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论古

    --

    武王非圣人

    【原文】

    武王克殷①,以殷遗民封纣子武庚禄父,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武王崩,禄父与管、蔡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

    苏子曰:武王非圣人也。昔孔子盖罪汤、武,顾自以为殷之子孙而周人也,故不敢,然数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尧、舜也!“禹,吾无间然”。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又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伯夷、叔齐之于武王也,盖谓之弑君,至耻之不食其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此孔氏之家法也,世之君子苟自孔氏,必守此法。国之存亡,民之死生,将于是乎在,其孰敢不严?而孟轲始乱之,曰:“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自是学者以汤、武为圣人之正若当然者,皆孔氏之罪人也。使当时有良史如董狐者,南巢之事必以叛书,牧野之事必以弑书。而汤、武仁人也,必将为法受恶。周公作《无逸》曰:“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上不及汤,下不及武王,亦以是哉?文王之时,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称王,行天子之事,周之王不王,不计纣之存亡也。使文王在,必不伐纣,纣不见伐

    而以考终,或死于乱,殷人立君以事周,命为二王后以祀殷,君臣之道,岂不两全也哉!武王观兵于孟津而归,纣若改过,否则殷人改立君,武王之待殷亦若是而已矣。天下无王,有圣人者出而天下归之,圣人所以不得辞也。而以兵取之,而放之,而杀之,可乎?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既杀子南,其徒曰:“行乎?”曰:“吾与杀吾父,行将焉入?”“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仇,吾弗忍也!”遂缢②而死。武王亲以黄钺③诛纣,使武庚受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武王之封,盖亦有不得已焉耳。殷有天下六百年,贤圣之君六七作,纣虽无道,其故家遗民未尽灭也。三分天下有其二,殷不伐周,而周伐之,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必

    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注释】

    ①殷:指殷商王朝。

    ②缢:动词,上吊、吊死。

    ③黄钺:以黄金为饰的斧。古代为帝王所专用,或特赐给专主**的重臣。

    【译文】

    武王战胜了殷朝,把殷朝的遗民分封给纣的儿子武庚(字禄父),让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监视禄父治理殷。武王死后,禄父和管叔、蔡叔叛乱,成王派周公诛杀了他们,然后把宋地分封给微子。

    苏轼说:武王不是圣人。过去孔子其实是怪罪商汤和周武王的,他把自己看成殷朝的子孙和周代的臣民,所以不敢直言,但是多次表达了这个意思,说:“尧、舜的德行高大啊!禹,我找不到非议他的地方。”他不满于汤、武王也明显了,他说:“武王够美好了,却还不够善。”又说:“占有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用服来侍奉殷朝,周的德行,可以说是德行的极致了。”伯夷、叔齐对于武王,他们说他杀了君主,对此感到耻辱到了不吃周的粮食的地步,然而孔子赞许他们,(可见)他非常怪罪武王了。这就是孔家的家法,历代的君子(的思想)如果来自孔家,必然遵守这个家法。国家的存亡,百姓的生死,都在于此,谁敢不严厉呢?直到孟轲才开始改变它。他说:“我只听说

    武王杀死了暴君,没有听说过他杀自己的主上。”从此,学者们认为汤、武是理所当然的圣人的话,都是孔家的罪人。假使当时有像董狐那样的好史官的话,汤把夏桀放逐到南巢的事必然被记录为叛乱,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的事必然被记录为弑君。而汤、武都是仁义的人,必然因为法度而遭到憎恨。周公写《无逸》说:“殷王中宗,到高宗,到祖甲,到我们周文王,这四人都德高智明。”向上没提及汤王,向下没提及武王,也是认同吧?周文王在位的时候,诸侯不召唤而自行到来,他因此受天命而称王,行使天子的职责,周朝称王而不霸占天下,跟商纣的存亡没有关系。假使文王还在,必然不讨伐商纣,商纣不被讨伐而得以善终,或者死于战乱,殷朝的人立文王为新的君主而侍奉周朝,称其为第二个君王来祭祀殷朝,(这才是)君臣之道,难道不是两全其美吗!武王挥军到孟津就回来,如果商纣就此改过(就罢兵),不然殷人就另立新君,武王也这么侍奉殷朝就是了。天下没有王的话,自然有圣人出现然后天下归顺,圣人也因此不能辞不受命。然而用战争来夺取天下,来放逐君主,来杀死君王,可以吗?汉朝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荀彧,圣人之类的人,认为非曹操不能平定天下,所以

    出来辅佐他。他所为曹操谋划的,都是王者的事,荀彧难道让曹操造反了吗?用仁义来救天下,天下平定了,王位自己到来,必将不得已而接受,它不来就不要,这才是文王的道理,荀彧的用心。到了曹操谋篡王位,荀彧以死抗拒,因此我曾经认为荀彧是圣人之类的人物,认为他的才智近于张良而德行近于伯夷。

    杀了父亲,再封他的儿子为诸侯,这个儿子不是人就算了,如果真的是人,必然为此而死。楚国的人准备杀令尹子南,子南的儿子弃疾为楚王驾车,王哭着告诉了他这件事。子南被杀后,他儿子的随从说:“跑吗?”他的儿子说:“我父亲被杀了,我还跑到哪里去?”“那么侍奉君王吗?”他答道:“抛弃父亲而侍奉仇人,我不忍心啊!”于是上吊而死。武王亲手用黄钺杀死了商纣,假使武庚接受封侯而不叛乱,难道还是人吗?所以武庚必然叛乱,不必等待后世的智者来理解。武王封侯之举,也是有所不得已的。殷朝占有天下六百年,贤圣的君主六七次出现,商纣尽管无道,他的遗民并没有都灭亡。拥有天下的三分之二,殷不讨伐周,而周讨伐殷,杀了他们的君王,消灭了他们的国家,诸侯必然有不满的,所以才封武庚来安慰他们,这是武王的意思吗?因此说:武王并不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