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九 东风!究竟是老天所赐还是孔明相请

    据说,原本卧病在床气息不调的周瑜看了这纸条,登时就起来了。而这诸葛孔明,也就顺势大吹大擂起来:

    “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

    好嘛,这是诸葛亮吗?完全是江湖骗子嘛!

    真实的诸葛亮倘若地下有知,搞不好就会起来找那些说书先生,问问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将“卧龙先生”搞成了“糨糊人士”?

    接下来便大摆起场面来了,二十八星宿、六十四卦的旗帜,而后是什么鸡羽毛、七星号带、香炉、宝盖……但凡你想得起来的,他都有了。自然,诸葛本人也少不了沐浴更衣、披头散发光着脚这些程序。

    他在这边施法,周瑜在另一头准备开战,可心里实在没底,究竟有没有这东南风呢?结果,到了十一月二十日将近三更时分,风还真就刮起来了,而且就是东南风!

    周郎登时大骇,觉得诸葛这家伙压根儿就不是人,非妖即怪,这就留他不得,立马叫来丁奉、徐盛这两位小将,各带一百人去,要将那诸葛亮斩草除根,可是那诸葛亮已经上了船只,被赵云给接回去了。

    老实说,这一段故事还真是精彩,能吸引住大量听众花钱驻留也是可以想象的。只是故事终究不是事实,诸葛亮再睿智,也请不来东风,这种桥段,估计一直要到宋元才会热闹呢!

    那么,这则神奇的请风故事究竟从何而来呢?似乎也并不是罗贯中挖空心思臆想出来的。最早的出处,大概就是《搜神记》。这书的作者干宝生活在距离汉末三国并不算太遥远的东晋,他多半也是道听途说再加上自己的虚构加工而成吧。传到唐代,更成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那么,既然东风不是诸葛亮请来的,究竟又是从何处而来呢?

    认真说起来,这便是赤壁一带的一种特殊气候。虽然是隆冬,多数时候依旧会刮西北风,但时不时的在严寒之后就会暂现小温暖的日子,风向也就哧溜一转,变成了东风、南风乃至东南风。

    当代的研究者们给了这种风一种特殊称谓,叫作“湖陆风”,是由于江水与陆地之间的温差以及气压差别而造成的。因为长年流行于当地,所以当地人知晓;而且这风也会周期性出现,所以预测便有可能,无须劳烦诸葛去请。

    这便是东道主的天时、地利,周瑜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这一点,于是在十一月二十这一天,他便升帐点兵,而用以冲击曹营船队的“冲锋队”,便是十艘“蒙冲斗舰”。

    “蒙冲斗舰”又是什么新式武器呢?简单而言,就是一种狭长尖利、速度奇快的突击船舰,在防御这方面,它用

    生牛皮蒙背,所以“敌不得进,矢石不能败”;而在攻击性上,它的两侧乃至前后都有弩窗矛穴,在冲锋之际,可以弩弓来远程射击,也可以伸出长矛来近战。

    不过,这种舰船并不是江东的专利,当年刘表的水军也建有大量蒙冲。此前孙权打江夏时,黄祖就横了几条蒙冲舰只拦住夏口江面,一度挡住了孙权的攻击。

    那么,周瑜是希望这些蒙冲舰帮他打开缺口吗?

    对,也不对。准确而言,是要“烧”开缺口--所以,周瑜的这十艘蒙冲舰只,几乎没有配备武器,船内也没几个人,只装满了柴草,而且这柴草还浸灌了大量膏油。

    换言之,这些船就是火船,当接近曹方水军之际,士兵们便将船内的柴草膏油点燃,任其冲向曹方水寨。

    那么,这些士兵怎么办!像敢死队一起殉死吗?

    这一点,周瑜自然也有考虑。在这些蒙冲舰的后方,跟随着同等数量的“走舸”--便是类似于小快艇的船只,冲击之际一律系在蒙冲舰后,大船一点燃,士兵们便登上“走舸”,回家去也!

    而在这批“蒙冲与走舸”组合的背后,便是周瑜亲自统率的主力部队,坐着大船不远不近地在后,当曹操的船队被大火吞噬之际,他们便发起最后的猛攻。

    摧毁曹操的水军只是第一步,大火焚毁港中战舰之后,必然会蔓延至陆地军营,整个曹操的南征兵团都会崩溃。而江东的将士们,就在此刻登陆,杀他个片甲不留!

    刘备,自然也不是全然闲坐无事,可是如《三国演义》中那般调兵遣将,派赵云去树林里趴着、派张飞去山边放火、派关羽去华容道等候曹操到来等这些神举,也都只是小说家的虚构。

    他干了什么呢?据说是从一个叫蜀山的地方出发,截击溃散的曹兵。好嘛,不愧是刘玄德,出来的地方都这么“妖”,蜀山--是《蜀山剑侠传》中的那地方吗?

    问题是,曹操此时在做什么?

    答案是什么都没干,他的策略已然很明确,那就是静候其变。我强你弱,时间拖下去,你那边必然会发生各种情况,到时我乘乱下手,岂不是很妙?

    可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来报,说先前请降的江东大将黄盖,真的带着几条船反水过来了!

    曹操一听大喜,本来他还半信半疑,此刻他再无迟疑,立刻到船头去看!

    登高远望,只见东南方向,隐隐约约一簇帆幔,插着青龙牙旗,主旗之上,赫然就写着先锋黄盖之名。

    曹操心里一松,看来此前所言非假,他确实是真要归顺朝廷了!

    可就在这时,他身边那位程昱说话了,他说这船必然有诈,先不要让他靠近。曹操尚不明

    白,他便指出了两大疑点:

    第一,黄盖事先说是坐粮船前来投奔,若船中真有粮,船体一定稳重,可眼下这些船,轻浮虚飘,哪里有粮船的模样?

    第二,眼下刮的风可异于寻常,平日里都是西北风,今时却忽然起了东南风,一旦他们乘势放火,那还得了?

    曹操立马就明白了,于是急令阻拦。可黄盖此时又焉肯功败垂成,就在这曹军水寨前二里水程处,按照计划行事,点燃草船,撞入曹营。一时之间,风助火势,将这大江北岸,染作一片通红。

    曹军自然是倾尽全力,一边救火、一边放箭。据说,他们的箭射中了黄盖,将他掀入水中,可黄盖易射,这大火却真的难救。

    到此时,说什么都已来不及。曹操唯一的办法就是弃船登陆,可是火势迅猛,就连陆寨也遭殃难救,那么就只能放弃乌林营地,向西而去。

    第一选择似乎是去江陵,船虽然被烧了一半,可还有一半,坐着去似乎会省力许多。可此时的曹操及其部队,显然已经视登船如厄运,没有办法之下,曹操只能一把火将剩余船只也全部烧毁--为的就是不留下赠与敌军。

    不坐船,那就只能走陆路。眼前这条道,便是着名的华容道。这边故事不少,《三国演义》就虚构了曹操的“三笑”,几乎可以与秋香的“三笑留情”媲美了。只不过秋香的笑成就的是她与唐伯虎的爱情,而曹操一笑笑出了赵子龙、二笑笑出了张翼德,三笑更笑出了手握青龙偃月刀的关云长,演绎出一段“义释曹孟德”的传奇来。

    可事实上关羽并未出现在华容道,曹操也未曾“三笑留情”,他只是因为逃亡太过仓皇,所以先是在云梦泽那个传奇的地方迷路,接着又在华容道上因为道路泥泞,导致了严重的***故而已。

    就在这个落魄逃难的时刻,曹操想起了一个人,他是谁呢?

    那便是郭嘉。

    “若是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这意思也就是说,如果郭嘉还活着,当初一定会劝住我,也就不会有这般下场了!

    当初,在远征乌桓的路上,因为沿途有长达二百里的地段干旱无水,也无粮食可以充饥,曹军将士不得不先后杀了几千匹战马充饥饮血,才得以艰难抵达目的地。可就在从柳城回来的途中,年轻而身体羸弱的郭嘉终于因为水土不服、气候恶劣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劳过度而病倒,并最终英年早逝。

    郭嘉早死,最伤心的莫过于曹操。一大帮谋士之中,他最欣赏也最听从的便是这位郭嘉,反过来最了解曹操的其实也是郭嘉。两个人关系极其亲密,不但是配合默契的上下级,更是好朋友、知己,甚至

    有行则同车、坐则同席的记载。以个性论,郭嘉也与曹操一样不拘常理,更因为这个缘故曾遭陈群的弹劾,而当时的曹操,虽然夸赞陈群检举有功,却完全不对郭嘉有所约束。

    在以前的征战中,曹操似乎对于本阵营的三位智谋之士颇有自己的安排,那就是荀彧守大本营,做总体策划;荀攸则与郭嘉一起随军,见机行事、随机商议。远征乌桓、郭嘉死后,顿令曹操有捉襟见肘之感。此次南征,显然他是希望以贾诩来替代郭嘉的角色--实际上贾诩的智谋也足以做到这一点,可曹操居然没有听从,这便是可叹之事。

    曹操当初曾言,平定天下之后,就会光荣退休,而把之后的国家大事交付给更年轻的郭嘉。这话自然未必一定会实现,因为此后的事实就是大汉朝廷的权力一步步完全滑入曹氏家族之掌握,郭嘉即便活着,也不一定就能实现交班的可能。但推究曹操说这话之时的背景,想想他也该是真心的倾述。

    现如今,他回忆起郭嘉在世时的点点滴滴,自然会感怀造化弄人。

    不过,回究他的这句话,事实上郭嘉倘若真活着,必然会劝。可联系到曹操这次出征之前,贾诩也曾劝他勿急,可他不还是照样赶急上火地往赤壁那边凑。所以,根本就不是谋士无能,而是曹孟德内心深处的问题。

    在陆续击败吕布、袁绍、刘表之后,几乎可以统一天下的曹操,确实让骄傲弥漫了自己的心神。可以说,赤壁战败,直接的原因是难测的风,可就深层次而言,显然是曹操的自满导致了最终的溃败。

    所以,当曹操哭郭嘉之际,其他谋士也无须惭愧,尤其是贾诩、程昱等人,因为此前早就劝过你,只是你不听而已。

    而在赤壁溃败之后,曹操一溜烟儿跑回许都,更是一个糟糕的决定。此时的荆州,孙刘联军仅仅是控制一小部分地区而已。襄阳、江陵、长沙、武陵、桂阳、零陵等郡俱在曹操手中,若是曹操能暂缓回许都,而是留在江陵坐镇,那么荆州的主要部分便不会落入刘备与孙权之手。

    问题就在于,一败涂地的曹操已然丧失斗志,于是他留下曹仁与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其余部队,便统统回到了北方。

    曹操回了老家,于是,这荆州便成了周瑜、刘备与曹仁角逐的天下。

    周瑜,自然不会将辛辛苦苦抢来的胜利果实交给刘备。当赤壁大战结束之后,他便领着大队人马,与程普一起来取江陵。正与曹仁隔江而对着呢,甘宁便请战了,说江陵兵多将广,不如你在这边继续与他们盘桓,让我带着一支兵去打附近的另一座城夷陵如何?

    夷陵是荆州

    的西面门户,往西便是益州。甘宁攻克夷陵,就等于是包抄了江陵的后路。如此一来,曹仁登时会落入东西夹攻的困难境地,所以他立马就派出一路军,迅即包围了甘宁。而甘宁被围,自然要求救于周瑜。

    于是在周瑜这边,一场紧急会议旋即举行,与会诸将大多不主张救援,理由是总兵力本身就不够多,分出去将导致两边吃亏。唯一主张救援的人居然是吕蒙,他说,这样,让凌统留下来继续围困江陵,我与周都督一起出发去救甘宁,解围之后立即就回来,前后加起来也就十天时间,我想凌统总归能守得住。

    周瑜看来是站在了吕蒙这边--正确总是属于少数人。于是,两人就急行军杀到夷陵,大破曹仁的派遣军,缴获了三百匹战马(江南少马,能俘获马也是大功一件)。随后杀回来,果然与曹仁相持依旧。

    据说,此时曹仁便派遣名为牛金的小将带着临时募集起来的三百人出城挑战,这简直就是开玩笑,城外的周瑜兵团单是前锋部队就有数千人,登时就把这三百人给团团包围了。这时,曹仁和他的长史陈矫在城头之上张望,瞧见城下那三百人几乎就要全军覆没了,大家却束手无策。可就是这个时候,曹仁忽然发飙了,大喊取马来--这意思就是要出去救人,陈矫赶紧一把拉住曹仁,说敌军人多势众,难以抵挡,干脆放弃这三百人算了,你是这里的主将,不要出去冒险啊!

    曹仁根本就不理他,十万火急的,哪里有空跟你解释,这就带着数十骑兵冲出城去,站在壕沟边。陈矫在城头上一瞧,哟呵,还好,原来你只是摆个样子而已,只要不过壕沟就好!

    谁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曹仁一声吼,居然拍马跨过城沟,冲入眼前的吴军重围,居然杀得吴兵纷纷败退,将牛金救了出来。

    这就完了吗?重重包围中还有些兵没来得及逃出来呢,在那儿大叫将军来救我。于是,曹仁又一次冲进敌军丛中去,救那些人出来,回到城中,大家伙儿都敬佩他的勇猛,陈矫更是大呼:

    “将军真天人也!”

    这话听着有几分耳熟,不错,《三国演义》将其改成了:“将军真神人也!”而后转送给了关羽。

    不过,话虽如此,这记载毕竟还是有些可疑的,因为曹仁以几十个骑兵冲入据说有数千之多的江东军阵,而且还能从容而归,实在是不可思议!倘若曹仁真的如此威猛,在别的战场上为何就无此表现呢?

    唯一可以确认的一件事,那就是曹仁确实带人将牛金救了回来,至于以数十人冲击数千人的东吴阵营云云,在没有更确切的证据之前,还是当故事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