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略
【原文】
夫能扶①天下之危者,则据②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泽及③于民,则贤人归④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⑤。求贤以⑥德,致⑦圣以道。贤去,则国微;圣去,则国乖⑧。微者,危之阶⑨,乖者亡之徵⑩。贤人之政,降人以体11;圣人之政,降人以心。体降可以图始12,心降可以保终。降体以礼,降心以乐。
所谓乐者,非金石丝竹13也,谓14人乐其家,谓人乐其族,谓人乐其业,谓人乐其都邑15,谓人乐其政令,谓人乐其道德。如此君16人者,乃作乐以节17之,使不失其和18。故有德之君,以乐乐19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乐人者,久而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注释】
①夫能扶:夫,句首发语词,那;扶,救。②据:有。
③泽及:泽,恩泽;及,到、给予。
④归:归顺。
⑤六合同:六合,即天地东南西北六者,实际上指天下;同,统一。⑥以:用。
⑦致:来,使……到来。
⑧乖:背乱。
⑨阶:阶梯。引申为根由、原因。
⑩徵:征兆。
11降人以体:降人,使人降服、投降;体,身体,这里指行动。12图始:图,图谋、策划;始,开创。
13金石丝竹:金石,打击乐器的统称;丝竹,管弦乐器的统称。14谓:说、指。
15都邑:都,国都;邑,京城。都邑,指国家。
16君:统治、治理。
17节:节制、规范。
18和:和谐。
19乐乐:第二个“乐”是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文】
能够挽救天下于危亡之际的人,就能使天下安宁;能有消除天下忧患之中的人,就能享有天下的快乐;能够拯救天下灾祸深渊的人,就能获得天下的幸福。所以,能遍施恩泽及于民众,贤人就会归顺他;能够施恩泽及于万物,圣人就会归向他。贤人一旦前来归附,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强盛;圣人一旦前来归附,那么天下就会统一。招求贤人要凭德,聘请圣人要靠道。贤人离去,国家就会衰弱;圣人离去,国家就会混乱。国家衰弱是危险的途径,国家混乱是灭亡的征兆。贤人执政,能使人们在行动上顺从;圣人执政,能使人们心悦诚服。使人内心顺从,就可以图谋创业;令人心悦诚服,就可以善始善终。使人们内心顺从用礼,使人们心悦诚服要靠乐。
所谓“乐”,不只是指金、石、丝、竹等乐器,而是使人爱家庭、爱宗族、爱职业、爱国家,拥护政令,讲究道德。这样治理国家的君主,通过推行乐教来加以节制人们的行为,使人们不失和谐的关系。所以,有道德的君主,总是用
音乐来使民众欢乐;无道德的君主,只知道用音乐使自己快乐。使民众都快乐,国家才能保持长治久安;只图自己快乐,国家不久便会灭亡。
【原文】
释①近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佚而有终②。佚政③多忠臣,劳政多怨民。故曰:务广地者荒④,务广德者强;能有⑤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⑥。残灭之政,累世⑦受患。造作过制⑧,虽⑨成必败。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教人者顺。逆者乱之招⑩,顺者治之要11。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12;德者,人之所得13;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14;礼者,人之所体15。不可无一焉。
故夙兴夜寐16,礼之制也;讨贼报仇,义之决17也;恻隐18之心,仁之发19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注释】
①释:放开、放弃。
②佚而有终:佚,通“逸”,安逸;终,结果,这里是好结果的意思。
③佚政:即“逸政”,安逸的政策、简单的政策。即“无为之政”,使百姓休养生息的为政方式。
④务广地者荒:务,从事;荒,灭亡。
⑤有:是保持、保有的意思。
⑥残:毁灭。
⑦累世:接连几世。
⑧造作过制:造作,指建造宫室园林之类的活动;过,超过;制,制度所规定的标准。
⑨虽:即使。
⑩招:招致。指根源、原因。
11治之要:治,治理;要,关键。
12蹈:踩、踏。引申为遵循、实行。13得:心得。
14宜:应该遵守的原则。
15体:规矩、规范。
16夙兴夜寐:夙,早上;兴,起来劳作;寐,睡觉。17决:决断、决定。
18恻隐:悲痛、伤痛、不忍。
19发:开端。
【译文】
舍近而图远的人,必定会劳民伤财而无收获;舍远而图近的人,必定会安逸而善终。安逸的政治,就会出现众多忠臣;烦苛的政治,必然使许多民众怒恨。所以说,热衷于扩张领土的,内政必然荒废;致力于广施恩德的,国家必定强盛。能保持自己所拥有的,会得到平安无事;贪图别人所拥有的,会招来祸殃。残暴的政治,世世代代都将受害;所作所为超过限度,即使开始成功也终将失败。不以身作则,只是一味教训别人的,违背了常理;正人先正己,以行动教育别人的,才顺乎常理。违背常理是致乱的根源,顺乎常理才是安定国家的关键。道、德、仁、义、礼,这五者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道是人们所应遵循的普遍规律,德是人们从道中所领悟的法则,仁是人与人之间应保持的相互亲情,礼是人们所应遵守的身体力行的规范。这五者缺一不可。
所以,人们每天的生活行动,都
要受礼的约束;讨贼报仇是受义的决断;同情怜悯之心是仁爱的本性;使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满足,这是修德的要求;使人均齐平等,各得其所,这是推广道的教化。
【原文】
出君下①臣名曰命,施于竹帛②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夫③命失,则令不行;令不行,则政不正;政不正,则道不通;道不通,则邪臣胜④;邪臣胜,则主威⑤伤。千里迎贤,其路远;致不肖⑥,其路近。是以明王舍近而取远,故能全功,尚人⑦,而下⑧尽力。废⑨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善者得其佑,恶者受其诛,则国安而众善至。众疑无定国⑩,众惑无治民11。疑定惑还12,国乃可安。一令逆13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结14。
故善施于顺民,恶加于凶民,则令行而无怨。使15怨治怨,是谓16逆天。使仇治仇,其祸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得其所而天下宁。
【注释】
①出君下:出,出自;下,下达。
②施于竹帛:施,实施,这里是书写的意思;竹,竹子、竹片;帛,布帛。
③夫:句首语气词。
④胜:得逞、得势。
⑤威:威严、威信。
⑥不肖:不仁。
⑦人:指贤能的人。⑧下:属下。
⑨废:废除、罢免。
⑩定国:安定的国家。
11治民:顺从的百姓。
12疑定惑还:定,安定,这里是澄清的意思;还,回去,这里是消除的意思。
13逆:违背。
14结:结果。
15使:使用。
16是谓:是,这;谓,叫作。
【译文】
君主以口述给臣下的指示叫作“命”,把它写在竹帛上则叫作“令”,遵照执行命令叫作“政”。“命”有错误时,“令”就不能实行;“令”不能实行时,“政”就会发生偏差;政治有偏差是,治国之“道”就会行不通;治国之“道”行不通,奸邪之臣就会得势;奸邪之臣得势,君主的权威就要受到威胁。千里之外去迎请“贤人”,路途是遥远的;但招引奸佞之徒,路途却是非常近便的。所以,英明的君主宁愿舍近而求远,就能成全功业;尊重贤人,下级也就会为他尽心竭力。废黜一个好人,许多好人都会悲观丧气;奖励一个坏人,许多坏人都会纷沓而至。好人好事得到保护,坏人坏事得到惩罚,国家就会安定,众多好人好事就会纷纷涌现。民众心存疑虑,国家就不会安定;民众惶惑不安,就不会奉公守法。只有疑虑消失,惶惑除去,国家才能趋于安宁。一项法令背天逆理,其他法令也会失去效用;一桩坏事得到推行,其他坏事就会随之而来。
所以,对顺民要给予好处,对凶民要加以制裁,这样,法令才能推行,众人也无怨言。用民众所怨恨的法令去治理心存怨恨的民
众,这叫背天逆理;用民众所仇恨的措施去治理胸怀仇恨的民众,其祸患将不可挽救。治理民众要做到公平,而要实现公平,就必须政治清明,这样,民众就能各得其所,而天下也就太平安宁了。
【原文】
犯上者尊①,贪鄙②者富,虽有圣王,不能致③其治。犯上者诛,贪鄙者拘④,则化行而众恶消。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禄得⑤;节义之士,不可以威刑胁⑥。故明君求贤,必观其所以⑦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节义之士,修其道。而后士可致,而名可保。
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败之端,审治乱之机,知去就之节。虽穷不处亡国之位,虽贫不食乱邦之禄。潜名抱道者,时至而动,则极人臣之位;德合于己,则建殊绝之功。故其道⑧高而名扬于后世。
【注释】
①尊:尊贵。指得到尊贵的地位。
②贪鄙:贪欲强烈且卑鄙浅陋。③致:达到。
④拘:拘留、拘禁。
⑤爵禄得:以爵禄得。
⑥胁:威胁、压迫。
⑦所以:用来行动的方法、途径。以:用。
⑧道:道德,品德。
【译文】
犯上作乱的人反而身居高官,贪婪卑鄙之徒反而富足,这样的话,即使有圣明的君主,也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好。只有犯上作乱的人受到诛戮,贪婪卑鄙的人受到拘禁,这样,良好的风气才能推行,坏人坏事才能清除。高尚纯洁的人,是不能用爵禄收买得到的;讲究节操道义的人,是不能用威刑胁迫的。所以,圣明的君主招求贤人,必须根据他们的志向旨趣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招求高尚纯洁的人,要重礼;招求有正义感有气节的人,要重道。这样才能招到贤士,君主的圣名也才能保全。
德才出众的人,能明察盛衰的根源,通晓成败的缘由,详察治乱的关键,深知进退的节度。虽然穷困也不做亡国的官吏,虽然贫寒也不领取混乱之邦的俸禄。胸怀安邦治国之道的隐匿者,视时而动就能做最高的官。当遇到志同道合的君主时,定能建立卓越的功勋。这正是他们能以高尚的道德而流芳后世的原因。
【原文】
圣王之用兵,非乐①之也,将以诛暴讨②**。夫以③义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火④,临不测而挤欲堕⑤,其克⑥必矣。所以优游恬淡⑦而不进者,重⑧伤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夫人之在道,若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者常畏惧而不敢失道。
豪杰秉⑨职,国威乃弱;杀生在豪杰,国势乃竭。豪杰低首,国乃可久;杀生在君,国乃可安。四民用虚,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
【注释】
①乐:指喜欢作战。
②暴讨:暴,暴虐;讨,讨伐。
③以:用。
④决江
河而溉爝火:决,排除堵塞物,疏通水道;溉,浇灌;爝火,火把。
⑤临不测而挤欲堕:临,到达;不测,不可测量,指深渊;欲,即将;堕,掉落。
⑥克:赢得胜利。
⑦优游恬淡:舒缓、迟缓的样子。
⑧重:看重、重视。
⑨豪杰秉:豪杰,这里就是贬义词,指逞强施威的人;秉,秉持、把持、掌握、控制。
【译文】
圣王兴兵打仗,不是好战,而是将要运用战争来讨伐暴乱。以正义讨伐不义的战争,就像决开江河之水去淹没微弱的火光,就像在深渊的边缘去挤一个摇摇欲坠的人,其赢得成功是必然的。圣王之所以悠闲安逸而不急于用兵,是不愿过多地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伤。战争毕竟不是吉祥之事,是天道所厌恶的。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进行战争,这才是符合天道的。人顺应天道,就好像鱼在水里一样,得水便生,离水便死。所以,君子要时刻心存敬畏而不能背离天道。
豪强执政当权,国家的威严就要削弱;生杀大权操在豪强手中,国势就衰竭。豪强俯首听命,国家才可长治久安;生杀大权操在君主手中,国家才能保持安宁。士农工商日用匮乏,国家就没有储备;士农工商日用富裕,国家才能安乐。
【原文】
贤臣内①,则邪臣外;邪臣内,则贤臣毙②。内外失宜③,祸乱传世。大臣疑④主,众奸集聚。臣当君尊,上下乃昏;君当臣处,上下失序。
伤贤者,殃⑤及三世;蔽⑥贤者,身受其害;嫉贤者,其名不全;进⑦贤者,福流⑧子孙。故君子急于进贤而美名彰⑨焉。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万,国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泽;去一利万,政乃不乱。
【注释】
①内:任用、亲近。
②毙:倒下。这里是遭受陷害的意思。
③宜:合适。引申为法度。
④疑:通“拟”,比拟。
⑤殃:灾祸、灾殃。
⑥蔽:遮蔽、埋没。
⑦进:推荐、推举。
⑧流:延续。
⑨彰:彰显、显着。
贤臣被任用,奸臣就会被疏远;奸臣被任用,贤臣就会遭陷害。任用奸臣,疏远贤臣,祸乱就会延及后世。大臣傲上自比君主,众奸就会乘机聚集。臣属相当于君主的地位时,上下就会混乱;君主相当于臣位时,上下秩序就彻底颠倒。
伤害贤人的,祸患将会延及子孙三代;埋没贤人的,自身也会遭受祸害;忌妒贤人的,自身的名誉也难保全;只有荐贤举能的人,才能造福子孙后代。所以君子热心于推荐贤人,因而美名显扬于世间。利一人而危害百人,那么民众就想离开城郭;利一人而危害万人,那么全国民众就会人心思散;除去一人而有利于百人,那么众人就会仰慕他的恩泽;除去一人而有利万人,那么国政就不会发生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