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①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注释】
①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官至上卿,战国时期的政治家。
【译文】
蔺相如将和氏璧完整归还,所有的人都称赞不已,我却不认同。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译文】
秦国打着十五座城池的空名,对赵国进行欺骗,还威胁赵国将和氏璧交出。这时,说秦国想把和氏璧骗到手是事实,而没有趁机窥探赵国江山。至于赵国,要是能看穿赵国欺骗的计谋,就不要给它;要是看不穿,就只能交出;不然的话,看穿诡计却畏惧秦国,
就给它;看穿诡计却无所畏惧,就不给它。这件事情,两句话就能解决,为何赵国畏惧秦国还去招惹它呢!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①,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②,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③,
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④,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⑤,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⑥,柔廉颇⑦,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①九宾: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是战国时期隆重的外交礼节。
②绐(dài):欺骗,欺诈。
③戮:通“戮(lù)”,杀。
④武安君:秦国名将白起的封号。
⑤族:此处为灭族。
⑥劲渑池:前278年,蔺相如在渑池(今河南林县)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之事。
⑦柔廉颇:指蔺相如立了大功之后,被任为上卿,在廉颇以上,廉颇对此不服,但蔺相如委曲容让,使廉颇备受感动,并负荆请罪。
【译文】
再说了,秦国想拥有和氏璧,赵国不肯给,双方
原本就不存在对错之分。要是赵国将和氏璧交出,但秦国没交出城池,那么秦国理亏;要是秦国将城池交出,赵国又将和氏璧拿回,那么赵国理亏。要是赵国有意令秦国理亏,还不如将和氏璧放弃;要是怕和氏璧丢了,那倒不如直接不送。秦王竟然已经允诺遵照图纸,将城池交割出来,还设置九宾庄重仪式,戒斋沐浴,恭敬小心地接受和氏璧。这种场景下,是一定会把城池交出来的。假如秦王骗走了和氏璧,却没有将诺言兑现,如此一来,蔺相如就可以质问:“小臣早就料到大王您是不会把城池交出来了。这和氏璧乃是赵国之宝啊。那十五座城池,又何尝不是秦国的宝物呢。要是大王真为了这块璧,将十五座城池放弃,那么城池百姓们,肯定会对大王心生怨恨,说大王将他们如稻草
一般扔掉了。大王将和氏璧骗走却不交出城池,仅为一块璧而食言,小臣我愿求一死,这样天下之人都会明白大王您言而失信了。”如此一来,秦王不一定不会将和氏璧归还。当时,蔺相如怎么会让手下将和氏璧偷偷抱走,让秦王成为道义之人呢?那时,秦国可能还没想和赵国失和。如果秦王大发雷霆,把蔺相如拖到集市上处以死刑,派武安君带着十万大军,直接杀到邯郸,逼问和氏璧在哪儿,赵国为何言而无信,秦军一次胜利,就能让蔺相如族群全灭;再次胜利,和氏璧还是会归秦国所有。因此我才说,蔺相如能把和氏璧保全,真的是天意。至于在渑池大会上,他对秦国姿态强硬,后对廉颇又温文谦虚,是战斗的计谋成熟的表现。无论如何,赵国能被保全,确实是老天对它偏袒的缘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