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略

    【原文】

    夫三皇①无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②者,体天则③地,有言④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⑤功,四海化⑥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礼赏有功,美而无害。王⑦者,制⑧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⑨备衰,四海会同⑩,王职11不废。虽有甲兵之备,而无斗战之患。君无疑于臣,臣无疑于主。国定主安,臣以12义退,亦能美而无害。霸13者,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则士疏,赏亏则士不用命14。

    《军势》曰:“出军行师,将在自专;时退内御15,则功难成。”《军势》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16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军势》曰:“无使辩士谈说敌美,为17其惑众。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18于下。”《军势》曰:“禁巫祝,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

    ①三皇:关于三皇的说法有很多。有以下几种:燧人、伏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所引的《礼纬含文嘉》);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伏羲、祝融、神农(《白虎通·号篇》);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纪》);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伏羲、神农、黄帝(《尚书》、《帝王世纪》)。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

    ②帝:指五帝。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这种说法因为经书地位的尊贵,因此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③则:效法。

    ④言:教化的

    言语。

    ⑤让:辞让、推让、谦让。

    ⑥化:教化。

    ⑦王:指三王,即夏、商、周三朝的开创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者是周文王和周武王)。

    ⑧制:统治、管理。

    ⑨矩:原本的意思是画直角或者方形的工具,此处引申为法度。

    ⑩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叫做会同。

    11王职:朝廷官员的职务。

    12以:凭借、通过。

    13霸:指“春秋五霸”,这一名词也有几种说法:齐桓公、晋文公、秦

    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孟子·告子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夫差(《荀子·王霸》)。其中前二种说法较为常用。

    14用命:服从命令。

    15内御:请示上级,指由朝廷控制。

    16邀:追求。

    17为:因为。

    18附:依附。

    【译文】

    在三皇时代,没有治理国家的言辞、政令,但是他们的教化却流传四海,天下人都不知道这个功劳应该归于谁。到了五帝时代,他们效法顺应自然规律,设教施令,天下太平安乐。君臣之间相互谦让而不争功,因而教化大行于四海,百姓也不知道其中的缘由。所以,使用臣属不必依靠礼赏其有功,也能相处得和谐而无矛盾。到了三王时代,注重以道德统御民众,使人心悦诚服;制定各种法规以防世道衰败,四海诸侯按时朝见,向朝廷奉献贡赋。虽有军备,却无战祸。君不疑臣,臣不疑君,国家安定,君主平安,臣属下僚依据义的规范适时告退,君臣之间也能和谐而无矛盾。春秋五霸时代,统治臣属用权术,结交贤士靠信义,使用人才靠奖赏。如果信义差了贤士就会疏远,奖赏少了,属下不肯用力效命。

    《军势》说:“出兵打仗,贵在将帅军拥有自行决断的权限。如果进退行动都要受君主的控制,那就很难取得成功。”《军势》上说:“使用有智谋的人、勇敢

    的人、贪婪和愚笨的人,其方法各有不同。有智谋的人乐于建功立业,勇敢的人好实现其志愿,贪婪的人热衷于追求利禄,愚笨的人从来不顾惜自己的生命。要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来充分利用。这是军队用人的莫测高深的妙术。”《军势》上说:“不要让能言善辩的人谈论敌人的长处,因为这会蛊惑众人,扰乱军心;也不要用仁慈的人掌管财物,因为他们会滥施财物去迎合下级。”《军势》上说:“军队中要禁止巫祝,绝不准他们给官兵占卜军事上的吉凶祸福。”

    【原文】

    《军势》曰:“使义士不以①财。”故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②谋。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臣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以事③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④。

    故圣王御⑤世,观盛衰,度⑥得失,而为之制⑦。故诸侯二师,方伯三师,天子六师。世乱,则叛逆生;王泽⑧竭,则盟誓相诛伐。德同势敌,无以相倾,乃揽英雄之心,与众同好恶,然后加之以权变。故非计策无以决嫌⑨定疑,非谲奇无以破奸息寇,非阴谋无以成功。

    圣人体天,贤者法地,智者师⑩古。是故《三略》为衰世作。《上略》设礼赏,别奸雄,着成败;《中略》差11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故人主深晓12《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深晓《下略》,则能明13盛衰之源14,审治国之纪15。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

    【注释】

    ①以:用、通过。

    ②暗主:昏庸的主子。

    ③事:服侍。

    ④蹶:跌倒。引申为倾覆。⑤御:治理、管理。

    ⑥度:观测、预测、估计。

    ⑦制:这里用做动词,制定制度和法令。⑧泽:恩泽。

    ⑨嫌:嫌疑。

    ⑩师:效法、仿效。

    11差:划分等级、区别。12晓:明白。

    13明:明白、知道。

    14源:本源,根渊。

    15纪:纲纪、根本。

    【译文】

    《军势》上说:“使用有节操的人不能靠钱财。”因为有节操的人不会为不仁的人去效死卖命;而聪明的人,也不会为昏庸的君主出谋划策。君主不可以没有德行,没有德行,臣属就会叛离;不可以没有威严,没有威严,就会丧失权力。臣属不可以没有德行,没有德行,就不能为君主尽忠守职;不可以没有威严,没有威严,国家就会遭到衰弱,但是,威严过于膨胀,自己也会身败名裂。

    所以,圣王统治天下,观察盛衰的变化,考虑得失的原因,从而制定出典章礼乐制度。规定诸侯辖二军,方伯辖三军,天子辖六军。后来天下混乱,叛逆逐渐发生,天子的恩泽也同样趋于竭尽,导致诸侯之间结盟立誓,互相攻伐。由于政治军事势均力敌,谁也没有办法消灭谁。于是千方百计收揽英雄豪杰之心,与他们同喜好同憎恶,然后再运用权术,随机应变。所以,不经过运筹策划,就没有办法来裁决疑惑难明的事物;不采取诡诈奇谲的手段,就没有办法来打击奸人消灭敌寇;不施用阴谋诡计,也就没有办法取得成功。

    圣人能够体察上天之道,贤者能够取法大地之理,智者能够以史为鉴。因此,《三略》一书是为乱世而作的。通观全篇,其中《上略》部分是说述设置礼赏,辨别奸雄,昭示成败根源等方面的道理;《中略》部分是主要阐述区别德行、明察权变等方面的精髓要义;《下略》是阐述道德、分析安危,说明嫉贤妒能、迫害人才的灾祸的。所以,身为君主深通《上略》之理,就能任用贤人,战败敌人;深通《中略》之道,就能驾驭将帅,统领士兵;深通《下略》之言,就能明察天下盛衰兴亡的根源,熟悉治国的一般原则。身为臣属深知《中略》之道,就能成就功业,保全身家。

    【原文】

    夫高鸟①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②亡。亡者,非丧其身

    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封之于朝,极③人臣之位,以显其功。中州善国④,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说⑤其心。夫人众一合而不可卒⑥离,威权一与⑦而不可卒移。还师罢军,存亡之阶⑧。故弱之以位⑨,夺之以国⑩,是谓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11,其论骏12也。存社稷13,罗英雄者,《中略》之势14也,故世主秘15焉。

    【注释】

    ①高鸟:即飞鸟。

    ②谋臣:参与出谋划策的属下。

    ③极:极点、极致。

    ④中州善国:中原最好的国土。

    ⑤说:通“悦”,取悦,使……高兴。

    ⑥一合而不可卒:一合,统一;卒,通“猝”,突然。⑦一与:交给一个人,指掌握在一个人手中。

    ⑧阶:阶梯。这里指关键、根本。⑨位:高位。

    ⑩国:国土。指分封土地。

    11作:作为、行为。

    12论骏:论,道理、理论;骏,通“驳”,驳杂。

    13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因为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因此后来社稷就成为了国家的代名词。

    14势:权势。

    15秘:这里用作动词,当作秘密、宝贝的意思。

    【译文】

    高飞的鸟死了,良弓就要被收藏起来;敌国灭亡了,谋臣就要被消灭。所谓“消灭”,并不是消灭他们的肉体,而是削弱他们的威势,剥夺他们的权力。在朝廷上给他们高官厚禄,以表彰他们的功劳;再给他们中原的良田沃地,就会使他们家庭富裕;再赏给他们美女和珍宝,就会使他们心情舒畅。民众一经组合为军队就不能仓促解散,兵权一经授予就不能仓促改变。战争结束,将帅班师回朝的时候,正是君主权位存亡的关键时刻。所以,要通过赐封爵位的办法来削弱将帅的实力,通过赐予土地的办法来剥夺将帅兵权,这是“霸者”统御将帅的策略。因此说,“霸者”的行为,其道理是很驳杂的。既要保全国家又要收罗英雄,这就是《中略》所论述的权变诀窍,是历代国君的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