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背部常用穴位及手法
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背筋间处。
操作: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捏拿孩子的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位置,称拿肩井;用指端按,称按肩井。
功效: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主治感冒、惊厥、上肢抬举不利、畏寒、头项痛、肩背痛等症。
脊柱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指、中指两指指腹自上而下做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捏,称为捏脊,在捏脊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用大指自上而下按揉脊柱骨,称按脊。
功效:通经络,培元气,强身健体。主治发热、惊风、疳积、泄泻等症。
大椎
位置:在颈椎与胸椎的中间,低头时在最高骨的下方。
操作:中指指腹揉称揉大椎,或用两手拇
指、食指提捏大椎。
功效:清热解表。主治发热、项强、感冒等症。
风门
位置:第二胸椎与第三胸椎棘突间,旁开1.5 寸。操作:用食指、中指两指的指端按揉风门。
功效:祛风止咳。主治感冒、咳嗽、痰喘等症。
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棘突间,旁开1.5 寸即左右两指宽处。
操作:用拇指指腹在两肩胛骨中点连线的1/2处按揉,称揉肺俞;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擦肺俞部,称擦肺俞。
功效: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主治呼吸系统疾病。
心俞
位置:人体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即左右两指宽处。操作:取穴时让孩子处于坐姿或者俯卧姿,用大拇指点推穴位50~100次。功效:宽胸
理气,通络安神。主治失眠、惊悸、咳嗽、神志病变等症。
脾俞
位置: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
操作:用拇指按揉。
功效: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主治呕吐、腹泻、疳积、食欲不振、水肿、慢惊风等症。
定喘
位置:背部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左右旁开0.5寸处。
操作:用大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穴位。
功效:止咳平喘,通宣理肺。主治哮喘、百日咳、支气管炎等症。
肝俞
位置: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
操作:孩子处于俯卧姿势或者坐姿,家长用双手大拇指指腹按揉。功效:清肝热,护视力。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斜视。
胃俞
位置: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旁
开1.5寸处。
操作:让孩子处于俯卧姿势。家长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双侧穴位。功效:和胃健脾,理中降逆。主治胃痛、腹胀、肠鸣、积食等症。
胆俞
位置:位于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
操作:孩子处于坐姿或俯卧姿势,家长用双手拇指按揉双侧穴位。功效:疏肝利胆,清热化湿。主治胃炎、肝炎、消化道溃疡、口苦、呕吐、失眠等症。
命门
位置: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用中指指腹按该穴位。
功效:壮阳气,消水肿。主治腰骶痛及下肢痿痹等症。
七节骨
位置:命门至**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或食指、中指两指指腹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做直推,分别称为推
上七节和推下七节。
功效: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主治泄泻、便秘、痢疾、脱肛、肠热便秘等症。
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间,左右各旁开1.5 寸。
操作:用揉法,称揉肾俞;用掌根或小鱼际擦,称擦肾俞。
功效:滋阴壮阳,补益肾元。主治哮喘、腹泻、便秘、小腹痛、下肢痿软乏力等症。
龟尾
位置:尾骨端。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龟尾。
功效: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主治便秘、脱肛、腹泻、便秘等症。
大肠俞
位置:第四腰椎棘突下,左右各旁开1.5寸。
操作:用双手拇指抵住穴位,向肚脐方向压按以刺激穴位。功效:润肠通便,止泻舒筋。主治小儿便秘、腹泻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