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修养帖寄子由
【原文】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①,但尽凡心②,别无胜解③。以我观之,凡心尽处,胜解卓然。但此胜解不属有无④,不通言语⑤,故祖师⑥教人到此便住。如眼翳⑦尽,眼自有明,医师只有除翳药,何曾有求明药?明若可求,即还是翳。固不可于翳中求明⑧,即不可言翳外无明。而世之昧者,便将颓然无知认作佛地⑨,若如此是佛,猫儿狗儿得饱熟睡,腹摇鼻息⑩,与土木同,当恁么时,可谓无一毫思念11,岂谓猫狗已入佛地?故凡学者,观妄除爱,自粗及细,念念不忘,会作一日,得无所住。弟所教我者,是如此否?因见二偈警策,孔君不觉耸然12,更以闻之。书至此,墙外有悍妇与夫相殴,詈声13飞灰火,如猪嘶狗嗥14。因念
他一点圆明15,正在猪嘶狗嗥里面,譬如江河鉴物之性,长在飞砂走石之中。寻常静中推求,常患不见,今日闹里忽捉得些子16。元丰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注释】
①随缘放旷:随着机缘并没有什么约束,豪放旷达。
②但尽凡心:只需要把俗世的私心杂念消除掉。这句话是想说明佛家对心境的要求。
③胜解:合适的解释。解,在这里指对佛禅的理解。
④不属有无:既不属于有,也不属于没有。这个地方与“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佛家观点是一致的。
⑤不通言语:不用语言。因为按照禅宗的观点来说,真正的“本心”(主观精神)是没办法用语言表达的。
⑥祖师:禅宗经过发展出现了意见差异,这里指的是禅宗支派的创建人
。
⑦眼翳(yì):一种眼病。
⑧固不可于翳中求明: 当然不能在眼睛有病灶时求得光明的意思。
⑨便将颓然无知认作佛地:按照禅宗的观点,心是本体,并不赞同理性思维,并不认为语言能够真正说出禅理,能让心性真正处于放空状态。因此苏轼说很多愚昧的人把颓然无知当成成佛的境界。佛地:达到佛的境地。
⑩腹摇鼻息:描述睡着以后呼吸不停,腹部和鼻子不停地震动。
11无一毫思念:这里说明了禅宗对心灵境界的要求。
12孔君:给毛孔起的绰号。
13詈声:叫骂声。
14嗥:本义大声哭叫,这里指狗叫声。
15圆明:本心本性,佛家用语。
16些子:一点,一部分。
【译文】
为人处世要任性逍遥,随缘
旷达,除了尽力保持自己的凡心外,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以我的观点看来,当尽到自己的凡心后,自然能得到卓绝的解释。但是这种理解不属于世间的事物,也无法用语言说清楚,所以佛祖对凡人的教诲到这里便停止了。就像眼睛上长满了白膜,眼睛自己也还能见到光明。大夫只有能除去白膜的药,什么时候有求光明的药呢?光明若是可以求到的,但眼睛上还是有病灶。当然不能在眼睛上有膜的时候求得光明,但也不能说长了白膜的眼睛之外就没有光明。而世上那些愚昧不明的人,都把颓然无知看做是佛祖所在的地方。如果说这种蒙昧是佛地,那么小猫小狗每天吃饱就睡,肚子随着呼吸起伏,和土壤树木相同,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没有一丝
一毫的杂念,那么能说猫和狗已经进入佛地了吗?所以只要是有学识的人,看到自己的妄念,摒除所爱的东西。从大事到小事,都念念不忘,这么过上一天,心灵就得不到栖息之地了。弟弟你所教给我的,是不是就是这样呢?因为看到两句警示孔君的谒语,不由得觉得有些惊恐,便想让你知道。写到这,听到墙外有凶悍的妇人和丈夫互相殴打谩骂,吵得鸡飞狗跳,像猪嚎狗叫。因而想到他们的那一点圆满明觉,就在这猪嚎狗叫里面吧。就像江河能鉴照其他事物的形状,也总要在飞沙走石的时候才出现。在寻常之时的一片平静中想要追求心灵的顿悟,往往得不到。在今天这样的喧闹声中,我反倒捕捉到了一些。元丰六年(1083)三月二十五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