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 嚣张!就能拿下江东了吗
其实,曹操的这封信,内容只有两字,那便是--嚣张。
嚣张会使某些人害怕,更会使某些人愤怒!那么,曹操是想让孙权愤怒吗?
显然也不是!
这,便出问题了!
不论孙权如何,曹操显然是轻敌了。为什么会如此轻敌?自然与此前的连番胜利有关,正如此时已在江东的诸葛亮所言:曹操的兵,因为长途奔袭,甚至不惜以一天一夜跑三百多里这样的速度来追袭刘备,所以到眼下这个时候,已然如“强弩之末”,甚至连单薄的“鲁缟”都穿不破了!
实际上,此时在曹操的智囊团内部,早就有人提出了与对岸的诸葛亮颇为相似的意见,这人便是素有“毒士”之称的贾诩。
贾诩说,现在不能再前进了,最好的办法,便是停止继续用武,让动乱的荆州百姓安居乐业,不出几年,江东便会不战自溃!
哈哈,说得如此果断,难道这是真的吗?
曹操觉得这是文人的毛病,明明可以用兵迅速解决的事,却谈什么不战自溃。世上何曾有过这种事,黄巾、董卓、吕布、袁绍,哪一个是不战自溃的?都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你们讲的都是玄妙的文科,我却是扎扎实实的理科生,要一统天下,那就必须收复江东;要收复江东,那就必须用武,打得孙权、周瑜哇哇乱叫,这才是正招!
贾诩继续解释,自然那话也都是文言。笔者如今就用现代的譬喻来表达他的意见。打个比方吧,曹操就是个长跑运动员,第一场他胜了河北运动队的袁绍,第二场又胜了荆州运动队的刘表,那么他还能立即与江东运动队的孙权再跑第三场吗?
任是哪种运动会,都不可能让曹操如此连续跑场子。为什么?一个字:累!
自然,曹操不是运动员,他是统帅,打仗不需要他亲自动手,他只是指挥官,动动脑子、下下命令而已。可是别忘了,他的命令需要下面的官兵全力执行才能成为事实。而眼下,经历了长途行军和快速突击的中原大军,确实有些累。
其实,对于大部队而言,“累”还没那么明显,“水土不服”才是真正可怕的。以往在河北、在徐州,打的都是平原战、山地战,而曹操的军队中绝大部分兵员都来自山东、安徽、河南这些地方,打平原战没问题,打山地战也还可以,可如今来到南国,打水战甚至是泥泞战,这些人行吗?这些马行吗?
这两点,曹操难道就真的没有一点儿考虑吗?
自然不是如此,曹操确实有他的办法。这办法就是让北方军团做后应,而让新投降的荆州兵团做前队。荆州军人不存在“累”的问题,因
为没有长途行军,也不曾急速奔袭,他们也适应南方的水土,至少与江东的水军差不多。
所以,曹操认为,所谓“累”、所谓“水土不服”,都不是问题。
诸葛亮不是说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吗?可事实是,曹操拿来穿鲁缟的箭,并不是那强弩之末,而是另一支新箭,那又如何?
于是,贾诩的意见,毫无疑问地被否决了!
那么,那位了不起的荀彧大人呢?他又如何说--事实上,这一次讨伐刘表,就出自他的策划。他曾说,中原已经平定,南方诸侯必然心慌,你从宛城、叶县一带穿行急进,杀他个出其不意,就能平定南方。
这一招出其不意,确实也收到了成效,荆州果然全无抵抗,曹操很快便取得了荆州全境。可接下来该怎么做呢?荀彧并没有做全盘的策划,而荀攸似乎也未随曹操南下。
二荀都不在,那么还有谁呢?
此时的曹操军中,除了贾诩,便是那位程昱。
程昱是如此为曹操分析此时的形势的:
“咱不扯别的,就说那孙权。他虽然已经执掌江东数年,但整体而言还是个新人,而你已纵横中原许多年,即便在江东也是威名赫赫,所以孙权就是想抵抗,也不敢独自与君单挑!”
这些话,似乎很实在,曹操也确实爱听,他这便问,既然如此,孙权会不会投降呢?
程昱说,倘若此刻孙权是孤家寡人,没有帮手、自己又太嫩,显然投降是个上好的选择。可问题是如果他成功地找到了帮手呢?
曹操明白了,你是说那刘大耳朵?
不错!既然他不敢单挑,那么就一定要找一个帮手。眼下五湖之间,又会有谁敢于抵抗曹公您呢?事实上也就只有一人,便是刘备。
曹操明白了,程昱的分析果然很精到,但问题是,假如刘备与孙权真的走到了一起,难道我就不能将他们聚而歼之吗?
他们加起来的力量,还不到咱的十分之一呢!这是咱在人数上的优势。而就地利而言,他们固然有长江之利,可咱们也拿下了长江中游的荆州,至少可以说是机会均等了啊!至于天时,咱们有中央朝廷的名义,这一出兵,咱们是官兵,而孙权、刘备,那可是割据势力,是敢于抗逆祖国统一大局的***。如此看来,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咱不是占很大的优势吗?
再说了,数十年打天下已打到这个程度,最后的对手只剩下孙权、刘备两家,他们已然如同手掌中的最后两只小甲虫,岂有不加一分力将他们捏死反而放走的道理?
所以,不论胜算几何,这一仗,必须打!
此言一出,满堂谋士,再无多言。正如
当年曹操一意孤行要远征乌桓一般,这便是最后的决定!
好吧,曹操执意要打那就打。可是打,也有多种方案。
曹操已然跨过长江,占据了荆州的江南部分。那么,从江陵出发一路向东,取道陆路进入今江西,再从江西入江东,有无此可能呢?
事实上还真不行,因为在长江南岸的这块地域,几道山脉连贯成线,使大规模行军变得几乎不可能,尤其是在汉末那个年代。从罗霄山脉到幕阜山脉(自然,这些山脉名都是后来的产物,但也距离此时不远,譬如罗霄山脉,据说就取名自东吴一名叫作罗霄的将领,而幕阜山脉的得名,则是因为太史慈曾在此山中安营扎寨),有着连绵不断的高山峻岭,曹操不是后来的邓艾,不可能舍弃大部队,只挑选一支敢死队翻山越岭去突袭东吴内里。
而长江北岸,也是山,前汉的司马迁就曾在年轻之际登上这山脉,观赏山两侧的风景,发现居然截然不同,一边是冬雪风光,而一边则是春花风情,于是便慨然称此山为***。也是这***,几乎遮蔽了荆州的整个东北方。
换句话说,要从荆州去扬州,只有走江夏郡这一条路,而要去江夏,那就必须走水路,也就是长江。
还有没有别的选择呢?有!那便是放下荆州,从两淮这个地方向南进兵,而走那个方向,同样要面对滔滔长江。
所以,曹操要么不打,要打,就必须去那个叫作赤壁的地方。
赤壁又如何呢?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是一把门上的大锁,曹操若是能打开这把大锁,门内便再无可以阻拦之物。
对曹操而言,事实便是如此。那么他的对手刘备呢?便只剩下唯一的指望,那就是江东的孙权能派来一支强大的部队,为他撑腰鼓气。
此时,在长江中游一个叫作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的所在,刘备正盼望着、盼望着,说东风来了,援军的脚步近了。
此时刘备的心情,是急切、焦虑的,甚至可以说是六神无主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自长坂坡一路飞奔而来的刘备,其实已跑散了魂魄。他跑没了徐庶、跑没了老婆、跑没了阿斗(自然,后来赵云又把他给抱了回来,但实际上不抱回来更好,大家都明白的),也跑没了部队、跑没了辎重、跑没了百姓。此刻的刘备,只有关羽的水军尚存、刘琦的部队尚存,加起来也不过两万人。人数其实也不算少,可在强势的曹兵面前,那简直就是惊弓之鸟,再没有抵抗的勇气。
所以,刘备唯一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强援,联合起来抗曹,或许还能有点儿希望。而眼下唯一的
强援,也只有江东的孙权。
于是,当曹操抵达江陵、准备顺江而下的消息传来之际,刘备便坐不住了,他的首席军师诸葛亮也坐不住了: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急什么呢?这就好比是炭锅上的蚂蚁,锅越烧越热,那蚂蚁能不急吗?
好吧,也确实是需要你诸葛亮发挥聪明才智的时刻了。于是,刘备这便目送诸葛亮与鲁肃向着江东而去。至于他自己,就只能从夏口再进一步,来到樊口晃悠。
据说,也就在这个时候,曹操那封牛气哄哄的信传到了江东。显然,此时孙权倘若投降,多少还能得一份优厚待遇,可是刘备却再无这个可能。老实说,孙权真若投降,刘备就只能去苍梧找吴巨了。
好在,熬了许多时日之后,终于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负责巡逻的小吏来报告说:
“东边有船队来了!”
“废话,给我说明白了,是什么船队?”
“可能是江东的水师,远远望去,可见为首的船只之上挂着大旗,上书一个‘周’字!”
刘备大喜!
终于来人了,虽然来的不是江东之主孙权,但以旗号论,这多半便是江东主军事的周瑜。可是他会带多少兵过来呢?曹操号称水陆八十万,你江东能出多少兵呢?就算能以一抵十的话,怎么着也得有八万人吧!
所以,刘备急着要见周瑜。他先是派人到船上去请,结果那周瑜居然很是摆架子,说是有军务在身,没办法下船随随便便来见,刘豫州要是非见我不可呢,就请屈尊到我这船上来相见吧。
呵呵,周瑜的架子不小!
可这时候他摆架子是有理由的,那就是要明确一点,这一仗究竟谁是主力?谁说了算?
倘若你刘备够牛气,兵力够壮,敢于担当这抗曹主力,那我就不妨下船来与君相见。可若是你刘备已然被吓破了胆,那么显然这抗曹的主角,就该由我周瑜来担当,你刘备,不过是个小小的配角而已。
这就是定位--通过这一小小的动作,让你刘备明白自己的位置,以后切勿抢戏--从日后的情形来看,刘备一方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与《三国演义》里的诸多渲染不同,这一战,刘备包括诸葛亮在内的这一大帮子人,的确很配角。
据说,刘备的手下譬如关羽、张飞,都觉得周瑜有些过分,你毕竟是江东孙氏的部下,是臣;而刘备即便潦倒,那也是首领,怎么着都比你高一级。
而此时的刘备倒是不在乎自己究竟是主角还是配角,倘若最后的结局是战败,做悲剧的主角倒远不如做配角。所以,他坐着一条小船便来到了周瑜水军的大船
之上。而上船后的他,既不关心周瑜是否英俊,也不关心孙权是否决心已定,他唯一关心的问题便是:
“你有多少兵?”
周瑜的回答也很简洁:
“三万!”
老实说,这数字让刘备的心登时冷了半截,才区区三万人,与曹操的八十万人对抗,那简直就是以豚犬招惹巨象,怎么办?刘备立马就想起了苍梧的吴巨--还是找巨哥去混吧!
“很少啊……”
沮丧了半天,刘备嘟囔出这么半句。
周瑜笑了,虽然只聊了几句,他却已琢磨出刘备的心思。不错,三万人相对于八十万确实有点少,但战场之上,尤其是这样的水上战场,周瑜却有自己的盘算。所以,他对刘备说了这么一句话:
“够用了,刘豫州且看我如何击破曹兵便是!”
哈哈,牛皮吹得够大--刘备此时的想法就是找个相识的人过来聊聊这周瑜究竟行不行,譬如说此前的使者鲁肃。
可是周瑜又说了:
“我受命在身,没有随便安排人与你相见的道理。你要是想见子敬(鲁肃的字),那就另找机会吧!”
闻听此言,刘备的第一反应是愕然,他没想到这位江东统帅如此牛气,而在愕然的背后,则是惭愧--自己的要求似乎有点不顾大局,接着是高兴--这位江东大将说不定还真有两下子。
不过,虽然是有些诧异,刘备却不太敢相信眼前这位趾高气扬的江东佬真能打败曹操。想当年吕布何等嚣张,袁绍又何等雄伟,可那般人物,统统都败在了曹操的手下。眼前这位三十来岁的周公瑾,就真的比他们都强?不会吧!
所以,回转之后,刘备还是做些了小动作,那便是藏匿自己的兵力,分明有万把人,最终却只肯掏出两千,剩下的都埋伏在后,做好一旦战事不利就转身去广西的准备。
其实,周瑜真没在意他那点人,你掏多掏少都随你,反正我也不当你是回事。若你愿意,也可以退出战场,做旁观客都无妨!
周瑜的这种态度,也不仅仅是傲气而已,实际上他是有考虑的,那便是战争与你无关,而对于战胜之后所获得的胜利果实,也务必请你靠边站!
正是这种态度,导致了后来孙、刘两家的巨大分歧。因为按照刘备的逻辑来看,此时打曹操自然要靠你,我最多出点小力。可若是打败了曹操,战后分果果,那可必须分我一半,因为我也是出了力的!
好吧,不得不说,刘备确实有些耍无赖的腔调,哪怕《三国演义》如何为他掩饰美化,这都是事实。
不过,虽然他无赖,可后人也颇能理解他,因为此人--实在是吃了曹操太多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