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拙取楚

    【原文】

    秦始皇帝十八年,取韩;二十二年,取魏;二十五年,取赵、取楚;二十六年,取燕、取齐,初并天下。

    苏子曰:秦并①天下,非有道②也,特巧耳,非幸也。然吾以为巧于取齐而拙于取楚,其不败于楚者,幸也。乌乎,秦之巧,亦创智伯而已。魏、韩肘足接而智伯死,秦知创智伯而诸侯终不知师韩、魏,秦并天下,不亦宜乎!

    齐湣王死,法章立,君王后佐之,秦犹伐齐也。法章死,王建立六年而秦攻赵,齐、楚救之,赵乏食,请粟于齐,而齐不予。秦遂围邯郸,几亡赵。赵虽未亡,而齐之亡形成矣。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齐者四十馀年。夫以法章之才而秦伐之,建之不才而秦不伐,何也?太史公曰:“君王后事秦谨,故不被兵。”夫秦欲并天下耳,岂以谨故置齐也哉!吾故曰“巧于取齐”者,所以慰齐之心而解三晋之交也。齐、秦不两立,秦未尝须臾忘齐也,而四十馀年不加兵者,岂其情乎?齐人不悟而与秦合,故秦得以其间取

    三晋。三晋亡,齐盖岌岌矣。方是时,犹有楚与燕也,三国合,犹足以拒秦。秦大出兵伐楚伐燕而齐不救,故二国亡,而齐亦虏不阅岁,如晋取虞、虢也,可不谓巧乎!二国既灭,齐乃发兵守西界,不通秦使。呜呼,亦晚矣!秦初遣李信以二十万人取楚,不克③,乃使王翦以六十万攻之,盖空国而战也。使齐有中主具臣知亡之无日,而扫境以伐秦,以久安之齐而入厌兵空虚之秦,覆秦如反掌也。吾故曰“拙于取楚”。然则奈何曰:“古之取国者必有数,如取龆齿也,必以渐,故齿脱而儿不知。”今秦易楚,以为龆齿④也,可拔,遂抉其口,一拔而取之,儿必伤,吾指为啮。故秦之不亡者,幸也,非数也。吴为三军迭出以肄楚,三年而入郢。晋之平吴,隋之平陈,皆以是物也。惟苻坚不然,使坚知出此,以百倍之众,为迭出之计,虽韩、白不能支,而况谢玄、牢之之流乎!吾以是知二秦之一律也:始皇幸胜;而坚不幸耳。

    【注释】

    ①并:吞并,

    统一。

    ②道:天道,上天。

    ③克:攻克。

    ④龆齿:幼童要换掉的牙齿。

    【译文】

    秦始皇十八年,攻取韩国;二十二年,攻取魏国;二十五年,攻取赵国、楚国;二十六年,攻取燕国、齐国,第一次吞并天下。

    我说:秦国吞并天下,不是天道相助,只不过是巧胜罢了,侥幸而已。然而我认为秦有技巧地攻取齐国,却笨拙地攻取楚国,秦能不被楚国打败,是秦国的幸运。哎,秦国的技巧,是智伯首创罢了。魏国、韩国暗中交接导致智伯失去生命。秦国知道智伯首创,但其他诸侯自始至终不知道效法韩国、魏国,秦吞并天下,不也是合乎时宜了!

    齐湣王死了,齐襄王登上王位,(臣下)拥戴他为王,辅助他,秦尚且攻打齐国。齐襄王死了,王建登基六年,秦国攻打赵国。齐国和楚国救赵国,赵国缺乏粮食,请求齐国给予小米,齐国不给予帮助。秦国就围攻邯郸,几乎使赵国灭亡。赵国虽然没有灭亡,但是齐国已形成灭亡之势。秦国人告诉

    齐国,故意不攻打齐国达四十多年。法章有才能,秦国却攻打齐国,建没有才能,秦国却不攻打,为什么呢?太史公司马迁说:“齐国君王后来侍奉秦国谨慎,所以挨打。”那秦国目的是吞并天下,难道因为齐国对他恭敬谨慎的缘故就放弃攻齐吗?所以我说是“巧在取齐”,这是用来安慰齐国的心,从而齐国解除与晋国的结盟。齐国、秦国势不两立,秦国从未忘记齐国,却四十多年没有攻打齐国,难道合乎情理吗?齐国人不醒悟,却与秦国和好,因此秦国趁此机会攻取三晋。三晋灭亡,齐国岌岌可危。到那时候,还有楚国和燕国,这三个国家合作,仍然足以抵抗秦国。秦国派大量兵力攻打燕国和楚国,齐国却不救燕国,最后楚国和燕国灭亡,但是不到一年齐国也被攻占,如同晋国攻取虞和虢,难道不被称为巧合吗!楚国燕国已经灭亡,齐国才发兵驻守西边的疆界,不与秦国结交。唉,已经迟了,秦国开始派遣李信率领20万士兵攻打楚国,不能攻

    克,才派遣王翦率领60万士兵攻打楚国,这大概是倾尽了全国的兵力。假使齐国有贤明的君主,明智的大臣,知道国家不久就要灭亡,而全力去攻打秦国,凭长久无战安定的齐国去对付厌战空虚的秦国,灭掉秦国真是易如反掌。所以我说:“笨在取楚。”既然这样,那该怎么办呢?回答是:古代攻取别人的国家,一定要事先心中有数。就像拔掉啮齿,一定要慢慢来,所以牙齿脱落牙帮却不痛。现在秦国看轻楚国,认为是啮齿可以拔掉,于是就扳开嘴,用力一拔就取出来,牙帮一定受伤,手指必定被咬。所以秦国攻打楚国没被灭掉,是幸运,不是命运。吴国训练三年,多次攻楚三年才进入郢都。晋朝平定东吴,隋朝平定陈朝,都是用的这种方法。只有苻坚不是这样,假如苻坚也用这种方法,以百倍的军队,用多次进攻的计谋,即使韩、白也不能抵挡,何况谢玄、谢牢这类人呢!因此我从二秦中得知一个规则:秦始皇是侥幸获得胜利,苻坚却是不幸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