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 关中!小马哥的半道截杀
老实说,曹操的算盘打得有点儿离谱。
打汉中,就必须经过关中;而经过关中,就必然会惊动西凉群豪。曹操究竟是要打张鲁还是打西凉?
当曹操制订行军计划,安排钟繇、夏侯渊等一批文武干将在关中会师之际,有人便提出了这般意见:
“大军一旦向西进发,那西部的两大强豪韩遂、马超就会怀疑丞相的真正意图不是打汉中,而是偷袭他们,必然会互相煽动,一旦事发,真的闹起来,又如何去汉中?”
说话的是高柔--袁绍的外甥高干的堂弟。
说起来这高柔与曹操的渊源不浅,早在曹操在兖州做刺史之时,高柔就出现在他治理下的陈留。当时陈留的地方长官是与曹操关系相当不错的张邈,大家都觉得不会有什么差池。而高柔却看得很入骨,他说张邈一定会与曹操闹翻,我们应该先行离开,找个太平地方避难。这种对未来时局的准确预断令人称奇,但在发生之前,谁也不会将一个年轻人的话当真。但高氏一族,还是相信了他的话。据说很快便北上并州投奔高干,直到许多年后曹操平定河北,高干降曹,高柔也便跟着加入曹操一方。此后高干又发动叛乱,最终走上了亡命之路。
此时的高柔,依旧是曹操的部下。因为高干的缘故,曹操自然不信任他,据说曾有找个借口将他诛杀的意思,但事实上高柔这时突然被任命为刺奸令史,这又是个什么官呢?说起来就是审判犯人的法官,只不过是在曹操直接领导之下,所以更为重要而已。高柔在这刺奸令史任上,非常卖力,处置案件也很公正得当,据说他每天晚上都看案件文书直到深夜,甚至有时抱着文件就睡着了。如此勤奋地工作,自然收效也不错,据说一时之间监狱中不再有因审判不当而长期滞留监狱的犯人。
老实说,曹操就喜欢这种干实事的人,对他们的欣赏远胜于那些高谈阔论之辈。事实上也正是高柔的勤奋,最终改变了曹操对他的看法,于是在不久之后,提拔他为丞相府的仓曹属,顾名思义,那便是负责管理仓库,听上去好像也很低微似的--然而这时,他却参与了曹操出征之前的军议会,这显然就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于是他说:
“丞相您应该先发出对三辅各路人马的招募令,如果他们都愿意跟随您一块儿去打汉中,那么汉中就很容易搞定了。”
这主意很好,可是曹操不听。
“哈哈,你是说小马吗?老马还在京中为官呢,那小马难道会不顾老马
的死活?”
小马,便是马超。当年曹袁两路人马在河东厮杀之际,正是马超带着人马急救曹方,打败了高干与匈奴人,小马也因这一战获“虎臣罴士”之名。
有这样骁勇善战的年轻人在自己的背后,曹操自然很不安心,所以他曾颁下委任状,想让马超去做东方大州,却被小马一口拒绝--具体而言,是做徐州的地方官,但这显然有点调虎离山的意思,马超不愿意,完全可以理解。
于是,曹操又换个主意,提名马超做谏议大夫,但这就更离谱了,马超再怎么样也不适合做这种耍嘴皮子动笔杆子的活儿啊,所以依旧是婉拒。
马超不愿意上京,曹操便把目标转向他的父亲,马腾在关西一直与韩遂疙里疙瘩地闹矛盾,年纪呢也似乎有点大了,他似乎也愿意入朝做个什么卿以安度晚年。于是在建安十三年,他便带着马超的弟弟马休、马铁,来到了许都。所有的军队,都留给了儿子马超。
在马腾想来,汉末已然混乱太久,如今有了曹操安定秩序,我等能力有限,又拼不过曹操,为何不求个安乐,放弃兵权,在这许都安度晚年呢?
马腾有这样的想法,自然被曹操看在眼底。所以,曹操对西部唯一的不安心,似乎便只剩下了韩遂,这是匹混迹关西许多年的老狼,当年曾成为扰乱大汉西疆的一分子。可如今,他也派出一个叫作阎行的小将来到许昌。
小阎其实也是一员关西虎将,甚至有传言说他曾与马超搏斗,先用矛刺马超,结果矛折断了,他便用断矛使劲儿抽打马超的脖子,几乎把他当场打死。
虽都以勇猛闻名西方,可小阎与小马却有一点截然不同。那就是对时局的判断,小马简直就是个无半点战略意识的莽夫,而这小阎却看清了时势,他觉得曹操一定能平定天下。所以,当他来到许都之后,便接受了曹操的委任,做了汉朝的官。随后又作为中央政府的使者去见韩遂,告诉他说:
“丞相知道你起兵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眼下希望你能早点进京归顺!”
韩遂冷笑,你个臭小子,我在西方自由快活地做老大,有什么不好!岂有一定要去许都做曹阿瞒小弟的道理?
可小阎不死心,依旧劝老韩:“将军你起兵都差不多三十年了,要能搞出名堂来早就有了,眼下最现实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强大的依靠。我已经告诉曹公,会让自己的父亲去许都,实在也希望你也能派个儿子过去,为将来考虑,表表忠心!”
当时的韩遂还很固
执,死活不肯,说是要观望几年。但最后还是同意派个儿子去许都。
在此时的曹操看来,马超的老爸、韩遂的儿子都在许都城里混着呢,他们怎么敢冒如此之大不韪,在这个时节起兵造反呢?
所以,曹操大踏步地向前进,就说是去打张鲁。
问题是,曹操这么一动,张鲁不急,马超、韩遂他们都急了(另一个着急的是张鲁南边的刘璋,据说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开始与刘备结交,导致最终失去益州),小马哥一夜之间忽然有了智慧,说曹阿瞒惯会用计,这一招就是那假道灭虢之计--假装说是打张鲁,实际上是想一举两得,把我们和张鲁给一块儿端了!
好嘛,那韩遂还不信呢。小马哥便去告诉他,说老韩你知道不,那些关东人啊,实在是太狡猾了,那个司隶校尉钟繇,好几次劝我攻打你,他们的算计,就是想着先搞个鹬蚌相争,他们好渔翁得利啊!
所以,小马哥的结论是:关东人说话不能信,我马超应该放弃自己的父亲,把老韩你当作自己的父亲;而老韩你呢,也该放弃自己的儿子,把我马超当作你的儿子!
老实说,这些话还真触动了韩遂的心怀。不久之后,他便带话给阎行说:“关中的各位都不谋而合啊,这大概就是天注定吧!”
这话听上去很有点悲凉的意味。事实上,不久之后,韩遂便与马超联合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等凉州各大军阀,拼凑起十万大军,就此堵在了曹操入关的门户潼关,意思很简单:
“你想去打张鲁,行!不过你先得过我们这一关。”
曹操此时还没来得及起程,曹仁作为先遣队大队长,先行抵达潼关,夏侯渊、钟繇都听他指挥。而主力部队,则由曹操亲自带领,也向着西方而来。留在许都城中的,便是曹丕与程昱等。
可是,虽然曹仁等人已然抵达潼关,却不急着发起进攻,马超自然也不会主动出击,双方仅是相持观望而已。直至建安十六年的八月,曹操终于也来到了潼关之前。
“曹操也来了,这下就该正式开打了吧!”潼关之上的马超等人,早就做好了严密防守的准备。
而曹操呢,望望日后有“畿内首险”“百二重关”之称的潼关,只能是苦笑而已。
为何苦笑呢?因为这潼关,最初的设立便出自他的提议。那是建安元年,入京奉迎天子的曹操,考虑到关西连绵不断的战乱,于是决心与之隔绝。而当时从关东的渑池进入关西,无非两条路,一
条在南,一条在北。汉末以前,入关的人多数走的是南路,可是南路似乎过于险峻,于是曹操便下了决心,将原本为小路的北路开辟为大路,而在路上最险要处设立了一道关口,这便是潼关。潼关一朝建成,便形成了“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的态势,因为南有秦岭做屏障,北有黄河为天堑,这便成了入关最重要的关口,重要程度远甚于之前的函谷关,后人如数百年之后的杜甫,便在此处留下了“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现如今面对已然处于马超掌握下的潼关,曹操又能如何处置呢?
《三国演义》在此虚构了一场曹操与马超的潼关大战,说曹操被杀得何等狼狈,乃至于听到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便把身上的红袍给脱了。听到人叫“长胡子的是曹操”,便又将胡子给割了。待他们叫“短胡子的是曹操”,就干脆扯下旗帜包着自己没皮没脸地跑了。
这自然很精彩,可是纯属戏剧演绎。试想,在偌大个血肉横飞的战场之上,又有哪个会管你是不是穿红袍,是长须还是短须,刀枪之下,捅一个便是一个,谁管那么多?大战之际,唯有乱砍,至于究竟是不是砍了曹操,那是事后的验查,岂有提前来做的道理?
事实上,这一场说书人口中轰轰烈烈的大战,很可能根本就没有发生。曹操明白,面对这险要的潼关,若是硬攻,恐怕死伤成千上万人都无法攻克。
就在这踌躇徘徊之际,驻守在河东战线的猛将徐晃来到关前,向曹操献上了一条妙策,那就是陆路不行取水路,渡过黄河,到今山西永济、陕西大荔朝邑之间的蒲坂津去,然后从蒲坂横渡杀入潼关背后。
其实,对于蒲坂津,马超和韩遂并不是完全没有考虑过,在曹仁初到之际,他们也曾分出一路军马去防守蒲坂津。只是当越来越多的曹兵来到潼关城下之际,马超、韩遂两人便因为担心防御的兵力不足,终于做出愚蠢的决定,那便是将蒲坂津的防御兵力也一并合拢至潼关。
曹军的间谍人员显然及时掌握了关西部队的这一变化,镇守河东的徐晃很快便把这情报报告给曹操,他显然不是吕布一类只有匹夫之勇的武将,他明白稍纵即逝的时机不可错过,一旦马超、韩遂醒悟,派回一支军队驻守蒲坂津,西进便真的难以实施了。
“请给我一支精兵,允许我从蒲坂津急行军向关中插入,截断他们的后路,一旦形成前后夹击之
势,这些有勇无谋的关西军,必然会全线崩溃!”
不错,这是个极好的办法。曹操心里明白,与早期的夏侯惇、夏侯渊等有勇无谋的武将相比,徐晃这样虽为后进却智勇双全的全能型将领显然更有发展前景。
于是,曹操就让徐晃做主将,让从袁绍那边归顺过来许多年的朱灵做副将,这就挑选四千精兵,悄悄地渡过黄河去。
其实,蒲坂津实在不是什么冷僻的地方,春秋之际秦国伐晋,就是从这里过的河。问题是马超等人实在是不读书不知史,居然空落落地放在那边任凭徐晃与朱灵往来,等到发觉之际,才派了梁兴带着五千人去迎敌。在马超看来,曹操派了四千人过来,我多加一千,给你五千,总归能把这麻烦搞定。可是人多的优势毕竟还是不如士气与将略的优势,梁兴这五千人被徐晃打得七零八落,曹军由此在这黄河彼岸站稳了脚跟。到闰八月,曹军的主力便从此渡河,成功绕过潼关,向关中挺进!
曹操这边采纳良谋,而马超、韩遂那边呢?据说那猛小子马超其实也有些军事谋略,并非真的只有骁勇而已。譬如此时,他就对韩遂说:
“我们不如去渭河北岸,只要能阻止曹兵过河,不过二十天,河东的军粮便会消耗殆尽,曹操便只能草草撤兵了事了!”
可韩遂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自己的年岁比小马大出太多,所谓老马识途,要说用兵智慧,那还是得看我老韩的。他这便教训起马超来:
“知道什么叫半渡而击不?两军对阵,他要过河,咱就让他过,可过了一半的时候,那就是咱发起攻击的时候。”
你说韩遂这主意行不?老实说,兵法书上还真有这一招。
那么,小马究竟听老韩的主意没?实际上是听了一半,他没有派兵去截击半渡的曹军,而是预备好突袭留在东岸的曹操后方大营。
为什么这么做呢?马超其实是有非常精确的计算,那就是,渡河一定会让骁勇的将领带着最精锐的士兵先渡,而曹操本人,一定滞留在后,身边的护卫也不会太多。所以,小马的突袭,便不是那些渡河的人,而是曹操!
小马的算计行不行?那就得看事实--当马超率领一支一万多人的步骑兵混合部队出现在曹军后方之际,几乎一切就在他的预料之中:曹军主力已然在河水对岸或是河水之中,留在后方的,只有曹操本人与一百多名近卫军。
马超大喜,一声呼啸,西凉军万箭齐发!
曹操,几乎就要死在这不期而至的箭矢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