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废封建
【原文】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②,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不立强家世卿者,以鲁三桓、晋六卿、齐田氏为戒也。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
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世未有非之者,李斯之论与子房何异?世特以成败为是非耳。高帝闻子房之言,吐哺骂郦生,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彭、英、卢,岂独高帝,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曹元首、陆机、刘颂,及唐太宗时魏徵、李百药、颜师古,其后有刘秩、杜佑、柳宗元。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余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注释】
①仇雠:形容傲慢无礼的样子。
②罢侯置守:废除封建诸侯制度而设置郡守制度。
【译文】
秦朝刚统一天下的时
候,丞相王绾等人说:“燕、齐、荆等地非常偏远,不在那里封王的话没有办法统治,请圣上立诸子为王。”秦始皇让臣子讨论,群臣都认为应该如此。廷尉李斯说:“周文王、武王所分封的很多都是同姓的子弟,后来渐渐血统疏远,互相之间征战攻击,好像仇人一样,各个诸侯更是相互诛杀讨伐,周天子都不能阻止。现在国内因为陛下的英明神武,统一成为了郡县,用国家收取的税赋去重赏诸皇子和功臣们,已经足够统治他们。天下并没有什么异动,就是保证国家安定的方法,如果设立诸侯王会不好。”秦始皇说:“天下都因为战乱不断而受苦,就是因为有诸侯王。我靠着家族的努力刚统一天下,又要分封诸侯国,是为自己树立敌人,要想求天下安宁,岂不是很难了!廷尉说得很对。”秦始皇把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都设置守、尉、监三个官职去管理。
苏子说:圣人不能制造时机,也不会错过时机。天时不是圣人能控制的,圣人能做到不错过天时而已。夏商周三个朝代兴盛之时,诸侯没有罪过,也不能夺去他们的封地,所以那个时候国君虽然想要废除分封制,可是能成功吗?这
就是不能制造天时。周朝衰落,诸侯并起,齐、晋、秦、楚都占据千余里的土地,他们的势力足可以独立建立一个国家抵御外国的进攻。等到七个诸侯国都称王了,做天子才做的事,始终没有封诸侯,没有立有权势的家族世世为公卿,这是为了避免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和齐国田氏那样的事情再发生。时间长了之后,世人多开始畏惧分封诸侯后带来的祸端,并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其中的弊端。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土地分为郡邑,设立了郡守去治理,在法理上是应当的,就像冬天的裘皮和夏天的葛根,顺应时势而出现的,并不是单单几个人的智慧就能看到的,这就是不会错过时机的人,但是那些士大夫却大多不是这样的人。汉高祖刘邦想要分封六国后人为诸侯国,张良认为不可以这么做,世人也没有非议他,李斯所说的和张良所说的有什么不同吗?世人都喜欢用成败来作为评断是非的标准吧。刘邦听了张良的话之后,把口中的饭吐出来去骂郦食其,是因为他知道分封诸侯的制度不能再实行,真是圣明。然而没多久就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为王,岂是刘邦一个人,张良也参与了
。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国这件事并不是圣人的意愿,而是形势所迫。”
过去讨论分封诸侯制度的人,有曹元首、陆机、刘颂,等到了唐太宗的时候,有魏徵、李百药、颜师古,后来有刘秩、杜佑、柳宗元。柳宗元的《封建论》写出来后,之前那些人的评论都没有用了,即便是圣人在世,也不能改变。所以我拿来他的说法而附和完善,说:但凡有生命的事物必然会争斗,争斗必然是因为利益,最大的利益莫过于成为诸侯封建王。分封制度是争斗的根源,动乱的开始。从有文字记载以来,臣子杀掉君主,儿子杀掉父亲,父子兄弟自相残杀,哪有不是因为世袭分封而去抢夺王位的呢?从三代时候起,圣人用礼乐来教化天下之人,直到废除了刑罚,但是始终不能结束篡位弑君的祸事。从汉朝到现在,君臣父子反目成仇的,大概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他那些不能世袭的公卿大夫,大概并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近些年不再有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基本没有了。仁慈的人和君子,怎么忍心再开启这种祸患呢?所以我认为李斯和秦始皇所说的话,柳宗元所提出的观点,才是王朝能延续万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