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 疲惫!已然是知天命的年纪
建安十四年,赤壁之战后一年,曹操决心再度与江东开战。只是这一次,他不再选择西线的周瑜,而是直奔东线,找孙权拼命!
这确实也是有理由的,上次是从西往东打,在赤壁受挫。而今我从北边往南边打,无须再走什么赤壁,你也无法再用火烧,总归能搞定了吧!
而孙权这边也颇有他的打算,周瑜在赤壁随便放把火就能把你曹操搞定,可见你曹孟德也未必就如传说中说的那般英明睿智。这回让我来会会你,看看你究竟有多少分量!
这时候,孙权的亲征军团,就在合肥城下,围攻已然持续很久。大概是眼见周瑜在赤壁的威风,想想当年自己的哥哥孙策那般勇猛,于是他也很想展现一下自己的勇猛,竟然带领一支轻骑兵,这就要去突击一下敌军。
这时孙权的随军参谋是长史张纮,他自然比谁都明白这位孙仲谋的实际战术水准,与他哥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是话又不能说得那么直接,于是他只好这样劝阻孙权:
“话说打仗啊,那自然就会有风险。您现在看着咱们的气势好像很雄壮,可是敌人如何呢?在尚未完全掌握敌情的情形之下,你带着一支小部队,就想斩敌将、夺敌旗,这样好吗?我就不说这事究竟能成不能成,就说说你的责任究竟是什么吧!勇猛向前,那是偏将的活儿,你该干的,是制订方略、统领全局啊!”
这话听上去颇合理,可是孙权仔细一琢磨,当**哥孙策在的时候,他干的那些勇猛冲锋的事,究竟算什么呢?
大将身先士卒、勇猛向前,那自然是鼓舞士气!其实,张纮的潜台词很简单,那就是你干不了这活儿,还是在后头待着比较安全,坐在营帐里也能指挥大军,取得胜利啊!
其实,不管是在前冲锋还是在后坐镇策划,都可以成功。关键是你的素质符合哪一款?当年的项羽,就是冲锋型的,几乎横扫大半个天下。你哥也跟项羽差不多,横扫了江东。可刘邦、韩信这些人,论单挑没一个是项羽的对手,不也照样能将项羽打垮在垓下?所以,你不用尽跟你哥当年的骁勇比,那个你永远也比不上。可你若能在刘邦这个方向上努力一把,是不是就能不输乃至
超过你哥呢?
这,其实也正是江东文武对孙权的最大指望。
话,说得很隐约,可是孙权显然是明白了,于是收兵回营。
也确如张纮所言,孙权的指挥作战能力确实比较弱,当年打不过陈登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今看来,对形势的识别也未必很好。譬如眼下,当他的部下捕捉到一个给城中带信的北军人员,获悉人数在四万左右的曹军步骑兵混合部队即将到来之际,他居然毫不怀疑地相信了。
撤吧!敌人主力到了--孙权这就焚烧围城设施及工具,向南而去。
事实上,曹操虽然已经出动,但即将先行抵达前线的,不过是一个叫作张喜的无名小将而已。至于大部队,直到孙权撤走之后许久才经涡水进入淮河,而后再由淮河入淝水,终于抵达目的地合肥,然而此时的合肥城下,早已没有半个江东士兵了。
孙权已然退走,可曹操却没有白跑一趟。在合肥,曹操这便开始实施他的江淮屯田御敌计划,也就是说,他要在此处屯集人数不少的军队,而人数一多,军粮便是个问题。一边屯边御敌,一边屯田种粮食,便成了曹操的应对之策。
而使出这一招,实际上也表明曹操已然默认了南北对立的现实,只要你们不往北来,我也暂时不去招惹你们。
阿瞒是个很实际的人,打不过就承认自己输了,后退一步,大家方便,而这也无疑是眼下一个不错的办法。而更好的结局则是,我后退一步,你们两个为了眼前的这点余粮打起来,那岂不是绝妙!
甚至在此时,他还派出了一个叫作蒋干的说客前往周瑜那边,目的无非是拉拢利用而已。史书说蒋干这一趟的目的是游说周瑜反水,但那几乎是不可能之事。试想,周郎正在春风得意之际,又岂会有这个可能?至于《三国演义》中将蒋干的游说转移到赤壁之战前夕,更是小说的手法,与史无据。
实际上,蒋干跑这一趟,未必就是要劝说周瑜反水,而很可能是另一种目的,那就是离间孙刘之间的同盟关系,乃至寻求曹孙和解的某种可能。
这桩使命,在此时自然略微有些早,却不至于说操之过急。因为孙刘之间的裂痕已然出现,只不过尚比较细微而已!
曹操显
然很盼望这一裂痕能迅速加剧,一旦孙、刘破裂,他以为这便是再度南下的好时机。
所以,在这一时刻,他唯有淡化自己在南部边境上的一举一动,给孙、刘双方造成自己已然无意南下的假象。
于是,在建安十五年的冬天,他便修建了铜爵台。
按照后人杜牧的杜撰,这便成了曹操打算从江东抢来大乔、小乔之后安置的所在。而这“铜爵台”之名,也渐渐成了所谓的“铜雀台”。两年后,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与曹植便在这里各自写赋一篇,据说曹植那篇写得极好,而曹丕的,就只能说是尚可。
为什么造铜爵台呢?其实这表明了一点,那就是曹操的争天下志向已然渐渐衰退,他似乎不再以一统九州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渐渐考虑享乐养老以及身后之事。古人把五十岁称为知天命之年,而此时的曹操已然五十又五,是的,确实是该考虑些将来之事。
据说,也就在这个时候,他颁布了这样一道命令:
“我从前刚获选孝廉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不是什么隐居于岩穴山洞里的那种所谓名士,可是又怕被世间的人所轻视,所以就想搞点大举动让人家好好瞧瞧,于是便在济南国相任上好好地干了一把,一方面我罢免了那些贪官污吏,令济南的官风一时清净,而另一方面,我又公平无私地选拔了一些人才,当时我想自己做这些事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可事实上却招来了豪族的愤怒。我虽然不怕他们迫害自己,却担心家人有失,不得已后退一步,告病还乡。
“那个时候啊,我就想自己毕竟年纪还轻,有的是美好将来,为什么就不能心平气和地隐居呢?于是,我就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搭建了一座不错的小屋,做什么呢?无非就是夏、秋两个季节在这里读读书,而冬、春呢,就骑着马出去打打猎。老实说,我那时啊,就想着要隐居二十年,等到天下的政治回复清明之时,再出来做事呢!
“可是上天总是不遂人愿!事实是,没多久我便被朝廷征召,出来做了典军校尉。好吧,那我就改变一下人生规划,做个为国家征边伐贼的武将也不错,倘若死后墓碑上能写一条--这是大汉从前的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岂
不是也很好吗!
“偏偏那个时候啊,又发生了变化,董卓那个祸国殃民的贼子掀起了颠覆国家的祸乱。我唯有回到故乡,兴起义兵。后来呢(后来便吃了败仗,且不说了)?就奉命主持兖州之事,打败、招降的黄巾军多达三十万人,又去攻打自称皇帝的袁术,打得他穷困潦倒而死;摧毁河北的袁绍,杀了他的两个儿子(那便是袁尚与袁熙,其实是辽东杀了送给曹操);再南下平定了刘表。这个时候,几乎已经平定了天下(为什么不提赤壁呢,毕竟还是输了呢)!
“说起来这个时候啊,我已经是大汉的丞相,身为人臣,实在是尊贵至极,早就超过了最初的愿望。假如说大汉没有我,不知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实际上,有些人啊,看见我风头强盛,又不相信什么天命之说,于是便妄自揣测,说是会有不该有的志向……
“其实,我呢,常为这个耿耿于怀,所以今天才会和大家说这些事,实在都是肺腑之言。可若是有人说,你既然没有野心,为什么不放下手中的军队和权力,安乐平稳地做个武平侯呢?我说,不行!
“为什么不行,大家想想看,我一旦放下兵权,那些心怀叵测的人就会相害,我也是一个普通人啊,为什么就不能为自己以及子孙们想想呢,而且我一旦败了,实际上国家也就有倾覆的危险,就好比是大屋子,折掉了最重要的梁柱,倒塌就只是迟早的问题而已了。所以,我说--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不过,虽然如此,我还是愿意让出一些皇帝封赐的城市与土地。如今,我就把阳夏、柘、苦三个县城,户口两万,全部交还给朝廷,只剩下武平县的一万户口,这样大概也能减轻点诽谤,让我身上所背负的责任略轻些吧!”
老实说,曹操说的这些事,还真是八九不离十,身为一个国家***,能在这个时段、这个场合,说这么些话,而且还能有不少实在话,从古至今数千年中都很少见。大部分岁月里,这个国家充斥的满是废话、假话、虚话、场面话,以至于我们都已习惯,乃至听不到假话还会很不自然。
甚至是鲁迅,都赞赏曹操在此时所表现出来的胆识,更对他的洒脱文笔
赞赏不已。他说曹操文笔通透得力,又几乎没有顾忌,想写就写出来,实在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其实,中国的文人,最常见的就是两种人,一种是文章写得很烂、品德也很烂,看见别人稍微有点气候就如犬般狂吠的人;另一种则是文章写得不错,可满嘴假与虚,一边使尽下三滥手段、一边大唱主义真的人。曹操,显然不是这两种人,他并不是没有缺点,可至少没有这两样恶疾。
事实上,纵观上下五千年,比曹操会用兵的人有,比曹操会写诗的人也有,可将这两项技能兼备而又没有虚夸之气,如曹操这样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而与曹操的各项技能齐全、文武兼备相比,他的几个儿子显然就逊色太多。最聪明的曹冲已然离世,最年长的曹昂早死在了宛城,眼下曹操唯有在曹丕、曹植、曹彰这几人之间做个选择。
这三个儿子的特点,就是一个文、一个武、一个会点文也会点武。
首先被排除的,便是曹彰,那个会武却少点文的“黄须儿”。据说,这孩子在弱冠之前就膂力过人,且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喜欢打野兽,尤其是猛虎!
老实说,这个爱好,对于所有人类而言都有些不靠谱,尤其是一个孩子。
所以,他爹也经常训他,说你这娃儿怎么就这么不靠谱呢?你该学的是文化,吹什么牛啊,还打老虎,骑马、击剑这种事情只能作为一种小爱好,上了战场也只是单兵的活儿。要搞大,那还是得看书。
好嘛,那么看什么书呢?曹操给他开出的书单,无非就是什么《诗经》《尚书》。曹彰哈哈一笑,他说男人就该是做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大将军,带着十万精兵在沙漠中奔驰,驱逐戎狄,建功立业,哪能老想着念诗书做博士呢!
好吧,显然这是一个军人苗子,不爱诗书爱锻炼。不久,曹操问几个儿子的志向,曹彰便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做将军,披坚甲、握利器、身先士卒,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曹操大笑。
他的笑是有原因的。
身为嫡子,就不能从军爱武装,可不是嫡子呢,似乎玩玩儿兵刃也无妨!
好吧,曹操这便将曹彰的名字从考虑名单中划去。
如此一来,便只剩下了曹丕与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