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主
【原文】
鲁隐公①元②年,不书即位,摄③也。欧阳子曰:“隐公非摄也。使隐而果摄也,则《春秋》不书为公,《春秋》书为公,则隐非摄,无疑也。”
苏子曰:非也。《春秋》,信史也,隐摄而桓弑,着于史也详矣。周公摄而克复子者也,以周公薨,故不称王。隐公摄而不克复子者也,以鲁公薨,故称公。史有谥,国有庙,《春秋》独得不称公乎?然则隐公之摄也,礼欤?曰:礼也。何自闻之?曰:闻之孔子。曾子问曰:“君薨而世子生,如之何?”孔子曰:“卿大夫士从摄主,北面于西阶南。何谓摄主?曰:古者天子诸侯卿大夫之世子未生而死,则其弟若兄弟之子次当立者为摄主。子生而女也,则摄主立;男也,则摄主退。此之谓摄主,古之人有为之者,季康子是也。季桓子且死,命其臣正常曰:“南孺子之子男也,则以告而立之;女也,则肥也可。”桓子卒,康子即位。既葬,康子在朝。南氏生男,正常载以如朝,告曰:“夫子有遗言,命其圉臣曰:“南氏生男,则以告于君与大夫而立之。”今生矣,男也,敢告。”康子请退。康子之谓摄主,古之道也,孔子行之。
自秦、汉以来不修是礼也,而以母后摄。孔子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使与闻外事且不可,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而况可使摄位而临天下乎?女子为
政而国安,惟齐之君王后、吾宋之曹、高、向也,盖亦千一矣。自东汉马、郑不能无讥,而汉吕后、魏胡武灵、唐武氏之流,盖不胜其乱,王莽、杨坚遂因以易姓。由此观之,岂若摄主之庶几乎?使母后而可信也,摄主亦可信也,若均之不可信,则摄主取之,犹吾先君之子孙也,不犹愈于异姓之取哉?或曰:“君薨④,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安用摄主?”曰:非此之谓也。嗣天子长矣,宅忧而未出令,则以礼设冢宰。若太子未生,生而弱,未能君也,则三代之礼,孔子之学,决不以天下付异姓,其付之摄主也。夫岂非礼而周公行之欤?故隐公亦摄主也。郑玄,儒之陋者也,其传“摄主”也,曰:“上卿代君听政者也。”使子生而女,则上卿岂继世者乎?苏子曰:摄主,先王之令典,孔子之法言也。而世不知,习见母后之摄也,而以为当然。故吾不可不论,以待后世之君子。
【注释】
①鲁隐公:即春秋时期鲁国第十四代国君,名息。
②元:第一。
③摄:指代理君王处理国政。
④薨:周朝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后泛用于有封爵的高官去世。
【译文】
鲁隐公元年,没有记载就继位了,代鲁桓公掌管国政。欧阳修说:“鲁隐公不是代掌国政。如果鲁隐公真是代掌国政的话,那么《春秋》不应该记载他为‘公’,但是《春秋》
将其列为‘公’,那就说明他不是代掌国政,而是真正的继位为王,这是毫无疑问的。”
苏轼说,并不是欧阳修说的那样啊。《春秋》确实是真实可信的历史啊,关于鲁隐公代掌国政而被鲁桓公杀害的历史是有详细记载的。周公摄政辅佐成王治理天下后还政于成王,死的时候只是“公”的职位,所以史书没有将其记载为王。隐公摄政辅佐桓王但是没有还政于桓王,死的时候仍然是“鲁公”,故史书记载为公。对于帝王、诸侯等有地位之人死后,史书中有记载其带有褒贬之意的谥号的惯例,皇帝驾崩后也有记载庙号的,难道唯独《春秋》不记载公吗?然而,鲁隐公摄政倒是符不符合礼制呢?当然是合乎礼仪的。从哪里可以得知呢?可从孔子那里得知。曾子曾问礼于孔子,说:“国君死了,灵柩还在厅堂时候,太子出生了,那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太子出生的那天,卿、大夫、士都得跟着摄主到殡仪馆,脸朝北面,站在西阶的南面。”那么什么是摄主呢?孔子回答道:古时候的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嫡传子还没有出生他就死了,那么他的兄弟或他兄弟的孩子就立为摄主。等其嫡传子出生后,如果是女孩,那么摄主就正式成为国君;如果生了男孩,那么摄主就要退位还政,这就是所谓的摄主。古时候就有做摄主的人,比如季康子就是其中
的一位。且说季桓子(季康子之前的国君)临死之时,其妻子南孺子怀孕不久,但还没有生孩子,季桓子对大臣正常说:“如果我的妻子南孺子生的是男孩,那么就带着孩子去告诉摄主,立我的孩子为国君;如果生的是女孩,就让季康子做国君。”季桓子死了以后,季康子就做了摄主,暂理国政。等季桓子安葬之后,南孺子就生了一个男孩,当时季康子正在朝堂之中,正常带着男孩到朝堂之上,奏明季康子说:“先王有遗言,命令所有臣下,如果南孺子生的是男孩,则告知摄主和大夫诸臣并且立这个男孩为国君。现在南孺子生了,还是一个男孩,现在特来告知摄主与大夫诸臣。”与季康子请求退位还政。季康子就是所谓的摄主,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规矩,孔子也很赞同这样的做法。
自秦汉以来,就不推行这样的规矩了,多以其母后摄政。孔子说:“女子与小人是很难提升他们的修养的。”叫她们关注自己以外的事都做不到,古话说:‘母鸡打鸣,这个家就要遭难了。’更何况叫一个女人摄政治国而君临天下呢?女子当政且国家安宁的,只有齐国齐襄王的妻子君王后,还有我大宋的曹皇后、高皇后以及向皇后,这些是千里挑一的啊。东汉的马皇后、邓太后不能说不是具有进谏、规劝君王能力的人,但是像汉朝的吕后、魏时的胡武灵后以及唐武
氏之人,大概是不能制胜于混乱之中的,王莽、杨坚之人就因为母后摄政的缘故差点就夺得了政权,让国家改姓啊。从这里来看,难道说摄主都是一样的吗?假使母后做摄主可以信赖,摄主也就可以信赖了,如果都不可以信赖,那么,摄主的设立以及选取,就像我们先王的子孙一样了,那不是被异姓之人取了天下还好吗?有人说,国君死了,文武百官做好自己职责内的事听从太宰的管理,哪里需要摄主呢?我看不能这样说啊,按照祖制礼仪设立太宰之职,既是为了等待天子继承人长大,也是为了在居丧期间不至于不能发布命令,耽误了**。如果太子还没出生,或者出生了却年龄较小,不能担任国君之职,那么就该行三年的丧礼。孔子的学说观点,是不允许将国家大权交给外姓之人的,但是同意由摄主暂时代理。哪里能说周公摄政是不符合礼仪的呢?鲁隐公也应该就是摄主啊。郑玄这个儒家学派的人见识不广啊,他认为“摄主”就是指“上卿之类代理君王管理政事的人”,假使天子所生时女孩,则上卿就可继位为王。苏轼说,“摄主”制度啊,是先王制定的国家法令宣章,孔子也认为这合乎礼法。但是世人并不很清楚这些,经常看见母后摄政代理**的行为,所以认为母后摄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因此,我不得不提出来加以论述,以便后人明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