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坤

    青霞先生文集序

    青霞沈君①,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②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③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④。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注释】

    ①青霞沈君:指沈炼,明世宗嘉靖十七年进士,曾为溧阳花平知县,后成为锦衣经历。因为弹劾奸臣严嵩而被杀害,因此受到天下士人推崇。

    ②北敌:指蒙古族俺答部,是明代中叶时的边防隐患。

    ③镞(zú):箭头,此处指箭。

    ④馘(guó)以为功: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

    【译文】

    沈青霞先生,用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皇上,对宰相进行斥责。宰相对他非常痛恨,用各种方法给他编造罪名,幸好皇上圣明,特意对他降低刑罚,只把他贬至边防地区。当时,沈先生直白进谏的事情天下皆知。

    之后,沈先生便带着家小,移居到了塞上。当时正值北方时常遭受侵犯,而帅府下面的官员们都没有对策,拒绝迎战,任由敌人随意进出侵犯,竟然连向入侵者放一箭抵抗都做不到,甚至敌兵退走后,他们便将死去的中原士兵和野外路人的左耳割下来,进行邀赏。百姓中,父亲为儿子哭丧,妻子为丈夫哭丧,哥哥为弟弟哭丧,遍布各地,他们又没有地方可以诉说。对上,沈先生对松弛的边防深恶痛绝;对下,沈先生对士兵残害百姓,草菅人命,欺骗朝廷痛心不已。他常常对此哭泣,于是他便把心中的愤怒在诗歌中表现,把情怀抒发出来,他文集中所载的很多篇都是这类作品。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着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①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②俞君,于是裒辑③其生平所着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注释】

    ①阃(kǔn)寄:指守边将领。

    ②给谏:掌管谏诤、弹劾之官。

    ③裒(póu):聚集。

    【译文】

    沈先生原本就因勇敢劝谏而被世人尊敬,他写的文章常常也有讥讽

    的含义,只要稍微流传,就会让上下惶恐不安,于是他们便不断编造谣言,对沈先生加以陷害,这样一来,沈先生也遭遇了大祸。沈先生被害后,那些对沈先生进行陷害的军事大臣,很快也被免职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以前那个对沈先生倍加仇视的权相也被免职。于是,沈先生的门人、给事中兼谏议大夫俞君将沈先生写的诗文加以搜集、编纂,做成卷,并加上刊刻广为流传。沈先生的儿子请我写一篇序文,放在文集最前面。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以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①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②之谏疑于胁,贾谊③之疏疑于激,叔夜④之诗疑于愤,刘⑤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

    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和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⑥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⑦之。

    【注释】

    ①怼(duì):愤恨。

    ②伍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字子胥,楚国人。伍子胥曾经谏言吴王夫差不答应越国的战和请求,后来因谗言而自尽。

    ③贾谊:西汉时期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政论家、文学家。贾谊曾多次上书建议加强中央集权,后被贬职为长沙王太傅,抑郁终生。

    ④叔夜:即嵇康,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人,“竹林七贤”之一。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⑤刘(fén):唐代幽州平昌人,他曾在考试的时候,对宦臣专权进行抨击,导致落榜。

    ⑥采风:是指对民情风俗的采集;特指对地方民歌民谣的搜集。

    ⑦识(zhì):记录。

    【译文】

    我读完沈先生的文集后,这样写道:如沈先生一般的忠士就是古时品性高尚贤者们的后代啊。《诗经》是孔子删减后定出来的,从嫉恨亲人的《小弁》、讽刺谗言者的《巷伯》,忠实者、寡妇、隐居者、怨恨世道者的诗歌,全部被选入《国风》,编入《

    小雅》,此类作品不胜枚举。难道这些诗歌全部都与正统的诗教相符合吗?但是孔子没有把它们轻易删掉,是因为他对这些人的遭遇感到哀伤,对他们的大志充满崇敬之情。他说到“这些诗歌都是真正来自于内心,还能用礼数进行约束”,“说话者无罪责,听者可以当作是借鉴与劝诫。”我曾经依次将《春秋》以来的作品进行考察,发现屈原的《离骚》好像都是些怨恨说词,伍子胥谏言很多都是威胁警告,贾谊上书感觉充满了愤恨,嵇康的诗感觉充满了不平之感,刘的做法好像又过于直接。但是遵照孔子删减《诗经》的准则,好像也能将它们收录进去。沈先生去世后,海内大夫们到现在说到他,还都会难受流泪。哎!文集中《鸣剑》《筹边》等文章,要是后人读了,足够能让奸臣们害怕,让战场上的士兵们跃马杀敌,激发出百倍勇气,这是绝对的。以后朝廷派来的考察民情、收集歌谣的使者读到这些诗篇,还能把它们漏掉吗?我满怀恭敬谨慎之心将它写在这里。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着。

    【译文】

    对于文辞是不是精美,以及与古时作者们的意思是不是符合,都和评论沈先生的大节没有关系,因此我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