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 汉中!五斗米道的神奇国度

    曹丕,是曹昂死后诸子中的老大。按理说,他是想当然的第一继承人。

    而事实上,曹丕也确实有些小成,譬如说他的读书兴趣很广泛,什么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他都曾熟读,至于熟读之后有什么自己的见解,那就稍显抱歉了。而在曹操看来,时下兵荒马乱,学会骑马、射箭也是必需的功课。据说,曹丕六岁时便学会射箭,八岁时已学会了骑马。

    所学必有所得,不久之后这些技能便派上了用场。建安二年,曹丕跟着老爸去讨伐张绣,那张绣先投降,又中途变卦(自然是有原因的,最直接的一条便是曹操居然赖上了张绣的嫂子),在那场突然来袭的夜晚,曹丕的大哥曹昂遇害,而此时仅十岁的他,却凭着兵荒马乱没人顾及一个小孩儿的生死,骑着马儿成功脱逃了。

    十岁的小男孩,自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意识,此后虽然曹操重新纳降了张绣,但曹丕似乎对此仇耿耿于怀。许多年后,当张绣跟随曹操前往征讨乌桓之际,曹丕便在他的身边出现,冷冷地说了这么一句:

    “你杀了我的兄长,居然还有脸出来见人?”

    据说,那张绣此后便在去柳城的途中死了,死因不明。

    建安九年,十八岁的曹丕跟随父亲又攻入邺城。而这会儿,他以胜利者的姿态昂然进入袁氏的府邸,而且据说是平生第一次违背了父亲的禁令,闯入袁家后院,他如此急躁是为了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为了一个女人--袁绍次子袁熙的侧室甄氏,据说是当时极其有名的绝色美女。当曹丕色急吼吼地闯入之际,那美丽的甄氏害怕得把头伏在婆婆的膝盖上。曹丕看不见甄氏容颜,更是猴急难耐。于是那婆婆便将媳妇的头捧起来,曹丕这才瞧见了梦想中丽质天人的模样。

    看了半天,曹丕便失魂落魄地离开了袁府。袁家婆婆这便说了一句极富远见的话:

    “好了,终于不用担心会被杀掉了!”

    据说,曹丕这一回去,便通过各种方式,或明或暗地告知老父曹操。曾有一种民间议论,说其实曹操也对这袁家的儿媳妇垂涎已久,可是现在儿子要,他总不能与自己的儿子争女人吧!于

    是曹操无可奈何,只能依依不舍地将美丽的甄氏让给了曹丕。

    更有文人发挥奇想,说那曹植其实也很喜欢甄氏,以至于后来甄氏死去多年之后,他到洛阳朝见已做了皇帝的哥哥曹丕,曹丕居然还让甄氏所生的太子曹叡与他一起用餐,曹植看见曹叡,自然更是想念甄氏,联系自己,心中难免酸楚无比。而那曹丕呢,居然也会体谅弟弟的思念之情,居然将甄氏的遗物金缕玉带枕送给了曹植。于是,这曹植在回封国的途中便枕着金缕玉带枕黯然入眠,居然在梦中见到那甄氏凌波御风而来--醒来之后,他便写了一篇文章,据说题目就叫《感甄赋》。多年之后,坐稳皇位的曹叡才下令,将其改名为《洛神赋》。

    不过,这种论调,实在是不可思议,很可能是胡编乱造的意淫之作。因为就算曹植真的喜欢甄氏,他也不可能在那种形势之下显露自己的情意。要知道,大哥曹丕即位之后,一直有拿下他的意思,倘若曹植在这种危局之下居然还敢妄想,岂不是自寻死路?至于说什么曹丕把自己女人的枕头送给弟弟,那就更是胡扯了。以曹丕的性格,倘若知晓弟弟竟敢垂涎自己的女人,又岂会善罢甘休?至于曹植写文章感怀甄氏,更是万万不可能。曹植虽然政治敏感度较差,却也绝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要知道,这样的文章一写出来,他的人头便悬在了虎头刀之上!

    可是,那素受老爹喜欢、文才显然在曹氏一门中名列第一的曹植,又缘何会失去接班人的可能呢?

    说起来,这曹植最初和哥哥的成长环境差不多,也是学文习武,只不过他的文才更为突出而已。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和先秦两汉的各种辞赋,更广泛涉猎诸子百家。如果说这些优点他哥哥也有的话,那么他的思路快捷、谈锋健锐,显然就是曹丕所不能及的了。

    据说,每次曹操问他什么问题,或者是出个什么题目让他写篇小作文,他都能应声而对乃至脱口成章,且质量上乘,以至于老爹看了都不敢相信这是自己的儿子所写,可曹植答得雄赳赳气昂昂:

    “话说出口,那就是言论,落

    笔写下来,那就是文章!老爹你出什么题目,我当场写就是了,又何必劳烦别人呢?”

    曹操自己就是写诗赋的高手,什么《薤露行》《观沧海》都是他的作品。他说好,那自然就是真的好。

    正是因为喜欢这个儿子,所以此后曹操才会在一系列**中都带上曹植。建安十一年,他带着曹植征讨东海的盗贼管承,这自然是个小小的开始而已。可一年后,北征柳城,那就不是什么轻松的野营之旅了。第三年,他更参加了南征刘表的行动,自然随后便目睹了赤壁的大溃败。

    老实说,曹操带这个儿子南征北战,其实只是想让他体验战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曹植不可能一下子速成为谋略天才,也不能大变其身速成为铁血猛男。

    到建安十五年,也就是一年前,当曹操的铜雀台初告落成之际,曹操找了一大帮文人“登台为赋”。而第一个交卷的,仍是曹植,令曹操更加对他寄予厚望。

    可话虽如此,曹操还是在建安十六年任命曹丕做了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曹操已然选择曹丕做了自己的接班人呢?似乎有那么一种意思,却不是完全。打个比方,如果做世子是场马拉松的话,那么曹丕眼下只是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他已然先行起步,而曹植呢,可能略晚点,可还有反超的可能。

    事实上,历史上这种反超并不少见。做了世子都有可能被废,更何况还不是呢?

    所以,此时的曹植还是很欢乐。

    至于曹操,显然有更重要的事需要考虑。南方可以暂时放一放,等刘备和孙权翻脸大闹起来时再说。

    那么,就往西边看。在地图上左瞧右看,他看到了汉中。

    “下一步就讨伐汉中吧!”他说。

    此时的汉中,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

    许多年前,一个叫作张陵的儒生翻越大山,进入了相对中原而言较为闭塞却民风淳厚的巴蜀之地。最初,他选择了今成都附近的鹤鸣山作为自己的落脚点,也就在那里,他将此时盛行于中原百余年的三种思想即黄老、谶纬与神仙方术糅合在了一处。所谓黄老,便是西汉初期的治国理念,黄就是黄帝,老就是老子,合

    在一起便是所谓清静无为的道家理念。

    而谶纬,则是秦汉时代最为神秘的所谓“预言”。最典型的如“****也”,据说就是秦代所流传的一句谶言,结果秦果然在胡亥一世迅速走向灭亡。此后的王莽、刘秀,也都曾经运用过这种神秘预言的力量为自己的上台而造势。结果在东汉立国之后,刘秀便正式颁布所谓国家认可的一套“图谶”,一共八十一篇,甚至还成为当时儒生学习的必读课本,以至于“图谶”后来成了儒生学习课程的“内学”,儒家的四书五经反而成了“外学”,就如同之前语文的课程地位实际上远不如英语更高一般。后来,东汉的第三任皇帝汉章帝又专门召开全国博士、儒生大会,主要内容就是在白虎观讨论“五经”到底有什么不同?最后由班固执笔,写成一本书叫作《白虎通义》,实际上便成了经学谶纬化的法定课本。

    实际上,东汉末年,也有类似谶纬的神秘预言出现,譬如预言董卓必亡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不过,此预言印证历史演变的时代大体上也就到此为止。

    至于神仙方术,那就更是一种神奇幻想与科学理论的杂交品种了。其中既有如天文、历法、医药这样已为现代科学所认可的内容,也有太过神奇八卦以至于到今日仍难以说清楚的东西,譬如占卜、相术、房中术、炼丹之类,更不消说还有所谓神仙之术。譬如不吃五谷杂粮,只吃丹药,或干脆就只是靠“气”来辟谷;又譬如说服食长生不老之药就可以长生,而所谓的长生药又往往是一些矿物混合体,如丹砂,其实就是汞的硫化物,却也是一种具镇静、安神和杀菌功效的中药材;至于导引之术,则又涉及养生健身这门至今都很热门的学问,说起来无非也就是体操与可能存在的“气功”,据说可以祛病强身、消除疲劳;房中术则是所谓以***谋求身心健康的一种性学。

    其实,为大众所熟知的,还是所谓的炼丹,据说吃了那玩意儿就能成仙,获得长生不老。至于这“丹”,又分矿物提炼而成的“外丹”和心理意义上的“内丹”,尤其是所谓的

    “外丹”,实际上就是把人的身体当成了化学实验试管,最终的结果不是长生不老,而是火药!

    而这个时候,在巴蜀地区,背井离乡的张陵实际上又吸收了不少巴蜀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成分,最后形成了所谓交五斗米就能入道的“五斗米道”,虽然号称以老子为教主,其实继承的主要还是方术。

    早自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开始,张陵就在巴蜀一带传播他的“五斗米道”,“天师”张陵死后则是“嗣师”张衡、“系师”张鲁,在祖孙三代连绵不断地经营之下,居然也成就了一番气候。以至于刘焉入主益州之后,张鲁便渐渐成了汉中的实际控制者。等到刘璋继位,他干脆割据汉中,打造了一方既不听刘璋、也不奉曹操号令的独立天地。

    既然是以“五斗米道”起家,张鲁的这个独立实体便颇具道家特色。他自己不做王也不称霸,而称所谓“师君”,刚入道的人,统统叫“鬼卒”,时间长了,信念坚定了,叫“祭酒”,其中领头的,则叫“治头大祭酒”。整个汉中区域,当时共有二十四个“治头大祭酒”。当地的百姓,或说是道徒,一律尊奉《老子》做“圣经”,务必诚信,不许互相欺骗,若是生了病,就要先自己想想有什么过失。即便是犯法的人,据说也要先原谅三次,然后才会处以刑罚。

    在汉中的大路两边,张鲁甚至建立了许多不收费的“义舍”,附近居民把家里多余的米啊肉啊都交纳到义舍来,过往行人不花钱就可以吃,但是呢,吃饱就可以了,不能为了贪欲就多吃点甚至占为己有、随手拿走,那样的话,“鬼”就会来找你,让你生病。

    据说,正是因为这些道德意义浓厚的政策,汉中一度成为当时许多人眼中的“人间乐土”,相传单是从子午谷投奔汉中的就有好几万户人家。而且,周围的少数民族也很是尊敬张鲁,二十余年间几乎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

    而在此前,曹操也似乎无意干涉汉中事务,还曾一度任命张鲁做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允许汉中这一“人间天堂”长久存在。

    可是眼下,曹操为什么就一定要进攻汉中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