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 酒歌!忘形的曹操手里有把槊
时为建安十三年的十一月十五,乌林的曹军大营之中,曹操正喝着酒,唱着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歌其实多少有些消极的意味,世上的烦恼这么多,不如去喝酒啊!这也难怪--那时所谓的酒其实就是一种甜饮料,酒精度数很低(据说度数只有3度,差不多也就是今天的啤酒度数),可即便是这样,喝多了也会发酒疯,譬如西汉开国之际,喝庆功酒的臣子们便因为喝醉了而在殿堂之上大呼小叫,甚至有拔剑砍柱子的。
曹操,正是喝酒误事的典型。记得否?官渡大战前夕,在宛城,就是因为多喝了几杯,以至于酒动色心,叫来了不该叫的女人,以致招来一场半夜突袭,要了典韦的命,也几乎要了曹操的命。
也许是这个缘故,所以这一回,曹操的酒宴之上,几乎没有女人,而是一场纯文学性的盛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喝酒吟诗本是文雅事,可如今是在战场之上,曹操吟这首诗之际,手里便多了一支长槊。
槊又是何物呢?简单而言,它就是骑兵所用的一种加强版长矛。采取上等韧木,剥成粗细均匀的篾,胶合而成。而且这细篾还必须用油反复浸泡,直泡到固定无开裂,差不多就得一年光景。此时将篾条取出,放在阴凉处再花数月风干,而后再用最好的胶漆胶合,成为丈八长短,再缠绕麻绳,干透后涂以生漆,裹以葛布,干一层裹一层。直到刀砍上去,这槊杆也不断不裂(听上去好像很神奇啊),如此一来,这槊杆才算是合格。然后前面安上精钢槊首,后边装备红铜槊纂,一柄轻韧、结实的槊便完成了。
这样一支槊,在当时自然属于高端武器,造价昂贵、费时长久,骑兵可赖以冲锋陷阵,也可以在近战格斗中发挥作用。
如此兵刃,曹操自然爱惜不已,所以他对诸将云:
“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
当下,他便把这槊竖立在船头之上,拿起酒爵来,满饮三爵(听上去好似很牛气似的,可是已然说过这酒度数不高,所以各位也无须太惊奇),这便把
那歌儿唱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据说,他念这诗歌,是因为恰好听到一声鸦啼,向着南方而去。于是他便问老鸦何故夜啼?那左右便说了,大概是这乌鸦(“乌鹊”有时也指喜鹊,但在此时显然是指乌鸦)本来睡着,被咱们弄出的声响给闹醒了,起来一看呢,又正好见这明亮的月光,它就琢磨着是不是天亮了,所以飞下树来哇哇乱叫呢!
曹操应该有点喝上头了,也可能是高兴,原本满腹心事,如今经这酒一浇,似乎都化为无形了!
三个字,高兴啊!
高兴,自然不单是为了乌鹊,而是因为眼下的南北僵持局势,似乎马上就有化解转变的苗头了。数日之前,就有写着“江东黄盖寄”的邮件快递过来,大叫大嚷着让曹操来接收--呵呵,这自然是笑谈了,不过《三国演义》中说阚泽如何有勇有谋地来送信其实也是虚构的。
关键,就在于曹操信是不信!
老实说,曹操是惯于使诈的主。兵法有云,实而虚之、虚而实之,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这里头有说不完的学问。
那么,现如今黄盖请降,曹操究竟该不该答应呢?
自然是该答应,因为一旦江东阵营出现一个投降的人,迟早就会有第二个,然后便是三五成群、汇聚成一大片来降。
关键是如何接纳黄盖的投降?
若是在陆地上,这就很简单了,黄盖一匹马、几个人,往营门前一站便是。可如今是在水上,黄盖若是来,那至少便是一条船、几个人,会有问题吗?
曹操想了半天,风险确实有,可利润也很吸引人。这就好比是买股票,你自然是看好这股票才会买,可一旦买入之后,究竟是涨是跌,那就不是你说了算了!
所以,曹操当时给黄盖的回复是这样的:
“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于前后也。”
给你高官厚禄,自然会比其他投降的人都多。可其实这话是有个条件的,那就是你必须说实话、真的来投降!
换言之,曹操多少还是有点怀疑的。
可是黄盖究竟哪一天来投降,并没有说定!为什么没有说定呢?因为黄盖要看风而动,风起来了,风向、风力都吹合适了,黄盖才会出发。
好嘛--从中便看出诈来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若是真要投降,哪管什么风呢,迟早要降,拖久了反而容易出事情啊,必然是早点出发为好!为什么
还一定要等风,连具体日期都定不下来呢?
曹操一生用计,却在这一点上疏忽了,而这一疏忽,便直接注定了战役的结局!
这,难道是因为郭嘉已然病故,而荀彧又不在身边的缘故吗?
所以,此时的曹操,就哼着歌、喝着酒,好像天下马上就要平定、国家很快就可统一一般。可就在这会儿,偏偏有人要让他不高兴了--这人就是刘馥!
刘馥是大汉此时的扬州刺史,不过虽然有刺史之名,实际上却只是个太守而已,因为扬州的大部分土地都在孙氏治下,他所掌握的,仅仅是今天的安徽合肥这一片区域而已。据说他的管理能力很好,聚逃散、立学校、广屯田、兴治教,把个战乱破离之州郡整理得有模有样。
《三国演义》中说,他这会儿就在这船上,本来他也只顾自己喝酒吃菜,不多管闲事,可听到曹操在那边吟唱什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便起劲儿了。居然借着酒劲儿站起来,对曹操说:
“哎呀,丞相啊,你这个诗歌吟得不对啊,那话不吉利,不吉利啊!”
本来这诗念完、酒喝光,大伙儿也就散了,可刘馥这么一起来,曹操想不通了,好歹我也是着名诗人,你怎么一张嘴就说我的诗不对啦,居然还说不吉利,他便问了:
“你说说看,哪里不吉、哪里不利啦?”
刘馥也真是书呆子气重了,他一张嘴,便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你自己想想,这乌鸦飞得那么辛苦,足足绕着树转了三圈,居然也没一根枝条可以停靠,这不胡扯吗!天底下有这么蠢的乌鸦吗?”
这话一出,满船的人都惊呆了,你这不是指着曹操的鼻子骂吗?
人都呆了,曹操也气疯了,他手起一槊,便把眼前这不懂风情、胡乱点评的刘馥刺翻在地,槊首直贯其胸,一时血流满地……
好血腥的场面!
问题是,这真是事实吗?
喝醉酒胡乱杀人--
说起来,真要有这等事,曹操就和商纣王以及后世那些暴君无异了,随随便便就杀人,这显然不是曹阿瞒的风格。即便真是有恨意在心,那也是有题目才会出回答。譬如那孔融就是如此。
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刘馥确实是在这一年死了,只不过他是死在任上,也就是曹氏的扬州(自然是在合肥了),而且是正常死亡。
事实上,关于赤壁之战前夕,《三国演义》中有太多情节,虽然极为精彩,却只是小说家的虚
构而已。譬如,“群英会”蒋干中计、孔明“草船借箭”、阚泽献诈降书、徐庶巧计脱身等,最值得一说的,则是所谓的“连环计”。
《三国演义》中此时庞统便已登场,说蒋干在江东乱转之际,听得一片读书之声,信步寻去,便看见草屋之中一人诵读孙吴兵法,那便是“凤雏”。于是,这位凤雏先生便在蒋干的引荐之下,渡江来到曹操大营。那曹操似乎也颇为早先不得“卧龙”而懊恼,如今听得与其齐名的“凤雏”前来,好生欢喜,当下引着庞统,兜完旱寨兜水寨,高谈阔论许久。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庞统说话了,他问曹营中有无良医?其实这是废话,军医自然是有的,他这句话无非是为了引出曹操的发问而已。于是曹操果然问了:
“行军作战,要良医何用?”
这就更是废话了,古往今来,哪支军队尤其是大规模军团会没有军医,这是基本常识,曹操岂有因此而发问的道理?小说里如此迂回,无非是为了引出下面关于水土不服的言论而已--自然,这个真的是大问题!
于是庞统便说了:
“某有一策,使大小水军,并无疾病,安稳成功!”
好嘛,这话便把曹操给勾住了,他正为这事发愁呢!北方士卒,多数没上过船、出过海,这滔滔大江,潮起潮落、风浪不止之时,反复颠簸,颠得一帮北佬上吐下泻、浑身瘫软,这如何能打仗?
当下曹操便请凤雏莫遮掩。要说庞统正是为此而来,又岂有不讲的道理?当下他便张檀口、伸妙舌,说出连环大计:
“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如此一来,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
据说,曹操正是听信了庞统的这一计策,将大小船只都用铁链拴在一起,这才解决了北方兵晕船的问题。
所谓庞统献连环计,自然是子虚乌有之事,可是《三国志》中也确实有一段话,说当时的黄盖观察对岸的曹操船队,发现那些船舰是“首尾相接”,这可能是因为船多所以密密麻麻挤在一堆的缘故,也可能真是用链子连接在了一处。
那么,如此做法,真的有用吗?
船只互相连接,再铺上木板,确实有利于船只的稳定,再投下铁锚,相信颠簸程度确实会减轻许多。可事实上这只是船只停泊阶段可以使用的手段而已,一旦开锚起航,你还能继续将船互相连接、铺设木板吗?北方士
兵适应了有连环的船舶生活,可开战之时,你不还得接受无连环的颠簸考验吗?
所以,所谓连环,很可能只是曹操在船队初建之际采用的一种临时过渡手法。这么做的原因,一方面是将善于陆战的士兵慢慢地过渡到水战环境之中,另一方面,就是一种休整措施,此时已然是隆冬时节,曹操大概想等冬去春来,再做进一步的打算吧!
自然,另一种颇大的可能性就是,曹操的船队根本就没有打造什么连环,只不过是在乌林江面一字排开而已。黄盖说“首尾相接”,也只是指船多而密集,如此而已。
问题是,船只集结在一处,又是首尾相接,这便如同堆积在墙角的一堆柴火,不论有没有铁链连接,都很容易毁之一炬。
曹操有没有想到这一点呢?貌似也是有的,但他的判断是不会,因为眼下是隆冬季节,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大陆季风气候,夏天吹东南风,冬天则刮西北风,这是地理老师都教过的。曹操固然没上过地理课,但这些常识,他也确实不缺。
如此一想,曹操的船队连环休整战术,似乎还真没什么大纰漏。
关键,还是在于风。
不错,倘是一直刮西北风,周瑜便毫无机会。即便是勉强上去放把火,最多也只能烧掉最外层的一些船只。而火势一旦起来,在西北风的作用之下,反而会蔓延至江东水师一方,到时候岂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三国演义》的作者似乎也想到了这一点,百思不得其解的他,最终便在这里设置了一个“诸葛亮借东风”的情节。说那周瑜站在山顶瞧半天,忽然想起这风向不对,这火便放不成。这火若是放不成,曹操的大兵早晚能过江,而一旦过江,这形势可就难堪了!
老实说,这段情节颇为贬低周瑜,堂堂的江东军主帅,居然会在事先的整体策划中遗漏最重要的环节,这不是说他的智商很低吗!就算周瑜的智商很低,难道参与谋划的诸多文武,就没有一人做事先的提醒吗?
于是,诸葛亮便登场了,他来看望一病不起的周瑜,用一张小纸片、区区十六个字,便治愈了周郎的烦恼,那便是: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十六字,令人想起东方不败在《葵花宝典》上之所见:
“欲练神功,引刀自宫。炼丹服药,内外皆通。”
貌似金庸的十六字,还真得了不少诸葛亮小纸片的精髓。这格式、这用语,都颇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