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 荆州!这便是治愈心病的药
既然如此,曹操还能怎么着呢?唯有加紧防御而已。
不过,其实他还有一线指望,那就是看似严密的孙刘联盟,会在数年之间,发生明显的裂痕,甚至于数年之后,会有剧烈的变化。这正是曹操祈求的场景。
而荆州,便是治愈他此时心病的最佳药方。
他觉得会有这种机会,因为刘玄德这个家伙,他是熟悉的。这人说不上有什么特别厉害的军事才干,若是单论用兵,他显然与自己差得太远;可在用人,精确而言是在收买人心这一点上,来自较低阶层、比曹孙都更有基层生活经验的他显然有自己的独特心法。
眼下,他便来到孙氏的京口基地,找孙老二面谈,谈什么呢?那就是索要荆州的江北四郡,这也就是所谓的“借荆州”之由来。
可问题是借到没有呢?也就在孙权再三考虑是否要答应妹婿的这个请求之际,周瑜来信了,他说:
“刘备这人啊,就是一个十足的枭雄!他的手下,又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熊虎猛将,所以我知道,他一定不肯长期地屈居人下(实际上就是说不会甘愿居于孙权之下)!”
那么,是否要加强对刘备的控制呢?周瑜又提出一个办法来:
“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给刘备造一所华丽的大宅子,送给他多多的美女以及其他声色犬马之物,总而言之,一定要将他留在江东,使其留恋于这种奢华的生活。”
那么,把刘备留在江东享受美色,周瑜又想做什么呢?
“如果刘备真的留在了江东,那么我就可以凭借孙刘两家联军总指挥的名义,将关羽、张飞分派到不同的位置驻扎,甚至是带领他们行军作战,击败曹操,成就大事!”
周瑜的这个计划,显然是孙权一方最美好的设想,包括吕范在内的江东臣子,都劝孙权软禁刘备,实施周氏计划。
关键在于,实施这样的计划,需要孙权也有周瑜一样的雄才伟略,可事实上孙权的才略谈不上雄伟,所以也就难以实施这般的计划。结果便是刘备安然回到了公安,许多时日后才获知内幕--这大概是从庞统口中获悉,因为庞统正是以周瑜幕僚的身份,跳槽来到了刘备阵营,也唯有他能如此明悉周瑜的意图。
不过,虽然软禁刘备的意图未能获得孙权的认可,但周瑜仍然对自己的“南北朝计划”信心十足。不久他就来到京口,亲口对孙权说:
“曹操在赤壁刚刚遭遇重挫
,短时间内不会再来招惹我们。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向西夺取益州!”
周瑜的计划是:他做主将,孙权的堂兄弟孙瑜做副将,两人向西深入巴蜀之地,兼并刘璋、张鲁,而后由孙瑜镇守益州,并与凉州的马超结成盟友。周瑜自己呢,再从巴蜀归来,与孙权再谋下一步的北伐计划。
可以想见,若此事成真,孙瑜从西联合马超进军,周瑜则从中间北上,孙权在东线呼应,如此三线并进,显然要比后来的诸葛亮独自北伐要有威胁得多,说不定还真有成功的可能!
这个计划,自然令孙权欢欣鼓舞不已,他显然知道这个三线并进的方案倘若成真,对他意味着什么。于是立即拍板同意!
《三国演义》到此处,虚构了一段情节,说周瑜其实是假装西征,真实目的是要拿下刘备,待他出城劳军,就将他斩首示众。结果计划被诸葛亮识破,周瑜兵到公安,只听一声梆子响,就见赵云严阵以待,关羽、张飞、黄忠、魏延四路兵马纷纷杀来,周瑜怒气填胸、箭疮崩裂,以致坠于马下。救将起来,又听说刘备正与那诸葛亮在山上很热烈地喝酒聊天,他便咬牙切齿,要去真的打西川。
可是船行至巴丘(这又是《三国演义》的地理错误,巴丘就是今湖南的岳阳,周瑜从江陵出发向西入蜀,就不可能调头去东南方向的洞庭湖玩耍),又有一路伏兵出来,拦住周瑜去路。那诸葛亮又送来一封书信,说你劳师远征,颇有顾头不顾尾的架势,倘若曹操这时候来袭,你该如何处置呢?
结果就是这么一封信,居然将周瑜气死在船上,从此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名言。
老实说,这是段很精彩的故事演绎,波澜迭起,戏码一个接一个,只不过完全不是事实,仅仅是演义而已。
真实的历史则是,周瑜返回江陵,打点行装,准备开启他的西征计划。可就在船行至巴丘之际(他从京口返回江陵,途中经过巴丘,这个是符合地理位置的,可见说史者显然是为了故事精彩,有意将这巴丘之名移植过去,由此发生地理错误),他居然病发,而且这病来得又急又狠,以至于没多少时间便生命垂危,在写下给孙权的最后书信之后便撒手人寰。
周瑜的死,实在是很突然。以年龄论,这一年他才三十六岁,正是有为做大事的年纪。有人说他这是箭伤发作,也就是在江
陵城下中的那一箭,按理说他在负伤之后该好好休息,然而他自负年轻,劳累过度,以至于旧伤发作而死。说起来,这其实就是一种“过劳死”--压力太大或是太过兴奋,导致心脏或是心脑血管无法承担过重的压力,剧烈发生病变,直接导致死亡。
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唯有一件事,便是“江东的大脑”在这一刻死亡,直接导致了孙权势力在随后几年的无所作为甚至是步步退缩。
这是孙权的不幸,却十足是曹操与刘备的大幸。从此之后,刘备便从蜷缩一角的偎灶猫摇身变成华南虎,没多久便吞荆并益,完成三足鼎立之局面。而对于曹操而言,周瑜的死,也意味着东线战场之上,此前的完全防守姿态可以稍稍改变,露出点反攻的意思来。
这,便是建安十七年的东征孙权。
可是在东征部队准备完毕,向东推进到谯县--也就是曹操的老家之际,他忽然将大队人马停了下来。
停下来这一夜,曹操独自坐在大营里,想了许久。
想什么呢?想一个人!
想女人吗?不是,是想一个男人,而且是个老男人。
曹操想的这个人,就是荀彧。
曹操依然记得荀彧初来时的情景,那时荀彧只有二十九岁,而曹操也才三十七岁,相差八岁。
当时令曹操感到奇怪的是,荀彧原本是袁绍那边的谋士,却宁愿舍弃强大的舞台,来到尚且弱小几乎不值一提的阿瞒旗下。
曹操想起了张良。
四百年前,刘邦在颍川与张良初会,据说当时两人便相见恨晚。于是张良便离开无力振作的韩王,成为刘邦的谋士--张良相韩,韩没一点起色,相汉,便风生火起。可见,火柴还是要与火柴盒相摩擦才会起火,与泥土摩擦再久,也不会有什么化学反应。
此后,便有了张良的一系列献策。第一次,当南阳郡的秦军退守宛城固守之际,刘邦的兵团明里攻城不下、黯然离开,实际上却在夜间抄小路回顾,拂晓时分将城池团团包围,秦军果然张皇失措,唯有投降。第二次,则是在入关中的门户峣关之下,先用财币动摇守将的心智,而后趁其懈怠之时发起攻势,大破秦军。第三次,在咸阳城中,为纵情于宫廷富贵的刘邦分析天下大势,终于令刘邦听从樊哙的意见,更有约法三章的动议。第四次,在鸿门宴上,也是张良,为刘邦出了一个与项伯结为亲家的计策,从而获得项氏
内应,摆脱一时****的危局。第五次,则是在刘邦入蜀之际,他建议刘邦焚毁栈道,表示再不东归之决心,缓解了项羽的猜忌。第六次,在项羽打算回击刘邦之际,张良又将齐王田荣即将背叛的消息泄露与他,以至于项羽被东方之乱所引,为刘邦赢得了整顿之良机。第七次,在刘邦屡次被项羽击破、心灰意冷之际,提出计策,发动与项羽结怨的英布、彭越,加上本方的韩信,运用这三角力量,最终破楚。第八次,当楚汉相持于荥阳,汉军渐入危机之际,刘邦一度要采用郦食其的建议,分封所谓的六国之后时,依旧是张良,力阻其实施。第九次,当项羽渐露颓势,两家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之时,也是张良,看出了项羽腹背受敌、捉襟见肘之窘,于是力劝刘邦追击,终于成垓下之局。第十次,当项羽愤而回击,刘邦遇挫难以化解之时,依旧是张良,提出要与彭越、韩信共分天下的划地方案,二人知晓后,于两月之后果然兵至垓下。
也正是因为这十次关键时刻的献策,所以刘邦也不得不承认:
“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这种事,我真的是远不如张子房啊!”
在曹操看来,他也有一个张良,那便是荀彧。
荀彧同样也有数次关键时刻的献策,挽救了曹操。
第一次,便是急于为父报仇的曹操,东征徐州,结果引发兖州的叛乱,当时正是荀彧为曹操保留下三座城池,使曹操不至于无家可归。第二次,当曹操、吕布僵持之际,东方又传来陶谦的死讯,曹操就打算放弃兖州,转取徐州做自己的基地,幸亏被荀彧拦住,这才坚持留在了兖州,继续与吕布纠缠。第三次,便是“迎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在曹营内部引发一场大争论时,是荀彧,支持曹操做出了最后的决定。第四次,则是在官渡之战最危急的时刻,是他为动摇的曹操鼓励打气,终于取得了对袁氏的胜利。第五次,在平定河北之后,也是出自荀彧的谋划,使曹操做出了轻骑袭荆州,在刘表刚死、荆州君臣之心尚未稳固之际,夺取了荆州九郡。
而除此之外,荀彧更大的功绩,是为曹操推荐了一批人才,代表人物如荀攸、戏志才、郭嘉和钟繇,这些人都是曹营的第一等人物,或居中谋划,或出镇一方,为曹操出力不小。
算得上失误的,恐怕是严象,这人据说年少之时颇有才学,可
事实只是个眼高于顶的。他曾举孙权做茂才,结果却被孙策手下的李术所杀。
另一人则是司马懿,他的父亲便是当年曾荐举曹操做洛阳北部尉的司马防。
司马防一直活到了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曹操去世的前一年。据说,曹操曾召他到邺城宴饮,提及当年做尉之事,司马防还颇直接地说:
“要说我推举大王你的那时候,你的本事也就能做个尉而已!”
呵呵,曹操大笑,觉得司马防虽老,却意气未衰,很是可爱。
也正因为这层关系,曹操对司马家的人颇有照顾之意,司马防的长子司马朗便被他选拔,做了司空掾属。
虽然有照顾故人的意思,但司马朗倒也颇有才学。关东诸侯反董之际,司马懿家乡温县不远处的野王县,住着曾任冀州刺史的李某人。因为害怕战乱,他就想迁居到温县。司马朗觉得这家伙一动,必然会引发山地各县百姓的恐慌,战局这么乱,随随便便一个举动都会引发不必要的慌乱,更何况是一个有身份的人,无缘无故,突然要搬去邻县。
“他一定是得了什么消息,知道这边要乱了,所以往温县跑!”
如此的猜测很平常,所以李某人一动,全县老百姓也跟着动,并且由动生乱,连累温县也遭劫掠。
据说,当时的司马朗便对这一事件做出了精确的预测,以至于当时许多人对这年轻人感到惊奇。
而这个时候,司马家的家长司马防正在洛阳担任治书御史,家人也跟随进京。但随着战争局势的恶化,董卓又要西迁长安,司马防自然要跟着西迁,他就希望儿子司马朗能回到温县去。
也就是这么一动,他被董卓的兵给捉住了,虽然凭借伶牙俐齿将老董一时糊弄过去,但显然依旧在危险之中,最后还是依靠贿赂这种非常手段得到了回家的机会。而到达温县之后,又是他,告诉乡中父老,这地方不能再停留,因为这里距离京城太近,战火迟早会殃及这里,应该趁早出发,先找一块相对安全的地方避乱,而后再作长远考虑。
这故事和荀彧早年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可见乱世到来之际,避难总是最重要的选择。而结果也差不多,大家都不信司马朗的话,最后只有司马朗和朋友带着家人离开--数月之后,河内郡便成了战乱与劫掠的炼狱,据说半数以上的百姓被杀。不论是死在董军手里还是死在盟军手里,反正都是一个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