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部常用穴位及手法

    脾经

    位置:拇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在螺纹面旋推或者用左手握住孩子的手,同时用拇指、食指两指捏住孩子的拇指,使之微屈,再用右手拇指桡侧沿着指尖向指根直推为补。螺纹面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

    功效:健脾,化痰止呕,补气血。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腹泻、痢疾等症。

    肝经

    位置:食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在孩子食指末节螺纹面做旋推动作,称补肝经;由食指螺纹面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肝经。肝经多用清法,需补时用补肾经代替。称为滋水涵木法。

    功效: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常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实证。

    心经

    位置:中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操作的时候,旋推为补,称补心经;由指尖向指根方向做直线的推动为清,称清心经。心经多用清法,如果小儿心血不足需要补,一般用补脾经代替。

    功效:清心火,利小便,补心血。主治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悸不安等。

    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肺经;螺纹面旋推为补肺经。功效:补肺气,宣肺清热,疏风解表,止咳化痰。主治虚性咳喘、遗尿、自汗、盗汗、喘咳、感冒发热、便秘等实证。

    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由螺纹面向指尖

    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肾经只补不清。

    功效:补肾益脑,温养下元。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腹泻、遗尿、虚喘、虚汗等症。

    大肠经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向虎口推为补大肠,反之为清大肠。

    功效:涩肠固脱,温中止泻。主治腹泻、脱肛、痢疾、大便秘结等症。

    小肠经

    位置:小指尺侧赤白肉际,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自小指尺侧缘直推向指根为补小肠 ,反之为清小肠。功效:清利下焦。主治小便赤涩、水泻、遗尿、尿闭等症。

    胃经

    位置:靠近掌面的大拇指第一节。

    操作:在大拇指第一节旋推为补胃经;用拇指端自大拇指第一节推向指根为清胃经。

    功效:和胃降逆,提食欲,泻胃火。主治呕吐嗳气、饥渴、食欲不振、吐血等病症。

    板门(大鱼际)

    位置:手掌大鱼际处。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自拇指根推向掌根或反之,称推板门。功效:揉板门能够健脾、消食、化滞,常与推脾经、运八卦合用;

    推板门时,如果从指根推向掌根,可以止泻;由掌根推向指根则可止呕吐。主治食积、腹胀、呕吐、泄泻、嗳气等症。

    肾纹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用中指或拇指指端按揉肾纹。

    功效:袪风明目,散瘀结

    。主治目赤、口腔溃疡、高热、呼吸气凉、手足逆冷等症。

    内劳宫

    位置:掌心中,握拳中指端所指处。

    操作:家长用中指指端揉内劳宫。

    功效:清虚热,对心、肾两经虚热最为适宜。主治发热、烦渴、口舌生疮等。

    十宣

    位置:十指尖指内赤白肉际处。

    操作:用手掐法掐此穴位称掐十宣,醒后即止。功效:清热、醒神、开窍。主治惊风、晕厥。

    小天心

    位置:手掌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用指掐、揉、捣,称掐、揉、捣小天心。

    功效:清热明目,镇惊利尿。主治水痘、惊风、神昏、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症。

    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掌小横纹。

    功效:清热散结,化痰止咳,宽胸宣肺。主治咳痰、支气管炎、肺炎、口唇溃破等症。

    总筋

    位置:掌后腕横纹中点,又称内窝风。

    操作:按揉本穴称揉总筋,用拇指掐称掐总筋。

    功效:清热散结, 通调气机。主治惊风、夜啼、口舌生疮等。

    四横纹(四缝)

    位置: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指甲掐称掐四横纹(掐四缝);用拇指指端直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二节横纹称推四横纹。

    功效:退热除烦,散瘀结;推四横纹能和气血,消胀满。主治疳积、惊风、气喘、腹痛、消化不良等症。

    五指节

    位置:在掌背五指中节(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用拇指的指甲掐,称掐五指节,或用拇指、食指**,称揉五指节。

    功效:主治惊风、吐涎、指间关节屈伸不利。

    内八卦

    位置:以掌心为圆心,以圆心到中指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做的圆。

    操作:用拇指在孩子手掌的内八卦上做环形运动。

    功效:宽胸利膈,理气化痰,行滞消食。主治胸闷气逆、泄泻、呕吐、乳食内伤、腹胀等症。

    二扇门

    位置:手背中指指根两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用食指、中指尖斜行插入到二扇门穴位处,上下揉动。

    功效:发汗透表,退热平喘。主治惊风抽搐、身热无汗、外感风寒。

    二人上马

    位置:简称“二马”,位于掌背小指、无名指两掌骨中间,靠近指掌关节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

    功效:补肾益精,滋阴降火。主治发育迟缓、精神不振等。

    外劳宫

    位置:掌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

    操作:或掐或揉,称掐外劳或揉外劳。临床上多以揉法为主。

    功效: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主治腹痛、消化不良等。揉外劳主要用于一切寒证,如外感风寒、鼻塞流涕以及脏腑积寒、完谷不化、肠鸣腹泻、寒痢腹痛、疝气等症。

    曲池

    位置: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的凹陷处。

    操作:先将孩子胳膊弯曲,家长一只手托住其腕部不动,另一只手握

    住孩子肘部,用拇指指甲掐揉。

    功效:解表退热,利咽。主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上肢痿软、咳喘、嗳气、腹痛、呕吐、泄泻等症。

    合谷(虎口)

    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中点的桡侧。

    操作:一手托孩子的手,另一手食指、中指固定住腕部,用拇指指甲掐揉虎口。

    功效:清热、通络、止痛。主治发热无汗、头痛、项强、面瘫、便秘、呕吐、嗳气呃逆、鼻衄等。

    外八卦

    位置:掌背外劳宫周围,与内八卦相对。

    操作:在外八卦处用拇指做运法,称运外八卦。

    功效:宽胸理气,通滞散结。主治胸闷、腹胀、便结等症。

    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中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自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

    功效:主治气血不足、病后体弱、阳虚肢乏及风寒感冒等。

    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指、中指两指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称清天河水。

    功效:清热解表,泻火除烦。主治发热、口燥咽干、唇舌生疮、夜啼等症。

    六腑

    位置:在前臂尺侧缘,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或食指、中指指腹自肘横纹推向腕横纹,称退六腑。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主治高热、烦渴、大便秘结、小儿腮腺炎及肿毒等实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