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三桓
【原文】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言于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无百雉之城①。”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②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公。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以成叛,公围成,弗克。或曰:“殆哉,孔子之为政也,亦危而难成矣!”孔融曰:“古者王畿千里,寰内不封建诸侯。”曹操疑其论建渐广,遂杀融。融特言之耳,安能为哉?操以为天子有千里之畿,将不利己,故杀之不旋踵。季氏亲逐昭公,公死于外,从公者皆不敢入,虽子家羁亦亡。季氏之忌刻忮害如此,虽地势不及曹氏,然君臣相猜,盖不减操也,孔子安能以是时堕其名都而出其藏甲也哉!考于《春秋》,方是时三桓虽若不悦,然莫能违孔子也。以为孔子用事于鲁,得政与民,三桓畏之欤?则季桓子之受女乐也,孔子能却之矣。彼妇之口可以出走,是孔子畏季氏,季氏不畏孔子也。孔子盖始修其政刑,以俟三桓之隙也哉?苏子曰:此孔子之所以圣也。
盖田氏、六卿不服,则齐、晋无不亡之道;三桓不臣,则鲁无可治之理。孔子之用于世,其政无急于此者矣。彼晏婴者亦知之,曰:“田氏之僭,惟礼可以已之。在礼,家施不及国,大夫不收公利。”齐景公曰:“善哉,吾今而后知礼之可以为国也!”婴能知之而不
能为之,婴非不贤也,其浩然之气③,以直养而无害,塞④乎天地之间者,不及孔、孟也。孔子以羁旅之臣得政期月,而能举治世之礼,以律亡国之臣,堕名都,出藏甲,而三桓不疑其害己,此必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者矣。孔子之圣见于行事,至此为无疑也。婴之用于齐也,久于孔子,景公之信其臣也,愈于定公,而田氏之祸不少衰,吾是以知孔子之难也。孔子以哀公十六年卒,十四年,陈恒弑其君,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请讨之!”吾是以知孔子之欲治列国之君臣,使如《春秋》之法者,至于老且死而不忘也。或曰:“孔子知哀公与三子之必不从,而以礼告也欤?”曰:否,孔子实欲伐齐。孔子既告哀公,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予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此岂礼告而已哉?哀公患三桓之偪,尝欲以越伐鲁而去之。夫以蛮夷伐国,民不予也,皋如、出公之事,断可见矣,岂若从孔子而伐齐乎?若从孔子而伐齐,则凡所以胜齐之道,孔子任之有馀矣。既克田氏,则鲁之公室自张,三桓不治而自服也,此孔子之志也。
【注释】
①臣无藏甲,大夫无百雉之城:臣子不应该擅自编养军队,士大夫不应该有百雉规模的城墙。
②堕:通“隳”,毁坏。
③浩然之气:指浩大刚正的精气神。浩:刚直、盛大的样子。气:精
神。
④塞:动词,填塞、充满。
【译文】
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孔子对鲁定公说:“臣子不该有自己的军队,士大夫不应该有百雉规模的城墙。”鲁定公便命仲由为季氏宰相,要毁坏三桓的都城。于是叔孙氏先将自己封地的都城郈毁掉了,季氏正要毁坏费都的时候,公山不狃和叔孙就带领费国的人攻打鲁定公。鲁定公和三个儿子躲到了季氏的宫殿中,孔子命令申句须、乐颀出去讨伐叛军,费人向北方逃走了。公山不狃和叔孙逃去了齐国,于是费城也被毁掉了。就要毁掉成这个地方的时候,公敛处父带领整个成地叛变了,鲁定公把成团团围住,但是没有攻下来。有人说:“不幸啊,孔子来执政治国,国家也陷入了危难中而难以安定!”孔融说:“古时候的人在都城周边设下方圆千里的天子之地,在这片土地之内不分封诸侯王。”曹操怀疑他是在批评当时的诸侯在渐渐瓜分王土,就杀了孔融。孔融特意说了这话,还能去做吗?曹操认为太子若是有方圆千里的领地,对他自己会是个威胁,所以立刻杀了孔融。季氏亲自驱逐鲁昭公,昭公死在了国外,跟随他的人都不敢回国,即便是后人也都流亡在外了。季氏的嫉妒刻薄竟然到了如此的地步,虽然他在领地上不如曹操那么有势力,但是君臣之间相互猜忌,大概不比曹操的少,孔子怎么可能在那个时候毁掉他的都城而取消他的军队呀!从《春秋
》的记载来看,当时三桓虽然并不高兴,但也不能违背孔子的。是因为孔子治理鲁国,为百姓着想,得到了民心,三桓惧怕他吗?那么季桓子接受齐国送来的女乐的时候,孔子就能以此弹劾他了。因为这个女乐之后,孔子便离开鲁国,是孔子畏惧季桓子,季桓子并不畏惧孔子。孔子是应该开始制定他的政策和刑罚,以等待三桓之间出现分歧吗?
苏子说: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能成为圣人的原因了。如果田氏、六卿都不服从君主,那么齐国和晋国没有不灭亡的道理;三桓如果不把自己当做臣子,那鲁国也没有能够治理好的可能。孔子的治世思想与措施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那时晏婴那样的人也知道这个道理,说:“田氏的僭越,只有礼法可以制止他。按礼法来说,对个人的奖赏不能推行到全国,士大夫不该攫取国家的利益。”齐景公说:“是啊,我从今以后知道礼法也可以用来治国了!”晏婴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并没有做到,并不是说晏婴不贤良,他的思想用来提高修养是没有坏处的,但充斥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不如孔子和孟子。孔子在外流亡了多年换来了几个月的执政时间,就能推广治理国家的礼法,约束那些可能令国家灭亡的臣子,废除三都,削减刀兵,而三桓并没有认为孔子是在害他们,这必定是有不用开口就能令人信服、不用发怒就可以震慑别人的能力啊。孔子在行事上的圣明之处,在
这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晏婴在齐国当宰相的时间比孔子要久,景公对晏婴的信任,要多于定公对孔子的信任,但是田氏的祸患并没有丝毫减少,我这才知道孔子做宰相时的艰难。孔子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去世,十四年(前481)的时候,陈桓杀了他的国君,孔子按礼法沐浴后上朝,对鲁哀公说:“请讨伐他!”我从这里知道孔子想要治理列国的君主臣子,让他们遵守《春秋》中的礼法,到他老了将死时也没有忘记。有人说:“孔子知道哀公和三子肯定不会听从他的建议,所以用礼法来告诫他们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孔子确实想要去讨伐齐国。孔子向鲁哀公进言后,鲁哀公说:“鲁国被齐国削弱已经很久了,你要讨伐他,要怎么去讨伐呢?”孔子回答说:“陈桓杀了他的国君,子民中有一半都不支持他。凭借鲁国的军队,加上齐国的一半人,就可以打败他了。”这还是用礼法告诫他们而已吗?鲁哀公因为担忧三桓对他的逼迫,曾经想要借助越过的力量讨伐鲁国,除去三桓。但是用蛮夷来讨伐自己的国家,子民不会支持,就像越过大夫皋如、卫出公那样的事,就一定会发生的,他怎么会听从孔子的去讨伐齐国呢?如果听从了孔子去讨伐齐国,那么那些可以打败齐国的方法,孔子胜任有余。等到打败了田氏,那么鲁公国君的威严自然会显现,不用治理三桓自然就会臣服,这是孔子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