是好糊弄的,这么大的事,如果荀彧真讲过,他怎会不记得?曹操

    坚持说没讲过,荀彧只好退后一步,承认大概是没讲过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不讲呢?

    因为当时正值你与袁氏决战的关键时刻,所以未能及时相告吧!

    可是,曹操依旧不肯放过:“若是当时不便讲,事后何不说清楚呢?”

    是啊,这么重要的事,居然拖到现在,好像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荀彧哑口无言,只好低头认错,请求曹操的原谅。

    其实,荀彧隐瞒此事的真实理由,多少也能明白,那便是要保护汉献帝。因为此事一旦暴露,皇后要倒霉,而皇帝与皇后是夫妻,一张床上的人,焉能说毫不知情,肯定也要遭殃!

    当年伏皇后要国舅起兵反对曹操,荀彧反对,那是因为他明白,没有曹操,便没有此时的大汉朝廷,没有汉献帝你们夫妻俩的安身之所。要知道,大汉皇室眼下的安定,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曹操的存在。

    若是袁绍、孙权乃至刘备、刘表、刘璋坐在曹操眼下这个位置上,你以为他们会比曹操更好吗?

    荀彧觉得未必。

    所以,他希望汉献帝夫妻莫胡闹。

    可是,荀彧也不会将这事件第一时间告诉曹操,因为他担心一旦事发,曹操就会采取暴烈举动,搞不好杀国舅、杀皇后乃至弑君都有可能。

    对于许都朝廷而言,那将是毁灭性的打击。荀彧这些年来劳心劳力创造下来的安定环境,将彻底化为乌有。

    “那么做,值得吗?”

    荀彧显然认为这个不值,所以他选择了匿而不告。

    你不说、我不说、她不说,这事不就烂了吗?

    然而,世间事总是不循人心而为之,最后,在伏完死去多年后,居然还是被捅了出来。当荀彧获悉这一噩耗后,他立刻意识到:

    至少,伏皇后是保不住了!

    那么,尽量保住皇帝吧--而要保住皇帝,最好的办法就是立一位新皇后,而让曹操的女儿做这样一个角色,应该是最完美的选择吧!

    如果曹操的女儿做了皇后,皇帝就是曹操的女婿,如此一来,曹刘的矛盾似乎就不复存在了。假如说不久之后曹皇后能为皇帝生下太子,那么曹操的外孙就是将来的大汉天子,曹丕则是未来天子的娘舅--汉室不就可以保存下去了吗!

    荀彧狂喜,这就是他想出的完美方案,对两家都有利。

    问题是,这样一条妙计,似乎不能与曹操明说--他能领会吗?

    曹操闭上双目,似乎是在凝气养神。

    荀彧默默地看着他,心中捉摸不定。

    “好吧,那么就这样吧!”

    最后,曹操如是说。

    荀彧点头,可事实上却并未明白阿瞒究竟是做了什么决定,就这样--到底是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