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九 荀彧!万万没想到反对之声竟来自于他

    曹操此时膨胀的权力欲望,已然无法自我控制--这是确实无疑了!

    然而,就在文臣武官们几乎一致地要推举曹操接受这“九锡”待遇之际,却发生了“荀彧事件”。

    老实说,这一事件的发生,令整个许都朝廷都大感意外,尤其是曹操。曹操要接受“九锡”,自然已考虑到会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反对之声,可是他万万没想到会是荀彧。

    而且,荀彧不是在私下里对曹操有所劝诫,而是在朝堂之上,在赫赫群臣之中,一字一顿地说:

    “曹公当年是为了实践大义而起兵,一心一意,辅佐天子、安定国家。芸芸诸公,你们应该懂得君子爱人以德的道理,不应这么做!”

    荀彧,很长时间以来几乎就是曹操阵营中的老二,曹操但凡出兵,后方的一切事务,便统统交付给他处置。这样的信任,是曹营之中任何一个谋士所无法比拟的!

    可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老实说,曹操很想不通,岂止是想不通,简直是震惊到无言以对。可事实上,荀彧也很想不通,岂止是想不通,简直是惊愕到难以言表。

    他这是怎么啦?如何能违背当初的道义呢?

    双方都是这么想,只不过曹操所指的“道义”,是一直以来两人之间难以割裂的彼此的信任与互相帮持,是朋友与搭档之间的道义。而荀彧所谓的“道义”,则是两人对于这大汉朝的忠诚。

    这,便到了建安十七年的秋冬季节。

    可以说,这时节,对于曹操而言,东边和西边都有麻烦。

    先来说西边,那便是不死的马超,他依旧在关中活动,据说驻扎的地点,就在今陕西的蓝田。

    马儿将卷土重来,这几乎是肯定的事实!

    首先出动的,是梁兴。

    梁兴这人在《三国演义》里纯属跑龙套的,可在真实的世界里,多少还有一些他自己的戏份。譬如说十四年前,便是他与几个人合作,打败了祸乱汉朝的李傕,并最终砍下他的头颅,送到汉家天子所在的许都。

    而在去年,他也曾以步骑五千人对曹军大将徐晃实施过一场夜袭,虽然被击退,但不得不承认,毕竟也是一次有战术意识的行动。而当马韩联军溃败之际,他便退往蓝田,对周围郡县不断实施骚扰,那些郡县因为兵力不足,也只能固守城郭,任凭梁兴扫荡城外之地。

    到这一年,梁兴已然掳掠了五千多户人家,多个县城的县令

    都逃往京兆重地--左冯翊的治所高陵。左冯翊的长官是名士郑泰的弟弟郑浑,他虽然不如哥哥那般名满天下,却拥有更实在的本事。

    这本事,首先体现在识人上。当年,他曾前往淮南,袁术恰好在那个时候控制了江淮之地,于是征召他到自己身边,加以优厚待遇。可郑浑事实上一点都不浑,他一转身,便离开淮南,去了豫章。

    为什么离开呢?这便是对时局与人的判断。袁术这人不行,时局更对他不利,迟早会被人所兼并。所以,郑浑投奔了时任豫章太守的好友华歆。随后又应曹操的征召,回到中原,做了两任县官。要说这个时候,兵荒马乱,百姓都穷怕了、乱慌了,以至于不敢养育孩子,甚至生下儿子也不哺育,因为多半养不活。

    郑浑到任之后,又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呢?

    郑浑一到任,便来了个“两手抓”,一手加大对弃婴行为的惩罚力度,另一手则是督促县里百姓种田养蚕。一手治标,另一手才是治本。因为百姓弃婴,是怕没饭吃养不活,你若是能让百姓生活渐渐安定,吃穿都不再担心,岂有不要孩子的道理。

    如此一来,郑浑所治理的县,居然过上了在战争年代算得上小康的生活,所以百姓也铭记他的恩德,生下小孩,很多都起名叫“郑”。

    此时,郑浑已被提升为左冯翊的行政长官。面对梁兴的来袭,他固然是治民的好手,可在军事威胁面前,是否能应对自如呢?

    强敌来袭,援军压根儿就不知在什么地方!大家都有些害怕,于是就有人提议,应该把郡政府迁徙到险要的山地城寨,依靠天险来抵御敌人。

    这主意听上去挺合理,可是郑浑却一口拒绝。因为满城老小,一旦出城,很容易出纰漏,若是敌军恰在此时杀到,简直就是人地两失。

    怎么办呢?郑浑的办法就是留在城里固守,一方面做好抵御敌人的准备,而另一方面呢,就是展开劝降攻势,让敌人土崩瓦解。

    这话听上去容易,可实际上很难,人家梁兴是过来攻城掳掠,不是来送货上门的!所以,郑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严守城池,打好防御战。

    于是,城墙修起来了,而郑浑也不单是做个泥水匠而已,他时刻注意着城外人马的举动,慢慢地他发现梁兴这支部队的纪律性很差,士兵自由散漫,甚至兵士的老婆儿女也都跟在大营里。

    眼下正是打仗期间,这些女人小孩儿居然还到处乱晃,于是便被郑浑的人抓到,再用女人去招降她们的男人,结果那些男人也过来了。

    所以,几乎没打什么大仗,梁兴的这支西北军前锋部队便土崩瓦解了,最后他本人只能带着精锐退守到一个叫作鄜城的所在。可这个时候,夏侯渊和徐晃也带着大军杀到,在郑浑的引导和协助之下,攻克了鄜城,将这梁兴的脑袋砍了下来。

    这时候,在左冯翊附近,还有两路盗贼,一路挟持了夏阳、邵陵的地方长官与许多百姓,将他们挟持着进入深山,郑浑于是又去山上剿匪,救出了这两个县的百姓。某个叫作青龙的盗匪头子,杀死了地方官员,郑浑便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派刺客砍下了这位青龙大盗的首级。

    如此一来,左冯翊及其附近的秩序,便渐渐恢复了正常。

    西边暂且就这样了,马超暂时还在休整,至少在这个月内不会出击,所以我们来看东边--这时候的孙权又在闹腾些什么呢?

    对于此时的孙权而言,最大的不幸便是周瑜的早亡。

    而这,未尝不是曹操与刘备的幸事!

    单看《三国演义》,仿佛赤壁之战后,周瑜做的唯一之事就是排挤刘备与诸葛亮,偏偏还总是比诸葛亮少算一步,所以有“三气周瑜”的经典章节。

    可事实上,周瑜自赤壁之战结束后,便在一步步地实施他的“南北朝计划”。那便是从东向西,一步步地推进,将扬州(江东)、荆州、益州这三大州悉数纳入东吴的控制之下。

    而要实现这个计划,周瑜就必须攻克连接这三大州的核心之地--荆州的南郡,而当时驻守此城者,正是曹操的同族兄弟曹仁。

    这一战费时颇长,从建安十三年一直打到建安十四年,激战一年有余,曹仁终于弃城而去。周瑜进驻江陵,就任南郡太守一职。

    周瑜攻克江陵,也就意味着刘备打着刘表旗号重夺荆州的计划破产,他获得的,仅仅是长江南岸一小块土地,那地方本来叫作油江口(油江,是由此注入长江的一条支流),据说因为刘备长期在此驻兵,便有许多来自各地部将的信函,问主公安否?刘备事务繁忙,也不可能每封信都详细回复,便提笔在信函上书写“公安”二字,意思就是“本公安好”,后来竟成为此处的正式地名,至今仍叫作公安县。

    如此一来,刘

    表的儿子刘琦便失去了唯一的价值所在。他本来有兵,可惜此时已然全部被刘备所吞并;他本来也有地,那便是江夏郡,可也早已落入了孙权之手。

    所以,此时的刘琦,已然无兵无地,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原来的荆州臣子,大多数投奔了曹操,小部分则归于刘备旗下。他要文文不行,要武武不行,如何生存便成了个大问题。

    老实说,在刘备眼中,这就是一个多余的人、碍事的人。

    恰在这个时候,年纪尚轻的他,居然一病不起--这时候谁希望他死呢?《三国演义》中说是孙权,因为刘备正是打着他的旗号“借”了荆州。自然,这是小说家言,是为了孙刘荆州冲突的戏码层层递进的需要而已。

    可问题是孙权需要让刘琦死吗?

    不需要!刘琦的生与死,都与他无关。因为孙权在赤壁之战后获得的每一块土地,都来自战争,是周瑜及其部下的流血牺牲与斗智斗勇所得。既然与他无关,也就没有必要有什么瓜葛。

    唯有刘备,需要扫除这一“旧荆州”最后的关系人,为他打造“新荆州”理清障碍。

    正因如此,年纪轻轻的刘琦,便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理由死去。顺便说一句,他的兄弟刘琮,尚在北方做着青州刺史,安稳得很(《三国演义》中说他被杀,纯属虚构)。

    由此看来,刘琦真的如那些荆州旧臣所判断的那样,缺少才智、识人不清,难以在这样的乱世立足。当年刘表放弃他而选择刘琮做继承人,多少是个明智的选择。

    那么,刘琦死后,刘备与孙权又做了些什么呢?那便是来了一场政治联姻。这一年已近五十岁的刘备,迎娶了二十多岁、正值青春年少的孙小妹。在《三国演义》中,小妹有名,叫作孙尚香,不过似乎也是后人所加。

    其实,年龄倒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孙尚香倘若能实施女性魅力,将刘备成功地俘获为裙下之臣,这桩婚事本可以达到孙权、周瑜原来所预想的目的。

    可惜不成!

    为什么不成呢?首先自然是孙尚香本身的原因,据说她的性情很是刚烈勇猛,就好像她哥哥孙策那般,简直就是一头美丽的猛虎。再加上她所带领的一百多个婢女,个个舞刀弄枪,这也太没有脂粉味了!

    这样的强势女,若是能遇上恰当的男人,本来也有机会成就一段美好姻缘。可惜刘备偏偏不是这种

    男人,在他看来,女人就如同衣服,有钱有势时,不妨多买些、买贵些,无财无势之际,那就只能少买些、便宜买。

    刘备此前有甘夫人、糜夫人,其实都不免如此下场。甘夫人为他生下儿子阿斗后,不久就死于荆州。而糜夫人,是徐州富商兼别驾糜竺的妹妹,当年糜竺将她许配给刘备,自然有拉拢关系、表示刘糜一体的意思。可是当曹操南下荆州,万马奔腾之际,她便如飞草一般飘零无踪迹,估计是死于乱军中了。这倒也符合《三国演义》的剧情--赵云推倒一面土墙,将其掩埋。

    甘、糜两位女子,已然算是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刘备在此之前,当还有几任老婆,只不过未留姓氏而已。

    所以,刘备根本就不会在乎自己的女人会如何,女人想要降服这样的男人,太难!何况像孙尚香这般毫无香软功底的女汉子,更是难上加难!

    结果,便如史书所言,刘备每次进入孙娘子的房间,都忐忑不安。如此心情,恐怕也难以达到所谓琴瑟和谐的境界。

    但这种情形,曹操显然不知,他知道的仅仅是:孙刘联姻了,这就意味着两家的联盟更加密切不可分,他想要再度南下,在这两年几乎是不可能了。

    所以,他曾经有一个念想,那就是或许能把江东第一人才周瑜给挖过来,而担当这一重责的便是九江人蒋干。

    在《三国演义》里,蒋干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活宝,他的登场时间,被移到了赤壁之战以前,结果一到江东,便被周瑜当作了反面间谍,不但游说不成功,反而将庞统等一系列江东细作引入自家营盘。

    不过,在真实场景中,老蒋并没有这么不堪,他只是爱辩论,以至于号称“江淮第一辩才”而已。此时他便奉了曹操的命令,戴上葛草巾,以私人身份拜访昔日好友周瑜。而那周瑜,也亲到营门口相迎,陪他参观大营,检阅部队军备,然后该吃吃、该喝喝,之后便向蒋干坦诚相告: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遇上的是知道我心思的主子,外面看上去是君臣,实际上却有骨肉亲情,如此这般,就算苏秦、张仪再生,又如何能转移我的志向呢?”

    蒋干微微一笑,确实如此,周瑜说的一点都没错。于是他也就没再多说一个字,从容而退,回来告诉曹操,周瑜这家伙,已然死心跟随孙氏,不是随便什么人能挖的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