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西部狼烟,我真的累了
--
七十一 愤怒!当华佗的谎言被揭穿
《三国演义》说到这里,华佗便回了一句,说自己曾为关羽刮骨治伤,人关羽也没说一声害怕啊。
这事,据说是这样的,关羽在围攻樊城之际,右臂中了一支冷箭,且箭头上还抹了毒。于是华佗就为他刮骨疗伤。要说人关公那可真是条汉子,华佗说怕你疼痛难忍,所以要找根铁柱子,柱子上钉上一个大铁环,你把胳膊放铁环里,然后用被子裹住你的头。为什么要花这么些功夫呢?就是因为接下来我要用尖刀挖开你的肉,一直到骨头那里,然后刮去箭毒,再敷上药粉,用针线帮你缝好伤口。
好嘛,华佗说这么多,关羽便笑了,你是怕我疼是吧?我跟你讲,什么都不用,只消你来挖,我但凡叫一声疼,这“关”字便倒过来写!
于是摆下酒宴,关羽喝个半醉,一边和马良下棋,一边伸出胳膊叫华佗来刮骨。于是华佗也不啰唆,这就下刀割开关羽的皮肉,一直挖到骨头那里,看到骨头上发青的痕迹,于是就用刀去刮,还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满帐人都听得害怕,关羽却照样喝酒、吃肉、下棋,好像一点儿都不疼痛的样子。
这,能是真事吗?
自然不是!
关羽确实在樊城受过箭伤,但箭伤自有疗箭伤的方法,从没听说有这种切开皮肉刮骨的疗毒法,更关键的是,那时华佗已然死去,何能疗毒?
所以,关公刮骨疗毒一事,纯属虚构,更与华佗没半毛钱关系。
既然华佗不曾帮关羽刮骨,曹操也无从谈起,说什么你是关羽的朋友,所以要借这个机会来害我!
华佗此前唯一与曹操敌人有来往的记录,便是江东的周泰。而显然,曹操不至于因为这个就翻脸。
事实上,华佗说要帮曹操砍开脑袋治伤一事,很可能纯粹是《三国演义》说书人的凭空胡扯。
那么,既然华佗未曾说过要砍开曹操的脑壳,曹操又为何要“自毁长城”,将唯一能治愈头风的良医置于死地呢?
有人便说了,其实这是因为华佗的一点小心思,害死了他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华佗本来就不是什么医生,而是“士大夫”出身,所以,做医生哪怕是做“神医”都不是他的追求,考公务员、入仕途、做大官,那才是他想要的,从医治病,只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
这话,听上去还真有那么点儿意思。
众人皆知,中国古代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
高”,可是“读书”真的高吗?其实也不是,真正高的是做官,“学而优则仕”--学习好了就能通过公务员考试,做官发财,这才是一般人的“读书发达梦”。所以,后来的北宋皇帝才会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至今,这种读书可以做官的春秋大梦,依然在中国人脑子里根深蒂固、大有市场,而有时候,似乎也颇有实现的可能。当然,也只是可能而已!
华佗自己又是怎么想的呢?
据说,很久以前,华佗曾和许多人一样,游学读书,甚至“兼通数经”,也算是学有所成了,以至于当时的沛国相陈珪荐举他做孝廉,太尉黄琬也曾征辟他做官。
可事实是华佗没去应征。
为什么呢?有人说他是嫌弃官太小--问题是,你又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出身,当官自然就必须从基层做起,要知道就连曹操也是从洛阳东部尉这个基层岗位上慢慢做起来的,更何况是没有大族护佑的你呢?
那么,又是什么缘故呢?
有人说这是有才之人的惯常毛病,那就是自负,总想着要一步登高。也有人说这是因为他已经爱上本来在当时人眼中只能做副业的医生行当,不愿意为了做一个被人呼来喝去、抄抄文书打打杂、写写报告陪陪酒的小公职而放弃这项爱好。
可问题是,现实就是做官高于做医。这种现实一直延伸到今天,在医院、学校里,能叱咤风云的人也都是那些头顶着学术头衔的官,因为他们有权力、有资源,也有关系。
所以,慢慢地,当饱受现实的挫折之后,华佗对于当初的选择已然有了一种失落与遗憾,甚至可以说是后悔。与那些达官贵人接触得愈多,这种失落与悔恨的情绪便愈发浓烈--于是便有了陈寿在《方技传》里的这么一句话:“(佗)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于是,借帮曹操看病这个大好机会,为自己觅个一官半职岂不是很好?而从曹操的角度而言,若是你能治好我的顽疾,给你个官做,不也是轻而易举之事吗?
曹操会拒绝吗?
我觉得不会。
那么,华佗治好曹操的头痛病,曹操给华佗个一官半职,岂非两全其美!
可事实偏偏就不是两全其美,而是两败俱伤,或者可以说,是两败俱死!
其实,我以为,治病求官不是问
题的要害,要害在两个人的性格上。
最初,华佗为曹操治疗时很得力,简直可以说是手到病除,效果极好。可是曹操的事务愈来愈忙,头风虽然能一时获得缓解,实质上却是在日益加重。倘若以数量级来说的话,最初曹操的头痛为一级,华佗出手之后便化为零级;继而他的头痛恶化至二级,华佗再出手,缓解至一级……
大体而言,似乎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曹操自然明白自己的“头风”病是在加重,于是就想让神医给他来个根治,彻底扫除这个祸患。
行吗?老实说,真的很难!
医学发达的今天,“头风”这种病都难以说能全然治愈,更何况是当时呢?
所以华佗便说:
“这个事啊,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到,唯有长期治疗,大概能做到延缓些岁月吧!”
这话是不是事实呢?有人便说了,这就是要挟,纵然是再顽固的“头风”,也不至于说死期将近,只能延缓岁月吧!
可是以笔者看来,华佗这话一点儿也不错啊,就是你们这些现代神医,能保证说完全治好,不再复发吗?事实是不能啊!
所以,在讲大话之前,务必请这些人下巴先托托牢为好。
问题就在于,一贯在战场上用计使诈的曹操,这时就难免用谋略家的思维来琢磨华佗的话了。
在曹操这种医学的外行人看来,头风这种病,华佗应该是有办法治愈的,只不过他不愿意而已。为什么不愿意呢?可能就是一种策略,如果把曹操的病当成是十的话,先看好一二成,让你见识一下我的医术,而后呢?要点金银珠宝,再看好三四成。如果能给个高官做呢,就看好五六成。再高些呢,则看好七八成。但无论如何,都不能给你看到九成、十成,因为一旦到那一步,我这个医生就毫无价值了,岂不有被你一脚踹了的风险?
这,或许便是曹操的逻辑。
所以,曹操便恼恨了,他说:
“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
在这个时候,华佗已然身在危险之中了,可是他显然没有意识到。原因很简单,他之前的人生阅历,几乎就是云游天下、给人看病而已,岂有病人还对看好他的医生动疑心而不满的道理?
所以,华佗便向曹操告假,说丞相您的病情已然好得差不多了,且放我一个假,让我回家小住几日。
按理说,请假这个事并不算什么特别举动,于是曹操就许可了。
可问题就在于,华佗回到老家之后,许久
都没有回来,远不是当初说的“小住几日”。曹操派人给他送信,让他快些回来,说丞相还等着你给他针灸呢!
老实说,这里的记载有些细节不清,华佗离开之际,必然对这事有所安排,或者是让徒弟留下来,或者是找几个曹操身边的医生,教几手相对简易的针灸之法。而且,在华佗看来,自己离开的这段时间里,曹操的头疾也不至于说严重到哪里去!
事实上也是如此,曹操此后还活了许多年,并未如演义故事里说的那样就死了。
实际上,关键就在于华佗更喜欢以前那种散漫自由、浪迹天涯的生活。以光明正义而言,那就是要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为更多在疾病煎熬之下痛苦呻吟的人解苦救难!
这种想法,似乎不太容易被一些人理解。
在一般医生看来,能做丞相的私人医生,实在是名利双收的大好事。但是华佗有自己做人的原则,更有一种他所信仰的医道。他认为自己应当救助更多的人,而不是如金丝雀般养在笼中为达官贵人服务。
或许这个,正是他与一般医生的差别之所在。
而这个时候,使者几度来回,华佗甚至都没理睬曹操的召唤。催促多了,他就跟使者说:
“我老婆病了,正帮她医治呢,要晚点儿回来!”
是真的吗?
借故拖延,乃至虚造借口来拖延,这自然是一种极大的差错,就政治而言,简直就接近于造反那么可怕了!
曹操登时就火了,我好歹是这大汉王朝的丞相,天下那么大,可全扛我一人身上呢!叫你过来看病,又不是赖你医药钱,哪有这样不当我一回事的呢?
他立马派出专人到华佗家中去查看,话说得也很明白,如果他的老婆真的卧病在床,那咱也不能不讲道理,就赐给他四十斛小豆子,还放宽他的假期,让他治好老婆的病再回来;可要是他的老婆根本就没病,纯粹是在扯谎骗取假期,那就不用客气,套上镣铐,直接押送他进大牢!
结果如何呢?
结果是华佗的娘子根本没什么毛病,老华是在扯谎!
于是华佗就被押送监狱,连夜审判。华佗自己觉得所犯罪小,无非是扯了个谎,算是旷工而已,要么炒鱿鱼、要么扣工资,你还能把我生吃了不成?
华佗这便糊涂了,你这是“欺君罔上”,就算曹操不是君,那至少也是你的“上”--人家毕竟是一国之相啊!
曹操勃然大怒,这就要动杀招。
在这关头,荀彧出来了。
他劝曹操原谅华佗这一回,人家毕竟是世间难得的神医,况且你的病也没全好,还得指望他日后帮你慢慢治疗呢?要不扣他几个月工资,以示惩戒,再让他好好写份检讨书,在全体员工面前声情并茂地念一遍,如何?
如何--曹操一口拒绝:不好!
此后的剧情,便是悲剧了。一代神医,救得了别人,却救不了自己,这便是人生的无奈。
据说,华佗在狱中曾将一卷医书交付给监狱看守,可惜看守胆怯,不敢接受。华佗大悲,一把火将医书化为灰烬。另一种说法则是看守很高兴地接受了华佗的好意,可是他将医书一拿回家,便被他娘子送入了火炉焚烧,看守发觉之际已然只剩很少的一部分。
看守大怒,你个死婆娘,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
娘子却一点也不服气,你凶个什么劲儿!你怎么不用你的猪脑子想一想,华佗的医术这么好,都免不了如此下场,你还学那个做什么?
而这一卷医书,据说就是记载华佗平生所得精妙医术的《青囊书》。
华佗的死,差不多是在赤壁之战前后,此后曹操几次偏头痛发作,都无人可医。曹操心中后悔,嘴巴却还挺硬:
“华佗能愈吾疾,然不为吾根治,想以此要挟,吾不杀他,病亦难愈。”
然而,很快让曹操更后悔的悲剧发生了,建安十三年冬天,曹操最聪明的儿子曹冲患病,一众医生,无人能治。这时曹操终于明白自己的愚蠢了,而今他必须为此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
很可能正是这一系列的连环打击,让曹操几乎丧失了理智,在曹冲死后,当时另一个少年天才居然也无辜遭殃。此人叫周不疑,本来曹操打算留他做储备人才,将来辅佐曹冲成就大业。可是在曹冲死后,曹操便觉得自己的几个儿子,不管是爱作诗的曹植还是爱武斗的曹彰以及作诗一般武斗也一般的曹丕,似乎都没有足够的能力驾驭周不疑。于是,他一咬牙、一狠心,派出刺客杀了周不疑。
曹丕与周不疑关系不错,想阻止这件事,结果被老爹臭骂了一顿:
“凭你也能用得了周不疑吗?”
曹丕再次深受打击。
的确,曹操太喜欢曹冲了,可是扪心自问:“谁夺走了你的仓舒儿?”若是你当日没有杀华佗,他是不是就能得救?
面对这个问题,曹操实在是头痛!
时至今日,他已然无法如当时那般装中风来糊弄人--因为,他真的已然到了风疾的中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