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迷惘时刻
屈指算一下,他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花费了七年的光阴。他这一世,暂且没有几个七年。一路走来,荆棘丛生,他却始终哼着最爱的曲儿,跌跌撞撞,却也坦荡。
作为新人初来乍到,多有无知,却鲜有成就。涉足主持,表现一般,涉足音乐,依旧反响平平。在众星璀璨之间,愈发感觉自己的透明。
1978年,发行第一张音乐唱片--《I Like Dre***n’》,不仅没能一炮走红,反而落个冷冷清清的结果。每句歌词、每个音调,都曾用心对待,原本满怀希望,却不料失望收场。
销量惨淡,也许还比较容易接受,毕竟天下没有“必须成功”或“一定成功”的道理。只不过,因为实在无人问津,商贩只好将碟片低价处理,只要一块钱,就能拿走精心制作的唱片,甚至有人买回家当做锅垫。
如此廉价,又如此伤人。
碟片卖的辛苦,登台演出也没能好到哪里。没有掌声,没有欢呼声,唯有刺耳的嘘声。用心唱歌,无人赏识,台下的听众将他的声音视为“噪音”,变着法的轰他下去,不留一丝情面。
难堪吗?要多难堪,就有多难堪。然而,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表现平平,自然直接影响收入,捉襟见肘的情形成了寻
常。这段时间,生活之中充满了无奈和辛酸,想要找个出口,却被困在迷宫中走不出来,想要大声呐喊,却在转念间压低了声调。
时过境迁,当他终于获得全世界的宠爱时,回顾往昔,他说:“第一次给人‘嘘’的滋味并不好受,自己总是在想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为什么要这样给人‘嘘’?我又没有做错事。还记得穿一件红色的T恤,白色的裤。台下有观众喊出来:‘回家早歇着啦!’那是第一次歌唱比赛之后的公开表演,在那时这么彷徨的日子里,当然想着去搏杀,每个人都是,我也不例外,但自己的歌唱事业一开始就触礁啦。”
明明用心唱歌,却始终得不到认可。明明向往被歌迷簇拥的场景,得到的却总是台下众人的不耐烦。似乎,任凭他怎样努力,都难以打破这团迷雾,未来终究是看不清楚。
慢慢的,他开始向表演靠拢,出演一些可有可无的小角色。
李碧华说:“当今之世,最生不逢时的艺人,要算是张国荣先生了。有句话:‘既生瑜,何生亮?’--演戏,有发仔在的一天,他都要做阿二;唱歌,有阿伦在的一天,他就胜不出了。但张先生,只缘身在此山中,经常要向多事的询问者展示大方得体,不太在乎地轻松笑语。
你们又不准他不高兴,真是残忍。”
是啊。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有机会在聚光灯前展现每一个神态时,却总是做那个第二。别人时时拿他同第一比较,屈于人后,也要笑脸相迎。
张国荣出生在香港的中上家庭,生活富足,又有在英国念书的经历,整个人风度翩翩。他穿衣打扮比较西化,在当时看来,可谓时尚前卫。骨子里的骄傲,在一言一行上得以体现,一副富家公子哥的形象。
上世纪30年代,在香港中环的黄金地段,其父在此开设一家洋服店铺,款式都是当时好莱坞最新的时尚,足以引领潮流。在嘉禾从事电影宣传几十年的杜惠东,曾说道:“他爸爸人称‘Tailor King’,衣服里绣了他名字的,还要多加100块钱。他又是小儿子,当然是标准少爷了!”这些话还比价妥帖,可那句“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唱歌只是玩玩的”,着实教人替他感到委屈。因为家世好,便遭到质疑,对他未免有些不公。
1978年,陷入尴尬境地的张国荣,渴望有所改变和突破。这时,有位制片人向张国荣发出电影邀约,希望请他担当《红楼梦》中贾宝玉一角,片酬为六千八百元,在当时属于较低的水平。但《红楼梦》是张国荣素
来喜爱的读物,听闻能够饰演贾宝玉,便极为爽快地答应下来。
然而,原本应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却换来无端羞辱。
事实上,张国荣即将出演的不是《红楼梦》,而是名为《红楼春上春》的风月版本。当时,李翰祥式的风月片在香港大为流行,甚至有靡然成风的架势。商机在此,自然就有制片人争着抢着开拍。说穿了,《红楼春上春》是一部***,无非是为了满足感官欲望,而却登不上大雅之堂。
这一切,张国荣都被蒙在鼓里,他还在憧憬着在新领域一试身手,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直到电影正式开机,他才知晓全部内情。然而为时已晚,白纸黑字的合约摆在面前,想毁约就要赔偿巨额违约费,他无力承担。
在电影开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牌匾,上面书有“荣国府”三个字。此“荣”与彼“荣”,竟然为同一个字,着实有些许巧合的喜剧效果。几秒闪过,男主人公贾宝玉登场,他毫无形象可言的趴在地上,府上的丫鬟骑在他的背上,滑稽十足。此时,他仰起头,露出满是享受的表情。
荧幕上的嬉笑,内心深处的哀伤,外人怎会看得懂。第一个角色,便是如此,叫人情何以堪。
没有退路,就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
他心中纵使有千百般不愿,唯一能做的也只有耐着性子,在摄影机前忘掉自我,换上剧中人物的所想所感。每一个镜头都是折磨,每一场戏都是历练,大抵人生漫长,必然会经过一段这般在泥沼中苦苦挣扎的岁月吧。
多年后,他已不再是无名小卒,熬过了默默无闻的苦,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瞩目。某一天,有人将以往的旧事重提,这部《红楼春上春》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此前,知晓他这段往事的人寥寥无几,如今被翻了出来,自然引来一番热议。有人出于好心,向他提议将这部电影的碟片全部回收,避免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人多话杂,难免会影响心绪。他淡淡一笑,从容答:“管它呢,也好让大家看到我以前受过不少委屈,挨过不少苦。”
吃尽苦头的人,是他;豁然放下的人,亦是他。
那个消瘦的身影,在荧幕上走来走去,嬉笑着,打闹着,演活了剧本里的人物。殊不知,热闹总是表面,不正经的表情下,是他说不出来的委屈。而这份隐忍,让宠爱他的人心,不知道颤了几颤。
命运愈是让他受尽苦难,遍尝艰辛,他就愈是咬着牙与之抗衡,他才不要屈服于这乱世,但凡有一日可活,他自当努力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