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崭露头角
俊美少年郎,有心开拓自己的天地。然而,生活偏偏不让他好过。
同样是1978年,张国荣发行第二张唱片《Day Dre***n’》,销量惨淡;1979年,继而发行第三张唱片,也是目前灌录的第一张中文唱片《情人箭》,销量依旧惨淡。如此寡淡的成绩,唱片公司决定将他弃用,取消了续约的打算。至此,他的演艺事业跌到了谷底,似乎很难再有出头之日。
在这段时期内,好在影视剧集的邀约不断,总算有一些转机。
1980年,出演《喝彩》,正是在戏中的出色表现,为他赢得了接拍《失业主》的机会。
1981年,出演《失业生》。这是导演霍耀良的第一部电影,为了准时在档期上映,紧赶慢赶,剪接花费二十四个小时,配音花费四十八个小时,制作算不上精良。
年初,老板谭国基特意找到霍耀良,明确表示要为陈百强、张国荣等年轻偶像量体裁衣,拍一部以爱情故事为主的电影。霍耀良接下这个任务,自有一番考量,他坦言:“很久没有一部正
正经经讲中学生毕业后面对前途茫然无措的电影,虽然题材算是古老,但我却想拍一部像《桃李满门》(TO sir with love)的电影,所以我便答应谭国基的要求。”
然而,1981年之时,独立制片公司制作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霍耀良也有些许担心,他说:“现时的制度并不健全,就像是家庭手工业,真的要求什么没什么,像我这部戏--《失业生》其实需要一个美术指导,偏偏就没有,我便要兼顾很多琐碎的事情。现在太多人拍电影了,太多人幸运的得到二、三百万票房纪录,这样对真真正正想做好香港电影的人可不公平。”
正是在如此情势之下,《失业主》进入拍摄阶段。彼时,正值张国荣乐坛之路崎岖坎坷,能够有机会在影坛多加尝试,也算得上好事一桩。只是,他需要走的路,过于辛酸漫长。
戏中,导员为陈百强安排了一场**,陈百强以中国人拍这种镜头没有美感为由,断然拒绝。导演不好强求,只得将这场戏交由张国荣,是他个人出浴
的镜头。
这个镜头颇为大胆,有记者直接问他何以会拍这种戏。他淡然答道:“剧情需要,而且拍得不肉麻,我觉得不要紧的。”
记者再问:“如果今后有人找你拍***呢?”
他微微一笑,坦诚答道:“我自然第一件事先看剧本了,好的导演,合理的剧情需要,我觉得这是一个演员值得牺牲的,假如不是这些因素,我绝不会无缘无故**,我又不是有曝露狂!”
为了艺术,他大抵没有避讳之处。作为演员,他甘愿为剧本献身,但求影迷的理解和认可。
《失业主》拍摄完毕后,张国荣表示,这部戏将会是他与陈百强的最后一次合作。提及原因,无关个人感情,只是他二人过于相似,他希望能够分别开来,各自“揾食”。
陈百强不拍的戏,让他来拍,这一点多少会让他心生无奈。可现实便是如此,陈百强的势头更旺,自然事事处处以他为先。至于他自己,希望独当一面,证明自己的实力,总趋于人后,不是长久之计。
其实,张国荣在戏中的表现可圈可点,毫不逊色
于第一主演陈百强。这部青春片,如若少了张国荣的反叛与失落,必然会丧失些许味道。有了他饰演的荣少,为电影增添了几抹残酷的气息,让片子得到升华,不再拘泥于一部普通的恋爱故事片。
此后的1982年,他出演《柠檬可乐》和《烈火青春》等作品。三年中,产量不低,却都是些无关痛痒,甚至不招人喜欢的角色。其中,《烈火青春》的题材在当时较为敏感,**女爱的内容受到多方指责,尤其是给张国荣招致不少负面影响。
对张国荣来说,这段时期如同被施了魔咒,似乎不论他如何斗争,终归以失败收场。伴随着他的,有彷徨、茫然,也有昂扬、坚强,生活给他的挫折不顺,他都一一笑纳。
不抱怨,不诉苦,静静地一个人承受。
岁月悄悄走了许久后,他坦言:“电视我演过、电影我拍过、唱片我灌录过!机会尽是有的,但每一次机会的来临,都只是擦身而过,没有因我的努力而驻足,有时真的有点心灰。不过,每个人的付出,都是希望得到公平的回报。我
当然希望自己能一举成名,也希望自己能在最短的日子内,得到相对的回报,不过,我更明白有些事情是欲速不达,急是急不来的。我尽量尝试去争取,尝试失败再起,我明白在这圈子生存,是必须要具有屡败屡战的精神。虽然我多方面地尝试,但全军尽没可是头一遭,但这并不等于就否定了我在这方面的才华,所以我坚持下去!”
时间会告诉他,他的坚持是值得的。
1982年,张国荣加入华星唱片公司。翌年,接连推出《风继续吹》和《一片痴》两张唱片。可喜的是,一改往日的光景,两张唱片大获成功。随之而来的,便是名气,“张国荣”三个字开始为人们所熟知,他逐渐有了一众追随者。
1984年,他推出自己的同名唱片《Leslie》,其中一首《Monica》更是引爆香港,他在MV中大秀舞技,成为他的照片动作,引发了一番模仿热潮。
直到此时,他终于从低谷中走了出来。回望来时的路,多是坎坷,遍地荆棘。而他,在后知后觉中,已然走了这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