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
吴山图记
吴、长洲二县①,有郡治所②,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注释】
①吴、长洲:今已撤销并入江苏苏州市,为吴中区。长洲,明代县名,后并入吴县。明朝二县均属苏州府管辖。
②郡治所:州府官署所在地,此处是指苏州府治。吴县和长洲县的衙门也设在苏州城内。
【译文】
吴县、长洲都在吴郡郡治的范围内,划定界线而治。郡西多山,属于吴县。里面的高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灵岩山,坐落着春秋时吴国的宫殿,在此处还能见到西施遗迹。**、剑池,还有天平、尚方、支硎等地方,也全是闻名的风景名胜。太湖浩瀚飘渺,足有三万六千顷,湖中屹立着七十二座山峰,真是海中的奇景了。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①召入为给事中②。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③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注释】
①高第:在吏部举行的考核中列为上等者称高第。
②给事中:官名。秦汉为列侯、将军、谒者等的加官。常在皇帝左右侍从,备顾问应对等事。因执事在殿中,故名。魏或加官
,或为正官。晋以后为正官。隋开皇六年(5**),于吏部置给事郎。唐属门下省。元以后废门下省,而留给事中。明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掌侍从规谏,稽察六部之弊误,有驳正制敕之违失、章奏封还一权。
③扳(pān)留:挽留。又作“攀留”,即攀缘车驾挽留,表示对离任者功绩的肯定和对离去的眷念。
【译文】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君任吴县县令还不到三年,就以优异的成绩选入朝中重职。魏君任县令时,实行了很多利民的方法,他离职时,百姓们都苦心挽留他,但没有成功,魏君对百姓们也心存不舍,于是有位热心人便画了一幅《吴山图》送给他。
夫令之于民①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②,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③,何复惓惓④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注释】
①令之于民: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
②尸祝:尸代表鬼神受享祭的人;祝指的是传告鬼神言辞的人。尸祝在此处的意思是:将来把他当作祖先、神灵一样祭祀。
③既去:已经
离开。
④惓惓(quán):恳切、难以舍弃的样子。
【译文】
县令是一县之长,对百姓来说的确很重要。要是县令是清明廉洁的人,那么此地的山川草木也会因恩泽闪闪发光;要是他是个昏庸的人,此地的山川草木也会倍感羞辱。魏君对于吴县的山川草木来说,真的是令其发光了。以后吴县百姓在清秀山间选择一处优雅的胜地,建筑寺庙和道观对他进行祭祀,也在情理之中。但是魏君既然已从吴县离开,为何还要念念不忘那些山川草木呢?以前苏子瞻赞扬韩琦离开四十多年,还对黄州念念不忘,便写出想念黄州的诗句,苏子瞻在石碑上刻下这首诗。因此后人才理解:贤能的人来到某个地方,不止让百姓念念不忘,而自己也同样想念那里的百姓们。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①,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注释】
①太息:出声长叹。
【译文】
到现在,魏君已经离开三年了,有一天我们在内庭,他把《吴山图》拿出来,边看感叹,于是让我写篇文章把这件事情记下来。哎!魏君对吴县的百姓们,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吴县的百姓又怎么会把他忘记呢?
沧浪亭记
浮图文瑛①,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②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
亭者。”
【注释】
①文瑛:僧人名号。
②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
【译文】
文瑛和尚在大云庵居住,这座庵四面环水,曾经是苏子美修筑沧浪亭的遗址。他几次让我写一篇《沧浪亭记》,说:“以前苏子美写的《沧浪亭记》,主要讲述沧浪亭的美丽景观,现在,我想请您记录下我要重新修建这座亭子的缘由。”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①镇吴中②,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③,亦治园于其偏。迨④淮海纳土⑤,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⑥。尝登姑苏之台⑦,望五湖⑧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澌然⑨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注释】
①广陵王:即钱元瓘,吴越王的儿子。
②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
③孙承佑:曾任吴军节度使。
④迨:等到,达到。
⑤淮海纳土:指吴越国向宋投降,将淮海一带的国
土献出。⑥朝市:朝廷与集市。
⑦姑苏之台:台名。在姑苏山上,相传为吴王夫差所筑。
⑧五湖:泛指太湖一带湖泊。
⑨澌(sī)然:冰块化掉的模样。
【译文】
我说:“以前吴国建国时,广陵王在吴中镇守,在内城西南门筑造了一座南园,其外戚孙承佑,也在一旁建了一座园林。当淮海地区变成宋朝国土时,这些园子依旧完好。此时,苏子美才刚开始建造沧海亭,后来这里住了一些和尚,于是沧海亭成了大云庵。大云庵已有二百年历史了,文瑛寻访历史遗迹,在这些荒废的地方按照沧浪亭原貌将其重建,如此一来,大云庵再次成了沧浪亭。历史经过了巨大变化,朝廷、集市样貌也不断地改变。我曾踏足姑苏台,遥望浩瀚的五湖,那里环绕群山,太伯、虞仲曾创建的国家,阖闾、夫差互相争抢的土地,伍子胥、文种以及范蠡以前的事业,现在全都不存在了。这样的话,庵和亭又算什么?即使如此,钱镠趁着混乱夺取政权,将吴、越占为己有,国家昌盛兵力强大,传了四代,子孙嫡亲也借此机会**奢侈,大建景观园林,繁盛一时。可苏子美建造的沧浪亭,才被和尚们重视。由此来看,士人想名留千古,不像冰块那择迅速消失,是有其缘由的。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译文】
文瑛喜好读书、写诗,常常与我们这类人相处,我们称他为“沧浪僧”。