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 董昭!他突然提议实施封建
可问题就在于,看不出,并不等于完全没有。
若是从后来的演变往前推,说曹操只是暗藏图谋、一步步推进而已,那也确实有这个可能。
但推理毕竟只是推理,可能也终究只是可能。以事实说话,可信度远胜于以后来之果而回溯前事之因的推理。
关键,就在这一年的春天,曹操欣然接受了“赞拜不名、剑履上朝、入朝不趋”的萧何、董卓式的待遇。
这主意究竟是谁提出的呢?
曹操的文官群,出色的人实在不少,“二荀”、郭嘉、程昱、董昭、贾诩、刘晔……这些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所以原本在刘备阵营中位置也蛮重要的徐庶,一到曹方便立马被边缘化,事实上也不完全是受到排斥(虽然多少会有一点),而是这边人才实在太多。
郭嘉,已早逝多年,这便不去说他。而荀彧的人格、立场,注定他不会做这样一件事。
荀攸呢?这大概是曹操阵营中真正的智者,聪明到了极致,以至于周围臣僚,几乎不能发觉他的智谋所在。甚至为曹操献纳的每一份建议与谋略,都隐匿不言。
这样的人,即便要说什么,也只会悄悄地在幕后与曹操言语,断不会做如此行径的推手!那活儿技术含量太低,他不屑干;为了献媚而说那些话,格调更低,他也决不可能说。而最重要的是,他与荀彧的亲属关系,注定他不会明显地拆自家叔叔的台。
所以,也不是荀攸。
那么程昱呢?
这人极聪明,可是也有自己的问题,据说是道德有亏--具体而言,便是在当年曹操缺粮到极限之际,他曾尽一切可能为曹操搜集军粮,甚至有传言说,他供应给曹操部队的粮食中有人肉!
难道是他杀死无辜的平民,而后腌制成人肉脯作为军粮交付前线?
这条记载很含糊,只能说是姑且存疑。
但程昱的性格比较刚愎自用,很难与同事处理好关系,却是可以肯定的。甚至与其关系不佳的人,干脆向曹操告黑状,说这家伙有谋反的意思。
曹操笑了,你说某个武将要造反,那我还真信多少会有那么点影子。可你偏说老程,哈哈,他顶多就是脾气急点,说话有些傲而已,至于造反,那就未必了!
人际关系如此,程昱便不太可能做那种劝谏的事,即便参与其中,也只是附和而已。
贾诩呢?老贾的绰号是“毒士”,自然以出坏主意而着名于世。可他这种“坏”,却与小人的那种“坏”
完全不同。他不会帮曹操干那种事,所以事后曹操也没有对他有什么特殊的待遇相报。
至于刘晔,此时做着曹操的仓曹掾,他的作用,似乎要等到后来才会慢慢显现出来。
所以,只剩下了董昭!
据说,董昭在这个时候提出了一份重大建议:
“自从初平年间起兵勤王以来,已然二十余年光阴流转,东征西战、平除祸乱,曹相为大汉江山建立的功勋实在不小,所以我以为,应该恢复古代的封建制度,按照功劳大小分封五等爵位。”
所谓“古代的封建制度”,那自然是当年周天子分封诸侯的往事。这种体制,早就在秦灭六国之后就遭到秦始皇的否定。可还是有很多人向往得很,包括韩信在内,都指望着刘邦兴汉之后能割裂土地、分封诸侯。而当时的刘邦,确实也无法完全实行郡县制,唯有采用封建与郡县的交杂方式来实现过渡。
可随着岁月变迁,汉室的数百年大一统之下,其实无论是贵族还是百姓,都已然习惯了郡县制度,分封早已是过眼云烟。所以,两汉交替之际,刘秀的功臣们,便再无争封地的可能。按理言之,到了建安这个年代,董昭再提恢复封建制度,就有些突兀了。
问题就在于,董昭的“突兀”有他的原因。
那就是,有一拨人正千方百计要抬高曹操的地位,尤其是要解决曹丞相与汉天子之间究竟谁说了算的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呢?说起来其实也简单,汉献帝虽然是个傀儡,但毕竟是一朝之君,曹操身在许昌,若是骄横跋扈、说一不二,那么便很容易陷入反对派的围攻之中。
“大家瞧瞧,曹阿瞒果然是王莽再世,他压根儿就不把天子放在眼里,什么奉天子以令诸侯,他分明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孙权、刘备等已然羽翼丰满,曹操暂时无法将他们平除的岁月里,内有天子与心怀不满的反对派、外有反对他的诸侯,曹操又能如何呢?
所以,以董昭为代表的这一拨人,便想出“封建”这个主意来。让天子划出一块地来,分封给曹操,那么曹操就可以离开已成旋涡中心的许都,另建一个新的行政中心。
董昭如此说,曹操自然要表示推让,他说,古代那些分封爵位的人,可都是圣人啊,实在不是我们这种凡夫俗子所能享用的,况且分封制度废弃了那么久,我又如何能担当得起呢?
这话,便有些虚头巴脑了,事实上,曹
操就算不是董昭这份建议的背后指使人与操纵者,至少也是知情人与支持者,说几句推让的话,只不过是中国人的惯用逻辑:假客气、虚推让而已。
所以,董昭只需将台词念完,这任务基本就完成了。而他的台词就是:
“丞相啊!要说自古以来,大臣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如本朝的霍光大将军这种,其实也颇有成就,可说实在的,没有一个能像你这样,建立这么大的功绩。倘若真有你这样功绩的,早就改朝换代了,哪能长久地甘为臣子呢?”
虽然是台词,事却是真的,萧何、霍光乃至东汉一代的许多外戚大将军,权势大过曹操的也不少,可关键有一点是不同的,那就是霍光他们所掌管的局面,是本来就有,是当初刘邦、韩信他们打下来的,而曹操呢?这一片江山,不是汉献帝一坐上龙椅就有,更不是汉献帝去打下来的,而是曹操,带着他的文臣武将东征西战得来的。
换言之,如果说曹操从汉献帝那里得到了什么,那也是很虚的一些东西,土地、人民、军队,都不是天子赐予,而是他自己打下来的。
“明公您现在的功绩,已经超过了当初的伊尹、周公,几乎可以说是尽善尽美,可是呢,太甲、周成王那样的君主却未必可以再遇到(这是在说汉献帝不好吗),百姓却比商、周时代更难以教化。处在执政之位,却让别人在大事上怀疑甚至指责自己,实在是需要慎重考虑啊。”
伊尹当年辅佐太甲,甚至一度将他废弃,直到他有所醒悟才将其召回,这么做,很难想象当年会没有非议。周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也曾一度传出他做“假天子”的传言,甚至有“周公奔楚”的故事。自然,这两位大臣最后都算功德圆满,但其中若是有一丝处理不到位,会不会就出大纰漏了呢?
前汉的霍光,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其实他本身已然做得很是完美,但问题就出在他的家人身上。毒死平民出身的前任皇后,以自家女儿顶替;甚至霍光死后,皇帝按照比同萧何的规格将其下葬,霍家居然还很不满意;终于在最后演变为所谓的谋反事件,结果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
以正常官场阶梯式晋升而上位的伊尹、周公、萧何、霍光这些人,其实已然可以说是良相的极致,可是仍旧不免被诽谤、攻击、陷害乃至陷入最终的危局,更何况是手握兵权、掌权程度远甚于前人的曹操呢?
所以,董昭便说了个“虽然……可是”:
“明公您虽然威德超越了前人,可是若不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奠定根基,为后人做些考虑,那可真是没做到家啊!”
这话有些吊人胃口,他所谓“奠定根基”的办法究竟是什么呢?
董昭说,一个是地,一个是人。地,自然就是地盘。而人,就是人才。你曹操若是真能把天下的人才都笼络在自己帐下,又何愁不能保护自己呢?
说了这么多,老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就是一句话,老曹,你再这样下去可不行,你得为自己弄一块大封地,然后招揽天下英才于帐下。如此一来,地利、人和都在你这边,皇帝纵然有虚无渺茫的天时也无能为力了。
而就更长远而言,董昭其实是向曹操吹响了让其篡位的号角。第一步,把地盘和人才先笼络到自己旗下,与那皇帝划清界限。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起,所有的许昌朝廷官员都该好好想一想:我究竟是大汉天子的官还是大汉丞相曹操的人?
自然,这些是实的,而虚的也是不可免的,那便是所谓“九锡”,即车马、服装、乐器、朱户、纳陛、虎贲、弓矢、斧钺、秬鬯。
说得那么多,且又都是专业名词,是不是有些搞不懂是什么意思啊?那么我就来逐一介绍一下。车马,那自然不是寻常的马车,而是所谓金车大辂与兵车戎辂两种特别型号的马车。辂,其实就是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自然,车配好了,马自然也得特配,那就是必须找八匹纯黑色的马,叫作“玄牡二驷”。这规格,据说是赐给有良好德行的人的。
第二是服装,即所谓“衮冕之服”加上一双红色的鞋子,据说是赐给能安定百姓的人的。
第三则是乐器,有个专用名词叫作“乐县”,包括定音、校音等一套器具,是奏所谓朝廷隆重音乐而需要的专用设备。据说是赐给能让百姓和睦安乐的人的。
第四是朱户,这个好理解,就是在大门上涂红漆。据说是赐给能让人民生活安乐、人口增长之人的。
第五件稀奇玩意儿有个稀奇的名号,叫作“纳陛”,就好比是今日的贵宾专用通道一般,具体来说,可能就是一种木头阶梯,垫在高高的阶梯之下,可以作为一种老人上台阶的辅助工具。据说是专门赐给能提出好建议的人的。
第六样是虎贲,若是直白点翻译,就是说像虎一样勇猛有力。具体而言,其实是像老
虎一般勇猛的武士,也就是古代王宫中的一种近卫军,没战争的时候就负责看大门。这个对比有点悬殊,从特种部队一下子变成了门卫。但因为是皇家门卫,帮皇帝看大门,所以也很尊贵。理论上你只要建下能击退敌人的功劳,就会赐给虎贲,当然事实上很少有,大概一定要是某种特殊战功,因为古来的名将似乎少有被赐予虎贲的。
第七样是弓矢,自然也不会是普通的弓箭,而是专门涂以红漆的彤弓矢与涂以黑漆的玄弓矢。据说是征讨不义之敌的臣子,就能获得这个。事实上也同“虎贲”,很少见实例。
第八样更简单,就是长短斧头,短的叫斧头,长的叫钺,用来赐给能诛杀有罪之人的臣子。
第九样中的字就有些古怪了,叫作“秬鬯”,其实就是一种用黑黍和郁金草酿成的甜酒,据说是专供祭礼使用。凡是能做到孝道周全的人,就赐给他一杯这样的甜酒喝。当然,更常见的使用场合是在皇家祭礼以及赏赐功臣的宴席之上。
老实说,这九样东西,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实际作用,无非是弄辆漂亮点的马车,演奏着隆重的音乐,配几个中看不中用的兵,拿着颜色花哨的弓箭、长长短短的斧头,给你家里大门涂上红漆,送一箱米酒,如此而已。
要说曹操,能在乎这点东西吗?
老实说,还真在乎。
因为,当年王莽就曾先得到这九样东西,而后又篡位夺权。
可是你说得到这九样东西就一定篡位,那也未必啊!实际上,就在这汉末三国时代,得“九锡”的人远不止曹操一个。远在交州的士燮--那个被《三国演义》遗漏的“岭南之虎”,也曾被授予“九锡”,授予者正是曹操掌控下的东汉朝廷,时间则是建安十五年。也就是说,曹操实际上并不是第一个获此待遇的人。
事实上,蜀汉后主刘禅,也曾打算要赐给诸葛亮“九锡”待遇,诸葛亮也不是完全拒绝,而是说一定要等北伐成功后再受此礼。
而东吴的孙权,则曾经把这“九锡”送给辽东的公孙渊,可公孙渊要的是实在的东西,比如金子、粮食,这玩意儿根本没用,于是干脆一刀杀了来使,连同那“九锡”一块儿送到了洛阳去。
所以,得“九锡”就一定是篡位,也未必全然如此。
只不过,曹操此时,除了“九锡”之外,还要一项实在的大礼,那便是提升他的爵位,从原来的武平侯再升一级,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