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不幸
【原文】
公子翚请杀桓公,以求太宰①。隐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②,吾将老焉。”翚惧,反谮③公于桓公而弑之。
苏子曰:盗以兵拟人,人必杀之,夫岂独其所拟,涂④之人皆捕击之。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隐公之智,曾不若是涂人也,哀哉!隐公,惠公继室之子也,其为非嫡,与桓均耳,而长于桓。隐公追先君之志而授国焉,可不谓仁人乎?惜乎其不敏于智也。使隐公诛翚而让桓,虽夷、齐何以尚兹?骊姬欲杀申生而难里克,则施优来之;二世欲杀扶苏而难李斯,则赵高来之。此二人所行相同,而其受祸亦不少异:里克不免于惠公之诛,李斯不免于二世之戮,皆无足哀者。吾独表而出之,为世戒。君子之为仁义也,非有计于利害,然君子之所为,义利常兼,而小人反是。李斯听赵高之谋,非其本意,独畏蒙氏之夺其位,故俛而听高。使斯闻高之言,即召百官、陈六师而斩之,其德于扶苏,岂有既乎?
何蒙氏之足忧!释此不为,而具五刑于市,非下愚而何!呜呼,乱臣贼子犹蝮蛇也,其所螯草木犹足以杀人,况其所噬啮者欤⑤?郑小同为高贵乡公侍中,尝诣司马师,师有密疏未屏也,如厕还,问小同:“见吾疏乎?”曰:“不见。”师曰:“宁我负卿,无卿负我。”遂鸩⑥之。王允之从王敦夜饮,辞醉先寝。敦与钱凤谋逆,允之已醒,悉闻其言,虑敦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敦果照视之,见允之卧吐中,乃已。哀哉小同,殆哉岌岌乎,允之也!孔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由也夫!吾读史得隐公、里克、李斯、郑小同、王允之五人,感其所遇祸福如此,故特书其事,后之君子可以览观焉。
【注释】
①太宰:宰相,丞相。
②菟裘:后世多指士大夫告老退隐的处所为菟裘。
③谮:用言语中伤他人,说别人的坏话。
④涂:塞,堵住的意思。
⑤欤:表反问语气。
⑥鸩:毒酒、用毒酒害人的意思。
【译文】
鲁国的大夫公子翚向鲁隐
公请求去杀鲁桓公,如果成功,想借此获得太宰之位。鲁隐公说:“先帝驾崩时,只因为鲁桓公年幼,我只不过是暂时摄政而已。我现在已经派人到菟裘建设宫殿了,准备迁让养老,不久会还政给鲁桓公了。”公子翚听了很担心将来受到责罚,于是到鲁桓公哪里诬陷鲁隐公,说隐公要弑君乱政,进而把鲁隐公杀害了。苏轼说,盗贼用兵器来威胁人,被威胁的人肯定会将盗贼杀死,不光是被威胁的人去杀盗贼,路上的人看见了也会去捕杀盗贼的。路上之人与盗贼并没有仇恨,只是觉得如果不把盗贼杀了,那么盗贼就会来杀自己。鲁隐公的智慧,还比不上路人,悲哀啊!鲁隐公,虽然只是鲁惠公的嫔妃生下的孩子,并不是惠公的嫡传子,但他当时的地位和鲁桓公是平等的,而且还比桓公年长。鲁隐公谨记先帝惠公的遗愿,要把国家大权让给桓公,这还不能说他是讲仁义的人吗?如果隐公先杀了公子翚再把王位让给桓公,即使是伯夷、叔齐,哪里能跟他相提并论
呢?春秋时,骊姬想杀了太子申生,又畏惧里克,于是派施优来诱惑里克;秦二世想杀掉公子扶苏,又惧怕李斯反对,于是就派赵高来威胁李斯。里克和李斯的德行相同,受到的祸害也没多大区别,里克被惠公杀害了,李斯也免不了被秦二世杀戮,这也没什么可悲哀的,我在这里提出来,是给世人于鉴戒罢了。君子应该行仁义之举,而不只是谋划个人利益,因此,君子的行为应该是仁义和利益兼顾的,而小人则与此相反,只顾利益,不讲仁义道德。李斯听从了赵高的计谋,并不是他的本意,只是担心蒙恬夺取他的职位,于是低头俯身听从了赵高的计谋。假使李斯听到赵高的计谋之后,立即召集百官、布阵六师而将赵高斩首,对扶苏怀有恩德,哪里至于被罢免了相位?哪里用得着担心蒙恬抢占了自己的位置呢?这样的路他不走,非要弄得遭受五刑于街市,这不是愚蠢又是什么呢?啊呀,乱臣贼子就像蝮蛇啊,就连被它咬过的草木都能将人毒死,更何况被它咬
到了?郑小同是高贵乡公的侍中,曾经去司马师家中拜访,司马师有份密奏还没来得及藏起来就去上厕所了,等他回来,就问郑小同有没有看到他的奏本,郑小同回答:“没有看见”,没想到,司马师竟说:“宁可我对不起你,也不要你对不起我。”于是将郑小同毒害了。王允之跟随王敦在晚上喝酒,喝酒醉,就此别宴会先去睡觉了。当王敦与钱凤密谋造反时,王允之正好醒了,听到了他们全部的密谋计划。王允之担心王敦怀疑他告密,于是就故意大肆地呕吐,弄得大汗淋漓都染湿了衣服。王敦果然来看王允之,见他大肆呕吐,认为他已经醉得不省人事了,才罢休离开。可怜的郑小同啊,可怜的差一点就结束了生命的王允之啊。孔子说:“危险的国家不进入,混乱的国家不去居住。”看来是有道理
的啊。我读史书,知道了鲁隐公、里克、李斯、郑小同、王允之这五个人的事,为他们所遇之祸福感慨不已,所以特意将他们的事写下来,以便后人可以观看,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