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小儿常用推拿穴位

    ——

    头面部常用穴位及手法

    攒竹(天门)

    位置: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若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推至囟门为大开天门。

    功效: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主治头痛、感冒、发热、精神萎靡、 心慌等。

    太阳

    位置:两侧眉梢与眼角延长线相交处,眉后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指端在穴位上做弧形或者环形运转推动。

    功效:清热明目,止头痛。主治发热、头痛、惊风、目赤痛、外感内伤诸疾。

    印堂(眉心)

    位置:在额部,两眉头的中间。

    操作:用拇指环形按揉。

    功效:祛风开窍,安神宁志。主治感冒、发烧、惊风等。

    山根

    位置:两目内眦连线的中点,鼻根低洼处。操作:用拇指掐按山根穴。

    功效:开窍、醒目安

    神。主治惊风、抽搐。

    睛明

    位置: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操作:用两手拇指指端分别按于眼眶内上角位置,由内向上推揉,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降温除浊。主治目赤肿痛、目眩、近视等眼部疾病。

    坎宫

    位置:自眉心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

    百会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点。

    操作:用拇指按、揉或掐此穴。

    功效:安神定惊,升阳气。主治头痛、惊风、目眩、惊痫、 脱肛、遗尿等。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处。

    操作:用两拇指或中指指腹揉耳后高骨。

    功效:疏风解表,去烦躁。主治头痛、烦躁不安、 惊风。

    四白

    位置:四白穴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凹陷处。

    操作:双手食指各自抵住眼下四白穴,按压力度以感受到轻微疼痛感为宜。

    功效:提高眼睛机能。主治目赤痛痒、口眼歪斜、头痛眩晕、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

    前顶

    位置:头正中线,入前发际3.5寸或百会前1.5寸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揉此穴。

    功效:镇惊、安神、通窍,多用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

    瞳子髎

    位置:目外眦后0.5寸,眶骨外侧凹陷中。

    操作:用两拇指掐或揉瞳子髎。

    功效:醒脑镇惊,祛风通络。主治头痛、眼睛痛、口眼歪斜等病。

    承浆

    位置:在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操作:用食指用力按揉承浆穴。

    功效:主治口歪、齿龈肿痛、流涎等口部病症。临床上常

    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齿龈炎、口腔炎、舌炎等症。

    人中(水沟)

    位置:在鼻唇沟上三分之一处。

    操作:用拇指掐,人醒后就停止。

    功效:醒神开窍。主治惊风、晕厥、抽搐。

    迎香

    位置:鼻翼外缘,鼻唇沟凹陷中。

    操作:用食指、中指两指按揉迎香。

    功效:宣肺气,通鼻窍。主治鼻塞流涕。用于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

    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

    功效:降逆止呕,祛风清热。主治项强、惊风、呕吐、恶心和外感发热等症。

    牙关(颊车)

    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凹陷中。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牙关。

    功效:清热利尿、泌别清浊。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齿

    痛等症。

    风池

    位置:风池穴位于孩子的后颈部,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用手触摸时,可先找到脑后最高骨,下面的两个凹陷处即是风池穴,差不多是和耳垂齐平的位置。

    操作: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的螺纹面相对用力拿捏。

    功效: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主治头痛、眼睛疲劳、头疼、颈部酸痛等症。

    囟门

    位置:发际正中直上,百会前凹陷中。

    操作:两手扶孩子头部,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功效:镇惊安神,通窍。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等。

    耳门

    位置:在面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操作:拇指按或揉耳门。

    功效:去燥热。主治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